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探索之路
第五代导演
每一代导演的崛起都与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第五代导演关注农民生活,把镜头对准了偏僻地区的农民,以他们的淳朴来展现真善美。可以说他们最初的电影离不开高原黄土,离不开时代的变迁。这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关,那时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像大多数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和农民在一起生活,对于农村生活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体会。
中国电影开始真正走向世界,其实是从第五代导演开始的,他们拍摄的一系列农村题材的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好评,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当然中国在一天天的改变,中国电影人也在一天天的探索中改变。
张艺谋在拍摄了一系列的农村艺术电影后,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旅。很少有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在拍摄文艺电影时,大家批评他的电影,在拍摄商业电影大家还是批评他的电影,但是却开始肯定他的文艺电影,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张艺谋电影,真正的中国电影。
不过无论曾经经受过怎样的批评,而今,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他清醒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曾经说过,“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所以在拍出《满城尽带黄金甲》后,又拍摄了《千里走单骑》,在拍摄了《三枪拍案惊奇》后,又开始拍摄《山楂树之恋》。
艺术与商业电影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同样的重要,中国内地不能没有商业电影,不然就会和台湾一样,被小资文艺片充斥,走向电影的没落,也不能没有艺术电影,不然就会和香港一样,快速的衰落,无法延续过去的辉煌。
当电影从神圣的艺术殿堂走入日常生活,还原成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后,商业电影对于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发展比艺术电影更为重要,在任何一个国家,最大众的就是商业电影,他是电影文化得以持续下去的根本。不过商业并等于电影要流于庸俗,很多商业电影不仅卖座,也有很大的艺术性,带给观众震撼与感动。国外有很多导演在这方面都做的很好,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以及《现代启示录》,都在保证高票房的基础上给人以强大的震撼与反思,被称为经典之作。现在的电影人中,詹姆斯卡梅隆也做的很好,《泰坦尼克号》曾一度是全球的票房冠军,这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曾让无数人潸然泪下,感慨万千。阔别十二年后,《阿凡达》的票房旋风再次席卷全球,3D的科技,励志的故事,缠绵的爱情,詹姆斯卡梅隆将文艺和商业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似乎这也确定了中国电影人奋斗的一个方向,在商业电影中加入文艺电影中纯真的感动,来自心灵的震撼,在给大家带来愉悦的同时,又能让观众有自己的感悟。
讲到张艺谋,大家就会想到中国的另一个导演陈凯歌,两个人都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很鲜明的艺术风格,或淳朴,或人文。陈凯歌是一个很具有文人气息的导演,他的影片突破了传统叙事的规范,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以诗化的电影语言创作了独特的视觉风格,故事情节比较淡化,这一风格也导致了他在商业片领域的失败,一部《无极》差点令陈凯歌晚节不保。商业电影讲究故事情节的完整与流畅,如果淡化了情节,观众会难以接受,自然骂声一片。
随后陈凯歌拍摄了《梅兰芳》,这是他最熟悉的电影类型,曾经的那部描写戏子生活的《霸王别姬》使他享誉海外。这次的探索是成功的,梅兰芳本身就是一个卖点,因为有着良好的大众基础,即使电影再文艺,也还是可以保证票房。
第六代导演
在第五代导演开始商业之旅的时候,第六代导演开始崛起。这是一群由科班出生,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的风格,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但相同的是,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有着自己的叛逆与反思。
看他们的作品,就像是在看自己的人生,如果说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话,那么第六代导演所述说的故事是我们每天正在经历的人,那些人物是大众中最普通的一员,在我们身边,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在第五代导演都集体开始商业片的时候,外国电影人通过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认识了现在的中国,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他们喜欢把镜头对准一些社会的边缘人,有些是失意的艺术青年,北漂一族,他们渴望惊世骇俗,常感慨于自己的怀才不遇,或是一些叛逆的青年,孑然一身,仗着年轻这一资本,在堕落中寻找天堂。
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着自己的无奈与茫然,都想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最后的归属,当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来到城市时,他们成为了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第六代导演总是把闪光灯聚焦在他们身上,平日里在城市中被人们忽略的这一群人,成为了电影中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感到孤独和彷徨,但是对于生活,有着一如既往的热爱。
过去大家对他们还不是很熟悉,现在他们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也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尝试,陆川拍摄了《南京 南京》,王小帅拍摄了《日照重庆》,张扬拍摄了《无人驾驶》,当然结果还是一片争议,大家似乎还没有从他们的文艺小情怀中缓过来。
《可可西里》成就了陆川。它让很多人泪流满面,也让年过而立的陆川誉满京华,使他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新生代导演中的翘楚。 他说:“我希望我能够拍一部传世的影片,它属于全世界。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它不是得奖,而是完全超越了奖项,我想,这部电影会是《南京!南京!》”在拍摄《可可西里》之后,陆川花了四年时间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 南京》,票房过亿。可以说,陆川的商业探索是成功的。
第六代导演中,最知名的是贾樟柯。他偏执于写实形态,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关注社会百姓人生冷暖,细腻的刻画的小人物内心情感。他的《小武》《站台》《三峡好人》等,都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多的奖项。在很多第六代导演都开始自己的商业尝试之后,贾樟柯似乎还是坚持自己的小文艺路线,新片《海上传奇》是为上海世博会拍摄的宣传片,这个理由看起来是商业气味十足的,但是贾樟柯还是坚持以自己那种惯有的手段去拍摄它,电影安静,沉稳,缓缓叙说了上海从1930年到2010年来的时代变迁。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导演用纪录片的形式去拍商业电影,这似乎是以后电影的一个发展方向。从第一部电影开始,贾樟柯一直坚持以纪录片的形式去拍文艺电影。只是看惯了商业电影的中国观众对于这样的一种拍摄风格,似乎并未习惯,沉闷,还是大部分观众对于贾樟柯电影的描述。
其实要把一部商业电影拍好确实不容易,以都市片来说,都市的繁华带来很快的生活节奏,爱情也成为了速食消费。喝可乐在生活中比喝茶更常见,只是远比不上喝茶来的优雅。在现在这个社会,爱情显得浮夸,充斥着太多的无病呻吟和矫情造作。缺少了以前的淳朴,那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中国人对于电影有着自己的挑剔,他们喜欢看商业电影,认为这是忙碌时放松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又看不起商业电影,觉得他缺乏艺术性,但要说让他们去看文艺电影,又觉得艺术电影沉闷了,似乎看不下去。
大家都知道张艺谋,知道他的很多电影获了奖,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来去看了他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电影呢,或许大家看过的也只是《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一些很有争议的电影。
至于第五代导演中另一个领军人物陈凯歌,大家对于他的了解似乎更多的是因为那部被封为烂片的《无极》,而不是那享誉中外的《霸王别姬》。
这到底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还是中国观众的悲哀呢。
电影是第七艺术,是最年轻的艺术,也是现今最普遍的一种艺术,他与观众的互动性最大,涉及面最广,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如此,大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资格去批评电影,以为批评可以使电影人改进,也证明了自己有着很高的电影品味,却忽略或许这本身就是电影人设置的一个陷阱,捉住观众的这种心理,通过舆论来增加票房。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对于其他观众也会起到误导作用,每个人对于电影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从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一味的去批评电影只会让自己浮躁,让别人犹豫。
无论是第五代还是第六代导演,即使你们终有一天要走上商业电影的道路,请你们耐心的找到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之间的平衡点,拍出既让人舒适,又能感受到人文关怀的电影。
每一代导演的崛起都与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第五代导演关注农民生活,把镜头对准了偏僻地区的农民,以他们的淳朴来展现真善美。可以说他们最初的电影离不开高原黄土,离不开时代的变迁。这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关,那时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像大多数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和农民在一起生活,对于农村生活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体会。
中国电影开始真正走向世界,其实是从第五代导演开始的,他们拍摄的一系列农村题材的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好评,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当然中国在一天天的改变,中国电影人也在一天天的探索中改变。
张艺谋在拍摄了一系列的农村艺术电影后,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旅。很少有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在拍摄文艺电影时,大家批评他的电影,在拍摄商业电影大家还是批评他的电影,但是却开始肯定他的文艺电影,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张艺谋电影,真正的中国电影。
不过无论曾经经受过怎样的批评,而今,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导演,他清醒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曾经说过,“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所以在拍出《满城尽带黄金甲》后,又拍摄了《千里走单骑》,在拍摄了《三枪拍案惊奇》后,又开始拍摄《山楂树之恋》。
艺术与商业电影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同样的重要,中国内地不能没有商业电影,不然就会和台湾一样,被小资文艺片充斥,走向电影的没落,也不能没有艺术电影,不然就会和香港一样,快速的衰落,无法延续过去的辉煌。
当电影从神圣的艺术殿堂走入日常生活,还原成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后,商业电影对于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发展比艺术电影更为重要,在任何一个国家,最大众的就是商业电影,他是电影文化得以持续下去的根本。不过商业并等于电影要流于庸俗,很多商业电影不仅卖座,也有很大的艺术性,带给观众震撼与感动。国外有很多导演在这方面都做的很好,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以及《现代启示录》,都在保证高票房的基础上给人以强大的震撼与反思,被称为经典之作。现在的电影人中,詹姆斯卡梅隆也做的很好,《泰坦尼克号》曾一度是全球的票房冠军,这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曾让无数人潸然泪下,感慨万千。阔别十二年后,《阿凡达》的票房旋风再次席卷全球,3D的科技,励志的故事,缠绵的爱情,詹姆斯卡梅隆将文艺和商业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似乎这也确定了中国电影人奋斗的一个方向,在商业电影中加入文艺电影中纯真的感动,来自心灵的震撼,在给大家带来愉悦的同时,又能让观众有自己的感悟。
讲到张艺谋,大家就会想到中国的另一个导演陈凯歌,两个人都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很鲜明的艺术风格,或淳朴,或人文。陈凯歌是一个很具有文人气息的导演,他的影片突破了传统叙事的规范,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以诗化的电影语言创作了独特的视觉风格,故事情节比较淡化,这一风格也导致了他在商业片领域的失败,一部《无极》差点令陈凯歌晚节不保。商业电影讲究故事情节的完整与流畅,如果淡化了情节,观众会难以接受,自然骂声一片。
随后陈凯歌拍摄了《梅兰芳》,这是他最熟悉的电影类型,曾经的那部描写戏子生活的《霸王别姬》使他享誉海外。这次的探索是成功的,梅兰芳本身就是一个卖点,因为有着良好的大众基础,即使电影再文艺,也还是可以保证票房。
第六代导演
在第五代导演开始商业之旅的时候,第六代导演开始崛起。这是一群由科班出生,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的风格,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但相同的是,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有着自己的叛逆与反思。
看他们的作品,就像是在看自己的人生,如果说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话,那么第六代导演所述说的故事是我们每天正在经历的人,那些人物是大众中最普通的一员,在我们身边,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在第五代导演都集体开始商业片的时候,外国电影人通过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认识了现在的中国,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他们喜欢把镜头对准一些社会的边缘人,有些是失意的艺术青年,北漂一族,他们渴望惊世骇俗,常感慨于自己的怀才不遇,或是一些叛逆的青年,孑然一身,仗着年轻这一资本,在堕落中寻找天堂。
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着自己的无奈与茫然,都想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最后的归属,当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来到城市时,他们成为了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第六代导演总是把闪光灯聚焦在他们身上,平日里在城市中被人们忽略的这一群人,成为了电影中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感到孤独和彷徨,但是对于生活,有着一如既往的热爱。
过去大家对他们还不是很熟悉,现在他们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也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尝试,陆川拍摄了《南京 南京》,王小帅拍摄了《日照重庆》,张扬拍摄了《无人驾驶》,当然结果还是一片争议,大家似乎还没有从他们的文艺小情怀中缓过来。
《可可西里》成就了陆川。它让很多人泪流满面,也让年过而立的陆川誉满京华,使他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新生代导演中的翘楚。 他说:“我希望我能够拍一部传世的影片,它属于全世界。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它不是得奖,而是完全超越了奖项,我想,这部电影会是《南京!南京!》”在拍摄《可可西里》之后,陆川花了四年时间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 南京》,票房过亿。可以说,陆川的商业探索是成功的。
第六代导演中,最知名的是贾樟柯。他偏执于写实形态,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关注社会百姓人生冷暖,细腻的刻画的小人物内心情感。他的《小武》《站台》《三峡好人》等,都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多的奖项。在很多第六代导演都开始自己的商业尝试之后,贾樟柯似乎还是坚持自己的小文艺路线,新片《海上传奇》是为上海世博会拍摄的宣传片,这个理由看起来是商业气味十足的,但是贾樟柯还是坚持以自己那种惯有的手段去拍摄它,电影安静,沉稳,缓缓叙说了上海从1930年到2010年来的时代变迁。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拆弹部队》,导演用纪录片的形式去拍商业电影,这似乎是以后电影的一个发展方向。从第一部电影开始,贾樟柯一直坚持以纪录片的形式去拍文艺电影。只是看惯了商业电影的中国观众对于这样的一种拍摄风格,似乎并未习惯,沉闷,还是大部分观众对于贾樟柯电影的描述。
其实要把一部商业电影拍好确实不容易,以都市片来说,都市的繁华带来很快的生活节奏,爱情也成为了速食消费。喝可乐在生活中比喝茶更常见,只是远比不上喝茶来的优雅。在现在这个社会,爱情显得浮夸,充斥着太多的无病呻吟和矫情造作。缺少了以前的淳朴,那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中国人对于电影有着自己的挑剔,他们喜欢看商业电影,认为这是忙碌时放松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又看不起商业电影,觉得他缺乏艺术性,但要说让他们去看文艺电影,又觉得艺术电影沉闷了,似乎看不下去。
大家都知道张艺谋,知道他的很多电影获了奖,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来去看了他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电影呢,或许大家看过的也只是《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一些很有争议的电影。
至于第五代导演中另一个领军人物陈凯歌,大家对于他的了解似乎更多的是因为那部被封为烂片的《无极》,而不是那享誉中外的《霸王别姬》。
这到底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还是中国观众的悲哀呢。
电影是第七艺术,是最年轻的艺术,也是现今最普遍的一种艺术,他与观众的互动性最大,涉及面最广,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如此,大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资格去批评电影,以为批评可以使电影人改进,也证明了自己有着很高的电影品味,却忽略或许这本身就是电影人设置的一个陷阱,捉住观众的这种心理,通过舆论来增加票房。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对于其他观众也会起到误导作用,每个人对于电影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从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一味的去批评电影只会让自己浮躁,让别人犹豫。
无论是第五代还是第六代导演,即使你们终有一天要走上商业电影的道路,请你们耐心的找到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之间的平衡点,拍出既让人舒适,又能感受到人文关怀的电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