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
今晚到家时,楼下(电力医院家属楼)围了一圈人,一边仰头向上看一边议论纷纷,走近后发现是我所住的楼14层有一户人家着火,不断地向外冒着烟。我马上向楼上跑去,到家中放下包又和合租者一起跑到14层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够帮得上手的。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尚,担心楼上安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住10层,和着火人家的位置相同,怕万一火势蔓延,会危及到我家中近千册的图书,那可都是高度易燃物品啊。
到14层后,发现楼层已经人满为患,一个指挥者不知是物业的领导还是保安的领导,口中一边高呼着:大家都听我的指挥,一边焦急地走来走去等待消防员的到来。等待的过程大概有十分钟左右,中间听到他们说去摸了那户人家的门,发现尚没有任何温度,说明里面火势并不大,还没有向外蔓延。然后这位领导命人把消防栓都拿了出来,拉到着火人家的门口,可是转动两个消防栓的阀门,却都没有水。还有人拿来了两个灭火器,举在耳边晃了晃,貌似是里面的灭火材料也所剩不多。十几分钟后,上来了几个消防员,在得知消防栓没水的情况下,消防员又跑到楼下的消防车里去拿相关的救火设备(昨夜大雨,楼里的两部电梯都漏水,一直到今晚都没有修改,所有人上楼下楼都要走楼梯,着火的人家在14层,可想而知这给救火增添多少困难,延误了多长时间),当消防员再次回到14层时,楼内人员基本上已经被疏散到楼下了。
我下楼后立刻给《新京报》和《北京晚报》打了热线电话,两位接线员一男一女,但都是同样慵懒的声音,缓慢的语调,说会跟当班的记者联系,然后再给我回复。电话打完没几分钟,周围的群众一阵阵惊呼,原本只是冒烟的阳台已经开始出现明火,而且很明显地烧到了阳台外面,随即就听到玻璃碎裂落地的声音,我试着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但并不清楚。没多久,《新京报》先有一个记者和我联系,问了一些基本情况,然后表示马上派记者过来,但最终不知是何原因,并没有人来(可能是因为北京一天不知发生多少起火灾,像这种既没有人员伤亡,损失又不是很大的火灾,并没有多吸引眼球的新闻点)。几分钟后,《北京晚报》也有记者与我联系,表示正打车在赶来的路上,让我告诉一下司机师傅具体的位置。又过了十几分钟,该记者打车从北三环赶来,我向他介绍了基本情况,并带他去了14层。奇怪的是,有些人对火灾并不感到可怕,反而是视记者为洪水猛兽,楼上一个正在安慰着火那家的小姑娘的中年妇女,听到记者在向其他人打听情况,立刻过来问记者是干什么的,当该记者表明身份后,该妇女态度非常粗暴地说:谢绝采访!有什么事找院方(电力医院)说。下楼时我让他别太在意。他笑了笑,说这样的事儿常有,不过该掌握的情况已经基本上掌握了。
我之前在打电话时也跟记者说了,这则新闻并不是为了要用火灾本身来吸引读者眼球,而是希望借此暴露出一些住宅楼消防设施不到位的弊端,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时常检查消防设施,不要到关键时刻掉链子。这也应该是一篇好的带有评论内容的新闻的应有之义。
在我工作的第四年,在我即将拿到记者证的前夕,能够有这样一次“在现场”的经历,于我而言,是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的。
到14层后,发现楼层已经人满为患,一个指挥者不知是物业的领导还是保安的领导,口中一边高呼着:大家都听我的指挥,一边焦急地走来走去等待消防员的到来。等待的过程大概有十分钟左右,中间听到他们说去摸了那户人家的门,发现尚没有任何温度,说明里面火势并不大,还没有向外蔓延。然后这位领导命人把消防栓都拿了出来,拉到着火人家的门口,可是转动两个消防栓的阀门,却都没有水。还有人拿来了两个灭火器,举在耳边晃了晃,貌似是里面的灭火材料也所剩不多。十几分钟后,上来了几个消防员,在得知消防栓没水的情况下,消防员又跑到楼下的消防车里去拿相关的救火设备(昨夜大雨,楼里的两部电梯都漏水,一直到今晚都没有修改,所有人上楼下楼都要走楼梯,着火的人家在14层,可想而知这给救火增添多少困难,延误了多长时间),当消防员再次回到14层时,楼内人员基本上已经被疏散到楼下了。
我下楼后立刻给《新京报》和《北京晚报》打了热线电话,两位接线员一男一女,但都是同样慵懒的声音,缓慢的语调,说会跟当班的记者联系,然后再给我回复。电话打完没几分钟,周围的群众一阵阵惊呼,原本只是冒烟的阳台已经开始出现明火,而且很明显地烧到了阳台外面,随即就听到玻璃碎裂落地的声音,我试着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但并不清楚。没多久,《新京报》先有一个记者和我联系,问了一些基本情况,然后表示马上派记者过来,但最终不知是何原因,并没有人来(可能是因为北京一天不知发生多少起火灾,像这种既没有人员伤亡,损失又不是很大的火灾,并没有多吸引眼球的新闻点)。几分钟后,《北京晚报》也有记者与我联系,表示正打车在赶来的路上,让我告诉一下司机师傅具体的位置。又过了十几分钟,该记者打车从北三环赶来,我向他介绍了基本情况,并带他去了14层。奇怪的是,有些人对火灾并不感到可怕,反而是视记者为洪水猛兽,楼上一个正在安慰着火那家的小姑娘的中年妇女,听到记者在向其他人打听情况,立刻过来问记者是干什么的,当该记者表明身份后,该妇女态度非常粗暴地说:谢绝采访!有什么事找院方(电力医院)说。下楼时我让他别太在意。他笑了笑,说这样的事儿常有,不过该掌握的情况已经基本上掌握了。
我之前在打电话时也跟记者说了,这则新闻并不是为了要用火灾本身来吸引读者眼球,而是希望借此暴露出一些住宅楼消防设施不到位的弊端,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时常检查消防设施,不要到关键时刻掉链子。这也应该是一篇好的带有评论内容的新闻的应有之义。
在我工作的第四年,在我即将拿到记者证的前夕,能够有这样一次“在现场”的经历,于我而言,是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