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嗦的意义
在带着无比虔敬的态度阅读那些站在智慧顶峰的大师著作时,也许你会偶尔表露出些许的不满。有许多对你而言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大师居然反反复复颠三倒四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某一次阅读完成之后,也许你会觉得五百页的洋洋巨著,其中只有五页对你有意义。正如读书无几的我觉得柏拉图和休谟很啰嗦,正如某些已破万卷的同学,毫不留情地指责哈耶克和刘小枫——如果这两位也算大师的话——全然不顾读者的智慧。
为什么啰嗦呢,在我看来有这么几个理由:
1. 一般。大师思考的问题,其实正是全人类普遍思考的问题,大到宇宙的构成,小到一个人如何选择专业、工作和配偶。大师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会处在最一般最普遍的层面来考虑这些问题,并试图建构出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能覆盖所有普通人所考虑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这个理论体系能经得起最多人的拷问。我们每一个个人,由于自身经验、知识和思维宽度的限制,只能涉及到局部的片面的问题。我们或许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在大师的著作中得到验证。这经常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并以为自己其实距离大师只有一步之遥。殊不知,另外一些你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正是横亘在你和大师之间的鸿沟,看似近在眼前,其实一辈子也无法跨越。
2. 严谨。某一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持续一百年还能坚持正确,那么它就连同他的主人,在人类历史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能够长期保持正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的严谨。我们可以看到,从《理想国》、《政治学》到《政府论》、《社会契约论》、《人类理解研究》,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用来否定各个方面对作者主张的质疑。把作者真正的主张提炼出来,可能只占到原著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篇幅。正是这种不断质疑不断否定的精神锤炼了作者的主张,使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思想阵地而不被打败。你觉得啰嗦,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就好了,如果你能找到结论在哪里的话。
3. 时代局限性。一千年以后的人类,若是回想现代人面对癌症和能源危机不知所措的样子,一定会觉得十分可笑。正如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山羊会产奶”、“老鼠在夏天喝水会马上死亡”一般可笑。但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将自己的态度从嘲笑端正为崇敬。对于未知世界所踏出的每一个脚印,不管其论据是如何的铺陈扯淡结论是如何的荒诞不经,敢于做出一个结论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无畏精神,无数或失败或成功的脚印,踩出了人类六千年的璀璨文明,使我们得以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可以了解到许多前辈一生的心血,免予重蹈覆辙。
4. 浅白。也许你已经遍览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对古今中外各种历史事件典故倒背如流,对各门学科的重要思想专业术语都了如指掌,那么很明显,这本书有一半以上的内容不是写给你看的。对不起,原谅我的冒昧,其实你已经是大师了,至少是个阅读级的大师,可以根本不用读这些书了。胡适的“八不主义”第三条就是:不用典。这一条的重要意义在于,你不能让人翻阅十几本工具书才能准确知道某个术语或典故的意思,因为,大师的作品是面向所有读者的,是要流传千古的。大师会希望其写作意图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尽可能多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时代背景的人,所以他会把文字组织得平实直白简单,不厌其烦地把本来只需要一个词语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意思,换为几百甚至几千个词语来表达。不像你,躲藏在各种阴暗晦涩的典故隐喻后面传达郎情妾意追求所谓的心有灵犀。当俄国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追求“绘画的零度”而作的所谓“最后一幅绘画”《白色上的白色》,我想他同时也达到了“读者的零度”,没有人能完全领会他的意图。(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是否追求同样的意义?)
401. 翻译。翻译大师的著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不但要求对两种甚至更多种语言有精深的造诣,还要求对著作涉及的学问本身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要求对某一种文化背景有深远地了解,才能确保作者的原意能够准确地切换成另一种语言。学贯中西是个专属于大师的词语,真正的大师一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从事翻译工作的就少之又少了。而外国的巨著浩如烟海,如果只依赖大师的翻译,那我们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有机缘一览。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这些翻译者,他们即使跟大师的水平有一定差距,即使是很烂的翻译,至少让我们接触到思想的皮肤。我不精通任何一门外语,偶尔阅读一些英语文章,也时常被一些长之又长的句子和接踵而来的各种从句绕得三迷五倒。也许正是这些长句,不但赋予了印欧语系的语言一种文体上的优美感,也让它能够精确地表达西方传统的严密逻辑思维。国内的教育没有教会翻译人员怎么使用中文,或者西方思想本就不适合用中文来表达,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译作诘屈聱牙,晦涩难懂,或者明显是根据长句直译过来显得啰嗦无比。
因为我还不是大师,假设目前我的水平只有大师的百分之一,同样能考虑到的啰嗦的原因也只有百分之一,所以我把跟大师本身无关的“翻译”列为第四百零一条原因。有如此之多的原因撑腰,大师们自然毫不客气下笔千言。这不但令文章看起来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奔流的思想远超出你的阅读速度,印刷出来的书本也厚重踏实一如其中的内容镇压你曾经高傲的心胸,而且不管是按字数还是按行数计算稿费都占据了先天的优势。
综上所述,凡是大师,都必定是啰嗦的。这篇文章同样看上去也很啰嗦,很明显我还远不是大师,这表明,你啰嗦了,不代表你就是大师。但学会正确的啰嗦是迈向大师之路的第一步,不然你如何在各种各样的演讲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几个小时呢?如何能在第一本书出版之后依靠稿费几年不用工作吃穿不愁呢?
如果你同我一样觉得本文很啰嗦,那么谢谢你看到这里,本文其实不是写给你看的。
为什么啰嗦呢,在我看来有这么几个理由:
1. 一般。大师思考的问题,其实正是全人类普遍思考的问题,大到宇宙的构成,小到一个人如何选择专业、工作和配偶。大师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会处在最一般最普遍的层面来考虑这些问题,并试图建构出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能覆盖所有普通人所考虑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这个理论体系能经得起最多人的拷问。我们每一个个人,由于自身经验、知识和思维宽度的限制,只能涉及到局部的片面的问题。我们或许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在大师的著作中得到验证。这经常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并以为自己其实距离大师只有一步之遥。殊不知,另外一些你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正是横亘在你和大师之间的鸿沟,看似近在眼前,其实一辈子也无法跨越。
2. 严谨。某一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持续一百年还能坚持正确,那么它就连同他的主人,在人类历史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能够长期保持正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的严谨。我们可以看到,从《理想国》、《政治学》到《政府论》、《社会契约论》、《人类理解研究》,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用来否定各个方面对作者主张的质疑。把作者真正的主张提炼出来,可能只占到原著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篇幅。正是这种不断质疑不断否定的精神锤炼了作者的主张,使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思想阵地而不被打败。你觉得啰嗦,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就好了,如果你能找到结论在哪里的话。
3. 时代局限性。一千年以后的人类,若是回想现代人面对癌症和能源危机不知所措的样子,一定会觉得十分可笑。正如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山羊会产奶”、“老鼠在夏天喝水会马上死亡”一般可笑。但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将自己的态度从嘲笑端正为崇敬。对于未知世界所踏出的每一个脚印,不管其论据是如何的铺陈扯淡结论是如何的荒诞不经,敢于做出一个结论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无畏精神,无数或失败或成功的脚印,踩出了人类六千年的璀璨文明,使我们得以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可以了解到许多前辈一生的心血,免予重蹈覆辙。
4. 浅白。也许你已经遍览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对古今中外各种历史事件典故倒背如流,对各门学科的重要思想专业术语都了如指掌,那么很明显,这本书有一半以上的内容不是写给你看的。对不起,原谅我的冒昧,其实你已经是大师了,至少是个阅读级的大师,可以根本不用读这些书了。胡适的“八不主义”第三条就是:不用典。这一条的重要意义在于,你不能让人翻阅十几本工具书才能准确知道某个术语或典故的意思,因为,大师的作品是面向所有读者的,是要流传千古的。大师会希望其写作意图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尽可能多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时代背景的人,所以他会把文字组织得平实直白简单,不厌其烦地把本来只需要一个词语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意思,换为几百甚至几千个词语来表达。不像你,躲藏在各种阴暗晦涩的典故隐喻后面传达郎情妾意追求所谓的心有灵犀。当俄国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追求“绘画的零度”而作的所谓“最后一幅绘画”《白色上的白色》,我想他同时也达到了“读者的零度”,没有人能完全领会他的意图。(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是否追求同样的意义?)
401. 翻译。翻译大师的著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不但要求对两种甚至更多种语言有精深的造诣,还要求对著作涉及的学问本身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要求对某一种文化背景有深远地了解,才能确保作者的原意能够准确地切换成另一种语言。学贯中西是个专属于大师的词语,真正的大师一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从事翻译工作的就少之又少了。而外国的巨著浩如烟海,如果只依赖大师的翻译,那我们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有机缘一览。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这些翻译者,他们即使跟大师的水平有一定差距,即使是很烂的翻译,至少让我们接触到思想的皮肤。我不精通任何一门外语,偶尔阅读一些英语文章,也时常被一些长之又长的句子和接踵而来的各种从句绕得三迷五倒。也许正是这些长句,不但赋予了印欧语系的语言一种文体上的优美感,也让它能够精确地表达西方传统的严密逻辑思维。国内的教育没有教会翻译人员怎么使用中文,或者西方思想本就不适合用中文来表达,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译作诘屈聱牙,晦涩难懂,或者明显是根据长句直译过来显得啰嗦无比。
因为我还不是大师,假设目前我的水平只有大师的百分之一,同样能考虑到的啰嗦的原因也只有百分之一,所以我把跟大师本身无关的“翻译”列为第四百零一条原因。有如此之多的原因撑腰,大师们自然毫不客气下笔千言。这不但令文章看起来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奔流的思想远超出你的阅读速度,印刷出来的书本也厚重踏实一如其中的内容镇压你曾经高傲的心胸,而且不管是按字数还是按行数计算稿费都占据了先天的优势。
综上所述,凡是大师,都必定是啰嗦的。这篇文章同样看上去也很啰嗦,很明显我还远不是大师,这表明,你啰嗦了,不代表你就是大师。但学会正确的啰嗦是迈向大师之路的第一步,不然你如何在各种各样的演讲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几个小时呢?如何能在第一本书出版之后依靠稿费几年不用工作吃穿不愁呢?
如果你同我一样觉得本文很啰嗦,那么谢谢你看到这里,本文其实不是写给你看的。
-
趴在窗边数星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31 20:01:50
-
十二橡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28 21:08:42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6 11:48:44
-
Meo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04 16:01:32
-
香樟文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13:11:15
-
czhfran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04 14:28:24
-
東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2-08 02:03:14
-
A2m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9-06 19:36:20
-
千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4 21:29:35
-
yycendal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18 17:41:00
-
伊莎贝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2 17:24:57
-
倪島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02 17:24:38
-
小王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02 01:03:26
-
汉家往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16 21:10:11
-
天空的流浪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29 17:25:46
-
ph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04 22:51:04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8-21 13:59:22
-
Ka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8-05 21: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