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整理]之206-210
206
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 绝对的恶/ 意识形态“许诺解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情,许诺对过去做总体解释,许诺提供关于现在的总体知识,并许诺对未来作出可靠预言。”/ 她所反对的乌托邦(doing做)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平庸的恶/ 路西法效应/ 内在于她精神中的乌托邦(action行为本身)
207
齐奥朗——词语世界中的衰老过程,比物质世界中的节奏要快很多。词汇被重复多遍以后,就会衰竭而死,而单调重复却是物质世界不二的法则。精神本来需要的是一部无限的词典,可它的能力却被限制在几个用得烂熟的音节之中。因此新意要求一些奇异的组合,迫使词汇去完成一些意外的功能:所谓独特性,就在于对形容词的折磨,以及那些意蕴深长的不当隐喻。把词汇放到适当的位置,那就是日常话语的坟场。一种语言中俗成的东西,构成了这一语言的死亡;而一个预料中用词,就是一个死词;只有造作的用法能给它一个新的力量,直到常人都接受了这一用法,再将它磨平,将它弄脏。
208
多多——思想,是那弱的;思想者,是那更弱的。
209
网络流行语有这种功用,一来它们形成一套稳定的语言系统,交流系统,我们在其中自足自乐,并完成对“人民日报体”和“读者文摘体”的反叛;而另一方面它们是碎片化的、即时的、粗暴的,不断的制造新鲜,然而却更加趋于单一化,甚至比原来的系统还要单一(这也是一种唯一和多元的关系),每一个新词都是指一类的事物,完成了对这种事物的高度概括性,比如什么萝莉控、月光族、蜗居等,更有特指一时的具体的事物,比如犀利哥等,于是人们聊很多事情时不用再躲躲藏藏、绕来绕去、春秋笔法了,而使用一种大众切口聊天。比如,以前人们聊到某些话题,都很激动愤慨,然后文字被和谐掉,更加愤慨,无处宣泄;而如今也聊这些,只说某个词,你我都懂的,嗯,相“视”而笑,就不生气了……这个说法其实很像许知远说韩寒是一种庸众的胜利。网络流行语不仅让人“出气”,软化性情,不去做事;而且这种粗暴的单一的语言系统,还败坏人的性情,同时囚禁人的性情,人只能在这里找到安慰和乐趣,人的语言系统在这里被屏蔽,词汇量越来越少,只会生搬硬套和制造生词,更有甚者连说都不会话了。
210
原始部落中的人常具有一种异乎寻常敏锐的空间知觉,一眼就能看出周围环境中一切最小的细节;然而这样的人却无法绘制地图。恩斯特•卡西尔说:“这种熟知还远远不是我们在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意义上所说的认识。熟知仅仅意味着表象(presentation);认识则包括并预先假定了表现(representation)。”
从他提到的这两个单词的微妙差别,认识相对于熟知是一种内在的把握;但是也可以说所有的认识都是“预先假定”的,比如学习这件事,我们学习各种东西,但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它,我们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认识”,我们就可以绘制地图了,我们并不是真的考察过并熟知这个空间,而是在“模仿”,在认识比例尺、图标、行政区域界线等等之后,模仿出一个“真实”的地图——这种模仿还处于“生产”这种仿象,是一种复制生成模式——但它存在吗?然后,我们还可以自制地图,制作图样——完成德勒兹所说图样对模仿的反叛——地图的真实是代码的真实,是仿真的真实,超级真实,比真实更真实,相比较真实的空间便显得不真实了。
我们如此从波德里亚的仿象说来理解认识,认识只能是一种基于“认识”本身的认识了,是失去本源的真实。
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 绝对的恶/ 意识形态“许诺解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情,许诺对过去做总体解释,许诺提供关于现在的总体知识,并许诺对未来作出可靠预言。”/ 她所反对的乌托邦(doing做)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平庸的恶/ 路西法效应/ 内在于她精神中的乌托邦(action行为本身)
207
齐奥朗——词语世界中的衰老过程,比物质世界中的节奏要快很多。词汇被重复多遍以后,就会衰竭而死,而单调重复却是物质世界不二的法则。精神本来需要的是一部无限的词典,可它的能力却被限制在几个用得烂熟的音节之中。因此新意要求一些奇异的组合,迫使词汇去完成一些意外的功能:所谓独特性,就在于对形容词的折磨,以及那些意蕴深长的不当隐喻。把词汇放到适当的位置,那就是日常话语的坟场。一种语言中俗成的东西,构成了这一语言的死亡;而一个预料中用词,就是一个死词;只有造作的用法能给它一个新的力量,直到常人都接受了这一用法,再将它磨平,将它弄脏。
208
多多——思想,是那弱的;思想者,是那更弱的。
209
网络流行语有这种功用,一来它们形成一套稳定的语言系统,交流系统,我们在其中自足自乐,并完成对“人民日报体”和“读者文摘体”的反叛;而另一方面它们是碎片化的、即时的、粗暴的,不断的制造新鲜,然而却更加趋于单一化,甚至比原来的系统还要单一(这也是一种唯一和多元的关系),每一个新词都是指一类的事物,完成了对这种事物的高度概括性,比如什么萝莉控、月光族、蜗居等,更有特指一时的具体的事物,比如犀利哥等,于是人们聊很多事情时不用再躲躲藏藏、绕来绕去、春秋笔法了,而使用一种大众切口聊天。比如,以前人们聊到某些话题,都很激动愤慨,然后文字被和谐掉,更加愤慨,无处宣泄;而如今也聊这些,只说某个词,你我都懂的,嗯,相“视”而笑,就不生气了……这个说法其实很像许知远说韩寒是一种庸众的胜利。网络流行语不仅让人“出气”,软化性情,不去做事;而且这种粗暴的单一的语言系统,还败坏人的性情,同时囚禁人的性情,人只能在这里找到安慰和乐趣,人的语言系统在这里被屏蔽,词汇量越来越少,只会生搬硬套和制造生词,更有甚者连说都不会话了。
210
原始部落中的人常具有一种异乎寻常敏锐的空间知觉,一眼就能看出周围环境中一切最小的细节;然而这样的人却无法绘制地图。恩斯特•卡西尔说:“这种熟知还远远不是我们在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意义上所说的认识。熟知仅仅意味着表象(presentation);认识则包括并预先假定了表现(representation)。”
从他提到的这两个单词的微妙差别,认识相对于熟知是一种内在的把握;但是也可以说所有的认识都是“预先假定”的,比如学习这件事,我们学习各种东西,但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它,我们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认识”,我们就可以绘制地图了,我们并不是真的考察过并熟知这个空间,而是在“模仿”,在认识比例尺、图标、行政区域界线等等之后,模仿出一个“真实”的地图——这种模仿还处于“生产”这种仿象,是一种复制生成模式——但它存在吗?然后,我们还可以自制地图,制作图样——完成德勒兹所说图样对模仿的反叛——地图的真实是代码的真实,是仿真的真实,超级真实,比真实更真实,相比较真实的空间便显得不真实了。
我们如此从波德里亚的仿象说来理解认识,认识只能是一种基于“认识”本身的认识了,是失去本源的真实。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