《毓青医话残稿》之试探《伤寒论》组方的规律
试探《伤寒论》组方的规律
作者:曾毓青
整理:曾骞
《伤寒论》方,世称方书之祖,其所以能成为医方之祖,是由于它经得起重复的实践检验。只要按病机使用,效果真如桴鼓,具立方用药,颇有法度,组织配伍,尽皆精妙,诚为医家之典范。对其组方之指导思想如何?规律怎样?作一些深入的探论,对提高中医水平,是有所裨益的。笔者不揣浅薄,试就《伤寒论》方,从四个方面,加以探求,不敢言是,殆欲抛砖引玉耳。
(一) 注意阴阳的调节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的生理情况下,机体的阴阳,是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体的阴阳,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各种病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如果疾病发生,阴阳即失去其相对的平衡,就要按其所胜以调之,“以平为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谨察阴阳所胜而调之,以平为期”。仲师正是在《内经》这一阴阳学说的理论指导下,组方遣药来调节机体阴阳的。如感受阴寒邪气,使阳气受损,在肌表可证见恶寒汗出,即计对扶助卫阳,保承阴液,而选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桂枝汤,辛温解肌,使身漐漐汗出而表邪得解,此方妙在一派扶阳之中,渗入一味斂(注:原手稿中为繁体)阴和营之白芍,助阳而不耗阴,使阴阳趋向平衡。若恶寒无汗身痛,即以驱散郁于肌表之阴寒邪气,以保存阳气,逐选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组成麻黄汤,以辛温发汗,太阳伤寒,本为阴寒偏重,驱散寒邪于体表,使其不致传里化热,亦助阳存阴的积极措施。若重症阴寒内盛,真阳衰微,证见身寒肢冷厥逆,洞泄腹痛等,即以姜附纯阳之品,组正四逆辈,附子理中等,以温阳散寒,使阳升阴降,以达恢复平衡。若感受阳热邪气,使阴液亏耗,可证见身热、口干渴饮、心烦,甚则腹满、腹痛,谵语等阳热亢盛的表现,则以石膏、大黄等纯阴之品,组成平寒清热之白虎汤,若苦寒急下存阴之三承气汤,以抑阳助阴,使阳降阴升,而趋相对的平衡。若志邪之后,由于失治或误治,造成阴阳升降紊乱,可证见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即以纯阴之岑连,与纯阳之姜参,组成阴阳兼顾之干姜黄岑黄连汤,或或半夏泻心汤等,以阴阳双调,使阴阳升降复常。仲师观察疾病,三阳以阴液的盛衰,三阴以阳气的存亡,来决定病势的进退,或生死吉凶。故对三阳经的实证,热证,多以存阴制阳为治疗重点,对三阴经的虚证,寒证,则多以扶阳抑阴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扶阳气”、“存阴液”,是《伤寒论》组方遣药的基本精神。
(二) 重视邪正的消长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到转归过程,就是邪正矛盾双方,不断斗争的运动变化过程。所谓“邪”就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正”就是指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表现在临床上,不是邪气实,就是正气虚,因此,在治疗原则上,不是“驱邪”,就是“扶正”,驱邪是针对实证而设,扶正是针对虚证而言,由于邪正双方在斗争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所以有时表现为邪气也实,而正气也虚的虚实夹杂现象,这就要驱邪与扶正同时并倾,而且要掌握将驱邪与扶正的主次灵活运用。仲师对邪正双方在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视它们的消张情况。如《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缘由太阳中风,服桂枝汤不得法,遂致大汗出而出现大烦渴不解,脉洪大,阳热亢盛之里实热证,此时表证虽去,但由于汗出过多,阴液已经耗伤,里热已炽,形成邪长正消的局面,故仲师除用辛寒清热之白虎,驱除郁里之实邪外,加入益气生津之人参,以扶正气,似邪去正复(邪消正长)。又如168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表证未去,本宜汗解,医反数下之,遂造成里阳受损之虚痞下利,而表证仍在,当邪长正消之时,应扶助里阳,纠正分清泌浊之功能,同时解除表邪,故以温中之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扶助受损之里阳,益桂枝以助阳解表,亦乃使邪消正长。又如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表证使用汗法不当,汗后而表邪不去,反而挫伤正气,遂出现脉沉迟之荣血不足,使正伤而邪仍恋于肌表,故仍用桂枝汤加重生姜以调营卫,散表寒,加芍药人参以充荣血,使正气长而驱散表邪。从以上几条经文来看,提示我们,在邪盛正衰的情况下,固然驱邪要注意扶正,就是在邪盛而正不衰的情况,不管使用汗、吐、下、清、攻逐诸法驱邪,也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能挫伤正气,否则容易形成邪去而正不复,或正伤而邪仍恋。故《伤寒论》在桂枝汤方后注明,服后得微汗出,不必尽剂。在大承气汤方后注明,得便即止服等等。这些都是前贤的宝贵经验,很值得我们后世医者,珍惜和效法的。
(三) 重视整体的联系
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特点之一。中医非常强调人体内部脏腑之间,及内脏与肌表、五官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生理上与病理上,都是息息相关,可以相互影响的。《伤寒论》在组方遣药中,包含着丰富的整体观念的内容,如解表方剂的桂枝加附子汤、新加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都是外感风寒,病在太阳阶段,解表使用的方药,既是同样感受风寒,病在太阳,为什么又不都按太阳经正治用的桂枝汤、麻黄汤来治疗呢?从原文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条的原意,虽是太阳误汗而成的坏病,其实只要有内在阳虚的因素,而外感风寒之自汗中风证,均为该方的适应证,使用解肌之桂枝汤以解外,渗入扶助里阳之附子以扶阳固表,使表邪得散,而里阳亦得复。再如62条之新加汤,专为气虚恶寒,太阳中风而设;302条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专为阳虚恶寒太阳伤寒而定等等。这种(……)
(未完,以下部分手稿缺失,待整理遗稿发现中)
2011,8,1 凌晨 于和光
作者:曾毓青
整理:曾骞
《伤寒论》方,世称方书之祖,其所以能成为医方之祖,是由于它经得起重复的实践检验。只要按病机使用,效果真如桴鼓,具立方用药,颇有法度,组织配伍,尽皆精妙,诚为医家之典范。对其组方之指导思想如何?规律怎样?作一些深入的探论,对提高中医水平,是有所裨益的。笔者不揣浅薄,试就《伤寒论》方,从四个方面,加以探求,不敢言是,殆欲抛砖引玉耳。
(一) 注意阴阳的调节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的生理情况下,机体的阴阳,是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体的阴阳,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各种病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如果疾病发生,阴阳即失去其相对的平衡,就要按其所胜以调之,“以平为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谨察阴阳所胜而调之,以平为期”。仲师正是在《内经》这一阴阳学说的理论指导下,组方遣药来调节机体阴阳的。如感受阴寒邪气,使阳气受损,在肌表可证见恶寒汗出,即计对扶助卫阳,保承阴液,而选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桂枝汤,辛温解肌,使身漐漐汗出而表邪得解,此方妙在一派扶阳之中,渗入一味斂(注:原手稿中为繁体)阴和营之白芍,助阳而不耗阴,使阴阳趋向平衡。若恶寒无汗身痛,即以驱散郁于肌表之阴寒邪气,以保存阳气,逐选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组成麻黄汤,以辛温发汗,太阳伤寒,本为阴寒偏重,驱散寒邪于体表,使其不致传里化热,亦助阳存阴的积极措施。若重症阴寒内盛,真阳衰微,证见身寒肢冷厥逆,洞泄腹痛等,即以姜附纯阳之品,组正四逆辈,附子理中等,以温阳散寒,使阳升阴降,以达恢复平衡。若感受阳热邪气,使阴液亏耗,可证见身热、口干渴饮、心烦,甚则腹满、腹痛,谵语等阳热亢盛的表现,则以石膏、大黄等纯阴之品,组成平寒清热之白虎汤,若苦寒急下存阴之三承气汤,以抑阳助阴,使阳降阴升,而趋相对的平衡。若志邪之后,由于失治或误治,造成阴阳升降紊乱,可证见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即以纯阴之岑连,与纯阳之姜参,组成阴阳兼顾之干姜黄岑黄连汤,或或半夏泻心汤等,以阴阳双调,使阴阳升降复常。仲师观察疾病,三阳以阴液的盛衰,三阴以阳气的存亡,来决定病势的进退,或生死吉凶。故对三阳经的实证,热证,多以存阴制阳为治疗重点,对三阴经的虚证,寒证,则多以扶阳抑阴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扶阳气”、“存阴液”,是《伤寒论》组方遣药的基本精神。
(二) 重视邪正的消长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到转归过程,就是邪正矛盾双方,不断斗争的运动变化过程。所谓“邪”就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正”就是指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表现在临床上,不是邪气实,就是正气虚,因此,在治疗原则上,不是“驱邪”,就是“扶正”,驱邪是针对实证而设,扶正是针对虚证而言,由于邪正双方在斗争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所以有时表现为邪气也实,而正气也虚的虚实夹杂现象,这就要驱邪与扶正同时并倾,而且要掌握将驱邪与扶正的主次灵活运用。仲师对邪正双方在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视它们的消张情况。如《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缘由太阳中风,服桂枝汤不得法,遂致大汗出而出现大烦渴不解,脉洪大,阳热亢盛之里实热证,此时表证虽去,但由于汗出过多,阴液已经耗伤,里热已炽,形成邪长正消的局面,故仲师除用辛寒清热之白虎,驱除郁里之实邪外,加入益气生津之人参,以扶正气,似邪去正复(邪消正长)。又如168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表证未去,本宜汗解,医反数下之,遂造成里阳受损之虚痞下利,而表证仍在,当邪长正消之时,应扶助里阳,纠正分清泌浊之功能,同时解除表邪,故以温中之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扶助受损之里阳,益桂枝以助阳解表,亦乃使邪消正长。又如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表证使用汗法不当,汗后而表邪不去,反而挫伤正气,遂出现脉沉迟之荣血不足,使正伤而邪仍恋于肌表,故仍用桂枝汤加重生姜以调营卫,散表寒,加芍药人参以充荣血,使正气长而驱散表邪。从以上几条经文来看,提示我们,在邪盛正衰的情况下,固然驱邪要注意扶正,就是在邪盛而正不衰的情况,不管使用汗、吐、下、清、攻逐诸法驱邪,也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能挫伤正气,否则容易形成邪去而正不复,或正伤而邪仍恋。故《伤寒论》在桂枝汤方后注明,服后得微汗出,不必尽剂。在大承气汤方后注明,得便即止服等等。这些都是前贤的宝贵经验,很值得我们后世医者,珍惜和效法的。
(三) 重视整体的联系
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特点之一。中医非常强调人体内部脏腑之间,及内脏与肌表、五官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生理上与病理上,都是息息相关,可以相互影响的。《伤寒论》在组方遣药中,包含着丰富的整体观念的内容,如解表方剂的桂枝加附子汤、新加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都是外感风寒,病在太阳阶段,解表使用的方药,既是同样感受风寒,病在太阳,为什么又不都按太阳经正治用的桂枝汤、麻黄汤来治疗呢?从原文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条的原意,虽是太阳误汗而成的坏病,其实只要有内在阳虚的因素,而外感风寒之自汗中风证,均为该方的适应证,使用解肌之桂枝汤以解外,渗入扶助里阳之附子以扶阳固表,使表邪得散,而里阳亦得复。再如62条之新加汤,专为气虚恶寒,太阳中风而设;302条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专为阳虚恶寒太阳伤寒而定等等。这种(……)
(未完,以下部分手稿缺失,待整理遗稿发现中)
2011,8,1 凌晨 于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