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个电话暴露内心,你是哪种类型?
![]() |
【刊登于2011年8月20日南方都市报AⅡ07版】
接个电话暴露内心,你是哪种类型?
电话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沟通工具,接电话的方式则最易观察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征。你是否注意到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有自己接电话的习惯,有的人喜欢捂着嘴巴静悄悄地说,有人喜欢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有人冷漠应对、有人神情紧张,还有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甚至会出现幻听……这些行为的背后表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呢?
■ 类型分析
1悄悄话型
这类人较关注外人对自己的评价
小陈平时说话很大声,但是只要一和男朋友说话,声音自然就会变细,而且特别温柔。
张先生也是这样的类型,平时在公司里看他大大咧咧的,嗓门又大,可是一接电话,那声音就马上细下来了,大家不用猜就是和女朋友通话了。可是有一天,他又温柔地说完电话后,大家才知道他刚才是和另外一个客户谈话,而且那客户是男的!
●专家分析
沟通与交往距离有关系,沟通的距离分为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亲疏程度影响着距离的变化,这种变化比较微妙,在电话的对话方式上显示出来。
“悄悄话型”,一般这类电话的对象会是与自己情感距离比较紧密的人,而谈的内容比较私密;同时这类打电话模式的人倾向于自律与关注个人与群体空间关系,某种程度来讲比较关注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外人眼中具有教养与修为的人。
2高亢型
这类人内心少隐私
张大姐性格爽朗,有啥说啥,在传统市场卖鱼生意很不错。但张大姐也有她的烦恼,因为她经常找不到人和她一起逛街吃饭啥的,可她又不知道为什么。隔壁摊位的李大妈说:“其实不是我们不愿意和她一起出去,我们也挺喜欢和她在一块儿聊天的,但有两次我们一起去餐厅吃饭的时候,她接了个电话,讲话声音特别大,好像怕对方听不见似的,一直讲了十几分钟才挂断。那间餐厅虽然算不上高档,可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用餐,就只听见她讲电话的声音,搞得其他人频频往我们这一桌看,我们都觉得特别尴尬。”
●专家分析
“高亢型”的这类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很大声的,比如在公交车上、搭乘地铁中、餐厅里、五星级酒店大堂、剧院、课堂等,这类人多不拘小节、对公德意识淡薄、行事为人比较粗线条、与人交往直率、内心少私隐,在空间距离上这类人渴望紧密、有控制欲。
3冷漠型
这类人善玩心计,不易捉摸
张小姐最近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和小刘继续交往下去,因为她觉得小刘这个人让她觉得不可靠。“平时见面约会的时候吧,小刘能说会道的。可每次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只会发出‘嗯’、‘哦’、‘好’之类的单音节词,最多也不会超过三个字,经常让我感觉自己是在自言自语。搞得好像电影《手机》里面似的,葛优‘嗯嗯好好’几个字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跟他是正常交往,但每次打电话我都觉得好像在偷情一样。
●专家分析
“冷漠型”这类人在电话中表现出冷漠少情,反映自己在情感上正处于过渡期(即关系剥离中),可能是职业上、亲密关系上;或只是目标针对性(即对父母或家中人等)。这类人比较倾向于变脸快,俗语“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内心比较阴沉,在团体中爱玩心计或手段,由于特性善变,会给人不可靠的感觉,在空间距离上这类人比较飘忽,不易捉摸。
4神秘型
惧怕隐私外露
小周有个习惯,每当电话响的时候,他都会先习惯性看看是谁的电话,然后观察好周围的环境才会决定要不要走开接。他认为,有的场合不适合接某些电话,如果接了的话会显得不合时宜,也不太礼貌,所以慢慢习惯先观察一下再接电话。
●专家分析
“神秘型”这种人只要电话响,就会一看二望三走人,看是谁的电话、望旁边的人是否安全、走人就跑到外面。这类人一是比较注重他人感受的人,一是惧怕私隐外露的人。如果走出去接电话但又高亢,这类人通常都是脾气比较大的人。
5收线型
自我安全感比较弱
在公关公司工作的高先生对隔壁桌的同事小靳有点意见,因为每次他有事打电话找小靳时,通常自己只来得及说“喂,小靳吗?”,小靳就像事先设置好的录音一样来一句“你好,我现在有点事,五分钟后打给你”。电话就被挂断了。
高先生说:“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头几次因为临时有事打电话给他,他讲一句话就挂了。当时还以为他真的有那么忙,还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毕竟自己打扰到人家了。可后来我发现有几次我们一起去吃饭的时候,就算他没什么事,但他接起电话来也是还没让对方讲第二句话就把电话挂了,我就觉得他挺能装的,不就一小职员吗?能有多忙,我们每天一起上班我还不知道他的工作量怎么样吗?”
●专家分析
“收线型”这种人习惯性电话响接通说“呆会儿再打给你”就挂掉。如果非忙碌工作状态中,则只说明这类人渴望扮演别人眼中的忙碌的人,这类人通常内心比较孤寂,善听别人赞赏的美辞,渴望别人关注但又不愿表露出来,易给人感觉不真实,有虚伪感。在空间距离上这种人比较害怕亲密,自我安全感比较弱。
6鬼祟型
他真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陈先生平时与人交往没问题,朋友也多,但就是有个奇怪的特点,每次电话一响,他都显得特别“紧张”,都要鬼鬼祟祟地转身去接,神情紧张,或者拿着电话就跑出室外去听了,好像电话内容在和对方商量什么不法勾当似的。对此陈太太一直很迷惑,到底丈夫有什么瞒着她呢?
●专家分析
“鬼祟型”这种人当接到某个电话就表现出鬼鬼祟祟,神情慌张不是在偷情就是告密者。因为偷情与告密在人的内心都会引发罪恶感或内疚感,从而会使当事人表现出紧张与害怕被窥探的身心反应。
7手机依赖症
意味着你是时候放假去旅行了
郝先生从事广告营销业务,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他几乎与手机寸步不离,以便随时接听公司或客户来电。也因此他得了“手机依赖症”———总是听到手机响,但实际没响;出门如果忘记带手机,会感到很彷徨,与世界失去联系一样;如果一整天电话没响过,会怀疑手机出问题了;试过隔两分三钟,就看看手机有没有来电……
●专家分析
手机依赖症在现代白领中普遍存在,特别是销售、市场、公关等行业都成为心理紧张及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而在就业高峰时期,不少应届毕业生也会不同程度地染上手机依赖症,部分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幻听”现象,这是有压力的一个信号。
虽然“手机幻听”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现象尚未被正式确认为一种心理疾病,但英美等国家已有心理治疗组织向人们提出“摔掉手机”的倡议。人有压力、有焦虑是正常的,对一般的“幻听”症状,可做些适当的调节,可根据自己的个性改变工作性质,或者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使自己得到放松。甚至可以寻找适当的一天将手机彻底关闭,充分获取轻松的自我空间,或者干脆给自己放一个长假,把手机、电脑放在家里,带上几件衣服几本书到丽江晒太阳去。
■总结
通过观察人打电话的行为来分析人的内心活动,需要多观察与比对,从细微处判别差异,同时每个人都有可能2种或3种行为混合,在分析上就要关注行为的先后次序与环境关系再进行分析。如果想让分析更加客观就要注入其他身心语言的综合分析。
本期专家:黄家良(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导师,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实习生 周继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