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问题
研究生要入学了,在本人要读书的劝告下买了许多书。
看他买的书,有些苦笑不得。于是聊了半个下午,谈如何读书的问题。自然也就是随口聊聊,不全面,但觉得还是有点总结的价值,怕忘了,明年可以对新学生重复一遍。
1。同一个主题的书要买两本,基本上同时读。
理由很简单,你怎么能知道所读的那本观点是正确的,水平如何?文风如何?是否有重大的遗漏。至少两本一起看就能更有体会。当然也起到了加强记忆的作用。例如,读中国思想史的书就起码要看两本,最好是观点差异大的,入手角度差异大的,文风差异大的。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对史实部分都至少要找两种明显不同的来源加以互证。这种方法其实也应该用于读书。
学生说,这个要求似乎太高了。
是的,是挺高的。如果达不到也好办,到网上找几篇对所读之书的评论性文章,最好是找批评该书的文章。我从来不相信所有书都是完美的这个观点。
2。书读的绝对不是越多越好。
地种的多不等于收获就多。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收获,而不是多。
对某个主题,最好先读写的比较浅显的,而非艰涩的。这其实是个效率问题,花了一年读了本自己半懂不懂的书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做法。
如果某个主题只有那一本,那就先找些评论文章看看,看看别人梳理过感受再读,这样效率会高多了。
3。时刻注意总结该书的核心观点与核心方法。
别看有些书挺厚的,不过绝大多数讨论理念的书其实核心思想很少,有些书的核心只有一句话,最多也就是几句话,其余的都是证明或衍生。其实,除了知识性的书之外,我看过的绝大多数人文方面的书,其核心观点并不复杂。
对于以知识而非理念为主的书,要时刻注意其如何组织材料的,这种组织方式其实就是作者的观点和视角。
4。读外文书的要点:
老外写书有个特点,大多数个性鲜明,差不多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过证明比较散漫。不像中国人写书总想着所谓的完善的系统性,他们大多只想讲某个局部问题,不想把这种局部问题变成具有解放全人类的野心。对这些书,其核心观点的掌握就更为重要。此外,针对老外写书散漫的特点,如果有的地方觉得其实没啥关系,或者说自己觉得有些地方写得有问题,那就大胆的当这里有问题,用不着觉得对不起作者。因为很多老外写书也是有私心的,有些地方没关系的也要故意扯上关系,这很正常,人之常情,何况他们大多数把写书仅仅当成表达观点的方式,而非解放人类的方式。有些作者明知自己的观点可能在某方面有问题,还是要呐喊,因为他们觉得有些问题的观点也还是有价值的。
现在书的翻译质量都很差,因为翻译没钱没名,最好读90年代之前翻译的版本,当然最好读原版。如果翻译版有读不通或者观点错误的地方,可以先大胆质疑翻译有问题。
5。要以主人的心态读书。
也就是说要尽力以俯视的姿态读书,在一种大的思想体系下读关于某个议题的书。例如,读中国思想史的书就要以全球通史、人类思想史的角度去读,去理解。这样的好处大道理不讲,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累,而且速度快。如果被所读之书牵着鼻子走,其实读书是很累的,看的也慢,因为你一直试图逐字、逐句理解著者的想要表达的东西。碰到一些文风花哨的书就更累的没边了。
因此说,一目十行其实是好事,这代表你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掌握着读书的主动权,快而精准。只有在核心的地方才需要停顿,仔细琢磨一下。
6。只读自己看得懂的书,觉得看起来顺畅的、有收获的书
很多书看起来挺难的,一天也看不了几页,而且看了之后半懂不懂的,尤其是翻译的书。这些书也许很有价值,但这种情况表明,你看这本书的基础还不够,看了差不多等于白看,要从中获得正确的观点也基本属于瞎猫碰死耗子。更有的人会越看越反动,拿书中有背景,有条件的片言只语当成普世真理。
这种书,暂时不看也罢。
我自己也碰到过这种情况,本科读不了的书到了研究生读着很溜。研究生读着费劲的书到了博士读着很溜。
看有些书费劲其实是很正常的,不必怀疑,不必泄气,更不必较劲。
7。绝对不要迷信,要注意所谓局限性的问题
再牛的人写的东西也有局限性,甚至有观点性错误。知识和观点总是发展着的。
德漠克利特很牛吧,其哲学上的原子论也只是某种阶段性的成果。柏拉图很牛吧,人家根本不把艺术当成独立的门类,认为艺术就是模仿。对柏拉图这个观点的推崇使得梵高的意义在当时很难得到承认,最后潦倒而死,因为梵高模仿的不像。
从发展的角度讲,我们凭什么认为,今天的认识就是正确的?因此,局限性的问题总是存在着的,我们只能把现有的成就当成逼近真相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完全不必把书本当成圣经。
8。要注意著者的背景以及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有的学生在看《建筑七灯》时,完全没有注意到罗斯金的宗教背景,以及他作为某种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活动家的背景,因此就没法看懂建筑七灯在讲什么,罗斯金为什么要讲这些问题,以及其观点真正的意义在那里。因此,了解作者背景很重要。
9。看书的真正目的是吸收,形成自己的思想。
上学期被指派听某大佬的课:西方建筑文献导读。学生们做的ppt真是很不错,把论盖里建筑的一本原版书里的观点整理的非常整齐,条理清晰。大佬问我的意见,我就问学生:你自己对该书的观点在那里,书的讲法是理好了,问题是,你自己觉得这些讲法是否有道理,有价值,有什么启发,书里的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进步与局限在那里。
这个要求其实不高,应该是看书的基本要求。
因为我们看书的目的不是填鸭,而是构成自我对事物认识的意识。
如果这点做不到,书不仅是白读了,而且很有越多读越反动的可能性。
看他买的书,有些苦笑不得。于是聊了半个下午,谈如何读书的问题。自然也就是随口聊聊,不全面,但觉得还是有点总结的价值,怕忘了,明年可以对新学生重复一遍。
1。同一个主题的书要买两本,基本上同时读。
理由很简单,你怎么能知道所读的那本观点是正确的,水平如何?文风如何?是否有重大的遗漏。至少两本一起看就能更有体会。当然也起到了加强记忆的作用。例如,读中国思想史的书就起码要看两本,最好是观点差异大的,入手角度差异大的,文风差异大的。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对史实部分都至少要找两种明显不同的来源加以互证。这种方法其实也应该用于读书。
学生说,这个要求似乎太高了。
是的,是挺高的。如果达不到也好办,到网上找几篇对所读之书的评论性文章,最好是找批评该书的文章。我从来不相信所有书都是完美的这个观点。
2。书读的绝对不是越多越好。
地种的多不等于收获就多。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收获,而不是多。
对某个主题,最好先读写的比较浅显的,而非艰涩的。这其实是个效率问题,花了一年读了本自己半懂不懂的书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做法。
如果某个主题只有那一本,那就先找些评论文章看看,看看别人梳理过感受再读,这样效率会高多了。
3。时刻注意总结该书的核心观点与核心方法。
别看有些书挺厚的,不过绝大多数讨论理念的书其实核心思想很少,有些书的核心只有一句话,最多也就是几句话,其余的都是证明或衍生。其实,除了知识性的书之外,我看过的绝大多数人文方面的书,其核心观点并不复杂。
对于以知识而非理念为主的书,要时刻注意其如何组织材料的,这种组织方式其实就是作者的观点和视角。
4。读外文书的要点:
老外写书有个特点,大多数个性鲜明,差不多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过证明比较散漫。不像中国人写书总想着所谓的完善的系统性,他们大多只想讲某个局部问题,不想把这种局部问题变成具有解放全人类的野心。对这些书,其核心观点的掌握就更为重要。此外,针对老外写书散漫的特点,如果有的地方觉得其实没啥关系,或者说自己觉得有些地方写得有问题,那就大胆的当这里有问题,用不着觉得对不起作者。因为很多老外写书也是有私心的,有些地方没关系的也要故意扯上关系,这很正常,人之常情,何况他们大多数把写书仅仅当成表达观点的方式,而非解放人类的方式。有些作者明知自己的观点可能在某方面有问题,还是要呐喊,因为他们觉得有些问题的观点也还是有价值的。
现在书的翻译质量都很差,因为翻译没钱没名,最好读90年代之前翻译的版本,当然最好读原版。如果翻译版有读不通或者观点错误的地方,可以先大胆质疑翻译有问题。
5。要以主人的心态读书。
也就是说要尽力以俯视的姿态读书,在一种大的思想体系下读关于某个议题的书。例如,读中国思想史的书就要以全球通史、人类思想史的角度去读,去理解。这样的好处大道理不讲,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累,而且速度快。如果被所读之书牵着鼻子走,其实读书是很累的,看的也慢,因为你一直试图逐字、逐句理解著者的想要表达的东西。碰到一些文风花哨的书就更累的没边了。
因此说,一目十行其实是好事,这代表你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掌握着读书的主动权,快而精准。只有在核心的地方才需要停顿,仔细琢磨一下。
6。只读自己看得懂的书,觉得看起来顺畅的、有收获的书
很多书看起来挺难的,一天也看不了几页,而且看了之后半懂不懂的,尤其是翻译的书。这些书也许很有价值,但这种情况表明,你看这本书的基础还不够,看了差不多等于白看,要从中获得正确的观点也基本属于瞎猫碰死耗子。更有的人会越看越反动,拿书中有背景,有条件的片言只语当成普世真理。
这种书,暂时不看也罢。
我自己也碰到过这种情况,本科读不了的书到了研究生读着很溜。研究生读着费劲的书到了博士读着很溜。
看有些书费劲其实是很正常的,不必怀疑,不必泄气,更不必较劲。
7。绝对不要迷信,要注意所谓局限性的问题
再牛的人写的东西也有局限性,甚至有观点性错误。知识和观点总是发展着的。
德漠克利特很牛吧,其哲学上的原子论也只是某种阶段性的成果。柏拉图很牛吧,人家根本不把艺术当成独立的门类,认为艺术就是模仿。对柏拉图这个观点的推崇使得梵高的意义在当时很难得到承认,最后潦倒而死,因为梵高模仿的不像。
从发展的角度讲,我们凭什么认为,今天的认识就是正确的?因此,局限性的问题总是存在着的,我们只能把现有的成就当成逼近真相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完全不必把书本当成圣经。
8。要注意著者的背景以及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有的学生在看《建筑七灯》时,完全没有注意到罗斯金的宗教背景,以及他作为某种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活动家的背景,因此就没法看懂建筑七灯在讲什么,罗斯金为什么要讲这些问题,以及其观点真正的意义在那里。因此,了解作者背景很重要。
9。看书的真正目的是吸收,形成自己的思想。
上学期被指派听某大佬的课:西方建筑文献导读。学生们做的ppt真是很不错,把论盖里建筑的一本原版书里的观点整理的非常整齐,条理清晰。大佬问我的意见,我就问学生:你自己对该书的观点在那里,书的讲法是理好了,问题是,你自己觉得这些讲法是否有道理,有价值,有什么启发,书里的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进步与局限在那里。
这个要求其实不高,应该是看书的基本要求。
因为我们看书的目的不是填鸭,而是构成自我对事物认识的意识。
如果这点做不到,书不仅是白读了,而且很有越多读越反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