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墙
(Memory Wall by Anthony Doerr,Scribner出版社,2010年7月)
2011年里,刚过三十七岁生日的美国小说家安东尼•多尔真可谓是喜事连连,刚刚在三月份在纽约拿到了2010年的“短篇小说奖”首奖以及两万美元奖金,随即又在四月份以短篇《深处》(The Deep)勇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短篇小说竞赛大奖,奖金为三万英镑。但是,对于这位曾经三度获得欧•亨利奖的年轻小说家来说,这些荣誉并不算什么,更光明的未来还在等着他。
安东尼•多尔1973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本科就读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鲍登学院,主修历史学,后于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取得艺术创作硕士学位,曾在新西兰和非洲工作生活多年,目前定居于爱达荷州首府波伊西。他在2002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捡贝壳的人》(The Shell Collector),就倍受关注。2004年出版了首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关于格蕾丝》(About Grace)讲述了一个具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大卫•温克勒从九岁起有了厄兆般的奇特经历,他在前一晚上做的不祥之梦,第二天竟然变成了现实,年幼的温克勒亲眼目睹一个男子在家门口被路过的卡车碾死。此后,类似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令温克勒不堪其扰。青年温克勒在超市里与女孩珊蒂一见钟情。两人幸福地结婚,生下了女儿格蕾丝。然而,女儿被溺死的噩梦向温克勒袭来,令他近欲崩溃。当梦境成为现实,洪水向他们的家宅袭来,温克勒却不敢面对宿命,选择了逃避。他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加勒比海岛,过着内心无比煎熬的生活,始终不知道女儿到底幸免于难,还是如梦境中一样遇难。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终于鼓起勇气去找出真相……
2010年,安东尼•多尔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记忆墙》(Memory Wall),写作技法与构思创意更为娴熟,《什么是什么》作者戴夫•艾格斯称赞“多尔为短篇小说设立了新标准”。这部以“记忆”为主题的短篇集共收录了六个短篇,小说的背景地从中国三峡地区、南非开普敦直至欧洲立陶宛、德国汉堡。其中,《113号村庄》(Village 113)讲述在长江三峡大坝开始建设期间,一位老妇人的村庄即将被湮没于水库之下,村庄与及具化其中的历史记忆都将休眠于水下。老妇人不愿离开故土,踏上移民之路,并与其身为工程师的儿子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另外一个短篇《尼曼河》(The River Nemunas)讲述一个小女孩在双亲相继因癌症过世后,从美国堪萨斯来到了遥远的立陶宛,投奔祖父,无论小女孩如何努力,都无法淡忘丧亲的痛苦……
正如英国《卫报》书评人所指出的,多尔具备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多情善感的鉴赏力,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视野。作家是如何构思出这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故事呢?在多尔的游记《罗马四季》(Four Seasons in Rome)中,他就提到过《113号村庄》的写作过程。身在意大利,却创作着一篇发生在遥远中国的作品,正是作家的想象力跨越了千山万水,直接进入那些可能真的存在的人物的灵魂。
在小说集的肇始,多尔引用了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的名言:“你只有等到自己开始一点一滴地丧失记忆,才会意识到,是记忆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当你读过这部事关记忆的短篇集后,想必会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感悟或理解。
2011年里,刚过三十七岁生日的美国小说家安东尼•多尔真可谓是喜事连连,刚刚在三月份在纽约拿到了2010年的“短篇小说奖”首奖以及两万美元奖金,随即又在四月份以短篇《深处》(The Deep)勇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短篇小说竞赛大奖,奖金为三万英镑。但是,对于这位曾经三度获得欧•亨利奖的年轻小说家来说,这些荣誉并不算什么,更光明的未来还在等着他。
安东尼•多尔1973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本科就读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鲍登学院,主修历史学,后于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取得艺术创作硕士学位,曾在新西兰和非洲工作生活多年,目前定居于爱达荷州首府波伊西。他在2002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捡贝壳的人》(The Shell Collector),就倍受关注。2004年出版了首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关于格蕾丝》(About Grace)讲述了一个具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大卫•温克勒从九岁起有了厄兆般的奇特经历,他在前一晚上做的不祥之梦,第二天竟然变成了现实,年幼的温克勒亲眼目睹一个男子在家门口被路过的卡车碾死。此后,类似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令温克勒不堪其扰。青年温克勒在超市里与女孩珊蒂一见钟情。两人幸福地结婚,生下了女儿格蕾丝。然而,女儿被溺死的噩梦向温克勒袭来,令他近欲崩溃。当梦境成为现实,洪水向他们的家宅袭来,温克勒却不敢面对宿命,选择了逃避。他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加勒比海岛,过着内心无比煎熬的生活,始终不知道女儿到底幸免于难,还是如梦境中一样遇难。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终于鼓起勇气去找出真相……
2010年,安东尼•多尔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记忆墙》(Memory Wall),写作技法与构思创意更为娴熟,《什么是什么》作者戴夫•艾格斯称赞“多尔为短篇小说设立了新标准”。这部以“记忆”为主题的短篇集共收录了六个短篇,小说的背景地从中国三峡地区、南非开普敦直至欧洲立陶宛、德国汉堡。其中,《113号村庄》(Village 113)讲述在长江三峡大坝开始建设期间,一位老妇人的村庄即将被湮没于水库之下,村庄与及具化其中的历史记忆都将休眠于水下。老妇人不愿离开故土,踏上移民之路,并与其身为工程师的儿子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另外一个短篇《尼曼河》(The River Nemunas)讲述一个小女孩在双亲相继因癌症过世后,从美国堪萨斯来到了遥远的立陶宛,投奔祖父,无论小女孩如何努力,都无法淡忘丧亲的痛苦……
正如英国《卫报》书评人所指出的,多尔具备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多情善感的鉴赏力,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视野。作家是如何构思出这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故事呢?在多尔的游记《罗马四季》(Four Seasons in Rome)中,他就提到过《113号村庄》的写作过程。身在意大利,却创作着一篇发生在遥远中国的作品,正是作家的想象力跨越了千山万水,直接进入那些可能真的存在的人物的灵魂。
在小说集的肇始,多尔引用了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的名言:“你只有等到自己开始一点一滴地丧失记忆,才会意识到,是记忆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当你读过这部事关记忆的短篇集后,想必会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感悟或理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无机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疑心的丈夫》 (11人喜欢)
- 《击败时钟》 (10人喜欢)
- 彼得·拉佛西:《苦涩的真相》 (6人喜欢)
- 微科幻:《记忆造就了我们》 (7人喜欢)
- 近视一代:为何现在有这么多小孩需要戴眼镜?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