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如何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东方愚 发表于 2005-12-21 18:43:29
新闻行业,从入门到资深,轰轰烈烈或磕磕绊绊地做过几年之后,假如你既没当“新闻官儿”,又还没打算跳槽,怎样设计自己的未来?媒体又该怎样为员工铺设更为宽广的成才之路?
经过多年实践,不少新闻工作者成为长年跟踪报道和研究某一领域或问题的专家,他们著书立说,报道富于影响力甚至影响一个方面的决策。所以今天,当专家学者型记者仍是众多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有志于成为“名编”“名记”的人孜孜以求,并最值得称羡的一条出路。思考、努力、探索……通往成功的路怎样走?本刊就此组织讨论。
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长期以来,新闻界的从业者们大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具备“万金油”式的工作能力,什么都要懂一点。但什么都懂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懂得不深。
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不断细化和众多边缘学科的出现,新闻界的这个传统概念开始发生变化。各种专业类媒体不断增加,财经新闻学、体育新闻学、国际新闻学……逐渐发展成为新闻学中的子学科,记者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如今,一个优秀记者既要有一定的“万金油”般的工作能力,更需对某类或某几类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许多年轻记者来说,如何成为专家型记者已经成为事业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国外做常驻记者。做驻外记者,常常是“独立门户”,一个人一个站,管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方面面都要管。因此,做好驻外记者首先要具有“万金油”般的工作能力。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重点和国内读者关注的新闻点常常不同,这又要求驻外记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型记者。在10多年的工作中,我逐渐地体会到,做一个专家型记者说难也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发挥记者的职业优势。
把报道与学习结合起来
我第一次驻外去的是瑞典。1993年,国际部发来通知,要求采写外国对国有股管理经验的稿件。其时,瑞典政府正在推进民营化,计划出售一些企业的国有股份,选题并不难。只是题目确定了,做起来却倍感吃力。原因是我的股票知识几乎等于零。
我请在银行工作的瑞典朋友介绍了一位证券专家。采访前,翻报纸、查资料,恶补一通。不料采访时专家讲得兴致勃勃,我却是一头雾水,还得装模作样地点头。几个问题提完,专家竟显露出对中国股市的兴趣。我岂敢“恋战”,只能匆匆告辞。回去后又将录音听了两三遍,依然是一知半解。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只好去找了一位学经济的中国留学生帮助,才算勉强写出稿子交差。
没过多久,我又见到那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他问我采访如何,我如实讲出苦衷。他笑道:“要想了解股市,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也去买点股票。”朋友还告诉我,绝大多数瑞典人都通过银行买卖股票。
我心一动,回家和妻子商量,第二天就去了银行。股票买到手后,就要开始跟踪价格的涨落。我比以前更注意阅读报纸上刊登证券行情的那几个版面,特别是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股市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从股市入手,我对许多经济概念也逐渐熟悉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有意识地写一些这方面的报道,把学到的知识与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写财经报道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从买股票到看股评,到翻阅有关书籍,再从联系股市的涨落来分析瑞典和欧洲的经济形势,当我越来越熟悉那一整版、一整版过去对我来说犹如天书一样的数据分析时,我对瑞典乃至北欧和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财经报道的兴致也越来越高。
1994年初,瑞典的工业支柱沃尔沃汽车公司决定将控股的一家食品和一家烟草公司的股份出售。这两家公司的经营业绩都不错。为什么沃尔沃要卖掉它们呢?从分析沃尔沃公司的年报可以看出,该公司显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又找来了爱立信、投资者等另外几家大公司的报表,从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调整趋向。我不仅完成了一篇深度报道,并由此开始注意西方产业“集中优势,发展重点”的结构调整,采写了一批稿件。
1997年夏,报社又派我到欧盟总部的所在地布鲁塞尔任常驻记者。有了在瑞典打下的基础,我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不仅发回了相当数量的财经类稿件,还在《环球时报》上开了一个“股市风景线”的专栏,每周就全球股市的重大行情和事件做评析。
在采访中积累专业知识
采访是记者职业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这个职业的优越性所在。在欧洲工作时,我抽时间阅读了一些经济类的教科书;在美国工作时,也曾去听过财经新闻学的专业课。这样的学习虽然有助于打好基础,但相对而言,最好的方式还是在采访中学习。
我在纽约工作期间,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华尔街,编辑部常常会要我报道金融方面的新闻。虽然此前我在欧洲工作时打下了基础,但对我这个从未系统学习过金融学的人来说,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报道的范围有时相当广泛,涉及多门金融类学科,远不是读几本书,上几次课,或是多查查字典就可以应对的,我只能利用职业的优势来解决这个问题。
华尔街是一门大学问,要想写这方面的报道,难题很多。每当遇到一些难以搞懂的财经问题,我就以采访的名义请有关专家作出解释。有的时候,对同一个问题,我可以向两三个不同的专家询问。一次不懂,就再问一次;洋专家讲得听不懂,就问华裔专家。每采访一次,我也就提高一次,不断的采访就成了不断的积累,而在我的报道中引用这些专家的评论或分析,更增加了独家的特色。
这些年来,我还写了不少有关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的报道。这方面的知识也离不开在采访中的积累。
1997年夏,反倾销问题开始引起国内媒体的关注。起初,我总是被动地按照编辑部的要求去采访,往往感觉很吃力。每次采访欧盟官员或有关专家之后,我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整理笔记,并通过反复查阅相关词典,才能把问题搞清楚。后来,我就开始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一些采访或交谈。某个问题不清楚,我就自己设计一次采访,找欧盟或当地的专家交谈一次。有时候时间紧或问题很简单,可以打电话询问;有时候离得远,可以通过“伊妹儿”询问。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交谈的内容可以作为将来写报道的材料;二是可以通过交谈加深并保持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三是可以掌握事态的进程;四是可以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
尽管反倾销的问题十分复杂,但正因为有了这样连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对一些案子的认识就能更加深入。我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长期坚持“以学习为目的”的采访,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完成编辑部交给的报道任务。
建立自己的“智库”
记者的工作原本就要与人打交道,专家型记者更不例外。要做专家型记者,当然离不开书本的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发挥记者的优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不只是通过网络媒体,也不能只靠自己。你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十分精通,即便是专家型记者,毕竟还是记者,不是专家。
笔者的体会是,做专家型记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人脉的积累。许多驻外记者初到某国工作,总是先会把各种各样的资料,有网上“扒”下来的,有报纸上剪下来的,分门别类,归置起来,等有用的时候就可以“手到擒来”。人脉的积累同样如此,它有时要比资料的积累更重要。
人脉的积累也需要分门别类,要搞清楚哪个专家最熟悉哪一行,哪个专家能帮你迅速找到你需要的资料,而哪个专家对哪个问题最有发言权。所有这些,也需要像资料一样归置起来。手头上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各行各业的人,做记者就能驾轻就熟,就能为报道“增光添彩”。美国有家大报的驻华记者曾夸耀自己掌握了几百个专家,各行各业都有,而且对在报道中出现过一次的人,此后连续三篇就不会再用。这样的报道读起来,一定会让读者有新鲜感。
作为一个常驻国外的记者,如果我们像这位外国驻华记者一样,手头有一批专家,往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0年我到纽约工作,有了在欧洲工作的经验,我一到那里就设法与华尔街的一些专家建立了固定联系,其中有不少是华裔。他们当中有专门跟踪某一类股票的分析师,也有基金经理,还有研究宏观经济的专家。有这样一批专家“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了自己的“智库”,写起报道来就会得心应手,有些问题“太专业”,自己搞不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问专家,有时打几个电话也就可以解决问题。
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善于利用别人的知识来补充自己,在采访中学习,在采访中提高。不断采访,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专家型记者的工作历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专业化的学习过程,即便是他的专业职称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上升到“主任记者”“高级记者”,也不会存在所谓“不耻下问”的问题,因为在别人的眼里,记者的职业就是采访,记者永远是一个提问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者也永远是一个学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