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取一枝橄榄香——品味董桥
巴掌大的小开本用酒红色的布细细装裱,布面几个烫金繁体字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这样精细的书,光是拿在手里,也不由得你不正襟危坐,小心翼翼。
这是董桥2011年出版的“小说人生初集”《橄榄香》,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初版。
不知道何时迷上了董桥的文字,迷上了他笔下淡淡的旧时月色,迷上了他文中氤氲的瓣瓣心香。他自称“旧派文人”,字里行间脱不去民国的气息,写文章如同作画,笔笔写意,处处含情,惜墨如金,优雅含蓄。他不写大树的苍翠挺拔,只写树上几片绿叶,不写群山巍峨,只写云蒸霞蔚。他写出的终究是对于过往的一份忆念和怀想。
《橄榄香》一书包含三十篇小说,每一篇都不长,字数控制在一千五到两千五之间。他说“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念忆要近。”且看题目,《望江梅》,《梨花吟》,《紫薇园》,《鹤顶红》,《小寒碧斋》,都颇有张爱玲式的华丽与诗情。但张爱玲是“隔着几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儿凄凉”,董桥则不然,他从鹤顶红玉石扳指里也能闻到暗香袅袅,说到底,他回忆中的往事充满了温馨的情味。可能是文笔所致,他笔下的女子总是如同工笔画上的仕女,或是像旧式家庭里的闺秀或碧玉,带着一种恬静的个性和出世的气质。而他笔下的往事,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恍如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有着过去时代的韵律与风姿。
董桥是怀旧的,喜欢收藏古玩字画,喜欢收藏古本绝版旧书,喜欢写老去那一代人的悲欢离合,而他又是与时俱进的,曾在香港《明报》开辟专栏,点评时事。他的文字如同一杯茉莉香片,需要你在闲暇之余,细细品尝,清香里微微透着苦涩,那是对过往追之不及的失落与感伤。眼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将出版他第二本“小说集”《清白家风》。看来,董桥还要继续纠缠在过去那段时光里。对于前半生的经历,他用整个后半辈子去回味。
读过《旧时月色》《今朝风日好》《记得》《青玉案》《橄榄香》等几本书后,我发觉很难将董桥的散文和小说区分开。他的小说兼具散文的恬淡与自由,他的散文也颇有小说的条理与章法。但不管小说还是散文,都是简洁到极致,清淡到极点。看得出来,简洁清淡是董先生的行文特点,也是他的生活特色。
他也想这样简洁地写下去,“老人以淡为贵,活得清淡,吃得清淡,写得清淡,那是寿征。”他说。
我深以为是。
这是董桥2011年出版的“小说人生初集”《橄榄香》,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初版。
不知道何时迷上了董桥的文字,迷上了他笔下淡淡的旧时月色,迷上了他文中氤氲的瓣瓣心香。他自称“旧派文人”,字里行间脱不去民国的气息,写文章如同作画,笔笔写意,处处含情,惜墨如金,优雅含蓄。他不写大树的苍翠挺拔,只写树上几片绿叶,不写群山巍峨,只写云蒸霞蔚。他写出的终究是对于过往的一份忆念和怀想。
《橄榄香》一书包含三十篇小说,每一篇都不长,字数控制在一千五到两千五之间。他说“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念忆要近。”且看题目,《望江梅》,《梨花吟》,《紫薇园》,《鹤顶红》,《小寒碧斋》,都颇有张爱玲式的华丽与诗情。但张爱玲是“隔着几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儿凄凉”,董桥则不然,他从鹤顶红玉石扳指里也能闻到暗香袅袅,说到底,他回忆中的往事充满了温馨的情味。可能是文笔所致,他笔下的女子总是如同工笔画上的仕女,或是像旧式家庭里的闺秀或碧玉,带着一种恬静的个性和出世的气质。而他笔下的往事,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恍如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有着过去时代的韵律与风姿。
董桥是怀旧的,喜欢收藏古玩字画,喜欢收藏古本绝版旧书,喜欢写老去那一代人的悲欢离合,而他又是与时俱进的,曾在香港《明报》开辟专栏,点评时事。他的文字如同一杯茉莉香片,需要你在闲暇之余,细细品尝,清香里微微透着苦涩,那是对过往追之不及的失落与感伤。眼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将出版他第二本“小说集”《清白家风》。看来,董桥还要继续纠缠在过去那段时光里。对于前半生的经历,他用整个后半辈子去回味。
读过《旧时月色》《今朝风日好》《记得》《青玉案》《橄榄香》等几本书后,我发觉很难将董桥的散文和小说区分开。他的小说兼具散文的恬淡与自由,他的散文也颇有小说的条理与章法。但不管小说还是散文,都是简洁到极致,清淡到极点。看得出来,简洁清淡是董先生的行文特点,也是他的生活特色。
他也想这样简洁地写下去,“老人以淡为贵,活得清淡,吃得清淡,写得清淡,那是寿征。”他说。
我深以为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