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剧市场,与你与我同成长
在许多70后,80后眼中,在90年代初那个还不知道偶像剧为何年代,《戏说乾隆》的吸引力不亚于今天的偶像剧,在这部戏里,乾隆爷被郑少秋演绎的风流倜傥,至今仍然无人能够企及。赵雅芝一人分饰三角,一个个都是秀外慧中的奇女子。于是乎,这种英雄美人的情节便根植在了年少的70后于年幼的80后心中,并从此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电视剧审美取向:剧中一定要有一对神仙眷侣,惺惺相惜,心心相映。后来,又遇上了《新白娘子传奇》,那时候,白娘娘在当时每一个80后的心目中都是真善美的完美化身,这部剧赢在剧情和演员的演技上,并且每集都有一些插科打诨的小桥段,让这部剧有了多角度的看点,唯一遗憾的是男主是个无甚姿色的女人演的,若有林青霞来饰演,可以做到与赵大美人平分秋色,该多么的荡气回肠啊!。
再后来,各种港台的,大陆的各种武侠、言情古装剧接踵而至,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属于偶像剧的前身。当然还有琼瑶阿姨的一打言情剧,但是这些剧里男女主角的成色,以及过分纠结的戏份使得这些苦情剧很难被归类为那时代的偶像剧。直到风靡整个亚洲(不夸张吧,越南都有山寨版了)的《还珠格格》——一部那时看起来很美好,现在看起来很囧囧有神的武侠言情糅合之产物。这应该算是偶像剧萌芽或者偶像剧的鼻祖。那时播出的场面真的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啊,男女通吃,老少咸宜。不知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还是生活节奏忙碌了,总之,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取得过这般成绩,即使它没能经得起时间的氧化。不过,这部剧对于今后日益膨胀的偶像剧市场,实在是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给后来的港台及大陆偶像剧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势,譬如:剧情一定是麻雀变凤凰,女主角必然是白痴的可以,却又必然是自以为的女权主义者。男主一定是才(财)貌兼得,举世无双,却被女主奇怪的性格所吸引,所以甘心受虐。
直到两年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台湾偶像剧横空出世,彻底掩盖了前者的光芒:根据日本畅销漫画《花样男子》改编的电视剧《流星花园》掀起了一股青春校园偶像剧的浪潮。确立了偶像剧这一新晋剧种的市场地位。由于F4的这股台湾来的飓风刮得太过强劲,让国内一直疲软的晚间8点挡一时间难以招架,所以广电不得以实施禁播,来维持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因此,在那个时候,有钱人家的女孩成了我们艳羡的对象,因为她们买得起市面上的盗版VCD,由于这部剧着实太过火热,导致盗版市场将一套《流星花园》(十张)炒到120RMB,并且销量很是乐观,一度卖到脱销,需要订货方能买的。那时,电脑还未像现在这样普及到每家每户按人头算,DVD的受众市场尚在酝酿雏形,迅雷,电影天堂俨然不知是何方神圣。因此,相互传借《流星花园》VCD也就成为了那时花季少女们建立花痴友谊的桥梁。
花美男F4代替《还珠格格》又一次席卷了亚洲。大陆也紧随其后量定制了山寨版的F5(这个我实在不忍提及),港台那边的产量更是不在话下。《流星花园》原班人马也趁热打铁,在一片形式大好下紧锣密鼓的上演了续集,但由于没有了日本漫画原著成熟的剧情为依托。《流星花园2》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狗尾续貂之作,没有了丰满的故事情节,这些非专业演员的低水准演技也被人诟病。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港台与大陆筹拍偶像剧的积极性,一时间,偶像剧们纷至沓来。但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演戏套路:剧中的男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一定是某某男子组合。这个组合的队长,或者人气最高的那一位饰演男一号。如:《焦糖玛奇朵》女主一定是单纯到白痴或者性格乖张,男主一定是闷骚男且是受虐狂或者心理施虐狂,且一定是“丧心病狂”的深爱着我们默默无闻,姿色平平的女主角。剧中再穿插一个外表天使,内心魔鬼的望族千金女二号,以及一个痴情,却甘当苦情角色的男二号,如:《MVP情人》《公主小妹》:当然还要有一股来自男主角那边名门望族的家庭恶势力阻挠。(如:)剧情的骨架就算有了。但就这样,年轻的观众仍然很买账。这股趋势一直这样延续着且生命力如野草般顽强,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联:随着电脑从娃娃抓起的的政策落户到千家万户以及各种不遵循政府18禁规定的网吧在各大中小城市的遍地开花,网上看偶像便的容易,于是,上网看偶像剧成为了校园里被功课、考试和不自由的校风所压抑的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们解压和思春的必要手段。国内各大电视台也正视了这一商机,适时的买进台湾偶像剧在假期播放,赚得了可观的收视率。但总的来说,由于港台地区不产美女,而大陆片方则是缺乏审美能力,也不乏关系运作,因此,所有港台、大陆偶像剧中演员总不乏歪瓜裂枣的以次充好之辈(如《爱情魔发师》《新还珠格格》)。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次次刷新收视记录,如《命中注定我爱你》、《王子变青蛙》、《败犬女王》。
当然,最强势的偶像剧当属韩剧,无论是哪一个时期,韩剧的播出所造成的影响力都好像是在年轻人当中投放了一枚原子弹,辐射范围不仅有宽度更有广度,洗脑般影响着粉丝们的生活。如来两千年初的《蓝色生死恋》、《星梦奇缘》;05年前后的《我叫金三顺》、《对不起,我爱你》、《宫》以及近两年的《传闻中的七公主》《拜托小姐》。这些韩剧无不以饱满抒情的情节构架;张弛有序的节奏;精致唯美的画面;俊男与美女的搭配被奉为经典,并且由于它们不像台湾偶像剧那样引用日本校园漫画的剧情,内容和演员表演过分夸张、、某些价值观扭曲,而是以寻找真爱、追求真爱为主线,同时男女主角在不脱离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打破世俗的辖制,冲破世俗的各种观念禁锢,而这过程又多是以喜剧形式呈现的,因此韩剧的观众群体打破了青少年这一年龄局限,粉丝团中还囊括了大批中年女性与大龄主妇。这也使得韩剧能够在各地华人电台轮番播出,长久不衰,更是8点档争夺收视率的不二法宝。韩剧创造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收视方面,几乎每部韩剧都会诞生一首风靡大街小巷的主题曲,每个主角的妆容与发型都会成为女孩子争相效法的模板,男女主人公的服装一定会在当季的淘宝大卖,且每家店都会在衣服下面贴出剧中演员穿着同样衣服的照片以吸引顾客。如:《冬季恋歌》里裴勇俊的镜框加围巾,《宫》里的丸子头,《对不起,我爱你》中的长宽毛衣加雪地靴。
如此广泛的收益使得他们成为台湾偶像剧模仿的重要模板,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制作团队;高品位的导演;高智商的编剧和高质量的演员阵容,大部分的台湾偶像剧便成了“东施效颦”。 而大陆的偶像剧向来是向台湾看齐的,二手的模仿效果更是让人不忍观看。所以每当韩剧来袭的时候,这些山寨偶像剧就只能给正牌让路,因此,大部分偶像剧迷们收看台湾偶像剧的途径多是通过网络,而在大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国内山寨剧可以堂而皇之的在晚间八点档和暑期黄金时段连播。如芒果台的一系列山寨偶像剧《一起去看流星雨》、《宫》、《还珠格格》,虽然板砖无数,但粉丝数也同样可观,收视率也一路高升,并让芒果打造的偶像拥有了极大的人气,创造了不小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
近几年,看到大陆偶像剧市场一直持续高温,泰国偶像剧(简称泰剧)瞄准商机,进攻大陆偶像剧市场,前几年安徽卫视引进了几部泰剧,但由于当时韩剧风头正劲,所以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后来,随着长期雄踞收视率榜的韩剧一沉不变的模式和不温不火的节奏使得韩剧迷们逐渐产生了视觉疲劳,而泰剧因为养眼的混血演员,琼瑶式的剧情以及异国风情所营造出的童话般的气氛,逐渐转移了女性观众的注意力,但看过几部就会发现泰剧的鸡肋:内容比韩剧更套路,虐恋情节比台湾偶像剧更纠结,人物形象比大陆山寨剧更单薄,配角们的表演比咆哮帝更夸张,看得过程中很多内容让人只想快进。所以泰剧能否像韩剧那样打持久战?前景并不十分令人看好。
细数偶像剧军团各路人马前仆后继,与曾经红极一时的言情剧,历史剧,战争剧相比,偶像剧持续高温的时间不可谓不长,但使出了浑身解数的制片方下一步棋又该何去何从?谁拭目以待?
再后来,各种港台的,大陆的各种武侠、言情古装剧接踵而至,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属于偶像剧的前身。当然还有琼瑶阿姨的一打言情剧,但是这些剧里男女主角的成色,以及过分纠结的戏份使得这些苦情剧很难被归类为那时代的偶像剧。直到风靡整个亚洲(不夸张吧,越南都有山寨版了)的《还珠格格》——一部那时看起来很美好,现在看起来很囧囧有神的武侠言情糅合之产物。这应该算是偶像剧萌芽或者偶像剧的鼻祖。那时播出的场面真的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啊,男女通吃,老少咸宜。不知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还是生活节奏忙碌了,总之,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取得过这般成绩,即使它没能经得起时间的氧化。不过,这部剧对于今后日益膨胀的偶像剧市场,实在是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给后来的港台及大陆偶像剧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势,譬如:剧情一定是麻雀变凤凰,女主角必然是白痴的可以,却又必然是自以为的女权主义者。男主一定是才(财)貌兼得,举世无双,却被女主奇怪的性格所吸引,所以甘心受虐。
直到两年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台湾偶像剧横空出世,彻底掩盖了前者的光芒:根据日本畅销漫画《花样男子》改编的电视剧《流星花园》掀起了一股青春校园偶像剧的浪潮。确立了偶像剧这一新晋剧种的市场地位。由于F4的这股台湾来的飓风刮得太过强劲,让国内一直疲软的晚间8点挡一时间难以招架,所以广电不得以实施禁播,来维持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因此,在那个时候,有钱人家的女孩成了我们艳羡的对象,因为她们买得起市面上的盗版VCD,由于这部剧着实太过火热,导致盗版市场将一套《流星花园》(十张)炒到120RMB,并且销量很是乐观,一度卖到脱销,需要订货方能买的。那时,电脑还未像现在这样普及到每家每户按人头算,DVD的受众市场尚在酝酿雏形,迅雷,电影天堂俨然不知是何方神圣。因此,相互传借《流星花园》VCD也就成为了那时花季少女们建立花痴友谊的桥梁。
花美男F4代替《还珠格格》又一次席卷了亚洲。大陆也紧随其后量定制了山寨版的F5(这个我实在不忍提及),港台那边的产量更是不在话下。《流星花园》原班人马也趁热打铁,在一片形式大好下紧锣密鼓的上演了续集,但由于没有了日本漫画原著成熟的剧情为依托。《流星花园2》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狗尾续貂之作,没有了丰满的故事情节,这些非专业演员的低水准演技也被人诟病。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港台与大陆筹拍偶像剧的积极性,一时间,偶像剧们纷至沓来。但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演戏套路:剧中的男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一定是某某男子组合。这个组合的队长,或者人气最高的那一位饰演男一号。如:《焦糖玛奇朵》女主一定是单纯到白痴或者性格乖张,男主一定是闷骚男且是受虐狂或者心理施虐狂,且一定是“丧心病狂”的深爱着我们默默无闻,姿色平平的女主角。剧中再穿插一个外表天使,内心魔鬼的望族千金女二号,以及一个痴情,却甘当苦情角色的男二号,如:《MVP情人》《公主小妹》:当然还要有一股来自男主角那边名门望族的家庭恶势力阻挠。(如:)剧情的骨架就算有了。但就这样,年轻的观众仍然很买账。这股趋势一直这样延续着且生命力如野草般顽强,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联:随着电脑从娃娃抓起的的政策落户到千家万户以及各种不遵循政府18禁规定的网吧在各大中小城市的遍地开花,网上看偶像便的容易,于是,上网看偶像剧成为了校园里被功课、考试和不自由的校风所压抑的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们解压和思春的必要手段。国内各大电视台也正视了这一商机,适时的买进台湾偶像剧在假期播放,赚得了可观的收视率。但总的来说,由于港台地区不产美女,而大陆片方则是缺乏审美能力,也不乏关系运作,因此,所有港台、大陆偶像剧中演员总不乏歪瓜裂枣的以次充好之辈(如《爱情魔发师》《新还珠格格》)。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次次刷新收视记录,如《命中注定我爱你》、《王子变青蛙》、《败犬女王》。
当然,最强势的偶像剧当属韩剧,无论是哪一个时期,韩剧的播出所造成的影响力都好像是在年轻人当中投放了一枚原子弹,辐射范围不仅有宽度更有广度,洗脑般影响着粉丝们的生活。如来两千年初的《蓝色生死恋》、《星梦奇缘》;05年前后的《我叫金三顺》、《对不起,我爱你》、《宫》以及近两年的《传闻中的七公主》《拜托小姐》。这些韩剧无不以饱满抒情的情节构架;张弛有序的节奏;精致唯美的画面;俊男与美女的搭配被奉为经典,并且由于它们不像台湾偶像剧那样引用日本校园漫画的剧情,内容和演员表演过分夸张、、某些价值观扭曲,而是以寻找真爱、追求真爱为主线,同时男女主角在不脱离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打破世俗的辖制,冲破世俗的各种观念禁锢,而这过程又多是以喜剧形式呈现的,因此韩剧的观众群体打破了青少年这一年龄局限,粉丝团中还囊括了大批中年女性与大龄主妇。这也使得韩剧能够在各地华人电台轮番播出,长久不衰,更是8点档争夺收视率的不二法宝。韩剧创造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收视方面,几乎每部韩剧都会诞生一首风靡大街小巷的主题曲,每个主角的妆容与发型都会成为女孩子争相效法的模板,男女主人公的服装一定会在当季的淘宝大卖,且每家店都会在衣服下面贴出剧中演员穿着同样衣服的照片以吸引顾客。如:《冬季恋歌》里裴勇俊的镜框加围巾,《宫》里的丸子头,《对不起,我爱你》中的长宽毛衣加雪地靴。
如此广泛的收益使得他们成为台湾偶像剧模仿的重要模板,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制作团队;高品位的导演;高智商的编剧和高质量的演员阵容,大部分的台湾偶像剧便成了“东施效颦”。 而大陆的偶像剧向来是向台湾看齐的,二手的模仿效果更是让人不忍观看。所以每当韩剧来袭的时候,这些山寨偶像剧就只能给正牌让路,因此,大部分偶像剧迷们收看台湾偶像剧的途径多是通过网络,而在大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国内山寨剧可以堂而皇之的在晚间八点档和暑期黄金时段连播。如芒果台的一系列山寨偶像剧《一起去看流星雨》、《宫》、《还珠格格》,虽然板砖无数,但粉丝数也同样可观,收视率也一路高升,并让芒果打造的偶像拥有了极大的人气,创造了不小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
近几年,看到大陆偶像剧市场一直持续高温,泰国偶像剧(简称泰剧)瞄准商机,进攻大陆偶像剧市场,前几年安徽卫视引进了几部泰剧,但由于当时韩剧风头正劲,所以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后来,随着长期雄踞收视率榜的韩剧一沉不变的模式和不温不火的节奏使得韩剧迷们逐渐产生了视觉疲劳,而泰剧因为养眼的混血演员,琼瑶式的剧情以及异国风情所营造出的童话般的气氛,逐渐转移了女性观众的注意力,但看过几部就会发现泰剧的鸡肋:内容比韩剧更套路,虐恋情节比台湾偶像剧更纠结,人物形象比大陆山寨剧更单薄,配角们的表演比咆哮帝更夸张,看得过程中很多内容让人只想快进。所以泰剧能否像韩剧那样打持久战?前景并不十分令人看好。
细数偶像剧军团各路人马前仆后继,与曾经红极一时的言情剧,历史剧,战争剧相比,偶像剧持续高温的时间不可谓不长,但使出了浑身解数的制片方下一步棋又该何去何从?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