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整理]之161-165
161
(答Wargus其实手里有些事忙,不过还是忍不住想先回复了说。也就放在碎片里。)
先请谅解我的非专业(没读过本科)和忙碌(上班和应酬),这样我可从容和大胆的说。
我理解你说的重叠时刻,还有你对过程的理解。正如你后面说过有些需要修改。嗯,我先展开我的。
“生妄想着死。这里确实存在一个不断向死靠近的‘过程’”,我理解的“过程”正在于生和死的某种主/被动关系,肯定/否定关系;先不提加速度,既然死亡是真正不可越渡之物,生妄想着死,而不能成为死,一旦成为,一旦这个时间点成立,死不能回归生,妄想语句的关系也就打破了,子弹射穿了眼睛。这就是时间的“拆解”?它反而是第二时刻肯定之肯定得以成立的支撑。这么说吧,在生和死(妄想者和妄想之物)的主被动关系里,正是时间的介入,使“死”成为那无数个点,“生”被动为妄想之线。过程确实不在妄想之中,不在二者互动中,是你所说的重叠时刻——但过程在妄想者和妄想之物两方面都有体现。妄想之物不存在过程,妄想之物本身就是过程。你“甚至认为时间的过程是虚幻的”,或许是因为,“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另外,在本体论上,我也没有把存在当做虚无的想法。可能我没有表述清楚。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临在状态,妄想之物不存在,也就是妄想之物不存在于妄想语句的关系中。就像生和死,死先于生存在;生妄想着死,死一直是不存在的存在;一旦死,也就打破了妄想关系……而你在利用妄想语句中不存在的存在,应合的本体论态度,反而使存在成为“主体的视角,而非所谓客体”。这是对海德格尔的反对?
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有给予性,在场的先天性,这种先天体现在——“存在是不能与对(作为时间展开的)存在的包括分开的,存在已经就是对主体性的呼唤。”——存在者(本体)只有领会存在才具有存在性。存在是绝对的。
(我是不是曲解你的意思了?你的回复太跳跃了,令我无从下手哈)
我也利用辩证法,以及对辩证法的滑稽模仿。我只是否定而已,对肯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完成对主/被动关系,肯定/否定关系的逆转(比如男孩/女孩这个例子),逆转中嘲讽了辩证法,有新的差异与生成。吊诡的是,我也是在理解德勒兹的差异时候,运用了这种辩证法。另外,我从差异走向了褶子的时间向度,而你从差异走向了妄想语句中的二者不可逾越的真空。
最后面,你对多元和中心的“虚假的中心”说法倒很切合我的想法了。
(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这种表述对于我还是很困难的——况且完整而充足的时间于我是奢求——看样子,赶紧结束碎片,开始基础训练才是出路哈)
162
说到游戏,有人会玩魔方吗?魔方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界,如何完成最后的统一?魔方(仅指三阶魔方)的成立在于其骨架的固定,每个面的中心点是永远不变,我们如何搜寻出合适于这个世界的骨架和规则,并且我们如何确定我们千辛万苦的搜寻的结果就是真正的唯一的那个呢?
另外,魔方呈现一种内在的逻辑和动作,你不能通过暴力拆解在拼装(不是拼图),也不能从扭动中衍生出新的想象(不是变形金刚)。
我会拼三阶魔方,速度在2-5分钟内。我想我之所以无法精进到2分钟内,正因为我无法完成对面的理解,我的玩法仍是拼层,是累计的,缓慢的;我对这种拼层,以及这种拼层的游戏规则已经练习到麻木,我无法完成一个“恶”的突破。
163
李永平,或许因为他身处大陆或者台湾那种完整正统的中文圈子以外,他反而能够把握住中文某些神髓。通过这种疏离完成了一种对中文内在的认知。我们现代文学圈,特别是白话文运动以来,我手写我口,口语的发现完成了自我的认知,却丢失了中文的纯粹性,我们现在写文章就好像穿衣服一样,没有人会意识到衣服和身体是分开的。只有当我们跳出来,疏离,才会发现衣服,也就是发现语言的美。这也是李永平在保持中文的美方面的成绩……
164
李永平的腹地
关于纵深感,我有个说法,腹地。纵深在于茫茫原野的深处,未触碰的处女地,神秘的禁忌的崭新的辽阔的未知的,也是难以进入的,就好像大河尽头那个神秘的源头,那座山。而“漫游”这个行为,是表层的,既是文字也是研究的表层,支配这种行为的想法、意念、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李永平纯美的中文写的是性/暴力?
李永平的腹地就是他的身份缺失/追寻。
首先,他究竟是哪里人?中国?台湾?马来?这种对身份的不确认带来的是对身份的抗拒。(比如,现在人们问他是哪里人?他只好说自己是广东人了。)一次疏离,比如背着父亲偷偷念文学,和父亲闹僵,父子关系是文学上永恒的身份问题。
这也是漫游的原始,源于身份不确立带来的逃离。这种逃离也可以说是为了避免某种确定性的身份。比如《海东青》的序言里,大段的引用《出埃及记》,不仅仅是政治,台湾,还有他自己的身份问题。逃离的先驱摩西,一直就是历史上身份最含糊和特殊的人。再比如他对马来人身份的极度反感。
漫游也是完成一次“去神”的过程——身份作为最初的确定性,又在确定以后被人们以不确定为由舍弃。《拉子妇》中没有漫游感,最开始漫游是在《吉陵春秋》中,无论它是何处?古晋/中国,他就是精神原乡,但是这个精神原乡反而是不确定的,如同他的身份。漫游既是漫游于精神原乡又是逃离出原乡。
《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台北旅居地之游,是“人生如寄”的真正体现,是真正的身份缺失。这个文本更像绘制地图,里面的街道名称,类似的小说有别雷的《彼得堡》,莫迪亚诺的《暗店街》(也译作《寻我记》)而对于地图绘制最具理论意义的探讨应该是德勒兹的“图样”(待整理)。
最后,目的地终于明确,《雨雪霏霏》《大河尽头》就是对身份的返归。
(利用Wargus的妄想语句来看,漫游叙事和身份认知就能解释的淋漓了,我甚至都不用着墨,太明显了……感谢)
165
李永平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需要一个精神原乡,却不知在哪里?于是虚构了吉陵之地,古晋/中国,而又以恶来表达对原乡的逃离(之后的逃离漫游中也有恶,恶是逃离的最好方式)。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过多处漫游,不断逃离,以旅居地台湾/海东来看山不再是山了。绘制地图也像是对经历的复现(图像本是表面的,现象的,绘制的过程,如同现象学的直观本质。按照胡塞尔的说法,“现象”是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或许翻译成“显像学”更恰当。),或者台湾所代表的地图也就是他的漫游本身。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之所以是山,是因为山没有变,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最初的那个原乡没有变,在经历的多也会有复归。就好像古希腊自然哲学派对神的反叛,他对原乡的反叛也会走了一圈走回来了,回环圆满。如《大河尽头》。
(答Wargus其实手里有些事忙,不过还是忍不住想先回复了说。也就放在碎片里。)
先请谅解我的非专业(没读过本科)和忙碌(上班和应酬),这样我可从容和大胆的说。
我理解你说的重叠时刻,还有你对过程的理解。正如你后面说过有些需要修改。嗯,我先展开我的。
“生妄想着死。这里确实存在一个不断向死靠近的‘过程’”,我理解的“过程”正在于生和死的某种主/被动关系,肯定/否定关系;先不提加速度,既然死亡是真正不可越渡之物,生妄想着死,而不能成为死,一旦成为,一旦这个时间点成立,死不能回归生,妄想语句的关系也就打破了,子弹射穿了眼睛。这就是时间的“拆解”?它反而是第二时刻肯定之肯定得以成立的支撑。这么说吧,在生和死(妄想者和妄想之物)的主被动关系里,正是时间的介入,使“死”成为那无数个点,“生”被动为妄想之线。过程确实不在妄想之中,不在二者互动中,是你所说的重叠时刻——但过程在妄想者和妄想之物两方面都有体现。妄想之物不存在过程,妄想之物本身就是过程。你“甚至认为时间的过程是虚幻的”,或许是因为,“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另外,在本体论上,我也没有把存在当做虚无的想法。可能我没有表述清楚。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临在状态,妄想之物不存在,也就是妄想之物不存在于妄想语句的关系中。就像生和死,死先于生存在;生妄想着死,死一直是不存在的存在;一旦死,也就打破了妄想关系……而你在利用妄想语句中不存在的存在,应合的本体论态度,反而使存在成为“主体的视角,而非所谓客体”。这是对海德格尔的反对?
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有给予性,在场的先天性,这种先天体现在——“存在是不能与对(作为时间展开的)存在的包括分开的,存在已经就是对主体性的呼唤。”——存在者(本体)只有领会存在才具有存在性。存在是绝对的。
(我是不是曲解你的意思了?你的回复太跳跃了,令我无从下手哈)
我也利用辩证法,以及对辩证法的滑稽模仿。我只是否定而已,对肯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完成对主/被动关系,肯定/否定关系的逆转(比如男孩/女孩这个例子),逆转中嘲讽了辩证法,有新的差异与生成。吊诡的是,我也是在理解德勒兹的差异时候,运用了这种辩证法。另外,我从差异走向了褶子的时间向度,而你从差异走向了妄想语句中的二者不可逾越的真空。
最后面,你对多元和中心的“虚假的中心”说法倒很切合我的想法了。
(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这种表述对于我还是很困难的——况且完整而充足的时间于我是奢求——看样子,赶紧结束碎片,开始基础训练才是出路哈)
162
说到游戏,有人会玩魔方吗?魔方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界,如何完成最后的统一?魔方(仅指三阶魔方)的成立在于其骨架的固定,每个面的中心点是永远不变,我们如何搜寻出合适于这个世界的骨架和规则,并且我们如何确定我们千辛万苦的搜寻的结果就是真正的唯一的那个呢?
另外,魔方呈现一种内在的逻辑和动作,你不能通过暴力拆解在拼装(不是拼图),也不能从扭动中衍生出新的想象(不是变形金刚)。
我会拼三阶魔方,速度在2-5分钟内。我想我之所以无法精进到2分钟内,正因为我无法完成对面的理解,我的玩法仍是拼层,是累计的,缓慢的;我对这种拼层,以及这种拼层的游戏规则已经练习到麻木,我无法完成一个“恶”的突破。
163
李永平,或许因为他身处大陆或者台湾那种完整正统的中文圈子以外,他反而能够把握住中文某些神髓。通过这种疏离完成了一种对中文内在的认知。我们现代文学圈,特别是白话文运动以来,我手写我口,口语的发现完成了自我的认知,却丢失了中文的纯粹性,我们现在写文章就好像穿衣服一样,没有人会意识到衣服和身体是分开的。只有当我们跳出来,疏离,才会发现衣服,也就是发现语言的美。这也是李永平在保持中文的美方面的成绩……
164
李永平的腹地
关于纵深感,我有个说法,腹地。纵深在于茫茫原野的深处,未触碰的处女地,神秘的禁忌的崭新的辽阔的未知的,也是难以进入的,就好像大河尽头那个神秘的源头,那座山。而“漫游”这个行为,是表层的,既是文字也是研究的表层,支配这种行为的想法、意念、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李永平纯美的中文写的是性/暴力?
李永平的腹地就是他的身份缺失/追寻。
首先,他究竟是哪里人?中国?台湾?马来?这种对身份的不确认带来的是对身份的抗拒。(比如,现在人们问他是哪里人?他只好说自己是广东人了。)一次疏离,比如背着父亲偷偷念文学,和父亲闹僵,父子关系是文学上永恒的身份问题。
这也是漫游的原始,源于身份不确立带来的逃离。这种逃离也可以说是为了避免某种确定性的身份。比如《海东青》的序言里,大段的引用《出埃及记》,不仅仅是政治,台湾,还有他自己的身份问题。逃离的先驱摩西,一直就是历史上身份最含糊和特殊的人。再比如他对马来人身份的极度反感。
漫游也是完成一次“去神”的过程——身份作为最初的确定性,又在确定以后被人们以不确定为由舍弃。《拉子妇》中没有漫游感,最开始漫游是在《吉陵春秋》中,无论它是何处?古晋/中国,他就是精神原乡,但是这个精神原乡反而是不确定的,如同他的身份。漫游既是漫游于精神原乡又是逃离出原乡。
《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台北旅居地之游,是“人生如寄”的真正体现,是真正的身份缺失。这个文本更像绘制地图,里面的街道名称,类似的小说有别雷的《彼得堡》,莫迪亚诺的《暗店街》(也译作《寻我记》)而对于地图绘制最具理论意义的探讨应该是德勒兹的“图样”(待整理)。
最后,目的地终于明确,《雨雪霏霏》《大河尽头》就是对身份的返归。
(利用Wargus的妄想语句来看,漫游叙事和身份认知就能解释的淋漓了,我甚至都不用着墨,太明显了……感谢)
165
李永平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需要一个精神原乡,却不知在哪里?于是虚构了吉陵之地,古晋/中国,而又以恶来表达对原乡的逃离(之后的逃离漫游中也有恶,恶是逃离的最好方式)。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过多处漫游,不断逃离,以旅居地台湾/海东来看山不再是山了。绘制地图也像是对经历的复现(图像本是表面的,现象的,绘制的过程,如同现象学的直观本质。按照胡塞尔的说法,“现象”是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或许翻译成“显像学”更恰当。),或者台湾所代表的地图也就是他的漫游本身。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之所以是山,是因为山没有变,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最初的那个原乡没有变,在经历的多也会有复归。就好像古希腊自然哲学派对神的反叛,他对原乡的反叛也会走了一圈走回来了,回环圆满。如《大河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