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超现实迷影下的战争之痛
大凡战争叙事,如中国《三国演义》,或欧洲中古世纪的《亚瑟王传奇》,皆有立场鲜明的敌我之争、善恶之别,其戏剧冲突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及至近现代,战争叙事开始融合社会学、国际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相关课题,主题多为地域政治与文化冲突、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后续性影响。战争文本也从最初大众喜闻乐见的讲故事,而变身为知识分子对当下乃至未来人类生活的宏观式探索。只是,承受战争之痛因而也是战争叙事事实上的主角的平民,或沦为帝王将相的走卒,或作为军事和政治布局中的脚注,总之,向来为其所视而不见。
其缘起,在于古往今来的战争,都在各种势力间进行,而政治追索、战争赔款、利益分配,皆无涉对平民的关照,即使有,也多流于文字而难以付诸实施(美国的军事行动一再证实这一点)。战争之于平民,实在无正邪之分,就如《德·尼罗的游戏》,战争如影随形地出没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敌我不再重要,善恶尽可模糊,惟余生存之痛,刻骨铭心。而该书自始不奢谈正义,并非源于作者拉维·哈吉的无良用心,而是对于亲历这场战争且“窥见了毁灭的可能”的他来说,重要的是试图理解人的存在价值,“而这与战争背后的政治与历史因素全然无涉。”
因之,《德·尼罗的游戏》对战争之城贝鲁特攻守双方、黎巴嫩内战各派系间的杀戮等等,均作轻描淡写,甚至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合法与非法,善与非善的本质问题,亦不置一词。而在具体叙述中,则杂糅了书中少年们所痴迷的好莱坞电影的超现实影像语言,与汲汲于求得一身一家温饱的普通市民细水长流的现实主义刻画,在近乎狂欢与梦呓的氛围中,将战争置于全部叙述的背景之后,而突出特定时期人的选择的各种可能性,而小说试图表现这些可能性,“无论它们如何严酷、暴烈”,并“藉此将人的自我从教条的束缚和命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于是,在“一万颗炮弹落下”的这片土地上,主人公“我”与绰号为“德·尼罗”的好友乔治,在失去家庭、沦为草根之后,毅然选择做人人唾弃的小流氓。他们如他们所崇拜的银幕英雄,好勇斗狠,耍帅扮酷,彼此取暖,讲求义气。可是,他们果真没心没肺,视真理为粪土吗?鲁迅先生曾说:“流氓的造成,大约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种是墨子之徒,就是侠。这两种东西本来也很好,可是后来他们的思想一堕落,就慢慢地演成了‘流氓’”。(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且不论“儒”与“侠”,应该肯定的是,世上本无“流氓”,只是后来“思想堕落”了,才成了“流氓”。何以堕落呢?时代变了,理想不吃香了,在《德·尼罗的游戏》中,战争导致政府退却,社会崩坏,家庭解体,道德溃败,使得人们的生活理念和风尚尽数移位,人际规范虽于法律瓦解之后在惯性作用下暂时维持,但隆隆炮火下的“丛林法则”却愈来愈显豁其血盆大口。在这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做流氓,才能讨得一点存活的残羹冷炙,以及更重要的,捍卫人之为人的自我价值,“使我的存在显得正当”。于是,流氓身份不仅是两位少年在变乱之中保存自身的盔胄,也是对普世价值失落的逆势一搏,而这正好应和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名言:“任何反叛行为,都是对纯真的怀恋,以及对存在本质的追索。”他们朝天鸣枪,不正是向老天呼问,世道至此,他们的“纯真”该何去何从吗?
然而,战时环境有其吊诡的一面,你尽可用极具视觉冲击和快感的好莱坞大片来描述它,只是当我们面对支离破碎的人生,兼及对“纯真”或曰“存在本质”的一再追索,会使生活最终还原其本来面目,因为它毕竟不是电影。乔治叙述其参与的难民营大屠杀尽管独具暴力美学,但事后血肉横飞的记忆苦苦困扰着他:“我”充当政治暗杀的媒介纯属无心,却造成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灰飞烟灭。(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至此,书名所暗示的两层寓意渐渐浮现。所谓“德·尼罗的游戏”,指的是枪膛中塞上若干弹药,然后举枪,“每个人活下来的几率都是五分之四”。其第一层寓意凸显战争状态下死亡守恒定律的无处不在,少年们无视枪林弹雨悠游于战争之城并非英勇无畏,而是一种生存几率哲学:“你只要直面死亡,它就不会找上你”。第二层寓意是“无论面临何等的危难与变故,总还没有失去选择的可能”,即便是选择自我灭亡的可能。乔治选择了这一可能,他从肉身上消灭了自己。“我”选择了逃离:“我们为什么要感到愧疚?我们全都是自愿参与……都是自己举枪、自己拨动转轮……我们每个人投身于此,都是出于坚定的信仰……”可是,“我”的辩解与其说是自我告慰,倒不如说是精神崩溃的总爆发。而横亘整部小说的轻飘飘的超现实迷影,终于为隐于其下的生之疼痛所祛除。除了去国离乡的哀愁,幸存于战争的少年尚有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然而在漫漫成长之路中,这未尝不是“将人的自我从教条的束缚和命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起始一步。
其缘起,在于古往今来的战争,都在各种势力间进行,而政治追索、战争赔款、利益分配,皆无涉对平民的关照,即使有,也多流于文字而难以付诸实施(美国的军事行动一再证实这一点)。战争之于平民,实在无正邪之分,就如《德·尼罗的游戏》,战争如影随形地出没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敌我不再重要,善恶尽可模糊,惟余生存之痛,刻骨铭心。而该书自始不奢谈正义,并非源于作者拉维·哈吉的无良用心,而是对于亲历这场战争且“窥见了毁灭的可能”的他来说,重要的是试图理解人的存在价值,“而这与战争背后的政治与历史因素全然无涉。”
因之,《德·尼罗的游戏》对战争之城贝鲁特攻守双方、黎巴嫩内战各派系间的杀戮等等,均作轻描淡写,甚至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合法与非法,善与非善的本质问题,亦不置一词。而在具体叙述中,则杂糅了书中少年们所痴迷的好莱坞电影的超现实影像语言,与汲汲于求得一身一家温饱的普通市民细水长流的现实主义刻画,在近乎狂欢与梦呓的氛围中,将战争置于全部叙述的背景之后,而突出特定时期人的选择的各种可能性,而小说试图表现这些可能性,“无论它们如何严酷、暴烈”,并“藉此将人的自我从教条的束缚和命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于是,在“一万颗炮弹落下”的这片土地上,主人公“我”与绰号为“德·尼罗”的好友乔治,在失去家庭、沦为草根之后,毅然选择做人人唾弃的小流氓。他们如他们所崇拜的银幕英雄,好勇斗狠,耍帅扮酷,彼此取暖,讲求义气。可是,他们果真没心没肺,视真理为粪土吗?鲁迅先生曾说:“流氓的造成,大约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种是墨子之徒,就是侠。这两种东西本来也很好,可是后来他们的思想一堕落,就慢慢地演成了‘流氓’”。(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且不论“儒”与“侠”,应该肯定的是,世上本无“流氓”,只是后来“思想堕落”了,才成了“流氓”。何以堕落呢?时代变了,理想不吃香了,在《德·尼罗的游戏》中,战争导致政府退却,社会崩坏,家庭解体,道德溃败,使得人们的生活理念和风尚尽数移位,人际规范虽于法律瓦解之后在惯性作用下暂时维持,但隆隆炮火下的“丛林法则”却愈来愈显豁其血盆大口。在这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做流氓,才能讨得一点存活的残羹冷炙,以及更重要的,捍卫人之为人的自我价值,“使我的存在显得正当”。于是,流氓身份不仅是两位少年在变乱之中保存自身的盔胄,也是对普世价值失落的逆势一搏,而这正好应和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名言:“任何反叛行为,都是对纯真的怀恋,以及对存在本质的追索。”他们朝天鸣枪,不正是向老天呼问,世道至此,他们的“纯真”该何去何从吗?
然而,战时环境有其吊诡的一面,你尽可用极具视觉冲击和快感的好莱坞大片来描述它,只是当我们面对支离破碎的人生,兼及对“纯真”或曰“存在本质”的一再追索,会使生活最终还原其本来面目,因为它毕竟不是电影。乔治叙述其参与的难民营大屠杀尽管独具暴力美学,但事后血肉横飞的记忆苦苦困扰着他:“我”充当政治暗杀的媒介纯属无心,却造成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灰飞烟灭。(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至此,书名所暗示的两层寓意渐渐浮现。所谓“德·尼罗的游戏”,指的是枪膛中塞上若干弹药,然后举枪,“每个人活下来的几率都是五分之四”。其第一层寓意凸显战争状态下死亡守恒定律的无处不在,少年们无视枪林弹雨悠游于战争之城并非英勇无畏,而是一种生存几率哲学:“你只要直面死亡,它就不会找上你”。第二层寓意是“无论面临何等的危难与变故,总还没有失去选择的可能”,即便是选择自我灭亡的可能。乔治选择了这一可能,他从肉身上消灭了自己。“我”选择了逃离:“我们为什么要感到愧疚?我们全都是自愿参与……都是自己举枪、自己拨动转轮……我们每个人投身于此,都是出于坚定的信仰……”可是,“我”的辩解与其说是自我告慰,倒不如说是精神崩溃的总爆发。而横亘整部小说的轻飘飘的超现实迷影,终于为隐于其下的生之疼痛所祛除。除了去国离乡的哀愁,幸存于战争的少年尚有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然而在漫漫成长之路中,这未尝不是“将人的自我从教条的束缚和命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起始一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