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是86400秒。
一天是86400秒,时间总不够用。因为每一秒都太短。
每一次,看到那么多感觉会很好的书和电影,我都很高兴,也颇欣慰,觉得不用担心日子会闷。但是又会心急,为看不过来而愁。有时候,我会怀疑,这种心急是因为对好东西一睹为快的迫切,还是为了在已阅的数目上加一。大概是前者也有,后者也有吧。所以才肤浅的喜欢薄一点的书和短片。
今天看了一两个短片。<marry me>是以前看时就很喜欢的,特别是结尾女孩披着散发去找男孩,和她一跃而起后,男孩趴在地上望着她的表情,都很美。另一个特别值得提的是<切尔诺贝利的孩子们>,制作极为精良,很残酷,很好看。
除了短片,也看了一部电影,叫<儿子>,内容扣题。是<欢迎来到东莫村>的导演拍的。<东莫村>和<鬼子来了>是我最喜欢的两部战争片,暂无第三。<儿子>本子不错,演员也演得很好。其中两位主角大段的独白颇有费穆的<小城之春>的感觉。<小城之春>的独特念白是这部电影每每被人提起就必谈之处。当时老师放给我们看玉纹开门进屋坐在床上的一段,要求我们注意主角对自己动作的逐一描述。对于非盲观众,这些描述显然并没有推进剧情的必要性,但是在反映主人公心境方面却起到了特别的作用。除了<小城之春>,老师还在课上放过贾樟柯的<小武>。课上她常提起贾樟柯上学时的事儿,那时他们算是同学。在这两部之外,我就记不太得她还放过什么了,只是有次考试放了陈凯歌的<百花深处>,让写评论。我乱掰一通,成绩不高。这门课叫影视艺术欣赏。我觉得教这门课挺好,看电视的课,学生喜欢上,放电影时还会占去很多时间,能少备点课,少费些话。
那次课后,过了这么些年,新看的电影里,<儿子>是唯一一部接近了这种独白方式的片子,即便更多的时候,是主人公之一以os描述着对方的情形。这很不容易了,当年在课上,老师也说,那样的独白,很难仿效。至少,在<儿子>这部片中,大段大段的独白,不显娇作和突兀,不使人厌烦。我挺喜欢这部片子。
好了,我要再看看其他的了。就到这里吧。
每一次,看到那么多感觉会很好的书和电影,我都很高兴,也颇欣慰,觉得不用担心日子会闷。但是又会心急,为看不过来而愁。有时候,我会怀疑,这种心急是因为对好东西一睹为快的迫切,还是为了在已阅的数目上加一。大概是前者也有,后者也有吧。所以才肤浅的喜欢薄一点的书和短片。
今天看了一两个短片。<marry me>是以前看时就很喜欢的,特别是结尾女孩披着散发去找男孩,和她一跃而起后,男孩趴在地上望着她的表情,都很美。另一个特别值得提的是<切尔诺贝利的孩子们>,制作极为精良,很残酷,很好看。
除了短片,也看了一部电影,叫<儿子>,内容扣题。是<欢迎来到东莫村>的导演拍的。<东莫村>和<鬼子来了>是我最喜欢的两部战争片,暂无第三。<儿子>本子不错,演员也演得很好。其中两位主角大段的独白颇有费穆的<小城之春>的感觉。<小城之春>的独特念白是这部电影每每被人提起就必谈之处。当时老师放给我们看玉纹开门进屋坐在床上的一段,要求我们注意主角对自己动作的逐一描述。对于非盲观众,这些描述显然并没有推进剧情的必要性,但是在反映主人公心境方面却起到了特别的作用。除了<小城之春>,老师还在课上放过贾樟柯的<小武>。课上她常提起贾樟柯上学时的事儿,那时他们算是同学。在这两部之外,我就记不太得她还放过什么了,只是有次考试放了陈凯歌的<百花深处>,让写评论。我乱掰一通,成绩不高。这门课叫影视艺术欣赏。我觉得教这门课挺好,看电视的课,学生喜欢上,放电影时还会占去很多时间,能少备点课,少费些话。
那次课后,过了这么些年,新看的电影里,<儿子>是唯一一部接近了这种独白方式的片子,即便更多的时候,是主人公之一以os描述着对方的情形。这很不容易了,当年在课上,老师也说,那样的独白,很难仿效。至少,在<儿子>这部片中,大段大段的独白,不显娇作和突兀,不使人厌烦。我挺喜欢这部片子。
好了,我要再看看其他的了。就到这里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