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保护史稿(10)
2. 古埃及的保护实践
紧随着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文明而出现的是沿着长长尼罗河发展起来的古埃及文明。这种文明的宗教神系尽管如今看来仍是比较复杂的,但显然已经比两河流域的更为简洁明确了。苏美尔宗教有上百个神,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和神学,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苏美尔的宗教普遍不主张有什么极乐的和永恒的后世,正因如此,苏美尔的建筑文化显得更具有世俗性。
但古埃及人却极为相信永恒的来世,他们相信万事万物都循环往复,世界永恒不变,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因此他们的时间观非常重视未来,因为无尽的世界正等着他们去享受。这种强烈的宗教性信仰深刻的影响了埃及的建筑文化,包括对其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建造、重建以及保存,在3000多年里,其形式和艺术主题被持续不断的再利用。
公元前约3200年,上埃及征服了北方,统一了埃及,创建了一个广阔的国家。在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于是,在公元前2650年,埃及人开始建造起他们的第一个纪念性建筑,即由埃及历史上第一位被记载的建筑师伊姆荷太普(Imhotep)所设计的第三王朝德约塞国王的阶梯形金字塔,这也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这个金字塔酷似美索不达米亚的层叠塔庙。但与塔庙不同,埃及金字塔被用作纪念性的陵墓,而不是神庙。金字塔逐渐演变,塔庙般的层叠渐渐消失了,最终形成了约公元前2560年为法老胡夫所建造吉萨金字塔所展示的那种著名形状。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到了与现在的世界没什么区别的另一个世界,因此需要将生者所有的生活用品一起陪葬以供另一个世界的需要。人可以再生,但灵魂的再次重生必须以原来肉体,即木乃伊的保存完好为条件。因此,保存着木乃伊的陵墓必须得到精心的保护,这是后代的一种宗教义务。这使得其纪念性建筑物:刻有死去国王姓名和事迹的金字塔不仅起着永恒纪念过去历史的象征,而且将已经逝去的历史与神灵化的复活连接了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希望保持住所有的时间,包括过去与未来。
由于王朝的更迭、经济因素和各种复杂的政治仇视,在古埃及历史也有无数的有目的的破坏和污损建筑遗产的实例,不少金字塔建成不久就被盗贼破门而入,以至于后来的法老陵墓会尽可能的选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并发展出了复杂的墓道体系。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Queen Hatshepsut)的继任者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公元前1479年-前1425年在位)为了抹去其继母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功绩,采用了破坏雕像、从浮雕、碑文上凿去女王的形象和名字等一切手段企图抹杀人们对这位女王的记忆。这也使得直到最近历史学家才知道这位女王的存在。
然而,总的来说,古埃及人还是普遍的遵守了他们保护纪念性古迹的宗教义务。当阿布•辛贝(Abu Simbel)神庙里一尊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雕像的右臂和腿破损之后,法老下令对其进行了整修。也许是当时的财力有限,也许是这位法老只想做做样子,这次整修非常粗糙,原来的残片仍留在原处,人们只是以简单的石块支撑破损的雕像。
但我们在卢克索神庙(Luxor Temple)入口外的另一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上却可以看到人们对古迹进行细心整修的目前已知的最早实例。这尊巨石像在从采石场挖掘出来并树立起来的过程中(约公元前1200-1300年)从底部上数第3块(14米高处)花岗岩巨石破裂了。由于这个位于右手肘背部的对角线形破裂面积很大,他的建设者必须考虑如何整修的问题。考古学家发现古人采取了一种老练的处理方式:两对蝴蝶形的小切口跨越折裂处,然后在切口内放置金属夹具(现已丢失),将两侧的大面积折裂处拉结在一起,防止滑脱。
埃及最为宏大的神庙,从公元前1530年一直修建到公元前323年的卡纳卡神庙(Karnak Temple,主要为供奉阿蒙(Ammon)的神庙)非常能说明古埃及人对待纪念性建筑遗产的态度。在1200多年里,这个神庙和各种附属建筑被不断建成、扩建、整修、修复、破坏或由那些希望创建一个像金字塔那样更具有永恒象征性和高度地标性的法老拆除。
在卡纳卡神庙,历代法老总是企图彻底超越他们的前辈,从而使后人能够铭记他们的伟大,卡纳克神庙于是经历了不断的扩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范围庞大的神庙不断增建出新的塔门、柱廊、庭院,他们被不断添加在原有建筑的面前。历代法老自然希望能够保护住原有的建筑,但他们的兴趣更在于超越前人,到了后来,超越前者已经异化为了一种不成文的惯性,哪怕后来的法老可能并不想再扩建卡纳卡神庙了,也会遭到群臣的非议。由于他们的建设雄心太过宏大,也由于到了后期法老们已经被这种超越搞得身心疲惫了,因此捉襟见肘乃至敷衍的情况经常发生,于是重复利用原来建筑的材料在这个神庙各个建设时期都是司空见惯的。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约公元前1417—前1379年在位)部分采用了从以前一个老建筑截取下来的材料建成了神庙最外面的第三个塔门。而他所建的很多项目,包括对卡纳卡神庙的增建则部分的被他的继任者拆除,拆下来的建筑材料被循环利用于别的建筑。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Ⅱ,公元前1279年-前1213在位)试图超越其前辈的成就,兴建了第二道塔门,建成了阿拜多斯神庙(temple of Abydos)。作为皇家自恋的壮举,他至少将阿蒙霍特普三世巨像的一个面孔重新雕成了像他自己的摸样。
埃及的统治者欲望不朽,他们总是以前所未有的尺度兴建纪念性建筑,猜想着自己在已经消逝的过去和谜一样的未来中自己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后来的统治者,包括希腊、托勒密和罗马的总督们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古埃及已经逝去的历史,保护了当地的古迹,这使得古埃及文化在政治活力已经过气后依然保持了很长时间。
紧随着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文明而出现的是沿着长长尼罗河发展起来的古埃及文明。这种文明的宗教神系尽管如今看来仍是比较复杂的,但显然已经比两河流域的更为简洁明确了。苏美尔宗教有上百个神,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和神学,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苏美尔的宗教普遍不主张有什么极乐的和永恒的后世,正因如此,苏美尔的建筑文化显得更具有世俗性。
但古埃及人却极为相信永恒的来世,他们相信万事万物都循环往复,世界永恒不变,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因此他们的时间观非常重视未来,因为无尽的世界正等着他们去享受。这种强烈的宗教性信仰深刻的影响了埃及的建筑文化,包括对其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建造、重建以及保存,在3000多年里,其形式和艺术主题被持续不断的再利用。
公元前约3200年,上埃及征服了北方,统一了埃及,创建了一个广阔的国家。在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于是,在公元前2650年,埃及人开始建造起他们的第一个纪念性建筑,即由埃及历史上第一位被记载的建筑师伊姆荷太普(Imhotep)所设计的第三王朝德约塞国王的阶梯形金字塔,这也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这个金字塔酷似美索不达米亚的层叠塔庙。但与塔庙不同,埃及金字塔被用作纪念性的陵墓,而不是神庙。金字塔逐渐演变,塔庙般的层叠渐渐消失了,最终形成了约公元前2560年为法老胡夫所建造吉萨金字塔所展示的那种著名形状。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到了与现在的世界没什么区别的另一个世界,因此需要将生者所有的生活用品一起陪葬以供另一个世界的需要。人可以再生,但灵魂的再次重生必须以原来肉体,即木乃伊的保存完好为条件。因此,保存着木乃伊的陵墓必须得到精心的保护,这是后代的一种宗教义务。这使得其纪念性建筑物:刻有死去国王姓名和事迹的金字塔不仅起着永恒纪念过去历史的象征,而且将已经逝去的历史与神灵化的复活连接了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希望保持住所有的时间,包括过去与未来。
由于王朝的更迭、经济因素和各种复杂的政治仇视,在古埃及历史也有无数的有目的的破坏和污损建筑遗产的实例,不少金字塔建成不久就被盗贼破门而入,以至于后来的法老陵墓会尽可能的选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并发展出了复杂的墓道体系。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Queen Hatshepsut)的继任者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公元前1479年-前1425年在位)为了抹去其继母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功绩,采用了破坏雕像、从浮雕、碑文上凿去女王的形象和名字等一切手段企图抹杀人们对这位女王的记忆。这也使得直到最近历史学家才知道这位女王的存在。
然而,总的来说,古埃及人还是普遍的遵守了他们保护纪念性古迹的宗教义务。当阿布•辛贝(Abu Simbel)神庙里一尊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雕像的右臂和腿破损之后,法老下令对其进行了整修。也许是当时的财力有限,也许是这位法老只想做做样子,这次整修非常粗糙,原来的残片仍留在原处,人们只是以简单的石块支撑破损的雕像。
但我们在卢克索神庙(Luxor Temple)入口外的另一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上却可以看到人们对古迹进行细心整修的目前已知的最早实例。这尊巨石像在从采石场挖掘出来并树立起来的过程中(约公元前1200-1300年)从底部上数第3块(14米高处)花岗岩巨石破裂了。由于这个位于右手肘背部的对角线形破裂面积很大,他的建设者必须考虑如何整修的问题。考古学家发现古人采取了一种老练的处理方式:两对蝴蝶形的小切口跨越折裂处,然后在切口内放置金属夹具(现已丢失),将两侧的大面积折裂处拉结在一起,防止滑脱。
埃及最为宏大的神庙,从公元前1530年一直修建到公元前323年的卡纳卡神庙(Karnak Temple,主要为供奉阿蒙(Ammon)的神庙)非常能说明古埃及人对待纪念性建筑遗产的态度。在1200多年里,这个神庙和各种附属建筑被不断建成、扩建、整修、修复、破坏或由那些希望创建一个像金字塔那样更具有永恒象征性和高度地标性的法老拆除。
在卡纳卡神庙,历代法老总是企图彻底超越他们的前辈,从而使后人能够铭记他们的伟大,卡纳克神庙于是经历了不断的扩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范围庞大的神庙不断增建出新的塔门、柱廊、庭院,他们被不断添加在原有建筑的面前。历代法老自然希望能够保护住原有的建筑,但他们的兴趣更在于超越前人,到了后来,超越前者已经异化为了一种不成文的惯性,哪怕后来的法老可能并不想再扩建卡纳卡神庙了,也会遭到群臣的非议。由于他们的建设雄心太过宏大,也由于到了后期法老们已经被这种超越搞得身心疲惫了,因此捉襟见肘乃至敷衍的情况经常发生,于是重复利用原来建筑的材料在这个神庙各个建设时期都是司空见惯的。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约公元前1417—前1379年在位)部分采用了从以前一个老建筑截取下来的材料建成了神庙最外面的第三个塔门。而他所建的很多项目,包括对卡纳卡神庙的增建则部分的被他的继任者拆除,拆下来的建筑材料被循环利用于别的建筑。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Ⅱ,公元前1279年-前1213在位)试图超越其前辈的成就,兴建了第二道塔门,建成了阿拜多斯神庙(temple of Abydos)。作为皇家自恋的壮举,他至少将阿蒙霍特普三世巨像的一个面孔重新雕成了像他自己的摸样。
埃及的统治者欲望不朽,他们总是以前所未有的尺度兴建纪念性建筑,猜想着自己在已经消逝的过去和谜一样的未来中自己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后来的统治者,包括希腊、托勒密和罗马的总督们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古埃及已经逝去的历史,保护了当地的古迹,这使得古埃及文化在政治活力已经过气后依然保持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