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凶手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尤其表现在侦探类的推理片中。就算你把《柯南》追到528,12个剧场版一个不落,也会对148集《金田一》动画和三部真人版感慨良多。也只有当你看完48集《侦探学院Q》之后,才会稍微入点门道,进而才会对《神探狄仁杰》三部118集推理表示钦佩。于是再当你来看《少年包青天》三部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抄袭可以做到这种程度,进而会对20集《暗夜心慌慌》表示深深的鄙视。如果做不到那么精妙,不妨就学学《大宋提刑官》,弄点刑侦与三维特效,一样能憋出一部混广告时间的肥皂剧。
我们看这种片子的时候,都会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大胆猜测谁是凶手。作者也深深把握了读者的心理,不到最后时刻是不会揭秘的。聪慧的读者会被狡猾的作者一次次的愚弄,于是展开了读写双方躲猫猫的拉锯战。读者越来越心细,作者越来越猥琐。这里懒猪讲一点自己的心得,全当娱乐。
凶器说明什么
凶器的类型说明了是预谋犯罪还是即兴犯罪。特殊凶器是预谋犯罪,因为一般要隐藏动机,凶器比较难找到或比较特殊。采用日常物品为凶器的是即兴犯罪,一般都是突发性的,由于一时冲动造成。
凶器的来源也越来越高级。用冰块或冰锥然后融化都是很初级的,湿毛巾或冻豆腐结冰了也威力惊人,在冰凌缀满的屋檐下也能隐藏一个玻璃锥。在袜子里面塞满硬币,也能敲人致死,事后再把硬币投入自动贩卖机销毁。借助汽车的自动车窗,就能联动绳子将正在驾驶的人自动勒死。
左手还是右手
左撇子问题会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时不时出现。有时候它是干扰你的幌子,有时候又在你最不经意的一个镜头中出现,并成为整个案件的决定因素。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看清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像放伞,扔球,捡手帕,点烟,签名等镜头,要格外关注。诡异的作者不会放过任何露破绽的机会,你也不要辜负他。有人开始用左手后来用了右手,那就是行凶受了伤。
华丽的场景是手法的障眼法
行凶不是艺术,华丽的场景是不得已的选择。一条长长的血迹延伸到内屋,大家顺势追去,于是躲在外屋的人就趁机逃走。将满盒蚕蛹倒在尸体上并不是什么诅咒,而是为了掩饰那盒子装过水。幽冥般的蜡烛构成天蝎图案,只不过是为了方便钥匙沿其边缘滑行。抽血和剪头发能减轻人的体重不让电梯超载,从而有了用吸血鬼的牙印掩饰抽血针孔。记得《沉默的羔羊》用一个开膛破肚的悬尸震惊了所有现场的警官,凶手却伪装成一名旁边普通的受伤者,被保护着运出了全封闭的现场。
死要见全尸
凶手会隐藏在已经死亡的人中,对每个死者都要详加考察。面容不清的尸体是比较明显的隐患。爆炸或跌落山崖,就无尸可考,稍专业点的作者都会留有一笔。有凶手把自己吊在别人无法触及的高处,白天冒充死人,夜里却下地作案。有凶手将6具全尸拼成7具残尸,自己逃之夭夭。
不在场证明
边打移动电话边行凶已经很普遍,所以正在与某人通话无法作为不在场证明。凶手自言自语假装与被害人通话也是有可能的。去现场救人的轿车上有可能藏着被害者的尸体。去年樱花盛开的照片会被凶手当作今年不在场的证明。某些飞机的航线,直达的会比转程的要更花时间,这就给了凶手可乘之机。
自动化技术成为不在场证明的流行趋势。只要一只香烟就能定时引爆,鞭炮声还能冒充枪响。冰上撒盐就能加速融化,造几个脚印是没问题的。用传真之类的远程遥控设备,能做出各种各样的机关。密闭的房间会因为气压涌入而从唯一的空洞吹出毒针。
凶手总是会努力制造不在场证明,对于交换杀人更是如此。所谓交换杀人,即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次偶遇约定去杀死对方各自的仇人,这样的杀人,从动机分析上根本无法考证,所以在希区柯克看来,的确是巧妙的设计。唯一的不足是,行凶时另一人必须去制造不在场证明,否则交换的意义是徒劳的。
灵感源自生活
脱毛衣时的静电可以用来引燃充满汽油的空气。早起闭眼去摸作响的闹钟会让你失去平衡跌落而亡。平面镜是很好的魔术道具,所以亲眼所见犯罪地点也未必真。只需要胃镜那样的小镜子,就能从钥匙孔中看到隔壁房间的样子。
生活习惯也是要人命的元凶。关煤气灶时必须利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拧,如果开关沾上氰化钠,再去数钱就会致命。拿卷筒卫生纸的时候手指会扣住内筒内侧,那种地方涂毒就很难被人怀疑。演员上台耍酷的习惯性动作,会被人利用成下毒的契机。类似王老吉之类的下按式易拉罐的拉扣,饮料中混入的有待融化的冰块,都有可能是藏毒地点。
魔术的手法也会成为卖点。悬空漫步只不过是用一架直升机吊着装腔,瞬间移动也是靠用广告横幅遮挡的定滑轮上下。宅急送的搬家公司可以邮递装着尸体块的包裹,从而完成瞬移。制造相同的环境场景,既是大型物体消失的手法,也是偷换行凶地点的手段。
涉及推理的还有解密类的问题,有的涉及到死亡遗言(Dying Message)的破解。也有关于密室杀人的种种巧妙设计。
重温所有的名侦探们,我最钦佩的并非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而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罗,敏捷又敏锐的小胡子,自信而又谦和,面试之前看看,受点心理暗示,想不拿下都难。
2009.3.11
我们看这种片子的时候,都会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大胆猜测谁是凶手。作者也深深把握了读者的心理,不到最后时刻是不会揭秘的。聪慧的读者会被狡猾的作者一次次的愚弄,于是展开了读写双方躲猫猫的拉锯战。读者越来越心细,作者越来越猥琐。这里懒猪讲一点自己的心得,全当娱乐。
凶器说明什么
凶器的类型说明了是预谋犯罪还是即兴犯罪。特殊凶器是预谋犯罪,因为一般要隐藏动机,凶器比较难找到或比较特殊。采用日常物品为凶器的是即兴犯罪,一般都是突发性的,由于一时冲动造成。
凶器的来源也越来越高级。用冰块或冰锥然后融化都是很初级的,湿毛巾或冻豆腐结冰了也威力惊人,在冰凌缀满的屋檐下也能隐藏一个玻璃锥。在袜子里面塞满硬币,也能敲人致死,事后再把硬币投入自动贩卖机销毁。借助汽车的自动车窗,就能联动绳子将正在驾驶的人自动勒死。
左手还是右手
左撇子问题会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时不时出现。有时候它是干扰你的幌子,有时候又在你最不经意的一个镜头中出现,并成为整个案件的决定因素。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看清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像放伞,扔球,捡手帕,点烟,签名等镜头,要格外关注。诡异的作者不会放过任何露破绽的机会,你也不要辜负他。有人开始用左手后来用了右手,那就是行凶受了伤。
华丽的场景是手法的障眼法
行凶不是艺术,华丽的场景是不得已的选择。一条长长的血迹延伸到内屋,大家顺势追去,于是躲在外屋的人就趁机逃走。将满盒蚕蛹倒在尸体上并不是什么诅咒,而是为了掩饰那盒子装过水。幽冥般的蜡烛构成天蝎图案,只不过是为了方便钥匙沿其边缘滑行。抽血和剪头发能减轻人的体重不让电梯超载,从而有了用吸血鬼的牙印掩饰抽血针孔。记得《沉默的羔羊》用一个开膛破肚的悬尸震惊了所有现场的警官,凶手却伪装成一名旁边普通的受伤者,被保护着运出了全封闭的现场。
死要见全尸
凶手会隐藏在已经死亡的人中,对每个死者都要详加考察。面容不清的尸体是比较明显的隐患。爆炸或跌落山崖,就无尸可考,稍专业点的作者都会留有一笔。有凶手把自己吊在别人无法触及的高处,白天冒充死人,夜里却下地作案。有凶手将6具全尸拼成7具残尸,自己逃之夭夭。
不在场证明
边打移动电话边行凶已经很普遍,所以正在与某人通话无法作为不在场证明。凶手自言自语假装与被害人通话也是有可能的。去现场救人的轿车上有可能藏着被害者的尸体。去年樱花盛开的照片会被凶手当作今年不在场的证明。某些飞机的航线,直达的会比转程的要更花时间,这就给了凶手可乘之机。
自动化技术成为不在场证明的流行趋势。只要一只香烟就能定时引爆,鞭炮声还能冒充枪响。冰上撒盐就能加速融化,造几个脚印是没问题的。用传真之类的远程遥控设备,能做出各种各样的机关。密闭的房间会因为气压涌入而从唯一的空洞吹出毒针。
凶手总是会努力制造不在场证明,对于交换杀人更是如此。所谓交换杀人,即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次偶遇约定去杀死对方各自的仇人,这样的杀人,从动机分析上根本无法考证,所以在希区柯克看来,的确是巧妙的设计。唯一的不足是,行凶时另一人必须去制造不在场证明,否则交换的意义是徒劳的。
灵感源自生活
脱毛衣时的静电可以用来引燃充满汽油的空气。早起闭眼去摸作响的闹钟会让你失去平衡跌落而亡。平面镜是很好的魔术道具,所以亲眼所见犯罪地点也未必真。只需要胃镜那样的小镜子,就能从钥匙孔中看到隔壁房间的样子。
生活习惯也是要人命的元凶。关煤气灶时必须利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拧,如果开关沾上氰化钠,再去数钱就会致命。拿卷筒卫生纸的时候手指会扣住内筒内侧,那种地方涂毒就很难被人怀疑。演员上台耍酷的习惯性动作,会被人利用成下毒的契机。类似王老吉之类的下按式易拉罐的拉扣,饮料中混入的有待融化的冰块,都有可能是藏毒地点。
魔术的手法也会成为卖点。悬空漫步只不过是用一架直升机吊着装腔,瞬间移动也是靠用广告横幅遮挡的定滑轮上下。宅急送的搬家公司可以邮递装着尸体块的包裹,从而完成瞬移。制造相同的环境场景,既是大型物体消失的手法,也是偷换行凶地点的手段。
涉及推理的还有解密类的问题,有的涉及到死亡遗言(Dying Message)的破解。也有关于密室杀人的种种巧妙设计。
重温所有的名侦探们,我最钦佩的并非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而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罗,敏捷又敏锐的小胡子,自信而又谦和,面试之前看看,受点心理暗示,想不拿下都难。
2009.3.1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