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加书评
看到目前国内《百年孤独》卖的热火朝天,想起以前写过的这一篇连胎混合体。
*****************************************************************************************************
我看《霍乱时期的爱情》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Fiction & Movie)
霍乱是蒙昧乡土的流行病,爱情是贫苦大众的万能药,所以对于蒙昧乡土的贫困人民,倾其功毕其役,滚滚尘世百劫红颜,有且仅有一部穷盼了半个世纪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大学期间读过的小说,昨天脱胎换骨在银幕上重现,说实话让我一度满怀憧憬,因为自己耳熟能详的小说本来不多,尤其这样一部萦绕脑海二十年的人间恋爱大全。父母一辈饱读《家春秋》《青春之歌》成长,我等一辈在《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幻觉中泡大,过分一点形容的话,去电影院静坐就是还愿,仿佛追溯一次情爱萌发到精神裂变的轨迹。但看过影片心里很不爽,十分的不爽,觉得曾经忠实的印象被掉了包,以致于男女主角最后还未登上插着黑旗的游轮,我就提前退场。回家睡觉前再把英文版重新匆匆翻阅了一遍,顺便在这里发一些牢骚,不单只针对电影,而是隔夜饭的小说读后感和夹生饭的电影观后感之大杂烩也:))
依照我的愚见,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这部小说,封面以爱情为叫卖点,实质却触及了“生老病死”这个庞大的终极主题,这是我每一次细读原著都感到密不透气的原因。通过诗人弗罗伦亭诺(Florintino) 和医生乌比诺(Urbino) 两个男人的宿命,马尔克斯实际想告诉读者的是,医生乌比诺老得只剩下一具寄生婚姻的空虚躯壳,诗人弗罗伦亭诺病得只剩下一句藉口爱情的空洞誓言。可惜经过大刀阔斧删减小说的结构,电影的细节尽管几乎全数照搬,却已经丧失了原著所承载的经脉要害,好比厚重的树干被大卸八块,只保留了剥落的枝节末叶,活生生降格为一部Melodramatic的廉价爱情专卖片。
让我失望的首先是电影中的乌比诺医生,他的戏路极度弱化,等于把马尔克斯的原装三角剧情打折了百分之五十。小说不惜四分之一的篇幅,从医生的挚友Saint-Amour's因畏惧衰老而自杀,追溯医生早年替父亲挠痒而感受到死亡超验,一直到医生自己垂老得小便不入马桶,经不住老婆费尔米娜(Fermina)嘲笑抱怨而采用女人的姿势坐便等等荒诞情节,却在电影中尽数被宰割得荡然无存。书中关于德高望重的乌比诺与刚愎自负的费尔米娜之间没落的婚姻,有一段最最戏剧性的肥皂战争,一件鸡毛琐事彻底曝光两人数十年的针尖麦芒,居然也被编剧导演有意忽略。因此我看不到医生以救死扶伤他人为己任、对自己年高体弱却毫无能力的矛盾冲突,也看不到他们夫妻间缺乏同步交流、完全依赖婚姻惯性的矛盾调和。婚姻是个性的妥协,是两人相处的便利与惰性,这个半句真理在乌比诺医生与费尔米娜的金婚生涯中体现尤甚,可惜电影将浓妆的花脸淡抹成净角小生,乌比诺的性情被大路化,与费尔米娜的姻缘被街坊化,以致费尔米娜在葬礼后对弗罗伦亭诺的心态陡变,着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的“神来之笔”味道。
诗人弗罗伦亭诺的角色处理要忠实得多,演员的演技亦堪一流。只有两处小硬伤,第一,他少年时代的替身虽然神形酷似,但太过显得阳光朝气,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病态气质;第二,让年近四十的男人Bardem本人客串二十出头的小情种,即便高超的现代化妆术掩盖,也难免给人落下“装嫩卖乖”的把柄。相对于医生乌比诺在“老”与“死”的阴影中徘徊,诗人弗罗伦亭诺从来就是辗转在“病”与“生”之间的魂灵附体。自偶遇少女费尔米娜的第一瞬间,他的一生就注定饱受单相思的痛苦煎熬,所以是心灵疾患给他提供了生命快乐的源泉。因为爱而病入膏肓,因为病而爱不择偶,甚至不需要训练有素的面相咨询,弗罗伦亭诺猎艳的最高本领,就是在茫茫人海一眼发掘属意的目标,同时也把自己无可救药的泛爱症候,明白无误传递给陌生女子们。王尔德说 "A man can be happy with any woman as long as he does not love her." 这个所谓的Happiness就是弗罗伦亭诺寻花问柳的及时快乐,与幸福无关的性福,而他自认为的一世情缘费尔米娜小姐,恰恰反赠给他一生不治的锥心殇病。
得知费尔米娜与乌比诺医生去欧洲度蜜月时,虽然他仍然信誓旦旦心属费尔米娜, 弗罗伦亭诺却感觉他的生命无奈离开了故乡,换言之,是生命抛弃了他的血肉之躯。说到这里,不妨套用一回弗氏的心理学术语,人的求生本能最终体现在性本能,这句经典在弗罗伦亭诺身上得到了最准确的诠释。五十年来染指六百多位家花野草,就是凭靠他这种不懈追逐女人,以证明自己生命喘延的原始动力。在医生乌比诺摔死的那一个时刻,弗罗伦亭诺正与最年轻的十四岁少女América媾和,乌比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也就是弗罗伦亭诺驾驭生命的欲望达到巅峰。他重新找回二十岁的一脸傻气,甚至等不及葬礼结束,就再次愣头愣脑站到了费尔米娜的面前。
费尔米娜的美学意义是她令男人一见倾心的外表,她的文学意义在于她不屈不挠的烈女气质,而她的人类学意义则是挑战生理极限的长生不老,这与《百年孤独》见证七代人世悲欢的女性乌苏拉(Ursula)有着异曲同工的效用。严肃古板、富含智慧、极受尊重的乌比诺医生,与浪漫消极、倔强守旧的穷诗人弗罗伦亭诺几十年来编织了她生命中充满矛盾的忍让取舍,既有对婚姻的世俗认命,也有对爱情的荒唐执着,这正是寿禄平庸的芸芸众生不可望及项背的两全其美。最后的结尾中,耄耋七旬老人费尔米娜与弗罗伦亭诺终于达成灵肉的统一,他们决意与世隔绝,给游船悬挂一面黑色旗子,以警示船上载有霍乱病人,以便船到之处都自动被拒绝入港。这样一个浪漫的结局,极度宣扬了超越“生老病死”的爱情至上教条,让二十岁的大学生曾经饱受蒙骗,甚至二十年后仍然有人不思进取,可以说是典型的文学育人、文学毁人的案例:))
除去前面提到的硬伤,我感觉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通片的基调丧失了原著的叙事魅力。马尔克斯认为西班牙语本身不适合对话描述,因此他的小说都集中火力,从全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大段叙说,在关键情节之处穿插几句高度浓缩的精辟对话,让人读后常常忍俊不住,拍案叫绝。而这部电影完全靠人物的行为与对话展开,通过频繁的镜头切换来传递大量文本信息,结果却留下支离破碎、得不偿失的印象———这也是该编剧曾经名噪一时的大片《The Pianist》的毛病———我觉得人物的表情位移太过频繁,对话也大都不合适宜。窃以为如果编剧能独辟蹊径,采用类似《阿甘正传》的话外音引导整个故事进展,不仅相对容易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诡谲,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魔幻叙事的原汁原味。
最后再罗唆一下,冒充一回事后诸葛亮。我从New Line公司提供的背景资料上看,当英国大导演Newell邀约美国名编剧Harwood,把初稿第一版的电影剧本给作者过目的时候,马尔克斯大言不惭地发话说,你们拍电影,怕就怕太过忠实于原著。这让我想起号称是“简爱”前篇的小说《Wild Sargasso Sea》,电影对文学原著的大胆删减后,虽然也凸显了酣浓欲滴的拉丁风情人俗,但只把一部女性觉醒史,拍成一出先锋前卫的情欲戏,造就了另一部NC-17典范。这样看来,如果电影一开始就注定是一部误导,那么对导演编剧的处理也无可厚非,所以你读过也爱过这部异彩流光的情爱名著,就大可不必花费两个钟头去摧毁自我脑海中的魔幻城堡。本来嘛,只有文字赋予的原始想象,才能真正做到脑海中无可争议的完美无缺。
小说推荐指数: 5/5
电影推荐指数: 2.5/5
*****************************************************************************************************
我看《霍乱时期的爱情》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Fiction & Movie)
霍乱是蒙昧乡土的流行病,爱情是贫苦大众的万能药,所以对于蒙昧乡土的贫困人民,倾其功毕其役,滚滚尘世百劫红颜,有且仅有一部穷盼了半个世纪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大学期间读过的小说,昨天脱胎换骨在银幕上重现,说实话让我一度满怀憧憬,因为自己耳熟能详的小说本来不多,尤其这样一部萦绕脑海二十年的人间恋爱大全。父母一辈饱读《家春秋》《青春之歌》成长,我等一辈在《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幻觉中泡大,过分一点形容的话,去电影院静坐就是还愿,仿佛追溯一次情爱萌发到精神裂变的轨迹。但看过影片心里很不爽,十分的不爽,觉得曾经忠实的印象被掉了包,以致于男女主角最后还未登上插着黑旗的游轮,我就提前退场。回家睡觉前再把英文版重新匆匆翻阅了一遍,顺便在这里发一些牢骚,不单只针对电影,而是隔夜饭的小说读后感和夹生饭的电影观后感之大杂烩也:))
依照我的愚见,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这部小说,封面以爱情为叫卖点,实质却触及了“生老病死”这个庞大的终极主题,这是我每一次细读原著都感到密不透气的原因。通过诗人弗罗伦亭诺(Florintino) 和医生乌比诺(Urbino) 两个男人的宿命,马尔克斯实际想告诉读者的是,医生乌比诺老得只剩下一具寄生婚姻的空虚躯壳,诗人弗罗伦亭诺病得只剩下一句藉口爱情的空洞誓言。可惜经过大刀阔斧删减小说的结构,电影的细节尽管几乎全数照搬,却已经丧失了原著所承载的经脉要害,好比厚重的树干被大卸八块,只保留了剥落的枝节末叶,活生生降格为一部Melodramatic的廉价爱情专卖片。
让我失望的首先是电影中的乌比诺医生,他的戏路极度弱化,等于把马尔克斯的原装三角剧情打折了百分之五十。小说不惜四分之一的篇幅,从医生的挚友Saint-Amour's因畏惧衰老而自杀,追溯医生早年替父亲挠痒而感受到死亡超验,一直到医生自己垂老得小便不入马桶,经不住老婆费尔米娜(Fermina)嘲笑抱怨而采用女人的姿势坐便等等荒诞情节,却在电影中尽数被宰割得荡然无存。书中关于德高望重的乌比诺与刚愎自负的费尔米娜之间没落的婚姻,有一段最最戏剧性的肥皂战争,一件鸡毛琐事彻底曝光两人数十年的针尖麦芒,居然也被编剧导演有意忽略。因此我看不到医生以救死扶伤他人为己任、对自己年高体弱却毫无能力的矛盾冲突,也看不到他们夫妻间缺乏同步交流、完全依赖婚姻惯性的矛盾调和。婚姻是个性的妥协,是两人相处的便利与惰性,这个半句真理在乌比诺医生与费尔米娜的金婚生涯中体现尤甚,可惜电影将浓妆的花脸淡抹成净角小生,乌比诺的性情被大路化,与费尔米娜的姻缘被街坊化,以致费尔米娜在葬礼后对弗罗伦亭诺的心态陡变,着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的“神来之笔”味道。
诗人弗罗伦亭诺的角色处理要忠实得多,演员的演技亦堪一流。只有两处小硬伤,第一,他少年时代的替身虽然神形酷似,但太过显得阳光朝气,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病态气质;第二,让年近四十的男人Bardem本人客串二十出头的小情种,即便高超的现代化妆术掩盖,也难免给人落下“装嫩卖乖”的把柄。相对于医生乌比诺在“老”与“死”的阴影中徘徊,诗人弗罗伦亭诺从来就是辗转在“病”与“生”之间的魂灵附体。自偶遇少女费尔米娜的第一瞬间,他的一生就注定饱受单相思的痛苦煎熬,所以是心灵疾患给他提供了生命快乐的源泉。因为爱而病入膏肓,因为病而爱不择偶,甚至不需要训练有素的面相咨询,弗罗伦亭诺猎艳的最高本领,就是在茫茫人海一眼发掘属意的目标,同时也把自己无可救药的泛爱症候,明白无误传递给陌生女子们。王尔德说 "A man can be happy with any woman as long as he does not love her." 这个所谓的Happiness就是弗罗伦亭诺寻花问柳的及时快乐,与幸福无关的性福,而他自认为的一世情缘费尔米娜小姐,恰恰反赠给他一生不治的锥心殇病。
得知费尔米娜与乌比诺医生去欧洲度蜜月时,虽然他仍然信誓旦旦心属费尔米娜, 弗罗伦亭诺却感觉他的生命无奈离开了故乡,换言之,是生命抛弃了他的血肉之躯。说到这里,不妨套用一回弗氏的心理学术语,人的求生本能最终体现在性本能,这句经典在弗罗伦亭诺身上得到了最准确的诠释。五十年来染指六百多位家花野草,就是凭靠他这种不懈追逐女人,以证明自己生命喘延的原始动力。在医生乌比诺摔死的那一个时刻,弗罗伦亭诺正与最年轻的十四岁少女América媾和,乌比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也就是弗罗伦亭诺驾驭生命的欲望达到巅峰。他重新找回二十岁的一脸傻气,甚至等不及葬礼结束,就再次愣头愣脑站到了费尔米娜的面前。
费尔米娜的美学意义是她令男人一见倾心的外表,她的文学意义在于她不屈不挠的烈女气质,而她的人类学意义则是挑战生理极限的长生不老,这与《百年孤独》见证七代人世悲欢的女性乌苏拉(Ursula)有着异曲同工的效用。严肃古板、富含智慧、极受尊重的乌比诺医生,与浪漫消极、倔强守旧的穷诗人弗罗伦亭诺几十年来编织了她生命中充满矛盾的忍让取舍,既有对婚姻的世俗认命,也有对爱情的荒唐执着,这正是寿禄平庸的芸芸众生不可望及项背的两全其美。最后的结尾中,耄耋七旬老人费尔米娜与弗罗伦亭诺终于达成灵肉的统一,他们决意与世隔绝,给游船悬挂一面黑色旗子,以警示船上载有霍乱病人,以便船到之处都自动被拒绝入港。这样一个浪漫的结局,极度宣扬了超越“生老病死”的爱情至上教条,让二十岁的大学生曾经饱受蒙骗,甚至二十年后仍然有人不思进取,可以说是典型的文学育人、文学毁人的案例:))
除去前面提到的硬伤,我感觉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通片的基调丧失了原著的叙事魅力。马尔克斯认为西班牙语本身不适合对话描述,因此他的小说都集中火力,从全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大段叙说,在关键情节之处穿插几句高度浓缩的精辟对话,让人读后常常忍俊不住,拍案叫绝。而这部电影完全靠人物的行为与对话展开,通过频繁的镜头切换来传递大量文本信息,结果却留下支离破碎、得不偿失的印象———这也是该编剧曾经名噪一时的大片《The Pianist》的毛病———我觉得人物的表情位移太过频繁,对话也大都不合适宜。窃以为如果编剧能独辟蹊径,采用类似《阿甘正传》的话外音引导整个故事进展,不仅相对容易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诡谲,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持魔幻叙事的原汁原味。
最后再罗唆一下,冒充一回事后诸葛亮。我从New Line公司提供的背景资料上看,当英国大导演Newell邀约美国名编剧Harwood,把初稿第一版的电影剧本给作者过目的时候,马尔克斯大言不惭地发话说,你们拍电影,怕就怕太过忠实于原著。这让我想起号称是“简爱”前篇的小说《Wild Sargasso Sea》,电影对文学原著的大胆删减后,虽然也凸显了酣浓欲滴的拉丁风情人俗,但只把一部女性觉醒史,拍成一出先锋前卫的情欲戏,造就了另一部NC-17典范。这样看来,如果电影一开始就注定是一部误导,那么对导演编剧的处理也无可厚非,所以你读过也爱过这部异彩流光的情爱名著,就大可不必花费两个钟头去摧毁自我脑海中的魔幻城堡。本来嘛,只有文字赋予的原始想象,才能真正做到脑海中无可争议的完美无缺。
小说推荐指数: 5/5
电影推荐指数: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