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与繁体字那点事儿
节选自《认得几个字》序
绝大多数拥护简体字的人说出的简化中文字的理由是方便书写,这意味着这部分人将中文字仅视为工具。我认为这是一大盲点,既是盲点,早晚是要吃亏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的人是陆费逵,1909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1922年,钱玄同在过于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不过第二年2月又通令收回。同时,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1936年10月,容庚《简体字典》出版,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停顿。1950年,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1年,在登记表的基础上,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4年底,文改会在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1955年,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同年10月,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这一年,我上小学一年级。
如果说上述旨在文字简化,就错了,文字简化只是阶段,最终目的在文字拼音化。钱玄同认为传统汉字“和现代世界文化格不相入”,主张“学校从教字起直到研究最高深的学术,都应该采用拼音新字,而研究固有的汉字,则只为看古书只用”。瞿秋白则认为白话文运动不彻底,“要写真正的白话文,要能够建立真正的现代中国文,就一定要破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1950年,毛泽东说过,“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1957年,吴玉章领导的文改会曾拟定《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上报国务院。上世纪初对于中文罗马字母化,赵元任曾作一篇《石氏弑狮》讽刺过。
拉杂写这些,是由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出简体版而发。我认为文字,中文字,只将它视为工具,是大错误。中文字一路发展到现在,本身早已经是一种积淀了,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与发现,这种积淀是一种财富,一个世界性的大资源。这一点,在大春的这本书里,体现得生动活泼,让我们和书中的两个小孩子一起窥视到中文字的丰富资源。一个煤矿,一个油田,一亩稻子,我们知道是资源,同样,中文字也是资源,不可废弃。简化字的提出和最终实行,说明我们的思维是狭窄的,线性的,是一种达尔文主义的世界观。将简体字视为先进工具,在电脑输入的今天,这个理由已经不存在了,而且从脑科学的图形辨识实验中我们知道,区别大的形,易于辨识记忆,区别小,则易混淆。
只有将中文字视为一种资源,我们才能从繁简字的工具论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准备成为现代人。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我曾经跟不同的人争论过简繁体字的问题,这篇也不过只是一个与我同观点的人的文字,但其中我从不知道的差一点就变成字母的中华文字真是让我心悸了,因为如果那成为了现实,我们的文化还会剩下多少?曾经我与台湾的网友就文字文化交流过,我是汗颜的,我无法更理直气壮的说大陆再更好的保护中国文化,我想如果想体味东方文化,或许现在台湾和日本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这是我实在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我是支持繁体字的,虽然我现在也是简体字的使用者,我更不会在现有基础上妄想我们再用回繁体字,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的人民不要再简单的把文字看成是工具,甚至赞成继续简化。文字是文化的积淀,文字的变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变化,文字的简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部分丢失。中华文化之所以可以传承五千年,我们的文化一定是深沉而厚重的,当今社会的浮躁浅薄,承载不动这么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已经丢失大部分了,当我们面对那硕果仅存的古迹,面对那仅有的几个博物馆的宝藏,我们会不会汗颜。我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尊重我们现有的文字,更不要因为有了电脑录入,就把手写字艺术放下。等我有一个孩子,或许我不会逼迫他学习任何他不喜欢的技艺,但是我会督促他练好我们的中国字!
绝大多数拥护简体字的人说出的简化中文字的理由是方便书写,这意味着这部分人将中文字仅视为工具。我认为这是一大盲点,既是盲点,早晚是要吃亏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的人是陆费逵,1909年,他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1922年,钱玄同在过于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不过第二年2月又通令收回。同时,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1936年10月,容庚《简体字典》出版,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停顿。1950年,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1年,在登记表的基础上,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4年底,文改会在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1955年,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同年10月,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这一年,我上小学一年级。
如果说上述旨在文字简化,就错了,文字简化只是阶段,最终目的在文字拼音化。钱玄同认为传统汉字“和现代世界文化格不相入”,主张“学校从教字起直到研究最高深的学术,都应该采用拼音新字,而研究固有的汉字,则只为看古书只用”。瞿秋白则认为白话文运动不彻底,“要写真正的白话文,要能够建立真正的现代中国文,就一定要破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1950年,毛泽东说过,“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1957年,吴玉章领导的文改会曾拟定《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上报国务院。上世纪初对于中文罗马字母化,赵元任曾作一篇《石氏弑狮》讽刺过。
拉杂写这些,是由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出简体版而发。我认为文字,中文字,只将它视为工具,是大错误。中文字一路发展到现在,本身早已经是一种积淀了,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与发现,这种积淀是一种财富,一个世界性的大资源。这一点,在大春的这本书里,体现得生动活泼,让我们和书中的两个小孩子一起窥视到中文字的丰富资源。一个煤矿,一个油田,一亩稻子,我们知道是资源,同样,中文字也是资源,不可废弃。简化字的提出和最终实行,说明我们的思维是狭窄的,线性的,是一种达尔文主义的世界观。将简体字视为先进工具,在电脑输入的今天,这个理由已经不存在了,而且从脑科学的图形辨识实验中我们知道,区别大的形,易于辨识记忆,区别小,则易混淆。
只有将中文字视为一种资源,我们才能从繁简字的工具论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准备成为现代人。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我曾经跟不同的人争论过简繁体字的问题,这篇也不过只是一个与我同观点的人的文字,但其中我从不知道的差一点就变成字母的中华文字真是让我心悸了,因为如果那成为了现实,我们的文化还会剩下多少?曾经我与台湾的网友就文字文化交流过,我是汗颜的,我无法更理直气壮的说大陆再更好的保护中国文化,我想如果想体味东方文化,或许现在台湾和日本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这是我实在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我是支持繁体字的,虽然我现在也是简体字的使用者,我更不会在现有基础上妄想我们再用回繁体字,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的人民不要再简单的把文字看成是工具,甚至赞成继续简化。文字是文化的积淀,文字的变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变化,文字的简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部分丢失。中华文化之所以可以传承五千年,我们的文化一定是深沉而厚重的,当今社会的浮躁浅薄,承载不动这么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已经丢失大部分了,当我们面对那硕果仅存的古迹,面对那仅有的几个博物馆的宝藏,我们会不会汗颜。我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尊重我们现有的文字,更不要因为有了电脑录入,就把手写字艺术放下。等我有一个孩子,或许我不会逼迫他学习任何他不喜欢的技艺,但是我会督促他练好我们的中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