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 一次逻辑漩涡的叠加,一个子宇宙的建立。
先扯闲话 ——院线通知:应广大影迷的强烈要求,《源代码》决定引进,并于30日院线全数字上映。半年前,警》换来《蓝精灵》的上映一样……如果质监局和GD互换职能,兴许我们得到的真的更多……
《源代码》与《盗梦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在一个小的科幻概念中构造出另一个复杂的世界,但又非已经无趣了的时光穿梭。另外,两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盗梦空间》的概念是建立在心理学上,其进入梦想的方式亦有着“奇幻”的一面。而《源代码》的概念则更像是来源于工科理念上,这样的架构似乎是可以发生在现实世界的。除此之外,在故事本身,《盗梦空间》与《源代码》也有着很大不同,前者因为构造了多个宏大的世界,并在自己基于“心理学”建立的规则下,不断穿越迷宫与梳理规则,最终形成了观众观影的“智力游戏”,多个宏大的世界给影片提供了特效与场面发展的机会。后者则只构造了另一个平行世界,且现实与构造的世界的发生地具有很大局限性,从而限制了影片故事空间的可看性。更重要的是,在构造的世界中,其发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的,重复的片段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在这样的条件下,梳理好故事的脉络显然要比《盗梦空间》容易得多(显然,在借助一个概念构造世界的同时,又能自圆其说,更要使得故事脉络清晰,甚至精致而讨巧,本身就极具难度),但故事也更容易变得无趣。因此,为了故事更加具备可看性,除了尽可能的拓展“构造世界”的空间外,导演通过悬念的层层揭开,动机的一步步铺垫与故事发展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方式,让整个故事精巧而好看起来。
影片脉络—首先是悬念的层层揭开,这里的悬念包括了现实世界与构造世界两个世界里的悬念。其中,现实世界中的悬念包含:源代码诞生的悬念、构造世界的悬念、主人公身世与命运的悬念等,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得以不断的揭开。而在构造世界里,一个精巧却不复杂的侦探故事填满了8分钟片段,也正是这个层层揭开的破案故事,使得这个不断重复的片段具备了娱乐可看性。其实,倘若仅靠现实世界的悬念连接构造的世界,是有其合理性的,只需要将男主人公设置为愿意为国捐躯的爱国士兵即可,但倘若这样的设置,悬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与结局的出乎意料性会减少许多,从而使故事变得更单调。所以,紧接着,影片用动机的不断铺陈充分将现实世界与构造世界连接起来,故事的发展也变得生动许多。主人公进入构造世界的动机,每个阶段均有细微的变化,主要脉络是:无知—正义感—爱情的懵懂—亲情驱使—所有情感的爆发!更重要的是,这些动机,在影片的开篇均做了一定程度的交代,以至于剧情发展成熟时,此动机的产生并不显得自说自话,这些具有商业性与思想主流性的动机均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更丰满,更生动。满足了以上两点,其实《源代码》已经可以说是一部好看又精巧的电影,但该片并不满足于此,最后,主人公的生死之谜、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情感脉络、构造世界之谜等出乎意料的桥段让电影除了好看与精巧之余,又多了一份惊喜!最后的结尾个人觉得是全片的点睛之笔,非常有必要,而且意味深长:有三种情况,如下:
A、在Jack拯救了火车的那个平行世界里,Goodwin收到了他的短信,而因为火车并没有爆炸,所以这次源代码任务根本没有启动。(当然,源代码会因为其他恐怖袭击事件而启动新的任务。)
B、在“现实”世界里,已经死掉两个月的“半拉”Jack的脑电波在源代码任务中成功阻止了第二次爆炸,而Jack在Goodwin的帮助下如愿地真正死去并安息。
C、在火车发生爆炸的其他平行世界里,(情况就复杂了!)源代码Jack虽然已随火车爆炸死去,但火车爆炸会导致那个世界里的源代码任务启动,所以会制造出新的Jack来到新的平行宇宙来执行阻止那个世界里德第二次爆炸……这样就形成了无限层次的平行世界嵌套……
影片中总共十二次穿越加上现实,那就应该有十三个平行空间,除开爆炸因素外依旧存在的空间有三个。
第一个:现实。列车爆炸,所有人包括西恩与克里斯蒂娜全部遇难,科特请求最后一次穿越,古德温在时间满八分钟后彻底终结其生命,她永远无法知道最后一次穿越的结果,她本人也可能因为违反规定而被拘捕。
第二个:平行空间甲。列车爆炸,科特和克里斯蒂娜由于下火车而躲过灾难,但科特随即被撞车死亡,只剩下克里斯蒂娜幸存,之后的发展电影没有交代。
第三个:平行空间乙。列车安全抵达芝加哥,科特给古德温发短信报告情况,然后与克里斯蒂娜一起生活。古德温于当天早上收到该短信,此刻原本应在现实中执行的源代码计划尚未开始,也没有开始的必要了。。。。
《源代码》与《盗梦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在一个小的科幻概念中构造出另一个复杂的世界,但又非已经无趣了的时光穿梭。另外,两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盗梦空间》的概念是建立在心理学上,其进入梦想的方式亦有着“奇幻”的一面。而《源代码》的概念则更像是来源于工科理念上,这样的架构似乎是可以发生在现实世界的。除此之外,在故事本身,《盗梦空间》与《源代码》也有着很大不同,前者因为构造了多个宏大的世界,并在自己基于“心理学”建立的规则下,不断穿越迷宫与梳理规则,最终形成了观众观影的“智力游戏”,多个宏大的世界给影片提供了特效与场面发展的机会。后者则只构造了另一个平行世界,且现实与构造的世界的发生地具有很大局限性,从而限制了影片故事空间的可看性。更重要的是,在构造的世界中,其发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的,重复的片段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在这样的条件下,梳理好故事的脉络显然要比《盗梦空间》容易得多(显然,在借助一个概念构造世界的同时,又能自圆其说,更要使得故事脉络清晰,甚至精致而讨巧,本身就极具难度),但故事也更容易变得无趣。因此,为了故事更加具备可看性,除了尽可能的拓展“构造世界”的空间外,导演通过悬念的层层揭开,动机的一步步铺垫与故事发展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方式,让整个故事精巧而好看起来。
影片脉络—首先是悬念的层层揭开,这里的悬念包括了现实世界与构造世界两个世界里的悬念。其中,现实世界中的悬念包含:源代码诞生的悬念、构造世界的悬念、主人公身世与命运的悬念等,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得以不断的揭开。而在构造世界里,一个精巧却不复杂的侦探故事填满了8分钟片段,也正是这个层层揭开的破案故事,使得这个不断重复的片段具备了娱乐可看性。其实,倘若仅靠现实世界的悬念连接构造的世界,是有其合理性的,只需要将男主人公设置为愿意为国捐躯的爱国士兵即可,但倘若这样的设置,悬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与结局的出乎意料性会减少许多,从而使故事变得更单调。所以,紧接着,影片用动机的不断铺陈充分将现实世界与构造世界连接起来,故事的发展也变得生动许多。主人公进入构造世界的动机,每个阶段均有细微的变化,主要脉络是:无知—正义感—爱情的懵懂—亲情驱使—所有情感的爆发!更重要的是,这些动机,在影片的开篇均做了一定程度的交代,以至于剧情发展成熟时,此动机的产生并不显得自说自话,这些具有商业性与思想主流性的动机均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更丰满,更生动。满足了以上两点,其实《源代码》已经可以说是一部好看又精巧的电影,但该片并不满足于此,最后,主人公的生死之谜、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情感脉络、构造世界之谜等出乎意料的桥段让电影除了好看与精巧之余,又多了一份惊喜!最后的结尾个人觉得是全片的点睛之笔,非常有必要,而且意味深长:有三种情况,如下:
A、在Jack拯救了火车的那个平行世界里,Goodwin收到了他的短信,而因为火车并没有爆炸,所以这次源代码任务根本没有启动。(当然,源代码会因为其他恐怖袭击事件而启动新的任务。)
B、在“现实”世界里,已经死掉两个月的“半拉”Jack的脑电波在源代码任务中成功阻止了第二次爆炸,而Jack在Goodwin的帮助下如愿地真正死去并安息。
C、在火车发生爆炸的其他平行世界里,(情况就复杂了!)源代码Jack虽然已随火车爆炸死去,但火车爆炸会导致那个世界里的源代码任务启动,所以会制造出新的Jack来到新的平行宇宙来执行阻止那个世界里德第二次爆炸……这样就形成了无限层次的平行世界嵌套……
影片中总共十二次穿越加上现实,那就应该有十三个平行空间,除开爆炸因素外依旧存在的空间有三个。
第一个:现实。列车爆炸,所有人包括西恩与克里斯蒂娜全部遇难,科特请求最后一次穿越,古德温在时间满八分钟后彻底终结其生命,她永远无法知道最后一次穿越的结果,她本人也可能因为违反规定而被拘捕。
第二个:平行空间甲。列车爆炸,科特和克里斯蒂娜由于下火车而躲过灾难,但科特随即被撞车死亡,只剩下克里斯蒂娜幸存,之后的发展电影没有交代。
第三个:平行空间乙。列车安全抵达芝加哥,科特给古德温发短信报告情况,然后与克里斯蒂娜一起生活。古德温于当天早上收到该短信,此刻原本应在现实中执行的源代码计划尚未开始,也没有开始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