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雨”为何总是下不停
二十六年前,联谊大厦落成上海“第一幕”;今天,本市拥有玻璃幕墙的建筑已达三千幢
“玻璃雨”为何总是下不停
日期:2011-08-05 作者:任荃 来源:文汇报
1985年建成的联谊大厦,拥有上海最早的玻璃幕墙。
本报记者 任荃
◆玻璃幕墙的安全问题与工程设计、材料质量、安装工艺和使用维护4个环节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埋下事故隐患。“玻璃雨”事件主要反映的是建筑玻璃的安全应用问题,而不是玻璃幕墙整体安全的问题。
◆我国相关标准和规定中定义的安全玻璃是指钢化玻璃、夹层玻璃或者由这两种玻璃组合的中空玻璃。由于钢化玻璃的市场价格仅为夹层玻璃的一半,绝大多数开发商更愿意选择钢化玻璃,从而忽视了“玻璃雨”从天而降的危害。
◆将所有玻璃重新更换为更安全的夹层玻璃显然不现实。要降低“玻璃雨”的发生概率,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体检”。开发商、业主、物业责权不明、互相扯皮,已成为玻璃幕墙建筑隐患丛生的另一个致命因素。
“头顶上的威胁”步步临近
1985年,外滩延安东路联谊大厦幕墙工程落成,上海“第一幕”光彩夺目;26年后,上海拥有玻璃幕墙建筑已达3000幢。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全国新增玻璃幕墙8000至9000万平方米,由此带来一系列潜在和现实的安全隐患。
这不是虚张声势。今年5月18日,上海接连发生3起幕墙玻璃坠落事件。当天下午1时半,陆家嘴时代金融中心大厦46楼一块4平方米的玻璃突然脱落,附近停车场的50辆汽车不幸被“玻璃雨”砸中,不同程度受损,场面触目惊心。
无独有偶。7月19日,同处陆家嘴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38楼一块幕墙玻璃碎裂,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有人爆料说,这座大楼半年内已发生4起幕墙玻璃碎裂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入夏以来,上海已发生近10起幕墙玻璃爆裂、坠落事件,明亮气派的玻璃幕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不少市民忐忑不安。有网友戏称,难道今后出门都要戴钢盔?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大城市居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头顶的威胁”,夏季高温也只是引爆这些“不定时的空中炸弹”的导火索之一。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津龙说,玻璃幕墙的安全问题与工程设计、材料质量、安装工艺和使用维护4个环节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埋下事故隐患。
但他同时强调,“玻璃雨”事件主要反映的是建筑玻璃的安全应用问题,而不是玻璃幕墙整体安全的问题。“按现行建筑幕墙规范进行设计、制作、安装、验收的工程,其结构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陆津龙说,将“玻璃雨”报道为“玻璃幕墙坠落”是一种误区。
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的一种外围护结构,其设计年限一般为25年。连接幕墙面板和杆件的螺栓长期使用会发生松动、锈蚀,粘合隐框玻璃的硅酮结构胶、防水密封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失效。一般而言,厂家对结构胶承诺的保质期为10年。
尽管有专家表示,保质期、设计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不是一回事,国外有的玻璃幕墙建筑使用了五六十年,但维护、保养得当,也没有出现问题,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
陆津龙告诉记者,实际应用中,不少问题出在玻璃板的固定方式上,尤其是点式固定隐患较多。开孔的大小和位置、孔边的磨边处理,以及与金属支撑杆件是否接触,都会影响玻璃的局部应力,引发裂纹甚至破裂。
据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近期提交的一份专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本市共有玻璃幕墙建筑2623幢,其中房龄在15年以上的有545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老年”玻璃幕墙建筑都是在1997年《上海市建筑物使用安装安全玻璃规定》实施之前进行设计、生产、安装和验收的。也就是说,申城近2成的玻璃幕墙建筑存在着先天不足。
2000年,上海建筑幕墙检测中心对本市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或幕墙高度超过20米的大中型玻璃幕墙建筑进行调查,在931幢被查建筑中,约有90幢存在安全隐患。其中,玻璃有裂纹或出现松动现象的为76幢,53项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6幢铝型材发生腐蚀,4幢出现连接松动和异常声响。
2006年夏,针对南京路、淮海路商圈频频发生的玻璃幕墙坠落事故,上海首次开展玻璃幕墙专项整治活动。在为期10个月的整治中发现,1114幢建筑的玻璃幕墙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
有专家表示,15年来,上海未遭遇台风的正面袭击,这不得不说是建筑幕墙的万幸。
科学认识“安全玻璃”
许多网友把高楼林立的陆家嘴称作“玻璃雨”高危区。这片区域,超过百米的玻璃幕墙建筑众多。令人诧异的是,近来频频“下雨”的时代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成启用不过两三年,如此年轻的玻璃为何变得不堪一击?
陆津龙解释说,钢化玻璃自爆不属于产品质量缺陷,而是其固有的“硬伤”。受高温加工然后骤冷的生产工艺影响,钢化玻璃中的硫化镍杂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会在使用后的两三年内逐渐膨胀,引发玻璃自爆,之后则逐步趋于稳定。业内普遍认为钢化玻璃的自爆概率约为每400吨1次(约为千分之一到三)。
玻璃生性易碎,无法从技术角度完全避免“玻璃雨”的生成——即便设计、质量和安装都没问题,钢化玻璃也会因阳光照射、室内外温差和材料所含杂质而产生少量自爆。如何真正防止“安全玻璃”不安全是当务之急。
陆津龙认为,“玻璃雨”频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行业对玻璃风险的认识不足。“无论纽约还是巴黎,只有在金融区或中央商务区才看到玻璃幕墙的大量应用,不像北京、上海这样随处可见。”他表示,我国城市人口密集,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许多玻璃幕墙工程在应用时没有考虑到中国城市特有的环境背景。
从安全角度出发,建筑玻璃应满足“强而不碎”、“碎而不散落”、“散落而不伤人”以及临近步行区的“耐冲击”原则。目前,我国相关标准和规定中定义的安全玻璃是指钢化玻璃、夹层玻璃或者由这两种玻璃组合的中空玻璃。实际应用中,由于钢化玻璃的市场价格仅为夹层玻璃的一半,绝大多数开发商更愿意选择较便宜的钢化玻璃,从而忽视了“玻璃雨”从天而降的危害。
尽管钢化玻璃破碎后能将“玻璃刀”化为“玻璃雨”,但仍存在高空飞散的危险——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高空坠落的玻璃碎粒类似于枪膛中飞出的子弹,杀伤力不可小觑。与之相比,夹层玻璃破碎后,仍由玻璃间的PVB膜维持成片,不会产生坠落危险,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玻璃。
比较而言,国外对于钢化玻璃的应用相对谨慎:美国纽约州建筑法规要求高空建筑玻璃必须具有“防飞散”功能;位于日本闹市区的高层建筑均采用夹层玻璃或具有相同安全效果的抛光夹丝玻璃。为此,陆津龙建议,在高楼林立、人流密集的商务和商业区,政府应对高层建筑强制推行夹层玻璃。
曾有专家认为,大面积玻璃幕墙易带来“光污染”,又有脱落坠下的潜在危险,建议停用。但由于玻璃幕墙工业化程度高,现场施工时间短,与传统墙体相比自重轻,颇受国内开发商欢迎。“玻璃质感通透,采光好,仍是不可替代的建筑材料。”陆津龙说,人流密集的商业街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在人行道上设置缓冲区、绿化带,用醒目标识引导人流,或加装防护天棚等。
定期“体检”为何这么难
鉴于玻璃幕墙渗水严重,多年前,有“上海第一幕”之称的联谊大厦把密封胶全部更换一新,据说资金是通过在此办公的外企募集而来。26年间,这座大楼未发生过一起玻璃坠落意外,大厦的一位保安将其归结为“使用了进口材料”。不可否认的是,此次大修对于整幢楼的幕墙安全功不可没。
放眼城市里大量年久失修的既有玻璃幕墙建筑,要将所有玻璃重新更换为更安全的夹层玻璃显然不现实。要降低“玻璃雨”的发生概率,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体检”。
1996年建设部颁发的《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玻璃幕墙大楼正常使用后每5年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1997年实施的《上海市建筑物使用安装安全玻璃规定》也明确指出:幕墙安全玻璃使用满8年的,建筑物所有者或管理者应当委托有资格的技术鉴定机构进行勘查,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查勘。
2006年建设部出台的《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明确,“既有建筑幕墙的安全维护,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筑幕墙工程自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原则上每十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鉴定。
由于上述规定不具有强制性,自查和查勘成了一句空话。开发商、业主、物业责权不明、互相扯皮,已成为玻璃幕墙建筑隐患丛生的另一个致命因素。一旦出了事,往往业主赖物业,物业喊没钱。
目前,资金无着落是玻璃幕墙无法定期“体检”维护的突出问题。据了解,一幢大型玻璃幕墙建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所需费用至少在几十万元。这笔资金对于从事大楼日常管理的物业来说,几乎无力承担。
专家普遍认为,就国内玻璃幕墙建筑使用管理的现状来看,强制体检很有必要。这一点从上海建筑幕墙检测中心的业务构成比例可见一斑:10年来,该中心共承接约200项既有玻璃幕墙建筑的检测评估,而新建玻璃幕墙建筑的检测每年多达100多项。按照相关法规,开发商必须获得由第三方出具的幕墙检测评估报告,新建幕墙工程方可通过竣工验收。
针对玻璃幕墙的安全顽疾,2006年开展的上海玻璃幕墙专项整治行动曾提出不少建设性设想。包括建立一个覆盖全市的玻璃幕墙数据库,实现“一幢一卡”;探索按期强制检测提醒告知机制,对于使用期满10年的玻璃幕墙建筑按时发出“体检”通知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想法终未实现。
期间,市建设交通委完成了《上海市玻璃幕墙管理办法》的编制起草,并进入送审程序,后因会审过程受阻,该办法至今未能出台。
在国外,开发商亦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来筹措玻璃幕墙日常维护及安全事故赔付所需的资金。美国法特瑞互助保险公司(FMGlobal)则将保险与工程管理结合起来——对于每一幢投保建筑,公司都会派驻专业工程师赴现场进行安全指导和风险评估,并据此为保费定价。
“玻璃雨”为何总是下不停
日期:2011-08-05 作者:任荃 来源:文汇报
1985年建成的联谊大厦,拥有上海最早的玻璃幕墙。
本报记者 任荃
◆玻璃幕墙的安全问题与工程设计、材料质量、安装工艺和使用维护4个环节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埋下事故隐患。“玻璃雨”事件主要反映的是建筑玻璃的安全应用问题,而不是玻璃幕墙整体安全的问题。
◆我国相关标准和规定中定义的安全玻璃是指钢化玻璃、夹层玻璃或者由这两种玻璃组合的中空玻璃。由于钢化玻璃的市场价格仅为夹层玻璃的一半,绝大多数开发商更愿意选择钢化玻璃,从而忽视了“玻璃雨”从天而降的危害。
◆将所有玻璃重新更换为更安全的夹层玻璃显然不现实。要降低“玻璃雨”的发生概率,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体检”。开发商、业主、物业责权不明、互相扯皮,已成为玻璃幕墙建筑隐患丛生的另一个致命因素。
“头顶上的威胁”步步临近
1985年,外滩延安东路联谊大厦幕墙工程落成,上海“第一幕”光彩夺目;26年后,上海拥有玻璃幕墙建筑已达3000幢。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全国新增玻璃幕墙8000至9000万平方米,由此带来一系列潜在和现实的安全隐患。
这不是虚张声势。今年5月18日,上海接连发生3起幕墙玻璃坠落事件。当天下午1时半,陆家嘴时代金融中心大厦46楼一块4平方米的玻璃突然脱落,附近停车场的50辆汽车不幸被“玻璃雨”砸中,不同程度受损,场面触目惊心。
无独有偶。7月19日,同处陆家嘴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38楼一块幕墙玻璃碎裂,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有人爆料说,这座大楼半年内已发生4起幕墙玻璃碎裂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入夏以来,上海已发生近10起幕墙玻璃爆裂、坠落事件,明亮气派的玻璃幕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不少市民忐忑不安。有网友戏称,难道今后出门都要戴钢盔?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大城市居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头顶的威胁”,夏季高温也只是引爆这些“不定时的空中炸弹”的导火索之一。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津龙说,玻璃幕墙的安全问题与工程设计、材料质量、安装工艺和使用维护4个环节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埋下事故隐患。
但他同时强调,“玻璃雨”事件主要反映的是建筑玻璃的安全应用问题,而不是玻璃幕墙整体安全的问题。“按现行建筑幕墙规范进行设计、制作、安装、验收的工程,其结构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陆津龙说,将“玻璃雨”报道为“玻璃幕墙坠落”是一种误区。
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的一种外围护结构,其设计年限一般为25年。连接幕墙面板和杆件的螺栓长期使用会发生松动、锈蚀,粘合隐框玻璃的硅酮结构胶、防水密封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失效。一般而言,厂家对结构胶承诺的保质期为10年。
尽管有专家表示,保质期、设计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不是一回事,国外有的玻璃幕墙建筑使用了五六十年,但维护、保养得当,也没有出现问题,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
陆津龙告诉记者,实际应用中,不少问题出在玻璃板的固定方式上,尤其是点式固定隐患较多。开孔的大小和位置、孔边的磨边处理,以及与金属支撑杆件是否接触,都会影响玻璃的局部应力,引发裂纹甚至破裂。
据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近期提交的一份专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本市共有玻璃幕墙建筑2623幢,其中房龄在15年以上的有545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老年”玻璃幕墙建筑都是在1997年《上海市建筑物使用安装安全玻璃规定》实施之前进行设计、生产、安装和验收的。也就是说,申城近2成的玻璃幕墙建筑存在着先天不足。
2000年,上海建筑幕墙检测中心对本市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或幕墙高度超过20米的大中型玻璃幕墙建筑进行调查,在931幢被查建筑中,约有90幢存在安全隐患。其中,玻璃有裂纹或出现松动现象的为76幢,53项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6幢铝型材发生腐蚀,4幢出现连接松动和异常声响。
2006年夏,针对南京路、淮海路商圈频频发生的玻璃幕墙坠落事故,上海首次开展玻璃幕墙专项整治活动。在为期10个月的整治中发现,1114幢建筑的玻璃幕墙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
有专家表示,15年来,上海未遭遇台风的正面袭击,这不得不说是建筑幕墙的万幸。
科学认识“安全玻璃”
许多网友把高楼林立的陆家嘴称作“玻璃雨”高危区。这片区域,超过百米的玻璃幕墙建筑众多。令人诧异的是,近来频频“下雨”的时代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成启用不过两三年,如此年轻的玻璃为何变得不堪一击?
陆津龙解释说,钢化玻璃自爆不属于产品质量缺陷,而是其固有的“硬伤”。受高温加工然后骤冷的生产工艺影响,钢化玻璃中的硫化镍杂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会在使用后的两三年内逐渐膨胀,引发玻璃自爆,之后则逐步趋于稳定。业内普遍认为钢化玻璃的自爆概率约为每400吨1次(约为千分之一到三)。
玻璃生性易碎,无法从技术角度完全避免“玻璃雨”的生成——即便设计、质量和安装都没问题,钢化玻璃也会因阳光照射、室内外温差和材料所含杂质而产生少量自爆。如何真正防止“安全玻璃”不安全是当务之急。
陆津龙认为,“玻璃雨”频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行业对玻璃风险的认识不足。“无论纽约还是巴黎,只有在金融区或中央商务区才看到玻璃幕墙的大量应用,不像北京、上海这样随处可见。”他表示,我国城市人口密集,高层建筑鳞次栉比,许多玻璃幕墙工程在应用时没有考虑到中国城市特有的环境背景。
从安全角度出发,建筑玻璃应满足“强而不碎”、“碎而不散落”、“散落而不伤人”以及临近步行区的“耐冲击”原则。目前,我国相关标准和规定中定义的安全玻璃是指钢化玻璃、夹层玻璃或者由这两种玻璃组合的中空玻璃。实际应用中,由于钢化玻璃的市场价格仅为夹层玻璃的一半,绝大多数开发商更愿意选择较便宜的钢化玻璃,从而忽视了“玻璃雨”从天而降的危害。
尽管钢化玻璃破碎后能将“玻璃刀”化为“玻璃雨”,但仍存在高空飞散的危险——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高空坠落的玻璃碎粒类似于枪膛中飞出的子弹,杀伤力不可小觑。与之相比,夹层玻璃破碎后,仍由玻璃间的PVB膜维持成片,不会产生坠落危险,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玻璃。
比较而言,国外对于钢化玻璃的应用相对谨慎:美国纽约州建筑法规要求高空建筑玻璃必须具有“防飞散”功能;位于日本闹市区的高层建筑均采用夹层玻璃或具有相同安全效果的抛光夹丝玻璃。为此,陆津龙建议,在高楼林立、人流密集的商务和商业区,政府应对高层建筑强制推行夹层玻璃。
曾有专家认为,大面积玻璃幕墙易带来“光污染”,又有脱落坠下的潜在危险,建议停用。但由于玻璃幕墙工业化程度高,现场施工时间短,与传统墙体相比自重轻,颇受国内开发商欢迎。“玻璃质感通透,采光好,仍是不可替代的建筑材料。”陆津龙说,人流密集的商业街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在人行道上设置缓冲区、绿化带,用醒目标识引导人流,或加装防护天棚等。
定期“体检”为何这么难
鉴于玻璃幕墙渗水严重,多年前,有“上海第一幕”之称的联谊大厦把密封胶全部更换一新,据说资金是通过在此办公的外企募集而来。26年间,这座大楼未发生过一起玻璃坠落意外,大厦的一位保安将其归结为“使用了进口材料”。不可否认的是,此次大修对于整幢楼的幕墙安全功不可没。
放眼城市里大量年久失修的既有玻璃幕墙建筑,要将所有玻璃重新更换为更安全的夹层玻璃显然不现实。要降低“玻璃雨”的发生概率,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体检”。
1996年建设部颁发的《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玻璃幕墙大楼正常使用后每5年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1997年实施的《上海市建筑物使用安装安全玻璃规定》也明确指出:幕墙安全玻璃使用满8年的,建筑物所有者或管理者应当委托有资格的技术鉴定机构进行勘查,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查勘。
2006年建设部出台的《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明确,“既有建筑幕墙的安全维护,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筑幕墙工程自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原则上每十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鉴定。
由于上述规定不具有强制性,自查和查勘成了一句空话。开发商、业主、物业责权不明、互相扯皮,已成为玻璃幕墙建筑隐患丛生的另一个致命因素。一旦出了事,往往业主赖物业,物业喊没钱。
目前,资金无着落是玻璃幕墙无法定期“体检”维护的突出问题。据了解,一幢大型玻璃幕墙建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所需费用至少在几十万元。这笔资金对于从事大楼日常管理的物业来说,几乎无力承担。
专家普遍认为,就国内玻璃幕墙建筑使用管理的现状来看,强制体检很有必要。这一点从上海建筑幕墙检测中心的业务构成比例可见一斑:10年来,该中心共承接约200项既有玻璃幕墙建筑的检测评估,而新建玻璃幕墙建筑的检测每年多达100多项。按照相关法规,开发商必须获得由第三方出具的幕墙检测评估报告,新建幕墙工程方可通过竣工验收。
针对玻璃幕墙的安全顽疾,2006年开展的上海玻璃幕墙专项整治行动曾提出不少建设性设想。包括建立一个覆盖全市的玻璃幕墙数据库,实现“一幢一卡”;探索按期强制检测提醒告知机制,对于使用期满10年的玻璃幕墙建筑按时发出“体检”通知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想法终未实现。
期间,市建设交通委完成了《上海市玻璃幕墙管理办法》的编制起草,并进入送审程序,后因会审过程受阻,该办法至今未能出台。
在国外,开发商亦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来筹措玻璃幕墙日常维护及安全事故赔付所需的资金。美国法特瑞互助保险公司(FMGlobal)则将保险与工程管理结合起来——对于每一幢投保建筑,公司都会派驻专业工程师赴现场进行安全指导和风险评估,并据此为保费定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