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Philadelphia》:自由与法制之城
《Philadelphia》(中文译名:《费城故事》)是由美国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执导,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主演的一部以艾滋病和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上映于1993年,凭借主演精湛传神的刻画主角Andrew Becket,一名因为艾滋病病情暴露而被所在律师事务所解雇的同性恋者的故事,以及敏感争议的严肃选材而饱受关注。汤姆·汉克斯凭借在本片中逼真形象、令人动容的出演,获得了这一年的金球奖、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和第六十六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的殊荣。美国摇滚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为本片创作的片头曲《Street of Philadelphia》更成为了奥斯卡金曲。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这部广受赞誉却又与好莱坞娱乐至上的氛围格格不入的电影中的艺术与文化,为美国社会的法制和自由稍做解读。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电影中,这个敏感特殊的反歧视抗争故事发生在费城?
我想,这里原因有二,并且都与费城的历史紧密相关。首先,众所周知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在美国城市排名第四。费城(Philadelphia)一词的由两个希腊单词组成,Philos 意思为“爱”,adelphos 意思为“兄弟”。所以费城也被称为“兄弟之爱之城(City of Brotherly Love)”。
然而,就是在这个以爱和手足之情命名的城市里,却上演了这样令人伤怀的故事:年轻有为、前途似锦的律师Andrew Becket,因为隐瞒许久的艾滋病病况和同性恋的身份暴露,致使自己被开除出事务所,并饱受歧视和唾弃。在影片结尾,一首感人至深的《Philadelphia》唱出了现实和梦想的差距。
City of brotherly love/place I call home
Don't turn your back on me/I don't want to be alone
Someone is talking to me, calling my name/tell me I'm not to blame
I won't be ashamed of love/Philadelphia
即使在这个标榜兄弟情义和大爱的城市里,仍然有这样的一群人,被孤立、被歧视、被唾弃,而这些人,他们又何尝不想走出孤独,何尝不想在这座在的城市里接受大众的爱与被爱。一曲忧伤婉转的旋律唱到这里,让人神伤。
其二,费城在美国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独立宣言》正是在这里起草和签署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es)均是在此召开。而美国宪法草案也是在费城起草和签署的。贝茜·罗斯(Betsy Ross)在这里设计并升起了美国国旗;国父乔治·华盛顿也在此留下了不少岁月。这里是美国和美国民主的诞生地。
《独立宣言》的字字句句让追求自由独立的人们新潮澎湃,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一段这样写道: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acred and undeniabl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and independent; that from that equal creation they derive in rights inherent and inalienables, among which are the preservation of life, and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在平等和人权早已写进了每个美利坚子民的每一滴血液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个被视为美国和美国式民主诞生地的城市,不平等和权利剥夺却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蔓延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只需要看看在第一次庭审结束后,Andrew和他的代理律师走出法庭大门时那群激进者的示威言辞就不难感受到矛盾的激化:“肛交者没人权”、“是亚当夏娃不是亚当史蒂夫”、“你不可以与男性上床”……为什么同性恋者不能享有异性恋者的平等对待?为什么同性恋者的人权就可以被随意剥夺?为什么同性恋者就不能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这种种现实被用影片记录下来的时候,走过两个世纪的《独立宣言》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作为对本片分析的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本片客观的反应了美国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本片以主人公的不公正待遇为起点,用大量篇幅反应庭审现场的经历,将美国社会充分法制化的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其一,作为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法律支撑,1973年的联邦康复法案规定:禁止歧视伤残人士,只要他们能担任工作。随后的法案规定,艾滋病也属伤残受法律保护,不仅仅因为病者身体上的限制,还因为受到社会人士的歧视,更精确地说,这种社会性的死亡:这种死亡超过了身体上的病痛。这种歧视的本质是对别人的看法非由于其个人,而是因为他隶属与某一类别。
其二,影片展现了美国庭审制度的特色,也是区别于中国庭审制度的重要一点,陪审团。
所谓陪审团制度,是指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是否起诉嫌犯、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制度。美国法律对于陪审团有着详尽的规定,如果原被告私下和陪审团接触,那么将面临很严厉的惩罚,而且,陪审团成员在庭审期间不能相互讨论和做记录。所以,陪审团的裁决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值得信赖,也具有公信力。美国人信任陪审团制度还因为所有人在这一制度中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将同样接受陪审团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陪审团代表了社会,而陪审团的判决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观点。就如同安迪的案件,陪审团的态度甚至决定了社会对于艾滋病、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
如果陪审团在庭审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的不良影响,陪审团将不再会具有公信力,也不再有实施的价值。这就是为何在现阶段中国的庭审制度中无法实行陪审团制度。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镜头中,电梯门上写有:No Justice, No Peace. 这也在暗示,在美国司法制度下,只要正义没有得到伸张,诉讼就会永不停息的进行下去。也正是由于美国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公平公正,才使得主人公Andrew没有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争端。
最后,影片反映了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深刻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本片掷地有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哪怕是在美国这样开放自由的社会中,即使社会已经接受了艾滋病患者,并将他们同其他病患平等对待,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受到正统道德鄙夷的行为。电影直面同性恋话题,虽然故事及结局并不复杂,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对同性恋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Andrew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家人友善的接受了他和他的爱人;但他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依然存在。虽然他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但这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但是,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另一位自由平等的斗士,马丁·路德金。在他那著名的演讲中,我对以下几句记忆尤为深刻: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儿女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live up to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看过《Philadelphia》,听着忧伤却又优美的旋律,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我衷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社会终将人人平等,我们终将生活在一个以品格优劣和能力高下作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种族、肤色、宗教、出身、地位、取向、金钱或是其他的非正义因素作为标准的社会中。
我衷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生活的世界能够真正的走向自由、民主和法制。正向这座城市的名字。
Philadelphia. City of Brotherly Love.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电影中,这个敏感特殊的反歧视抗争故事发生在费城?
我想,这里原因有二,并且都与费城的历史紧密相关。首先,众所周知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在美国城市排名第四。费城(Philadelphia)一词的由两个希腊单词组成,Philos 意思为“爱”,adelphos 意思为“兄弟”。所以费城也被称为“兄弟之爱之城(City of Brotherly Love)”。
然而,就是在这个以爱和手足之情命名的城市里,却上演了这样令人伤怀的故事:年轻有为、前途似锦的律师Andrew Becket,因为隐瞒许久的艾滋病病况和同性恋的身份暴露,致使自己被开除出事务所,并饱受歧视和唾弃。在影片结尾,一首感人至深的《Philadelphia》唱出了现实和梦想的差距。
City of brotherly love/place I call home
Don't turn your back on me/I don't want to be alone
Someone is talking to me, calling my name/tell me I'm not to blame
I won't be ashamed of love/Philadelphia
即使在这个标榜兄弟情义和大爱的城市里,仍然有这样的一群人,被孤立、被歧视、被唾弃,而这些人,他们又何尝不想走出孤独,何尝不想在这座在的城市里接受大众的爱与被爱。一曲忧伤婉转的旋律唱到这里,让人神伤。
其二,费城在美国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独立宣言》正是在这里起草和签署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es)均是在此召开。而美国宪法草案也是在费城起草和签署的。贝茜·罗斯(Betsy Ross)在这里设计并升起了美国国旗;国父乔治·华盛顿也在此留下了不少岁月。这里是美国和美国民主的诞生地。
《独立宣言》的字字句句让追求自由独立的人们新潮澎湃,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一段这样写道: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acred and undeniabl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and independent; that from that equal creation they derive in rights inherent and inalienables, among which are the preservation of life, and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在平等和人权早已写进了每个美利坚子民的每一滴血液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个被视为美国和美国式民主诞生地的城市,不平等和权利剥夺却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蔓延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只需要看看在第一次庭审结束后,Andrew和他的代理律师走出法庭大门时那群激进者的示威言辞就不难感受到矛盾的激化:“肛交者没人权”、“是亚当夏娃不是亚当史蒂夫”、“你不可以与男性上床”……为什么同性恋者不能享有异性恋者的平等对待?为什么同性恋者的人权就可以被随意剥夺?为什么同性恋者就不能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这种种现实被用影片记录下来的时候,走过两个世纪的《独立宣言》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作为对本片分析的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本片客观的反应了美国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本片以主人公的不公正待遇为起点,用大量篇幅反应庭审现场的经历,将美国社会充分法制化的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其一,作为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法律支撑,1973年的联邦康复法案规定:禁止歧视伤残人士,只要他们能担任工作。随后的法案规定,艾滋病也属伤残受法律保护,不仅仅因为病者身体上的限制,还因为受到社会人士的歧视,更精确地说,这种社会性的死亡:这种死亡超过了身体上的病痛。这种歧视的本质是对别人的看法非由于其个人,而是因为他隶属与某一类别。
其二,影片展现了美国庭审制度的特色,也是区别于中国庭审制度的重要一点,陪审团。
所谓陪审团制度,是指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是否起诉嫌犯、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制度。美国法律对于陪审团有着详尽的规定,如果原被告私下和陪审团接触,那么将面临很严厉的惩罚,而且,陪审团成员在庭审期间不能相互讨论和做记录。所以,陪审团的裁决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值得信赖,也具有公信力。美国人信任陪审团制度还因为所有人在这一制度中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将同样接受陪审团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陪审团代表了社会,而陪审团的判决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观点。就如同安迪的案件,陪审团的态度甚至决定了社会对于艾滋病、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
如果陪审团在庭审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的不良影响,陪审团将不再会具有公信力,也不再有实施的价值。这就是为何在现阶段中国的庭审制度中无法实行陪审团制度。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镜头中,电梯门上写有:No Justice, No Peace. 这也在暗示,在美国司法制度下,只要正义没有得到伸张,诉讼就会永不停息的进行下去。也正是由于美国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公平公正,才使得主人公Andrew没有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争端。
最后,影片反映了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深刻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本片掷地有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哪怕是在美国这样开放自由的社会中,即使社会已经接受了艾滋病患者,并将他们同其他病患平等对待,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受到正统道德鄙夷的行为。电影直面同性恋话题,虽然故事及结局并不复杂,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对同性恋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Andrew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家人友善的接受了他和他的爱人;但他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依然存在。虽然他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但这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但是,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另一位自由平等的斗士,马丁·路德金。在他那著名的演讲中,我对以下几句记忆尤为深刻: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儿女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live up to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看过《Philadelphia》,听着忧伤却又优美的旋律,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我衷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社会终将人人平等,我们终将生活在一个以品格优劣和能力高下作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种族、肤色、宗教、出身、地位、取向、金钱或是其他的非正义因素作为标准的社会中。
我衷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生活的世界能够真正的走向自由、民主和法制。正向这座城市的名字。
Philadelphia. City of Brotherly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