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尘-提笔就老
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和朱天心姐妹俩长得并不像, 天文比较严谨,天心则比较娇黠,但都是标准的闺秀模样, 也很符合闺秀姐妹一庄一谐的基本模式。 我看的是她们俩年轻时的照片,天文1956年生,天心1958年生,现在都过四十岁了。 现代女人过了四十如果保养不错还是挺经得住的,文、心想必还是年轻的。但文、心的文心却是老的,从她们提笔的花季时期开始, 就已经老了。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她俩的小说集简体版, 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 序是詹宏志的论文《一种老去的声音》,朱天心的《威尼斯之死》, 序是王德威的论文《老灵魂前世今生》。两篇论文都很感性,一己之见且不容置喙之处不少, 但这个共同的“老”倒是颇让我认同。没有一个“老”字, 天文和天心不能写出这么些鲜艳骇人的小说。
詹志宏说朱天文,“一径描写热闹的、炫目的、 芳香的事物,却透露了腐烂前、衰败前的有机分解,”而且是, “写得若无其事”。王德威说朱天心, “她的作品充满怨毒之气”,“从最繁华的所在看到最寒凉的废墟”。这两段话都深得我心,只恨不是我说的。 从此也有一个结论:天文和天心在行文上恰恰与俩人在外观上给人的感觉相反,也可以说, 天文比天心更加颓废,更加放浪,更加虚无。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着力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心情在里面;漠视的人往往十分彻底, 连自己的绝望也一起漠视。天心也谈到她的姐姐,怎么说?在她的小说《威尼斯之死》里:“……有时候我仿佛身处花房,困于两株茂盛的川桐树下,无窗的那一整面墙倒挂各式干燥花叶并发出木乃伊的气息, 我被迫饮着魔女打扮的店主女孩所建议的一种阿尔卑斯山植物草茶, 才发现我现下最想写的一篇东西已被我一位女同业写去,你看过吗,去年在文学圈引起一阵讨论的小说, 描写一个才二十五岁却老衰若僧尼的女子, 隐居似的在某大厦顶端筑一间咖啡味道的小屋,成天晒晒药草、自制怪茶、 看看落日和城市天际线,是我近年看过最恐怖的作品。”这篇小说就是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天心的“恐怖”一词用的甚是厉害,是刀子嘴,也是豆腐心,很让人怜惜。 有一个才华超群的姐姐作同业,个中滋味怕是酸甜各半。 我看《世纪末的华丽》,看到是“荒凉”。 在世纪末时尚中沉溺迷醉且自觉抛弃灵魂的一个女子米亚,外表娇艳欲滴, 内里枯萎干涩;这应了一句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金玉是自然的,败絮是自愿的。 我仿佛看到了青春肉体包裹下的森森白骨,又仿佛在墓园里目睹怒放的花朵, 人生的荒凉还有什么比这种想象更甚?米亚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巫女形象,有太强的寓言性质和震憾力量, 天心所言的“恐怖”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提笔就老。是有这样的作家,而且,在我看来, 只有女作家才有这种可能性。男女作家的大多数是急急地写慢慢地成长,合情合理,让人放心。但隔上个几十年, 就会出现那么一两个女作家,就像刚刚转世过来但遗忘密码弄乱了, 一开口就黯哑苍老,把前世今生未来给拉通了讲。她们开口讲事, 有的这样开头,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这是张爱玲著名的《金锁记》;有的这样开头, “她看见闪电与雨光打在玻璃长窗前的拼花地板上。她说, 陌生人时常差遣他们的影子来床边拜访她。 ……”这是朱天文的《伊甸不再》;还有这样开头的,“嘿 别紧张,没有任何人死, 没有任何事发生。”这是朱天心的《威尼斯之死》。我所说的提笔就老的女作家,张爱玲当然是首选, 还有朱天文、朱天心等(这个“等”字包括亦舒等。又是一个“等”,跟圈套似的)。在文学上,她们是老不成祖母的, 因为她们没有皱纹,没有“逐渐”这种过程。 朱天文和朱天心跟张爱玲之间是有关联的,她俩的老师是张爱玲的前夫、 那个作人和作文都十分复杂、滑腻、苍凉、空寂的胡兰成。难道, 走近了胡兰成的女子,就会在瞬间明白“死生契阔”的道理? 也会当然地成为“临水照花人”?这个问题没有道理但有兴趣, 容我仔细想想。
1999.8.19
詹志宏说朱天文,“一径描写热闹的、炫目的、 芳香的事物,却透露了腐烂前、衰败前的有机分解,”而且是, “写得若无其事”。王德威说朱天心, “她的作品充满怨毒之气”,“从最繁华的所在看到最寒凉的废墟”。这两段话都深得我心,只恨不是我说的。 从此也有一个结论:天文和天心在行文上恰恰与俩人在外观上给人的感觉相反,也可以说, 天文比天心更加颓废,更加放浪,更加虚无。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着力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心情在里面;漠视的人往往十分彻底, 连自己的绝望也一起漠视。天心也谈到她的姐姐,怎么说?在她的小说《威尼斯之死》里:“……有时候我仿佛身处花房,困于两株茂盛的川桐树下,无窗的那一整面墙倒挂各式干燥花叶并发出木乃伊的气息, 我被迫饮着魔女打扮的店主女孩所建议的一种阿尔卑斯山植物草茶, 才发现我现下最想写的一篇东西已被我一位女同业写去,你看过吗,去年在文学圈引起一阵讨论的小说, 描写一个才二十五岁却老衰若僧尼的女子, 隐居似的在某大厦顶端筑一间咖啡味道的小屋,成天晒晒药草、自制怪茶、 看看落日和城市天际线,是我近年看过最恐怖的作品。”这篇小说就是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天心的“恐怖”一词用的甚是厉害,是刀子嘴,也是豆腐心,很让人怜惜。 有一个才华超群的姐姐作同业,个中滋味怕是酸甜各半。 我看《世纪末的华丽》,看到是“荒凉”。 在世纪末时尚中沉溺迷醉且自觉抛弃灵魂的一个女子米亚,外表娇艳欲滴, 内里枯萎干涩;这应了一句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金玉是自然的,败絮是自愿的。 我仿佛看到了青春肉体包裹下的森森白骨,又仿佛在墓园里目睹怒放的花朵, 人生的荒凉还有什么比这种想象更甚?米亚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巫女形象,有太强的寓言性质和震憾力量, 天心所言的“恐怖”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提笔就老。是有这样的作家,而且,在我看来, 只有女作家才有这种可能性。男女作家的大多数是急急地写慢慢地成长,合情合理,让人放心。但隔上个几十年, 就会出现那么一两个女作家,就像刚刚转世过来但遗忘密码弄乱了, 一开口就黯哑苍老,把前世今生未来给拉通了讲。她们开口讲事, 有的这样开头,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这是张爱玲著名的《金锁记》;有的这样开头, “她看见闪电与雨光打在玻璃长窗前的拼花地板上。她说, 陌生人时常差遣他们的影子来床边拜访她。 ……”这是朱天文的《伊甸不再》;还有这样开头的,“嘿 别紧张,没有任何人死, 没有任何事发生。”这是朱天心的《威尼斯之死》。我所说的提笔就老的女作家,张爱玲当然是首选, 还有朱天文、朱天心等(这个“等”字包括亦舒等。又是一个“等”,跟圈套似的)。在文学上,她们是老不成祖母的, 因为她们没有皱纹,没有“逐渐”这种过程。 朱天文和朱天心跟张爱玲之间是有关联的,她俩的老师是张爱玲的前夫、 那个作人和作文都十分复杂、滑腻、苍凉、空寂的胡兰成。难道, 走近了胡兰成的女子,就会在瞬间明白“死生契阔”的道理? 也会当然地成为“临水照花人”?这个问题没有道理但有兴趣, 容我仔细想想。
199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