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domus讲座发微
今天听了一个名为“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的建筑讲座,时间是下午的1点半到6点,地点在深圳华侨城的一座五星级酒店报告厅。讲座的通知是上周四在新浪微博domus主页上看到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用email报名,没想到最后挤进了预约名额。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真心感谢微博。
闲话按下不表。说来惭愧,事前准备工作没做充分,抱着听大师们讲座的心态而来,看了介绍材料才发现:原来所谓的讲座,其实是个OCT-Loft改造设计竞赛的概念方案汇报会。被请来的参赛者包括: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系系主任的伯纳德·屈米;以设计法国国家图书馆而一举成名的多米尼克·佩罗;游走在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之间的MVRDV事务所;国内业界颇具影响力的都市实践事务所;以及日本建筑新星藤本壮介。本次汇报会应该是首次对公众开放的方案介绍会,每位参赛者被赋予了30分钟的方案来介绍自己的概念方案。
项目的基地是一块华侨城园区中的废弃老厂房区,其周围地价寸土寸金。深圳市政府对其的定位是改造升级成深圳创意文化园。五个参赛作品本身各有千秋,切入点也是见仁见智,在此我也不一一详述。我更为关注的是每个30分钟内所反映出的各自建筑师团队的设计姿态乃至场下观众的接受度。
============================================================================
MVRDV
a. 代表MVRDV介绍方案的是其中国区的总设计师,有点像戴安娜王妃,气场强大。对PPT材料不熟悉,不过在超时两次(30+5+5min)的情况下,仍坚持要求讲完方案,最终将方案的精华完全呈现,博得满堂彩。
b. 超时的主要原因在于汇报的前半段介绍了几个MVRDV之前做过的与本案相似的项目,提取了几个关键词:Le City Calculator® 、 Grand Paris、 Intensification,与其在关于未来城市设想的著作“KM3”中的理念一脉相承。在保证基本的采光通风日照绿化交通活动等等生活要素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大城市中的建筑密度。
c. 听到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时间在深圳这座城市被高速挤压”。
d.MVRDV的方案不疯狂的话,那它也就不是Made in MVRDV了。他们本次设计的概念是建造一块都市建筑山体。在尊重基地原有道路的情况下,研究建筑与建筑间道路的剖面,然后拔高原有建筑,并通过push、distort等手法,最终形成一个建筑构成的城市山体。体量的高潮是位于山顶的基地中需要保留的艺术馆B-10(建筑被整体抬高)。
e.新方案 FAR(容积率)从现状的1.6 ceng的一下彪到了改造后的6.0,其势秒杀动车直追高铁,开发商表示很欣慰。
一个词形容MVRDV的方案:Ambitious
--------------------------------------------------------------------------------------------------------------------------
藤本壮介 SOU FUJIMOTO
a. 这货很儒雅,笑起来有点像大学思政老师王继恒 =。=!英语说的很流利,还是坚持要用日语来演讲,群众纷纷表示情绪不稳定。演讲很守时,看得出准备PPT准备的很认真,应该排练过几次,严谨的日本人。
b. 藤本君出道不久,成名代表作少,比较有名的是位于日本大分县的HOUSE N。个人感觉他走的是仿安腾路线,惯用手法是用个混凝土罩子把建筑主体罩起来,中间用环形步道相联系。
c. 他应对本次基地的关键词是:花园、立体,老建筑再生(植入更多有效的功能空间)、地标
d.一共讲了两个备选方案。第一个由许多个方块叠错而成,有点像MVRDV在丹麦做过的一个公寓,其设计主旨是屋顶花园。第二个方案是用一个100X100X100m的混凝土外壳包裹住需要保留的老艺术馆B-10,用人行天桥限定两者间的void,其理念是将老建筑本身当成一个展示的艺术品。
e.个人蛮喜欢第二个方案,有种大气的极简之美。但是隐约感觉藤本君是在拿做小尺度空间构成的手法切入本案,100mX100m的白墙,不知怎么,让我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法-西-斯,想想站在墙角下往头顶看的感觉,略有点卡帕。。
一个词形容藤本君的方案:Simple
--------------------------------------------------------------------------------------------------------------------------
都市实践 URBANUS ARCHITECTURE & DESIGN
a. 上台的是都市实践的主创设计师孟岩先生。满口的京片子,套用一句北京话“特儿能贫~” 讲话中时不时冒出时下一些搞笑的词,看得出与场下听讲座的都市实践员工打成一片,人称“孟工”。
b.由于参与之前华侨城一期改造项目,都市实践对于华侨城基地乃至整个深圳的资料收集较为齐整。他对于华侨城另外一个招牌景点--世界之窗的提及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Collage City”一书,所不同的是Collage City所述及的方式大多是城市发展中被动的拼接,而世界之窗是主动的创造一种拼接。
c.一开场就用基地场所所发生的日常活动作为出发点,让我倍感亲切和认同,但是越扯越远,始终没听到孟岩先生关于改造方案本身的实质性构想,失望。 对此,孟岩的解释是:建筑师过早地进入“建筑”角色,在初级阶段下沉迷于建筑表达,“有陷阱”,“很危险”。
一个词形容都市实践的方案:Jiang You
--------------------------------------------------------------------------------------------------------------------------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a. 屈米本人没来,来的是他自拍的一段演讲视频。。。不过强大的气场感染着你去听,缜密的逻辑迫使你不得不竖起耳朵去听,全场鸦雀无声。这段视频配有中文字幕,省却了翻译,其实相当于用了其他人多一倍的时间去介绍方案。
b. 一个设问句:How does one re-imagine an existing city?屈米的意思是答案见他的方案。
c. 屈米的改造策略为保留老建筑,在其上空升起新的独立建筑。方案是找到原有建筑中能植入空间的空隙(Knot),升起一个一个“小蘑菇”,将新的建筑空间融入旧的B10园区。“让新建筑漂浮于旧建筑之上”。
d.个人感觉屈米是玩概念玩到底了,想传达给甲方的应该是一种整体的理念和姿态而非单个建筑实体的准确形态。
一个词形容屈米的方案:Idealistic
--------------------------------------------------------------------------------------------------------------------------
多米尼克·佩罗 DOMINIQUE PERRAULT
a. 屈米爽约,佩罗就成了今天最大的大牌。举办方把他安排在最后讲演的本意估计是想让他压轴,可是经历4个小时的讲座后,佩罗先生再腻害也无法驱散大家的睡意和饥饿感,压轴变成了“呀。。走。。”各种中途离场,外加此起彼伏的齁声,构成了佩罗先生的演讲受众背景。好在佩罗先生性情温和,不时用几句俏皮话和夸张的表情来博大家一笑,暖暖场。
b.不知道是因为我饿了还是因为佩罗先生是法国人的缘故,总之佩罗先生的讲演给我一个感觉:冗长的前戏。。在讲了自己的成名作--法国国家图书馆之后,佩罗先生又一口气回顾了梨花女子大学、欧洲共同体法庭等设计。讲了快20分钟,方才进入本次方案的表述。
c.佩罗对于甲方要求保留的B-10艺术馆采取较为大胆的“保留”方式--只保留建筑外立面,拆除内部全楼板隔墙结构体。用一种符号化的语言标记出这个建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之后新建的体量在这层皮内部各种疯狂。对此,佩罗自己的解释是“目前这个方案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界,保留什么或不保留什么,现阶段的设计只是为了让空间更自由更融合”
一个词形容佩罗的方案:Deconstruction
============================================================================
再讲几个讲座中的小插曲
① 开场白由一位清华建筑毕业的女生进行英文翻译,语音语调都很专业,引得全场为之侧目。学好语言真心重要!
② MVRDV在超时被催促的时候“Please!give me another five minutes!”
藤本君的助手“我这没有超时吧”
都市实践孟岩看了看表“离演讲结束还有十分钟”
伯纳德·屈米 超时是神马,我视频都录好了=。=
多米尼克·佩罗 工作人员都上洗手间去了,没人催我了耶!
③ MVRDV超时的时候,都市实践的一名中年设计师一直在下面鼓倒掌起哄,以示抗议超时。
④ 孟岩先生上台时,调试设备三分钟仍无法进行投影,主持人打了个圆场说了句“设备需要升级,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把中场休息提前到现在”
⑤ 我身边的两位哥们都是长枪短炮的拍个不停,有一阵子突然发现没听到快门声了,扭头才发现他们都睡着了。
============================================================================
这讲座饶是漫长,不过听着挺有趣,绝对的不虚此行。
最后说说我的一点感触好了。
记得有个从AA毕业的学姐曾跟我说过,建筑设计的立足秘诀就是要创造出一个标识性强的个人logo。今天体会到她想传达给我的意思。MVRDV、屈米的方案,即使事先毫无铺垫的让我猜,我也能大致猜到是出自他们之手。而藤本的方案,看得出是日本建筑风格的延续,但是目前还看不到他个人的logo所在,也许这是限制他更进一步的桎梏吧。
都市实践本次的方案与他们都不同,而是呈现出一种令人可怕的安逸感。孟工用说相声的口吻介绍整个项目,言语中带着一股“此山是我开,此路是我摘”的霸气,看得出的的确确都市实践较其他四位设计方更熟悉这块基地,也更熟悉中国的国情。都市实践在项目定位的切入点是周围普通居民的活动与整个基地的关系,听得我很期待,但是慢慢孟工告诉我们,这里的地价很贵,来这里的人可能只有那些有钱的设计师。言下之意我们的设计只能服务于他们。进而告诉大家容积率高是天经地义的,帮开放商赚多点钱也是天经地义的,赚多些钱再去做好事。最后建筑的项目本身没有呈现出一个相互融和的关系,一切只是停留在PS做出来的场所活动。
更为有趣的是,举办方请来的几位评委以及场下都市实践的员工通过微博直播、与嘉宾互动提问的方式表现出对其他四位国外建筑师的质疑,其出发点通俗点讲无外乎以下几句:你这设计可行吗?我们这的实际情况很复杂,你有考虑到XX情况吗?而对都市实践的方案却是大加赞赏,表示从实际出发,尊重中国国情。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毕业设计答辩时候遇到的一件囧事。一位我非常尊重的老师,指出我完全不懂得神马是非线性设计,不过据我所知他还不会用sketchup。。听到别的老师夸penn是个好学校后,他表示Upenn的老师没啥了不起,整天在实验室里面做这种不着边际的建筑,没有几个有建成项目的。我个人的看法是,能在中国接很多项目,赚的钱比美国的建筑师多,这就是成功建筑师的评判标准吗?那普利茨克奖每年都颁给中国的地产老总好了。不过考虑到事关毕业顺利与否,我还是窝囊的把话咽下去了。
我想说,“中国国情”不是我们本土设计师的挡箭牌,用多了连遮羞布的功能都会丧失。记得大学里面有TJ的老师说,你们别出国了,考个TJ的研究生,包你在中国混得开。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认为国内的设计水平高于国外吗?我没问过他,不过我想即使我问他,他也不敢说是吧。那是为什么呢?仔细想想,无外乎国内的人脉和一再被提及的“国情”。“你们做得那些,在中国行不通”-- 这种有恃无恐的心理殊为可怕。
国外的设计师是从2050年?macro city?等更大更广的层面来看待建筑,可能放得很高很远,最后落实在每个特定的基地和设计要求上,可谓是先放后收,舍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成分以适应现实。国内的建筑师更多的是做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一系列“产品”,然后结合每个特定的基地和文化背景去扯上一些风土人情的解释,可谓是先收后放,从一些建筑具象符号上去“升华"建筑。一个往下拉,一个往上拔。
每次写关于建筑的东西都会由正经慢慢偏向吐槽,我想这是建筑系的人喜欢混豆瓣的原因吧。。。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好久没写关于建筑的东西了,略怀念炯炯了。。
郁积于胸,不吐不快,文毕天已泛白~
2011年8月1日夜
闲话按下不表。说来惭愧,事前准备工作没做充分,抱着听大师们讲座的心态而来,看了介绍材料才发现:原来所谓的讲座,其实是个OCT-Loft改造设计竞赛的概念方案汇报会。被请来的参赛者包括: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系系主任的伯纳德·屈米;以设计法国国家图书馆而一举成名的多米尼克·佩罗;游走在实验建筑师和实践建筑师之间的MVRDV事务所;国内业界颇具影响力的都市实践事务所;以及日本建筑新星藤本壮介。本次汇报会应该是首次对公众开放的方案介绍会,每位参赛者被赋予了30分钟的方案来介绍自己的概念方案。
项目的基地是一块华侨城园区中的废弃老厂房区,其周围地价寸土寸金。深圳市政府对其的定位是改造升级成深圳创意文化园。五个参赛作品本身各有千秋,切入点也是见仁见智,在此我也不一一详述。我更为关注的是每个30分钟内所反映出的各自建筑师团队的设计姿态乃至场下观众的接受度。
============================================================================
MVRDV
a. 代表MVRDV介绍方案的是其中国区的总设计师,有点像戴安娜王妃,气场强大。对PPT材料不熟悉,不过在超时两次(30+5+5min)的情况下,仍坚持要求讲完方案,最终将方案的精华完全呈现,博得满堂彩。
b. 超时的主要原因在于汇报的前半段介绍了几个MVRDV之前做过的与本案相似的项目,提取了几个关键词:Le City Calculator® 、 Grand Paris、 Intensification,与其在关于未来城市设想的著作“KM3”中的理念一脉相承。在保证基本的采光通风日照绿化交通活动等等生活要素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大城市中的建筑密度。
c. 听到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时间在深圳这座城市被高速挤压”。
d.MVRDV的方案不疯狂的话,那它也就不是Made in MVRDV了。他们本次设计的概念是建造一块都市建筑山体。在尊重基地原有道路的情况下,研究建筑与建筑间道路的剖面,然后拔高原有建筑,并通过push、distort等手法,最终形成一个建筑构成的城市山体。体量的高潮是位于山顶的基地中需要保留的艺术馆B-10(建筑被整体抬高)。
e.新方案 FAR(容积率)从现状的1.6 ceng的一下彪到了改造后的6.0,其势秒杀动车直追高铁,开发商表示很欣慰。
一个词形容MVRDV的方案:Ambitious
--------------------------------------------------------------------------------------------------------------------------
藤本壮介 SOU FUJIMOTO
a. 这货很儒雅,笑起来有点像大学思政老师王继恒 =。=!英语说的很流利,还是坚持要用日语来演讲,群众纷纷表示情绪不稳定。演讲很守时,看得出准备PPT准备的很认真,应该排练过几次,严谨的日本人。
b. 藤本君出道不久,成名代表作少,比较有名的是位于日本大分县的HOUSE N。个人感觉他走的是仿安腾路线,惯用手法是用个混凝土罩子把建筑主体罩起来,中间用环形步道相联系。
c. 他应对本次基地的关键词是:花园、立体,老建筑再生(植入更多有效的功能空间)、地标
d.一共讲了两个备选方案。第一个由许多个方块叠错而成,有点像MVRDV在丹麦做过的一个公寓,其设计主旨是屋顶花园。第二个方案是用一个100X100X100m的混凝土外壳包裹住需要保留的老艺术馆B-10,用人行天桥限定两者间的void,其理念是将老建筑本身当成一个展示的艺术品。
e.个人蛮喜欢第二个方案,有种大气的极简之美。但是隐约感觉藤本君是在拿做小尺度空间构成的手法切入本案,100mX100m的白墙,不知怎么,让我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法-西-斯,想想站在墙角下往头顶看的感觉,略有点卡帕。。
一个词形容藤本君的方案:Simple
--------------------------------------------------------------------------------------------------------------------------
都市实践 URBANUS ARCHITECTURE & DESIGN
a. 上台的是都市实践的主创设计师孟岩先生。满口的京片子,套用一句北京话“特儿能贫~” 讲话中时不时冒出时下一些搞笑的词,看得出与场下听讲座的都市实践员工打成一片,人称“孟工”。
b.由于参与之前华侨城一期改造项目,都市实践对于华侨城基地乃至整个深圳的资料收集较为齐整。他对于华侨城另外一个招牌景点--世界之窗的提及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Collage City”一书,所不同的是Collage City所述及的方式大多是城市发展中被动的拼接,而世界之窗是主动的创造一种拼接。
c.一开场就用基地场所所发生的日常活动作为出发点,让我倍感亲切和认同,但是越扯越远,始终没听到孟岩先生关于改造方案本身的实质性构想,失望。 对此,孟岩的解释是:建筑师过早地进入“建筑”角色,在初级阶段下沉迷于建筑表达,“有陷阱”,“很危险”。
一个词形容都市实践的方案:Jiang You
--------------------------------------------------------------------------------------------------------------------------
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
a. 屈米本人没来,来的是他自拍的一段演讲视频。。。不过强大的气场感染着你去听,缜密的逻辑迫使你不得不竖起耳朵去听,全场鸦雀无声。这段视频配有中文字幕,省却了翻译,其实相当于用了其他人多一倍的时间去介绍方案。
b. 一个设问句:How does one re-imagine an existing city?屈米的意思是答案见他的方案。
c. 屈米的改造策略为保留老建筑,在其上空升起新的独立建筑。方案是找到原有建筑中能植入空间的空隙(Knot),升起一个一个“小蘑菇”,将新的建筑空间融入旧的B10园区。“让新建筑漂浮于旧建筑之上”。
d.个人感觉屈米是玩概念玩到底了,想传达给甲方的应该是一种整体的理念和姿态而非单个建筑实体的准确形态。
一个词形容屈米的方案:Idealistic
--------------------------------------------------------------------------------------------------------------------------
多米尼克·佩罗 DOMINIQUE PERRAULT
a. 屈米爽约,佩罗就成了今天最大的大牌。举办方把他安排在最后讲演的本意估计是想让他压轴,可是经历4个小时的讲座后,佩罗先生再腻害也无法驱散大家的睡意和饥饿感,压轴变成了“呀。。走。。”各种中途离场,外加此起彼伏的齁声,构成了佩罗先生的演讲受众背景。好在佩罗先生性情温和,不时用几句俏皮话和夸张的表情来博大家一笑,暖暖场。
b.不知道是因为我饿了还是因为佩罗先生是法国人的缘故,总之佩罗先生的讲演给我一个感觉:冗长的前戏。。在讲了自己的成名作--法国国家图书馆之后,佩罗先生又一口气回顾了梨花女子大学、欧洲共同体法庭等设计。讲了快20分钟,方才进入本次方案的表述。
c.佩罗对于甲方要求保留的B-10艺术馆采取较为大胆的“保留”方式--只保留建筑外立面,拆除内部全楼板隔墙结构体。用一种符号化的语言标记出这个建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之后新建的体量在这层皮内部各种疯狂。对此,佩罗自己的解释是“目前这个方案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界,保留什么或不保留什么,现阶段的设计只是为了让空间更自由更融合”
一个词形容佩罗的方案:Deconstruction
============================================================================
再讲几个讲座中的小插曲
① 开场白由一位清华建筑毕业的女生进行英文翻译,语音语调都很专业,引得全场为之侧目。学好语言真心重要!
② MVRDV在超时被催促的时候“Please!give me another five minutes!”
藤本君的助手“我这没有超时吧”
都市实践孟岩看了看表“离演讲结束还有十分钟”
伯纳德·屈米 超时是神马,我视频都录好了=。=
多米尼克·佩罗 工作人员都上洗手间去了,没人催我了耶!
③ MVRDV超时的时候,都市实践的一名中年设计师一直在下面鼓倒掌起哄,以示抗议超时。
④ 孟岩先生上台时,调试设备三分钟仍无法进行投影,主持人打了个圆场说了句“设备需要升级,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把中场休息提前到现在”
⑤ 我身边的两位哥们都是长枪短炮的拍个不停,有一阵子突然发现没听到快门声了,扭头才发现他们都睡着了。
============================================================================
这讲座饶是漫长,不过听着挺有趣,绝对的不虚此行。
最后说说我的一点感触好了。
记得有个从AA毕业的学姐曾跟我说过,建筑设计的立足秘诀就是要创造出一个标识性强的个人logo。今天体会到她想传达给我的意思。MVRDV、屈米的方案,即使事先毫无铺垫的让我猜,我也能大致猜到是出自他们之手。而藤本的方案,看得出是日本建筑风格的延续,但是目前还看不到他个人的logo所在,也许这是限制他更进一步的桎梏吧。
都市实践本次的方案与他们都不同,而是呈现出一种令人可怕的安逸感。孟工用说相声的口吻介绍整个项目,言语中带着一股“此山是我开,此路是我摘”的霸气,看得出的的确确都市实践较其他四位设计方更熟悉这块基地,也更熟悉中国的国情。都市实践在项目定位的切入点是周围普通居民的活动与整个基地的关系,听得我很期待,但是慢慢孟工告诉我们,这里的地价很贵,来这里的人可能只有那些有钱的设计师。言下之意我们的设计只能服务于他们。进而告诉大家容积率高是天经地义的,帮开放商赚多点钱也是天经地义的,赚多些钱再去做好事。最后建筑的项目本身没有呈现出一个相互融和的关系,一切只是停留在PS做出来的场所活动。
更为有趣的是,举办方请来的几位评委以及场下都市实践的员工通过微博直播、与嘉宾互动提问的方式表现出对其他四位国外建筑师的质疑,其出发点通俗点讲无外乎以下几句:你这设计可行吗?我们这的实际情况很复杂,你有考虑到XX情况吗?而对都市实践的方案却是大加赞赏,表示从实际出发,尊重中国国情。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毕业设计答辩时候遇到的一件囧事。一位我非常尊重的老师,指出我完全不懂得神马是非线性设计,不过据我所知他还不会用sketchup。。听到别的老师夸penn是个好学校后,他表示Upenn的老师没啥了不起,整天在实验室里面做这种不着边际的建筑,没有几个有建成项目的。我个人的看法是,能在中国接很多项目,赚的钱比美国的建筑师多,这就是成功建筑师的评判标准吗?那普利茨克奖每年都颁给中国的地产老总好了。不过考虑到事关毕业顺利与否,我还是窝囊的把话咽下去了。
我想说,“中国国情”不是我们本土设计师的挡箭牌,用多了连遮羞布的功能都会丧失。记得大学里面有TJ的老师说,你们别出国了,考个TJ的研究生,包你在中国混得开。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认为国内的设计水平高于国外吗?我没问过他,不过我想即使我问他,他也不敢说是吧。那是为什么呢?仔细想想,无外乎国内的人脉和一再被提及的“国情”。“你们做得那些,在中国行不通”-- 这种有恃无恐的心理殊为可怕。
国外的设计师是从2050年?macro city?等更大更广的层面来看待建筑,可能放得很高很远,最后落实在每个特定的基地和设计要求上,可谓是先放后收,舍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成分以适应现实。国内的建筑师更多的是做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一系列“产品”,然后结合每个特定的基地和文化背景去扯上一些风土人情的解释,可谓是先收后放,从一些建筑具象符号上去“升华"建筑。一个往下拉,一个往上拔。
每次写关于建筑的东西都会由正经慢慢偏向吐槽,我想这是建筑系的人喜欢混豆瓣的原因吧。。。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好久没写关于建筑的东西了,略怀念炯炯了。。
郁积于胸,不吐不快,文毕天已泛白~
2011年8月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