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台的那几位所谓的资深体育评论员 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解说,只能称为说,因为他们解不了
http://blog.fblife.com/?uid-162279-action-viewspace-itemid-5609
奥运会马上就要开了,象孩提时代期待过年般的感觉。高兴之余,也有点小小的烦恼,那就是奥运会比赛的现场解说。应该说,从80年代初到现如今,中国的竞技体育进步了很多,中国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而唯独没有进步的,就是中央台的那几位所谓的资深体育评论员,如韩乔生、孙正平、宁辛之类的,资深是毫无疑义的,都几十年了,但他们所谓的解说,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解说,只能称为说,因为他们解不了。被观众骂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中央台体育节目的主持人或评论员中,近些年的新人中有不少还是不错的,比如杨健解说的田径;洪刚解说的排球、羽毛球;蔡猛、杨影解说的乒乓球;沙桐、朱环解说的F1,余嘉解说的篮球;包括黄健翔解说的足球等,都非常专业,虽也时有招来观众的批评,但平心而论,比之那几位所谓的“资深”,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问题是,象奥运会这样重要的赛事,那些资深们一定不会放过折磨我等的机会,而且往往会占据最重要的赛事的评论席,这就是我等的不幸了。
对这些资深们的厌恶,绝非我个人的挑剔,去网上随便查一下,关于几位资深们的搞笑语录、段子,铺天盖地,需要说明的是,资深们被网友诟病之处,并非全是恶搞。他们之所以如此招观众讨厌,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他们都极力模仿宋世雄的解说风格,但是他们都忘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宋的时代,主要是通过广播解说,对听众来说,评论员要把比赛现场发生的一切转换成语言,因此语言的节奏得非常快,比如解说乒乓球这样高速的项目。而对电视观众来说,有很多是不必说的,试想几人一起看电视,其中一人滔滔不绝地致力于把画面中的一切翻译成语言,另外几人是什么感觉。正因为资深们不注意这点,所以就有了为追求说的速度而发生的种种被称为“语录”的笑话,以及为保持“解说”的快节奏而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观众的极大反感。
第二,上述提到的几位,他们并不热爱体育,所谓的解说,对他们而言,只是挣钱的营生而已,与司机开车、厨师炒菜无甚区别,否则,实在无法解释他们自身的体育欣赏水平几十年来没有任何提高,象我这样听他们的解说二十多年的观众肯定会同意这个评价。二十多年前,媒体很不发达,因此,听资深们念念赛会提供的资料数据也是有收获的,但到了今天仍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此就有些滑稽了。这也可以解释二十年前骂他们的人确实没有现在多。
第三,他们的所谓解说,全然不顾观众的感受,其实很简单,只要设身处事地想一想,如果他们自己在欣赏体育比赛时旁边有人在一刻不停地唠叨,会是什么感受。再比如孙正平解说篮球时,凡提及某球员时必在其名字前加上身高,“2米02的XXX”,而且乐此不疲,为什么不想一想,对观众来说,某人的身高是201或是202有如此重要吗?就算从来不知道姚明的观众看电视时也看得出姚明很高,至于姚明究竟是226或是227并不是最重要的,没必要凡提及姚明必报身高。而且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主持人除此之外还知道点什么?
第四,极其不尊重解说嘉宾,最常见的情况是:或者自己费话连篇,不给嘉宾任何说话的机会,置嘉宾于摆设而不顾;或者自己根本不懂,当嘉宾解说了以后,在嘉宾的解说内容前加上“我觉得”如何如何,还大言不惭地问嘉宾:“是不是这样”,当面剽窃。
奥运将至,又为将要受以上几位的折磨而大伤脑筋,恐怕又只能如平时那样,但凡赶上这几位的解说,就关掉电视的声音,当然比赛现场的音效也就没了,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儿子安慰说:“不久一定会有人开发出能够屏蔽解说声音而保持比赛音效的装置”。无奈远水不解近渴呀!
奥运会马上就要开了,象孩提时代期待过年般的感觉。高兴之余,也有点小小的烦恼,那就是奥运会比赛的现场解说。应该说,从80年代初到现如今,中国的竞技体育进步了很多,中国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而唯独没有进步的,就是中央台的那几位所谓的资深体育评论员,如韩乔生、孙正平、宁辛之类的,资深是毫无疑义的,都几十年了,但他们所谓的解说,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解说,只能称为说,因为他们解不了。被观众骂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中央台体育节目的主持人或评论员中,近些年的新人中有不少还是不错的,比如杨健解说的田径;洪刚解说的排球、羽毛球;蔡猛、杨影解说的乒乓球;沙桐、朱环解说的F1,余嘉解说的篮球;包括黄健翔解说的足球等,都非常专业,虽也时有招来观众的批评,但平心而论,比之那几位所谓的“资深”,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问题是,象奥运会这样重要的赛事,那些资深们一定不会放过折磨我等的机会,而且往往会占据最重要的赛事的评论席,这就是我等的不幸了。
对这些资深们的厌恶,绝非我个人的挑剔,去网上随便查一下,关于几位资深们的搞笑语录、段子,铺天盖地,需要说明的是,资深们被网友诟病之处,并非全是恶搞。他们之所以如此招观众讨厌,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他们都极力模仿宋世雄的解说风格,但是他们都忘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宋的时代,主要是通过广播解说,对听众来说,评论员要把比赛现场发生的一切转换成语言,因此语言的节奏得非常快,比如解说乒乓球这样高速的项目。而对电视观众来说,有很多是不必说的,试想几人一起看电视,其中一人滔滔不绝地致力于把画面中的一切翻译成语言,另外几人是什么感觉。正因为资深们不注意这点,所以就有了为追求说的速度而发生的种种被称为“语录”的笑话,以及为保持“解说”的快节奏而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观众的极大反感。
第二,上述提到的几位,他们并不热爱体育,所谓的解说,对他们而言,只是挣钱的营生而已,与司机开车、厨师炒菜无甚区别,否则,实在无法解释他们自身的体育欣赏水平几十年来没有任何提高,象我这样听他们的解说二十多年的观众肯定会同意这个评价。二十多年前,媒体很不发达,因此,听资深们念念赛会提供的资料数据也是有收获的,但到了今天仍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于此就有些滑稽了。这也可以解释二十年前骂他们的人确实没有现在多。
第三,他们的所谓解说,全然不顾观众的感受,其实很简单,只要设身处事地想一想,如果他们自己在欣赏体育比赛时旁边有人在一刻不停地唠叨,会是什么感受。再比如孙正平解说篮球时,凡提及某球员时必在其名字前加上身高,“2米02的XXX”,而且乐此不疲,为什么不想一想,对观众来说,某人的身高是201或是202有如此重要吗?就算从来不知道姚明的观众看电视时也看得出姚明很高,至于姚明究竟是226或是227并不是最重要的,没必要凡提及姚明必报身高。而且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主持人除此之外还知道点什么?
第四,极其不尊重解说嘉宾,最常见的情况是:或者自己费话连篇,不给嘉宾任何说话的机会,置嘉宾于摆设而不顾;或者自己根本不懂,当嘉宾解说了以后,在嘉宾的解说内容前加上“我觉得”如何如何,还大言不惭地问嘉宾:“是不是这样”,当面剽窃。
奥运将至,又为将要受以上几位的折磨而大伤脑筋,恐怕又只能如平时那样,但凡赶上这几位的解说,就关掉电视的声音,当然比赛现场的音效也就没了,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儿子安慰说:“不久一定会有人开发出能够屏蔽解说声音而保持比赛音效的装置”。无奈远水不解近渴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