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道德价值缺失的后果
绝对道德价值的缺失现代性的一个主要议题。从尼采“上帝已死”到韦伯“祛魅”,各种经典表述层出不穷。这导致以神命论为支撑的伦理学体系摇摇欲坠。在科学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也似乎难以再为伦理学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现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评判一件事的好与坏要依据情况而定,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准。
于是,人们要么认为根本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要么认为并不存在单一的道德(相对主义)。但到底是虚无主义还是相对主义才是绝对道德价值被否定后符合逻辑的结果呢?纽约大学的Paul Boghosian 撰文讨论了这一个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Paul举了两个例子:
① 尽管巫婆的存在被否定了,我们并未发展出一套有关巫婆的“相对主义”,我们对巫婆及其巫术持“虚无主义”态度,除个别迷信的人和小孩外,没人再相信巫婆了。
② 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绝对的同时性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的同时性——我们只能在特定的参考系中谈论同时性。所以与①相反,绝对的同时性被取消了,但我们却发展出了与同时性有关的“相对主义”。
造成①与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Paul的解释,当某个原始命题(组)被否定后,能否找到一个承担相似功能的替代命题(组)是关键。这里,功能是指表述世界的某种属性。在②中,绝对同时性与相对同时性都承担了相同的功能,他们都表述了世界的某种属性,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而①中,原命题“巫婆存在”的确陈述了世界的某种属性,但替代它的命题:“只有小孩与迷信的人才相信巫婆存在”并不陈述世界的本来属性,他只陈述了现代人信念系统中的一个信念。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归结为,伦理学的情况是与①相仿还是与②相仿。
Paul继续举例来说明这个个问题。
假设命题P:不可吃牛肉 是一个绝对价值命题,那么它对所有人都具有道德约束力。但当绝对价值被否定以后,P将要改写成P’:依照印度教的戒律,吃牛肉是错误的
这样改动后,P’就变成了一个事实命题,不再具有道德约束力。不管人们对吃牛肉的态度如何,都会轻易地同意P’内容,但对于P,则未必。于是,P与P’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Paul认为伦理学的情况与巫婆的例子相同。
换言之,Paul认为绝对价值缺失导致的哲学后果是虚无主义而非相对主义。
Paul的文章:
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1/07/24/the-maze-of-moral-relativism/
于是,人们要么认为根本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要么认为并不存在单一的道德(相对主义)。但到底是虚无主义还是相对主义才是绝对道德价值被否定后符合逻辑的结果呢?纽约大学的Paul Boghosian 撰文讨论了这一个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Paul举了两个例子:
① 尽管巫婆的存在被否定了,我们并未发展出一套有关巫婆的“相对主义”,我们对巫婆及其巫术持“虚无主义”态度,除个别迷信的人和小孩外,没人再相信巫婆了。
② 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绝对的同时性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的同时性——我们只能在特定的参考系中谈论同时性。所以与①相反,绝对的同时性被取消了,但我们却发展出了与同时性有关的“相对主义”。
造成①与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按照Paul的解释,当某个原始命题(组)被否定后,能否找到一个承担相似功能的替代命题(组)是关键。这里,功能是指表述世界的某种属性。在②中,绝对同时性与相对同时性都承担了相同的功能,他们都表述了世界的某种属性,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而①中,原命题“巫婆存在”的确陈述了世界的某种属性,但替代它的命题:“只有小孩与迷信的人才相信巫婆存在”并不陈述世界的本来属性,他只陈述了现代人信念系统中的一个信念。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归结为,伦理学的情况是与①相仿还是与②相仿。
Paul继续举例来说明这个个问题。
假设命题P:不可吃牛肉 是一个绝对价值命题,那么它对所有人都具有道德约束力。但当绝对价值被否定以后,P将要改写成P’:依照印度教的戒律,吃牛肉是错误的
这样改动后,P’就变成了一个事实命题,不再具有道德约束力。不管人们对吃牛肉的态度如何,都会轻易地同意P’内容,但对于P,则未必。于是,P与P’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Paul认为伦理学的情况与巫婆的例子相同。
换言之,Paul认为绝对价值缺失导致的哲学后果是虚无主义而非相对主义。
Paul的文章:
http://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1/07/24/the-maze-of-moral-relativ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