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希纳,毕希纳
5月份的时候,人文社推出了《毕希纳全集》,之前人文社曾经推出过《毕希纳文集》,不过那已经是遥远的1986年.....囧....应该说,虽然现在德国文学最高奖是以这个24岁就去世的青年作家的名字命名,但在国内读者中,知道毕希纳的人却并不多。我是在多年以前看刘小枫的那本《沉重的肉身》时,从中看到了毕希纳写在《沃伊采克》中的那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从此才知道他的存在。因为无人知晓,《毕希纳文集》的初版只有2200册,今天在旧书流通市场上已经洛阳纸贵。而专业文学书籍今天的市场并未比二十年前有什么扩展,因此,这次的《毕希纳全集》也只有5000册的印数。和同事谈起这本书,大家都摇头,说书是好书,不过在今天,重印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人文社的很多图书,在各种报刊上时有露面,一本也有20年历史的《平凡的世界》,经常会有平媒来联系,索取封面和资料,作专题,但作为新书的《毕希纳全集》,在公众视线里却杳无踪影。
去掉它深蓝色的护封,乳白色飘絮的硬壳封面,摸上去软软的,封面上,没有第二种色彩,只有一个淡淡凹进去的名字,书脊上的银色书名微微闪亮。
对印量这么小的图书,加一个深蓝的护封,保护白色易脏的硬皮,在极力压缩装帧成本的今天,也是非常少见了。谈到这种学术类文学书的发行,感觉总是很遗憾,品质高、成本高、印量少,却往往只能面对滞销打折的命运。
今天收到2008年6月28日的《广州日报》,文化版“博阅”三分之一的版面给了毕希纳,真是让人有点欣喜,也有点意外。
人文社的很多图书,在各种报刊上时有露面,一本也有20年历史的《平凡的世界》,经常会有平媒来联系,索取封面和资料,作专题,但作为新书的《毕希纳全集》,在公众视线里却杳无踪影。
去掉它深蓝色的护封,乳白色飘絮的硬壳封面,摸上去软软的,封面上,没有第二种色彩,只有一个淡淡凹进去的名字,书脊上的银色书名微微闪亮。
对印量这么小的图书,加一个深蓝的护封,保护白色易脏的硬皮,在极力压缩装帧成本的今天,也是非常少见了。谈到这种学术类文学书的发行,感觉总是很遗憾,品质高、成本高、印量少,却往往只能面对滞销打折的命运。
今天收到2008年6月28日的《广州日报》,文化版“博阅”三分之一的版面给了毕希纳,真是让人有点欣喜,也有点意外。
-
索马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2 20:09:29
-
Discrimen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1 22:25:01
-
Runtome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1 22:11:25
-
cellocello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1 19: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