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勇《唐代河朔“杂种胡”再研究》对cinason博客文章的抄袭
关键词:尹勇 抄袭 cinason 郝春文 刘屹 首都师范大学
最近无意中发现六年前的若干篇博客文章被人抄袭,前一阵揭发朱学勤的抄袭事件还没完,不想转眼间居然抄袭到自己头上来了。这事必须考证清楚,以免日后被人反咬一口。好在博客文章都在网上放着,发表时间斑斑可考,文字都是自主原创,任凭第三方检验鉴定。
那几篇被抄袭的博客文章所在入口页面网址是:
http://www.newsmth.net/pc/index.php?id=cinason&pno=3
抄袭者:尹勇,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唐代河朔“杂种胡”再研究,指导教师:郝春文;刘屹。
尹勇的论文在中国知网的网址是: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8-2006129071.htm
此文也可以在豆丁网上免费阅读,网址是:
http://www.docin.com/p-112828664.html
以下具体考证与辨析尹勇硕士学位论文《唐代河朔“杂种胡”再研究》(以下简称“尹勇论文”或“尹文”)对cinason博客文章的抄袭情况。
尹勇论文第5页:
芮传明先生也认为粟特人本以经商而见长,贪利而畏死,故他们以优厚报酬雇用战斗力甚强的异族游牧人保卫其家园。因此,“柘羯”当是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以北方各族的骁勇为主,并与奚语“曳落河”同为军事组织。他还考证了二者与奥斯曼帝国军制的渊源关系,指出“柘羯”表示奥斯曼军制中的外国雇佣军的右翼骑兵[注6]。
[脚注6] 芮传明《“曳落河”、“柘羯”考》,《西域研究》1991年笫3期,37页。
对比:cinason《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第一段):
曳落河,“胡言壮士也”,曾经是安禄山手下最精锐的亲兵,史称“八千曳落河”,都是经安禄山一手选拔并养为假子。对曳落河的族属,有同罗说,有奚契丹说,有杂胡说,令人困惑。近重读《资治通鉴》,似乎“曳落河”不是同罗,而只指奚契丹,因其中多次提到“同罗、六州胡、曳落河”。后世契丹政权中并无类似用语,则“曳落河”似本为奚语之“壮士”。柘羯,是昭武九姓对“战士、武士”的称谓,陈寅恪认为即是杂种胡之别称,不过此等杂胡当为突厥汗国中久染武俗之粟特胡人部落,与丝路上经商的粟特胡人有所差异。据芮传明考证,后世奥斯曼帝国军制中有同“曳落河”、“柘羯”相近之名称,分别表示其居左翼以步兵为主的精锐禁军和居右翼以骑兵为主的皇家卫队,联系前述“曳落河”为奚语之推测,则此正合于奥斯曼出于奚族之渊源也。
余案:芮传明之文中并无“曳落河”来源于奚语之推测,此推测完全是cinason原创,其合理性尚存争议,而尹文径称“奚语‘曳落河’”且不注明来自cinason,则是赤裸裸的剽窃加张冠李戴。
尹勇论文第8页:
这里,颜真卿反复称康氏“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颇耐人寻味。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第一段开首):
颜真卿曾经为其好友康阿义屈达干撰写《康公神道碑》,其中称“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这句话颇值得玩味。
余案:结合该段尹文之后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里即是出自cinason之文,区别是将“颇值得玩味”改为了“颇耐人寻味”。
尹勇论文第8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开首):
但是,“康”虽为昭武九姓之首,在当时突厥治下的“胡部”中也居于领袖地位,但向无十二部之说;而突厥虽可名为“北蕃”,也确实存在过“十二姓”部落联盟,不过这十二部其实并不包含“胡部”。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紧接上一处引文):
“康”本为昭武九姓之首,在当时突厥治下的“胡部”中也居于领袖地位,而突厥虽可名为“北蕃”,但其中向无“十二姓”之类,何以此处却称康氏之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只是个别字句稍有修改和调整,而其最后一句则出自钟焓2005年的文章《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尹氏此处未加注,易让人误以为是其自有论点;另外,从cinason在该文附近时段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cinason当时尚未读到钟焓之文(cinason在2006年发表的《默啜诸婿考——乌古斯钦察研究札记之五》一文中才首次提到钟焓之文),是以对“突厥十二姓”之认识尚有不足。
尹勇论文第8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开首):
检北蕃之中高车曾有十二姓,在柔然后期于准噶尔盆地建立过高车国,则康阿义屈达干一族或与之有关。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紧接上一处引文):
考北蕃之中高车曾有十二姓,在柔然后期于准噶尔盆地建立过高车国,则康阿义屈达干之族或当与之有关。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而且几乎未作改动。
尹勇论文第9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开首):
匈奴统治时期,丁零的一部分逐渐西移至中亚北部,这就是古籍文献中提到的“西丁零”,而西丁零的南面,便是康居。“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案“翟”是丁零——高车大姓。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其中除了文献中著名的“昭武九姓”之外,还频频出现一个“翟”姓,常与九姓联姻。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第二段):
匈奴统治时期,丁零的一部分逐渐西移至中亚北部,这就是鱼豢在《魏略•西戎传》中提到的“西丁零”,而西丁零的南面,便是康居。于是,丁零与康居发生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看十六国时期曾在北方短暂建立魏国的丁零翟氏的出身便会了然许多:“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资治通鉴》卷九四)案“翟”是丁零-高车大姓,“翟”又通“狄”,而丁零的前身正是狄人。……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其中除了文献中著名的“昭武九姓”之外,还频频出现一个“翟”姓,常与九姓联姻,……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只是个别字句有所修改、调整和缩减。
由上述引文对比及尹文中的相关论述与发挥可以看出,尹勇论文之第一节《康阿义屈达干种族探源》主要论点基本来自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一文,殆无疑问。下面再考察尹勇论文之第二节《李怀仙种族新考》。
尹勇论文第12页:
根据马驰先生考证,在河朔三镇中,幽州胡势较弱,蕃势颇强[注3],……
[脚注3]根据马驰的论证,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从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去分析,以成德“虏”部势力最盛,幽州次之,而魏博“胡”风较强。参见马驰《唐幽州侨治羁糜州与河朔藩镇割据》,《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99—215页。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
根据马驰的论证(《唐朝的河朔藩镇割据》),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从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去分析,以成德的“虏”部势力最强,幽州其次,而魏博则相对“胡”风较盛……
余案:此处尹文对cinason的抄袭相当明显,其一,尹文在正文中称马驰为“马驰先生”,而脚注中却径称为“马驰”,这是因为该脚注完全照抄cinason原文,忘了将“马驰”修改为“马驰先生”;其二,cinason所引用的马驰之文,原是一篇网络上的文章,现已不存,该文并未提出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尹文在脚注中移花接木,让人误以为此观点是马驰提出与论证;其三,所谓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此前从未见有其他学者提出过,完全是cinason的原创观点,其合理性尚有争议,而其“胡”、“虏”的称谓更是沿用了五胡乱华时期对北方民族的称谓习惯,分别用来代指起源与匈奴有关的西北民族和起源与鲜卑有关的东北民族(参见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此处用来借指唐代的北方民族,未必十分合适,尹文显然未能看出这一点,将其生搬硬套纳入脚注的结果,适与正文产生矛盾——“胡势较弱,蕃势颇强”云云,显然是在将“胡”与“蕃”进行对比,并将“蕃”作为东北民族之代称,殊不知唐代的“蕃”更多是一泛称(如西突厥、吐蕃为西蕃,东突厥、回鹘为北蕃,契丹、奚为东北蕃,安禄山、史思明解“六蕃语”,非汉族人称为“蕃人”,非汉族将领称为“蕃将”,非汉族州称为“蕃州”,等等),“胡”则多用来特指粟特系部落,两者一般难以对等,且“蕃”可包含“胡”在内,“胡”多与“突厥”相对,“蕃”则多与“汉”相对,尹文不察,致有此误。尹文对“蕃”的错误理解和使用并不止于此处,如该段末句称“据此,笔者亦认为李怀仙家族亦当为蕃人而不应为粟特族裔”即是一例,而下一段中称“李锦绣先生考证李怀仙家族为营州‘城傍’,而‘城傍’兵是大唐帝国兵牧合一的骁骑,多以蕃将为主。安禄山之反,驱东北城傍入河朔和中原,李怀仙为其裨将,从陷河洛,正体现了蕃人骁勇善战的特点。”下一节中更称“但在汉地人看来,蕃地类胡者繁多,这些人面目不清,亦蕃亦胡,后世遂以‘杂种胡’谓之”则完全误解和扭曲了“蕃”、“蕃人”、“蕃将”的正确含义。
尹勇论文第13页:
虽然稽胡的族源比较复杂,但不外乎是前匈奴治下的“胡部”一系,[注6]这一特点在“胡头汉舌,其状似胡,其言习中夏”这一描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第三段):
步落稽的族源比较复杂,但不外乎是前匈奴统治下的“胡部”一系,内含不少中亚西域来源的白种血统,这一特点在“胡头汉舌”的形容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余案:此处尹文的正文基本照抄自cinason,而其注解将稽胡来源的数种论点一一胪列,殊不知其并不能照应正文——前匈奴统治下的“胡部”一系在cinason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与其他学者对稽胡来源的论点毫不相干。
尹勇论文第14页:
奚族原出宇文鲜卑别部,唐代世居于营州西北饶乐水一带。唐于其地设饶乐都督府。虽然在奚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排除其中含有丁零一高车的成分,但总体上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原本并没有多少白种因子。然而,自安史乱后至晚唐五代宋初,东北的库莫奚却逐渐给汉人留下了白种人印象。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紧接上一处引文):
而库莫奚虽然本出宇文鲜卑别部,不排除其中有丁零-高车的成分,但总体上属于东胡集团,原本并没有多少白种因子。然而,自安史乱后至残唐五代乃至宋代,东北的库莫奚却逐渐给汉人留下了白种人印象,……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仅有少数修改,而最后一句的原样照搬则暴露出了抄袭的铁证——尹文全文中本将“库莫奚”都统一称为“奚”,这也符合唐代对该族称呼的惯例,但却有三处作“库莫奚”,而这三处都出自cinason之《库莫奚研究札记》系列,此处之“库莫奚”即其一。
尹勇论文第14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
延至北宋,这种现象还能见到,宋使彭汝砺诗描写说:
秃鬓奚奴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注5]。
……初女巫见(契苾)锷衣冠甚伟,鬓发洞赤,状若今之库莫奚云[注6]。
[脚注5]彭汝砺《鄱阳集》卷2《奚奴》,《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102页。
[脚注6]彭汝砺上揭书卷6《广异记•宇文觌》,115页。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紧接上一处引文):
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王曾瑜,《宋代的语言和文字》:据宋使彭汝砺诗描写说:“秃鬓奚奴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出自《鄱阳集》卷2《奚奴》)
……初女巫见(契苾)锷衣冠甚伟,鬓发洞赤,状若今之库莫奚云。(出自《广异记•宇文觌》)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仅有少数修改,而对其中引用古人材料的生搬硬套且又盲目擅改则暴露出了尹文对cinason文理解程度的严重不足且未对所引原文出处进行核实——尹文在脚注6中将唐人著作的《广异记》居然擅自纳入宋人文集《鄱阳集》,真令人汗颜无比。
由上述引文对比及尹勇论文中的相关论述与发挥可以看出,尹勇论文之第二节《李怀仙种族新考》主要论点基本来自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两篇文章,殆无疑问。下面再考察尹勇论文之第三节《史宪诚种族籍贯再辨》。
尹勇论文第15页:
史宪诚是安史乱后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新旧唐书都有传记。
《旧唐书》卷一八一《史宪诚传》载:
其先出于类虏,今为灵武建康人[注1]。
《新唐书》卷二一〇《史宪诚传》载:
其先奚也,内徙灵武,为建康人[注2]。
一般认为,史宪诚的族属确为奚族,其史姓由来,可能因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但也有学者认为,从奚人的活动范围来看,很难理解这种说法,根据刘禹锡撰史宪诚子《史孝章神道碑》来推测,该史氏一族应当不是东北的奚族,其先来自河西建康,后进入突厥领地,或曾在突厥辖下的奚人部落中栖身,史宪诚应该是粟特史姓后裔,史氏一族在奚、契丹强盛时冒称奚人,以后再进入河北[注3]。森部丰先生则承认是史氏祖上为奚族人,但他推测这一族曾随突厥迁居北亚,深受突厥中粟特人的影响,遂改史姓及认原籍为灵武健康,并认为这一家族到史宪诚一代,当不再为奚人,而是“突厥化粟特人了”[注4]。这些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相反的推证似乎更有根据。史宪诚家族可能确乎奚人,只不过是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混血奚人。以下详考。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开头):
一则是曾任安史乱后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的史宪诚,新旧唐书都记载其原为奚人,后为灵武建康人:
《旧唐书》卷一八一《史宪诚传》:“其先出于奚虏,今为灵武建康人。”
《新唐书》卷二一零《史宪诚传》:“其先奚也,内徙灵武,为建康人。”
荣新江认为,从奚人的活动范围来看,很难理解这种说法,而从刘禹锡撰史宪诚子《史孝章神道碑》来推测,该史氏一族应当不是东北的奚族,而是早先来自河西建康,后进入北方突厥领地,可能曾在突厥辖下的奚人中栖身,因而在奚、契丹强盛时冒称奚人,以后再进入河北。荣氏的推测不无道理,然而相反的推测似乎解释力更强。在以奚契丹为主体的东北城傍内中养子成风、假子姓氏无常的背景下,史宪诚一族更可能本来确为奚族而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
余案:该段尹文也基本抄袭自cinason文,但作了若干修改,且有增补。其一,尹文中所谓“一般认为,史宪诚的族属确为奚族,其史姓由来,可能因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这一观点,并非通行的看法因而可以不加注释表明来源出处——这恰恰是cinason原创的论点:“在以奚契丹为主体的东北城傍内中养子成风、假子姓氏无常的背景下,史宪诚一族更可能本来确为奚族而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只不过尹文将其改变量位置,从后面提到了前面;其二,尹文中转述荣新江对该问题看法的文字,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抄袭自cinason,而并非其重新原创自撰之转述;其三,尹文增补了森部丰的观点,是cinason文中所没有的,这也很容易解释,尹文所提到的森部丰之论文发表于2005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法国汉学》第十辑)中,而cinason该文发表于2005年5月,也就是说,cinason在撰写《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一文时,森部丰之论文尚未出版,因而cinason不可能读到森部丰关于此问题之论点,然而尹文似乎没有意识到cinason与森部丰对于此问题之论点其实颇有相同之处,增补森部丰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cinason论点的支持而不是反对——森部丰的观点对于荣新江的观点来说才是“相反的”,于是乎,尹文在此处改写自cinason文中“荣氏的推测不无道理,然而相反的推测似乎解释力更强”的这段话“这些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相反的推证似乎更有根据”就显得自相矛盾、画蛇添足,露出了抄袭的马脚,更进一步,尹文在接下去的语句中提到“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混血奚人”,就更是明目张胆地取材自cinason论文的标题《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须知,这一提法和论点都完全是cinason自主原创,尹文不加任何注明地直接引用,是赤裸裸的抄袭和剽窃。
接下来的抄袭更为直接,尹勇论文第15页“(一)史宪诚族属与籍贯考辨”(紧接上一处引文):
首先,我们从安史乱后河朔地区的社会风气来分析,在三镇割据政权中,魏博“胡”风最盛[注5]。田承嗣降唐之后,犹念念不忘安史父子,为之“立祠堂,谓之四圣”,极尽顶礼膜拜之能事。在这样“崇胡”的环境中,接替田氏出任魏博节度使的史宪诚假如真是地道的粟特胡后裔,则似乎不会闹出“其先出于奚虏”的讹传,而且“奚虏”的字样,正好表明了当时奚族在魏博镇中地位的低下。而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忠志,先后姓过张、安等氏,本为“范阳城旁奚族也”,其部将张孝忠,“本奚之种类”,也为奚族,都不曾被蔑称为“奚虏”,由此可见史宪诚一族确如史书所载本为奚族。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紧接上一处引文):
根据马驰的论证(《唐朝的河朔藩镇割据》),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从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去分析,以成德的“虏”部势力最强,幽州其次,而魏博则相对“胡”风较盛——田承嗣降唐之后,犹念念不忘安史父子,为之“立祠堂,谓之四圣”,极尽顶礼膜拜之能事。在这样“崇胡抑虏”的环境中,接替田氏出任魏博节度使的史宪诚假如真是地道的粟特胡后裔,则似乎不会闹出“其先出于奚虏”的绯闻,而且“奚虏”的字样,正好表明了当时奚族在魏博镇中地位的低下,而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忠志,先后姓过张、安等氏,本为“范阳城旁奚族也”,其部将张孝忠,“本奚之种类”,也为奚族,都不曾被蔑称为“奚虏”,由此可见史宪诚一族确如史书所载本为奚族,后或因养子故,冒姓为灵武建康之粟特史氏。
余案:前文在对尹勇论文第12页抄袭情况的考证时,已经讨论过与此相关的类似问题,此处的抄袭更为明显,马驰原文的观点只是“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所谓“在三镇割据政权中,魏博‘胡’风最盛”的观点则并非马驰所持有,而是cinason自主原创,尹文为回避对cinason的引用注解,又一次将其移植到马驰头上,让人误以为是马驰提出此观点。而尹文此后的一大段语句则基本照抄cinason原文,只是将其中的“崇胡抑虏”改成了“崇胡”,将“绯闻”改成了“讹传”。接下去,尹文插入了两句自行增补的材料和议论,另起一段,继续复制cinason的原文——尹勇论文第16页(紧接上一处引文):
另案固原出土的粟特史氏墓葬之中,确有原籍河西建康飞桥的史索岩、史道德一族,而史宪诚之祖恰好也名为史道德。从年代上推测,这两个史道德不可能是同一人,然其姓氏、籍贯都相符,史氏远非著姓,而宪诚之祖道德的官位描述又多虚浮不实之辞。虽然《旧唐书》载其祖史道德“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注2],但《新唐书•史宪诚传》中其祖、父军职一概不清,仅云三世署魏博将,祖及父爵皆为王[注3]。由此我们当更可用假托或冒认来解释史宪诚一族的姓氏与籍贯的由来了。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紧接上一处引文):
案固原出土的粟特史氏墓葬之中,确有原籍河西建康飞桥的史索岩、史道德一族(见罗丰《胡汉之间》),而史宪诚之祖恰好也名为史道德,从年代上推测,这两个史道德不可能是同一人,然其姓氏、籍贯都相符,史氏远非著姓,而宪诚之祖道德的官位描述又多虚浮不实之辞(《旧唐书》:“祖道德,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那么用假托与冒认来解释可能就更为合理了。
余案:此处尹文仅仅增补了“注3”之一则常见材料,其余文字完全照抄或改写自cinason原文,而cinason原文之观点属绝对原创,且极富争议,故此处尹文属明目张胆的剽窃,殆无疑问。
在接下来的“(二)史宪诚种属蠡测”中,尹文先自行增补了康福的事例,接着又开始抄袭cinason原文。尹勇论文第16页:
另一则史例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族属问题。米芾之祖为米信,而《宋史》卷二六〇《米信传》载:
米信,旧名海进,本奚族,少悍,以善射闻[注5]。
米信本为奚人,长于武功,精于骑射,但其姓氏之“米”字,却源自昭武九姓之米国,也属地道的粟特姓氏。由此可信,米信也当是具有粟特姓氏的“黄头奚”人。这一点与前述奚人康福冒充沙陀相似。再联系到唐末五代的代北沙陀本为—蕃胡杂糅而形成的集团,其中融合了突厥、粟特九姓胡、吐谷浑、党项、室韦、奚等多个种族,其中尤以昭武姓氏突厥沙陀为贵,那么史宪诚在胡风甚浓的魏博镇冒充粟特种杂胡,当也可以用这个原因来解释了。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紧接上一处引文):
另一则是米芾的族属问题。刘中玉有《米芾世系考》一文,其中谓,米芾之祖为米信,而史载米信为奚人:
《宋史•米信传》卷二六零:“米信,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
案米氏本非汉姓,源自昭武九姓之米国,也属地道的粟特姓氏,那么奚族中何来的米姓呢?由上述史宪诚的例子可以推想,这很可能也是奚族人被某粟特米氏收养之后的冒认。唐末五代的代北沙陀本为一蕃胡杂糅而成的杂胡集团,内部养子之风更盛,而其中融合了突厥沙陀、粟特九姓胡、吐浑、党项、室韦、奚等多个种族,这一点与安史之乱前后的东北城傍极其相似,李克用帐下有大将名米海万,则米芾之祖米信米海进所冒之米氏很可能与其有关。
余案:此段尹文也明显改写自cinason之文,而诸如“源自昭武九姓之米国,也属地道的粟特姓氏”之类的语句以及关于代北沙陀集团内部构成的描述更是原文照抄。此外,“米芾之祖为米信”的说法原本在cinason的札记中注明出自刘中玉的《米芾世系考》一文,但这一注解在尹文中却被删除,似乎表明尹文认为这一说法已是学界通识、不需要注明和考辩,其实并非如此,否则刘中玉也不用专撰一长文考证此事。
由上述引文对比及尹勇论文中的相关论述与发挥可以看出,尹勇论文之第三节《史宪诚种族籍贯再辨》主要论点及材料基本上都来自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一文,殆无疑问。
接下来,尹勇论文之第四节《“杂种胡”种族含义再辨》(第17~21页)属于对前面几节论述的归纳与总结,这些文字虽然基本没有抄袭,但是无甚新意,可置勿论;再接下去的第二章《安史集团中的“杂种胡”部众》是尹勇全篇论文的重点论述部分,其核心部分又出现了对cinason原文的抄袭与剽窃。
尹勇论文第25~26页(整个自然段):
最能说明蕃族和胡族部落中都含有“羯胡”的,当是《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蓟门纪乱》。史朝义在洛阳弑其父史思明后,范阳人情汹汹,内乱不已。以高鞫仁为首的城傍少年与以阿史那承庆为首的蕃羯军队发生了内讧:“承庆……召集蕃、羯……鞠仁统麾下军讨之,承庆兵虽多,不敌……鞠仁令城中杀胡者皆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注1]。这次范阳城中的杀胡令,至如当年冉闵之屠羯胡。一时高鼻深目多须者皆被害。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范阳城内这些叛军的内部可能分为“胡”、“虏”两派。否则不会出现专门针对胡貌之人屠杀的惨剧。“虏”部当是以东北城傍为主,含奚、契丹、靺鞨、室韦、高丽等,他们由高鞫仁所统率,其中可能并无杂种蕃族。因其地位似较低,与“胡”部向有矛盾,终至有此乱;而“胡”部,则由同罗、突厥、奚等内部的杂种胡和六州胡等部组成,他们的体貌特征一如羯胡,由阿史那承庆率领,为安史部核心力量,地位似更高(因为最高首领安、史皆为杂种胡)。但在这次内讧中,其数量当远低于“虏”部,终致此败。
对比:cinason《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第二段):
另据《通鉴考异》引《蓟门纪乱》,史朝义在洛阳弑其父史思明后,范阳人情汹汹,分为两部,内乱不已,其中以高鞫仁为首的城傍少年击败以阿史那承庆为首的突厥、胡军,承庆败还洛阳,而范阳城中下杀胡令,一时高鼻深目多须者皆被害,至如当年冉闵之屠羯胡。此次内乱揭示出:叛军内部本分为“胡”、“虏”两派。“虏”以东北城傍为主,含奚、契丹、靺鞨、室韦、高丽等,实是安史乱军最主要的部分,且为曳落河主力,然其地位似较低,与“胡”部向有矛盾,终至有此乱;“胡”则以同罗、突厥、杂胡、六州胡等为主,数量当远低于“虏”部,但地位似更高(最高首领安、史皆为昭武九姓之粟特杂胡),然战斗力则不如“虏”部。叛军破长安后,同罗、突厥等部曾从中分裂,出走朔方;安史后期,“胡”部益衰,“虏”部浸盛,后河朔三镇及淄青、淮西之主力皆以“虏”部为主。
余案:此处尹文对安史乱军构成的分析基本抄袭自cinason,仅有少数修改,而安史叛军分为“胡”、“虏”两派的观点和提法完全是cinason自主原创,其合理性与准确性都尚存争议,尹文不加注明地据为己有,是赤裸裸的剽窃行为。
接下去,尹文分析了“阿布思、同罗部落与‘杂种胡’”问题,这一节没有抄袭cinason,但其将康阿义屈达干与阿布思颉利发勘同,认为康氏所领部落即为阿布思部,甚至将阿布思、同罗部众与混血杂种胡加以联系,证据之薄弱,比附之轻率,令人咋舌。
接下去的第三节《“杂种胡”成为安史主力的原因和背景》中又出现了对cinason的抄袭。尹勇论文第31~32页:
……高适作于天宝初年的《营州歌》吟咏道: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盅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注1]。
高适开元天宝年间在营州任职,对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的社会风俗习惯相当熟悉,他的诗可谓是对营州杂胡经济生活和社会职业的真实反映,堪称“诗史”之作。这里的“虏”与“胡”更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在唐代的文献里,“虏”多指东北民族。此处的“虏”当包括库莫奚以及契丹、室韦、靺鞨等族在内。“胡”则多指西北民族(尤其特指匈奴),除了来自六胡州的九姓胡粟特之外,也包括了陕北一带的步落稽胡,以及东北“虏”部中的混血种类。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第二段后半部分):
……高适《营州歌》云: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盅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其中的“虏”与“胡”更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在中古的传统里,“虏”多指东北民族(尤其特指鲜卑),“胡”则多指西北民族(尤其特指匈奴),此处的“虏”当包括库莫奚以及契丹、室韦、靺鞨等族在内,而“胡”则除了来自六胡州的九姓胡粟特之外,也包括了陕北一带的步落稽胡。
余案:此处尹文对cinason的抄袭也相当明显,而其中又一次涉及到cinason原创的“胡”、“虏”二分的论点与提法,尹文因理解不足,在对cinason原文进行适应尹文上下文的修改时弄巧成拙——“‘虏’多指东北民族(尤其特指鲜卑),‘胡’则多指西北民族(尤其特指匈奴)”这一观点放在笼统的“中古的传统里”,尚可勉强成立(确切地说主要是中古的前半段,即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尹文擅改为“在唐代的文献里”,就基本不成立了(特别地,“鲜卑”、“匈奴”等名词在唐代已经不带有多少现实意义)。这是抄袭中典型的生搬硬套导致自露马脚的例子。
尹勇论文第34页:
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丁零“翟”姓后裔,往往也是正宗的祆教徒。“翟”又通“狄”,据岑仲勉看来,“狄”字从火从犬,正有拜火教的痕迹[注4]。而丁零、赤狄、狄历都是同一民族不同时期的称谓。这说明,丁零应当与祆教信仰有关。……这说明,丁零与祆教亦有渊源。不仅如此,古祆教还有可能在中亚各族中相当流传。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也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
高车活跃于魏晋南北朝的大漠南北,其前身为两汉时期的丁零。根据段连勤的研究,丁零的族源,在商周为鬼方,在春秋战国则为以赤狄为正宗的狄族(《丁零、高车与铁勒》)。而据岑仲勉看来,“狄”字从火从犬,正有拜火教的痕迹(《揭出中华民族与突厥族之密切关系》)。丁零的起源可能同南西伯利亚一带的卡拉苏克文化有关,那里正是原始印欧人与原始阿尔泰人接触、融合的场所,作为原始印欧人信仰之一的古祆教很早便传播在中亚地区,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伯恩斯坦)。……案“翟”是丁零-高车大姓,“翟”又通“狄”,而丁零的前身正是狄人。……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其中除了文献中著名的“昭武九姓”之外,还频频出现一个“翟”姓,常与九姓联姻,而且也是正宗的祆教徒,……
余案:此处尹文也出自cinason,不过有所缩减和调整,但从其中的“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对比cinason原文“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往往也是正宗的祆教徒”(对比cinason原文“而且也是正宗的祆教徒”)、“‘翟’又通‘狄’”(与cinason原文全同)、“据岑仲勉看来,‘狄’字从火从犬,正有拜火教的痕迹”(与cinason原文全同,尹文在注解中写明是岑仲勉之文,并标明具体的页数,让人误以为这段话出自岑仲勉,实则其为cinason对岑仲勉论点的概括,亦属cinason原创文字)、“古祆教还有可能在中亚各族中相当流传。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也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对比cinason原文“作为原始印欧人信仰之一的古祆教很早便传播在中亚地区,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等字样,依然可以很容易看出抄袭的痕迹。
尹勇论文第37页是正文最后一小节《余论》,一共有两段,第一段如下:
安禄山以杂种胡精锐部队“曳落河”为主力,携契丹、奚、突厥等诸部蕃众和一部分“蕃化”(陈寅恪谓之为“胡化”)汉人军队,于天宝十四载发动反唐叛乱。在叛军内部,分为“胡”、“虏”两派。“胡”部即上文所言的“柘羯”、“黄头奚”阿布思同罗等杂种胡人组成的“曳落河”部队。因其是叛军最高首领安禄山一手提拔的嫡系精锐,虽数量较少,但地位较高;“虏”部数量较多,但战斗力相对较弱,地位较为低下。“胡”部和“虏”部向有矛盾。叛乱之初,由于安禄山在河朔一带秉政日久,诸部服膺;及至德二载安禄山死,“胡”、“虏”两派终于分裂,内讧不断。尤以上元二载(761年)范阳城内杀胡事件为甚。这次内乱,使安史军中的“杂种胡”力量受到极大打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虏”部地位日益上升。乱后由安史余部割据的三个藩镇政权中,成德、幽州二节镇的“虏”部势力都颇强,只有魏博“胡”风相对较盛[注1]。
余案:此段尹文基本上是照搬cinason在《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一文中后两段的论述,只是对若干文字有所改易,但“胡”、“虏”二分的观点和提法始终属cinason原创,作为全文主旨总结的余论都抄袭到这种程度,也实在太大胆了。
总结一下,尹勇此文从立论、整体框架到具体论证和材料来源,基本上都抄袭自cinason的这四篇文章:
《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发表于2005-05-30,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43289&s=all
《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发表于2005-05-31,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43415&s=all
《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发表于2005-06-28,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48725&s=all
《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发表于2005-07-20,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53035&s=all
其中三篇为库莫奚研究札记,中间插入一篇祆教相关的札记,都是在2005年5月至7月之间完成并发表。因为是读书札记,所以并没有给出严格而规范的注释,只在必要时在括号内标明简要的出处。尹勇硕士论文完成的时间是2006年5月,看起来,他似乎颇下了一番功夫来对cinason这四篇文章进行消化和吸收,但其抄袭经验显然不足,未加注明的大段大段的原文引用比比皆是,剽窃之大胆令人咋舌。凭借这样一篇明目张胆抄袭的文章拿到敦煌学硕士学位之后(参见:劉全波:近三十年大陆敦煌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索引,网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432197/),尹勇再接再厉,于2011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以个案人物姓氏研究为中心》(网址: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8-1011086447.htm),该文基本是其硕士论文的发展与延伸,原有的部分抄袭一仍其旧,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抄袭,具体的考证与辨析,请俟来日于另文详论。
最近无意中发现六年前的若干篇博客文章被人抄袭,前一阵揭发朱学勤的抄袭事件还没完,不想转眼间居然抄袭到自己头上来了。这事必须考证清楚,以免日后被人反咬一口。好在博客文章都在网上放着,发表时间斑斑可考,文字都是自主原创,任凭第三方检验鉴定。
那几篇被抄袭的博客文章所在入口页面网址是:
http://www.newsmth.net/pc/index.php?id=cinason&pno=3
抄袭者:尹勇,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唐代河朔“杂种胡”再研究,指导教师:郝春文;刘屹。
尹勇的论文在中国知网的网址是: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8-2006129071.htm
此文也可以在豆丁网上免费阅读,网址是:
http://www.docin.com/p-112828664.html
以下具体考证与辨析尹勇硕士学位论文《唐代河朔“杂种胡”再研究》(以下简称“尹勇论文”或“尹文”)对cinason博客文章的抄袭情况。
尹勇论文第5页:
芮传明先生也认为粟特人本以经商而见长,贪利而畏死,故他们以优厚报酬雇用战斗力甚强的异族游牧人保卫其家园。因此,“柘羯”当是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以北方各族的骁勇为主,并与奚语“曳落河”同为军事组织。他还考证了二者与奥斯曼帝国军制的渊源关系,指出“柘羯”表示奥斯曼军制中的外国雇佣军的右翼骑兵[注6]。
[脚注6] 芮传明《“曳落河”、“柘羯”考》,《西域研究》1991年笫3期,37页。
对比:cinason《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第一段):
曳落河,“胡言壮士也”,曾经是安禄山手下最精锐的亲兵,史称“八千曳落河”,都是经安禄山一手选拔并养为假子。对曳落河的族属,有同罗说,有奚契丹说,有杂胡说,令人困惑。近重读《资治通鉴》,似乎“曳落河”不是同罗,而只指奚契丹,因其中多次提到“同罗、六州胡、曳落河”。后世契丹政权中并无类似用语,则“曳落河”似本为奚语之“壮士”。柘羯,是昭武九姓对“战士、武士”的称谓,陈寅恪认为即是杂种胡之别称,不过此等杂胡当为突厥汗国中久染武俗之粟特胡人部落,与丝路上经商的粟特胡人有所差异。据芮传明考证,后世奥斯曼帝国军制中有同“曳落河”、“柘羯”相近之名称,分别表示其居左翼以步兵为主的精锐禁军和居右翼以骑兵为主的皇家卫队,联系前述“曳落河”为奚语之推测,则此正合于奥斯曼出于奚族之渊源也。
余案:芮传明之文中并无“曳落河”来源于奚语之推测,此推测完全是cinason原创,其合理性尚存争议,而尹文径称“奚语‘曳落河’”且不注明来自cinason,则是赤裸裸的剽窃加张冠李戴。
尹勇论文第8页:
这里,颜真卿反复称康氏“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颇耐人寻味。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第一段开首):
颜真卿曾经为其好友康阿义屈达干撰写《康公神道碑》,其中称“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这句话颇值得玩味。
余案:结合该段尹文之后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里即是出自cinason之文,区别是将“颇值得玩味”改为了“颇耐人寻味”。
尹勇论文第8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开首):
但是,“康”虽为昭武九姓之首,在当时突厥治下的“胡部”中也居于领袖地位,但向无十二部之说;而突厥虽可名为“北蕃”,也确实存在过“十二姓”部落联盟,不过这十二部其实并不包含“胡部”。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紧接上一处引文):
“康”本为昭武九姓之首,在当时突厥治下的“胡部”中也居于领袖地位,而突厥虽可名为“北蕃”,但其中向无“十二姓”之类,何以此处却称康氏之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只是个别字句稍有修改和调整,而其最后一句则出自钟焓2005年的文章《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尹氏此处未加注,易让人误以为是其自有论点;另外,从cinason在该文附近时段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cinason当时尚未读到钟焓之文(cinason在2006年发表的《默啜诸婿考——乌古斯钦察研究札记之五》一文中才首次提到钟焓之文),是以对“突厥十二姓”之认识尚有不足。
尹勇论文第8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开首):
检北蕃之中高车曾有十二姓,在柔然后期于准噶尔盆地建立过高车国,则康阿义屈达干一族或与之有关。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紧接上一处引文):
考北蕃之中高车曾有十二姓,在柔然后期于准噶尔盆地建立过高车国,则康阿义屈达干之族或当与之有关。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而且几乎未作改动。
尹勇论文第9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开首):
匈奴统治时期,丁零的一部分逐渐西移至中亚北部,这就是古籍文献中提到的“西丁零”,而西丁零的南面,便是康居。“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案“翟”是丁零——高车大姓。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其中除了文献中著名的“昭武九姓”之外,还频频出现一个“翟”姓,常与九姓联姻。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第二段):
匈奴统治时期,丁零的一部分逐渐西移至中亚北部,这就是鱼豢在《魏略•西戎传》中提到的“西丁零”,而西丁零的南面,便是康居。于是,丁零与康居发生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看十六国时期曾在北方短暂建立魏国的丁零翟氏的出身便会了然许多:“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资治通鉴》卷九四)案“翟”是丁零-高车大姓,“翟”又通“狄”,而丁零的前身正是狄人。……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其中除了文献中著名的“昭武九姓”之外,还频频出现一个“翟”姓,常与九姓联姻,……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只是个别字句有所修改、调整和缩减。
由上述引文对比及尹文中的相关论述与发挥可以看出,尹勇论文之第一节《康阿义屈达干种族探源》主要论点基本来自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一文,殆无疑问。下面再考察尹勇论文之第二节《李怀仙种族新考》。
尹勇论文第12页:
根据马驰先生考证,在河朔三镇中,幽州胡势较弱,蕃势颇强[注3],……
[脚注3]根据马驰的论证,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从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去分析,以成德“虏”部势力最盛,幽州次之,而魏博“胡”风较强。参见马驰《唐幽州侨治羁糜州与河朔藩镇割据》,《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99—215页。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
根据马驰的论证(《唐朝的河朔藩镇割据》),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从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去分析,以成德的“虏”部势力最强,幽州其次,而魏博则相对“胡”风较盛……
余案:此处尹文对cinason的抄袭相当明显,其一,尹文在正文中称马驰为“马驰先生”,而脚注中却径称为“马驰”,这是因为该脚注完全照抄cinason原文,忘了将“马驰”修改为“马驰先生”;其二,cinason所引用的马驰之文,原是一篇网络上的文章,现已不存,该文并未提出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尹文在脚注中移花接木,让人误以为此观点是马驰提出与论证;其三,所谓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此前从未见有其他学者提出过,完全是cinason的原创观点,其合理性尚有争议,而其“胡”、“虏”的称谓更是沿用了五胡乱华时期对北方民族的称谓习惯,分别用来代指起源与匈奴有关的西北民族和起源与鲜卑有关的东北民族(参见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此处用来借指唐代的北方民族,未必十分合适,尹文显然未能看出这一点,将其生搬硬套纳入脚注的结果,适与正文产生矛盾——“胡势较弱,蕃势颇强”云云,显然是在将“胡”与“蕃”进行对比,并将“蕃”作为东北民族之代称,殊不知唐代的“蕃”更多是一泛称(如西突厥、吐蕃为西蕃,东突厥、回鹘为北蕃,契丹、奚为东北蕃,安禄山、史思明解“六蕃语”,非汉族人称为“蕃人”,非汉族将领称为“蕃将”,非汉族州称为“蕃州”,等等),“胡”则多用来特指粟特系部落,两者一般难以对等,且“蕃”可包含“胡”在内,“胡”多与“突厥”相对,“蕃”则多与“汉”相对,尹文不察,致有此误。尹文对“蕃”的错误理解和使用并不止于此处,如该段末句称“据此,笔者亦认为李怀仙家族亦当为蕃人而不应为粟特族裔”即是一例,而下一段中称“李锦绣先生考证李怀仙家族为营州‘城傍’,而‘城傍’兵是大唐帝国兵牧合一的骁骑,多以蕃将为主。安禄山之反,驱东北城傍入河朔和中原,李怀仙为其裨将,从陷河洛,正体现了蕃人骁勇善战的特点。”下一节中更称“但在汉地人看来,蕃地类胡者繁多,这些人面目不清,亦蕃亦胡,后世遂以‘杂种胡’谓之”则完全误解和扭曲了“蕃”、“蕃人”、“蕃将”的正确含义。
尹勇论文第13页:
虽然稽胡的族源比较复杂,但不外乎是前匈奴治下的“胡部”一系,[注6]这一特点在“胡头汉舌,其状似胡,其言习中夏”这一描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第三段):
步落稽的族源比较复杂,但不外乎是前匈奴统治下的“胡部”一系,内含不少中亚西域来源的白种血统,这一特点在“胡头汉舌”的形容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余案:此处尹文的正文基本照抄自cinason,而其注解将稽胡来源的数种论点一一胪列,殊不知其并不能照应正文——前匈奴统治下的“胡部”一系在cinason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与其他学者对稽胡来源的论点毫不相干。
尹勇论文第14页:
奚族原出宇文鲜卑别部,唐代世居于营州西北饶乐水一带。唐于其地设饶乐都督府。虽然在奚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排除其中含有丁零一高车的成分,但总体上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原本并没有多少白种因子。然而,自安史乱后至晚唐五代宋初,东北的库莫奚却逐渐给汉人留下了白种人印象。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紧接上一处引文):
而库莫奚虽然本出宇文鲜卑别部,不排除其中有丁零-高车的成分,但总体上属于东胡集团,原本并没有多少白种因子。然而,自安史乱后至残唐五代乃至宋代,东北的库莫奚却逐渐给汉人留下了白种人印象,……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仅有少数修改,而最后一句的原样照搬则暴露出了抄袭的铁证——尹文全文中本将“库莫奚”都统一称为“奚”,这也符合唐代对该族称呼的惯例,但却有三处作“库莫奚”,而这三处都出自cinason之《库莫奚研究札记》系列,此处之“库莫奚”即其一。
尹勇论文第14页(接上一处引文之下一段):
延至北宋,这种现象还能见到,宋使彭汝砺诗描写说:
秃鬓奚奴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注5]。
……初女巫见(契苾)锷衣冠甚伟,鬓发洞赤,状若今之库莫奚云[注6]。
[脚注5]彭汝砺《鄱阳集》卷2《奚奴》,《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102页。
[脚注6]彭汝砺上揭书卷6《广异记•宇文觌》,115页。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紧接上一处引文):
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王曾瑜,《宋代的语言和文字》:据宋使彭汝砺诗描写说:“秃鬓奚奴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出自《鄱阳集》卷2《奚奴》)
……初女巫见(契苾)锷衣冠甚伟,鬓发洞赤,状若今之库莫奚云。(出自《广异记•宇文觌》)
余案:该段尹文明显抄袭自cinason文,仅有少数修改,而对其中引用古人材料的生搬硬套且又盲目擅改则暴露出了尹文对cinason文理解程度的严重不足且未对所引原文出处进行核实——尹文在脚注6中将唐人著作的《广异记》居然擅自纳入宋人文集《鄱阳集》,真令人汗颜无比。
由上述引文对比及尹勇论文中的相关论述与发挥可以看出,尹勇论文之第二节《李怀仙种族新考》主要论点基本来自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两篇文章,殆无疑问。下面再考察尹勇论文之第三节《史宪诚种族籍贯再辨》。
尹勇论文第15页:
史宪诚是安史乱后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新旧唐书都有传记。
《旧唐书》卷一八一《史宪诚传》载:
其先出于类虏,今为灵武建康人[注1]。
《新唐书》卷二一〇《史宪诚传》载:
其先奚也,内徙灵武,为建康人[注2]。
一般认为,史宪诚的族属确为奚族,其史姓由来,可能因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但也有学者认为,从奚人的活动范围来看,很难理解这种说法,根据刘禹锡撰史宪诚子《史孝章神道碑》来推测,该史氏一族应当不是东北的奚族,其先来自河西建康,后进入突厥领地,或曾在突厥辖下的奚人部落中栖身,史宪诚应该是粟特史姓后裔,史氏一族在奚、契丹强盛时冒称奚人,以后再进入河北[注3]。森部丰先生则承认是史氏祖上为奚族人,但他推测这一族曾随突厥迁居北亚,深受突厥中粟特人的影响,遂改史姓及认原籍为灵武健康,并认为这一家族到史宪诚一代,当不再为奚人,而是“突厥化粟特人了”[注4]。这些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相反的推证似乎更有根据。史宪诚家族可能确乎奚人,只不过是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混血奚人。以下详考。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开头):
一则是曾任安史乱后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的史宪诚,新旧唐书都记载其原为奚人,后为灵武建康人:
《旧唐书》卷一八一《史宪诚传》:“其先出于奚虏,今为灵武建康人。”
《新唐书》卷二一零《史宪诚传》:“其先奚也,内徙灵武,为建康人。”
荣新江认为,从奚人的活动范围来看,很难理解这种说法,而从刘禹锡撰史宪诚子《史孝章神道碑》来推测,该史氏一族应当不是东北的奚族,而是早先来自河西建康,后进入北方突厥领地,可能曾在突厥辖下的奚人中栖身,因而在奚、契丹强盛时冒称奚人,以后再进入河北。荣氏的推测不无道理,然而相反的推测似乎解释力更强。在以奚契丹为主体的东北城傍内中养子成风、假子姓氏无常的背景下,史宪诚一族更可能本来确为奚族而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
余案:该段尹文也基本抄袭自cinason文,但作了若干修改,且有增补。其一,尹文中所谓“一般认为,史宪诚的族属确为奚族,其史姓由来,可能因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这一观点,并非通行的看法因而可以不加注释表明来源出处——这恰恰是cinason原创的论点:“在以奚契丹为主体的东北城傍内中养子成风、假子姓氏无常的背景下,史宪诚一族更可能本来确为奚族而其祖为某粟特史氏之养子,遂冒姓史氏。”只不过尹文将其改变量位置,从后面提到了前面;其二,尹文中转述荣新江对该问题看法的文字,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抄袭自cinason,而并非其重新原创自撰之转述;其三,尹文增补了森部丰的观点,是cinason文中所没有的,这也很容易解释,尹文所提到的森部丰之论文发表于2005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法国汉学》第十辑)中,而cinason该文发表于2005年5月,也就是说,cinason在撰写《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一文时,森部丰之论文尚未出版,因而cinason不可能读到森部丰关于此问题之论点,然而尹文似乎没有意识到cinason与森部丰对于此问题之论点其实颇有相同之处,增补森部丰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cinason论点的支持而不是反对——森部丰的观点对于荣新江的观点来说才是“相反的”,于是乎,尹文在此处改写自cinason文中“荣氏的推测不无道理,然而相反的推测似乎解释力更强”的这段话“这些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相反的推证似乎更有根据”就显得自相矛盾、画蛇添足,露出了抄袭的马脚,更进一步,尹文在接下去的语句中提到“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混血奚人”,就更是明目张胆地取材自cinason论文的标题《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须知,这一提法和论点都完全是cinason自主原创,尹文不加任何注明地直接引用,是赤裸裸的抄袭和剽窃。
接下来的抄袭更为直接,尹勇论文第15页“(一)史宪诚族属与籍贯考辨”(紧接上一处引文):
首先,我们从安史乱后河朔地区的社会风气来分析,在三镇割据政权中,魏博“胡”风最盛[注5]。田承嗣降唐之后,犹念念不忘安史父子,为之“立祠堂,谓之四圣”,极尽顶礼膜拜之能事。在这样“崇胡”的环境中,接替田氏出任魏博节度使的史宪诚假如真是地道的粟特胡后裔,则似乎不会闹出“其先出于奚虏”的讹传,而且“奚虏”的字样,正好表明了当时奚族在魏博镇中地位的低下。而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忠志,先后姓过张、安等氏,本为“范阳城旁奚族也”,其部将张孝忠,“本奚之种类”,也为奚族,都不曾被蔑称为“奚虏”,由此可见史宪诚一族确如史书所载本为奚族。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紧接上一处引文):
根据马驰的论证(《唐朝的河朔藩镇割据》),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从安史乱军内部“胡”、“虏”二分的观点去分析,以成德的“虏”部势力最强,幽州其次,而魏博则相对“胡”风较盛——田承嗣降唐之后,犹念念不忘安史父子,为之“立祠堂,谓之四圣”,极尽顶礼膜拜之能事。在这样“崇胡抑虏”的环境中,接替田氏出任魏博节度使的史宪诚假如真是地道的粟特胡后裔,则似乎不会闹出“其先出于奚虏”的绯闻,而且“奚虏”的字样,正好表明了当时奚族在魏博镇中地位的低下,而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忠志,先后姓过张、安等氏,本为“范阳城旁奚族也”,其部将张孝忠,“本奚之种类”,也为奚族,都不曾被蔑称为“奚虏”,由此可见史宪诚一族确如史书所载本为奚族,后或因养子故,冒姓为灵武建康之粟特史氏。
余案:前文在对尹勇论文第12页抄袭情况的考证时,已经讨论过与此相关的类似问题,此处的抄袭更为明显,马驰原文的观点只是“河朔三镇各有其特色,总体来看都是蕃汉结合、蕃化程度较高”,所谓“在三镇割据政权中,魏博‘胡’风最盛”的观点则并非马驰所持有,而是cinason自主原创,尹文为回避对cinason的引用注解,又一次将其移植到马驰头上,让人误以为是马驰提出此观点。而尹文此后的一大段语句则基本照抄cinason原文,只是将其中的“崇胡抑虏”改成了“崇胡”,将“绯闻”改成了“讹传”。接下去,尹文插入了两句自行增补的材料和议论,另起一段,继续复制cinason的原文——尹勇论文第16页(紧接上一处引文):
另案固原出土的粟特史氏墓葬之中,确有原籍河西建康飞桥的史索岩、史道德一族,而史宪诚之祖恰好也名为史道德。从年代上推测,这两个史道德不可能是同一人,然其姓氏、籍贯都相符,史氏远非著姓,而宪诚之祖道德的官位描述又多虚浮不实之辞。虽然《旧唐书》载其祖史道德“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注2],但《新唐书•史宪诚传》中其祖、父军职一概不清,仅云三世署魏博将,祖及父爵皆为王[注3]。由此我们当更可用假托或冒认来解释史宪诚一族的姓氏与籍贯的由来了。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紧接上一处引文):
案固原出土的粟特史氏墓葬之中,确有原籍河西建康飞桥的史索岩、史道德一族(见罗丰《胡汉之间》),而史宪诚之祖恰好也名为史道德,从年代上推测,这两个史道德不可能是同一人,然其姓氏、籍贯都相符,史氏远非著姓,而宪诚之祖道德的官位描述又多虚浮不实之辞(《旧唐书》:“祖道德,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怀泽郡王”),那么用假托与冒认来解释可能就更为合理了。
余案:此处尹文仅仅增补了“注3”之一则常见材料,其余文字完全照抄或改写自cinason原文,而cinason原文之观点属绝对原创,且极富争议,故此处尹文属明目张胆的剽窃,殆无疑问。
在接下来的“(二)史宪诚种属蠡测”中,尹文先自行增补了康福的事例,接着又开始抄袭cinason原文。尹勇论文第16页:
另一则史例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族属问题。米芾之祖为米信,而《宋史》卷二六〇《米信传》载:
米信,旧名海进,本奚族,少悍,以善射闻[注5]。
米信本为奚人,长于武功,精于骑射,但其姓氏之“米”字,却源自昭武九姓之米国,也属地道的粟特姓氏。由此可信,米信也当是具有粟特姓氏的“黄头奚”人。这一点与前述奚人康福冒充沙陀相似。再联系到唐末五代的代北沙陀本为—蕃胡杂糅而形成的集团,其中融合了突厥、粟特九姓胡、吐谷浑、党项、室韦、奚等多个种族,其中尤以昭武姓氏突厥沙陀为贵,那么史宪诚在胡风甚浓的魏博镇冒充粟特种杂胡,当也可以用这个原因来解释了。
对比: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第三段,紧接上一处引文):
另一则是米芾的族属问题。刘中玉有《米芾世系考》一文,其中谓,米芾之祖为米信,而史载米信为奚人:
《宋史•米信传》卷二六零:“米信,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
案米氏本非汉姓,源自昭武九姓之米国,也属地道的粟特姓氏,那么奚族中何来的米姓呢?由上述史宪诚的例子可以推想,这很可能也是奚族人被某粟特米氏收养之后的冒认。唐末五代的代北沙陀本为一蕃胡杂糅而成的杂胡集团,内部养子之风更盛,而其中融合了突厥沙陀、粟特九姓胡、吐浑、党项、室韦、奚等多个种族,这一点与安史之乱前后的东北城傍极其相似,李克用帐下有大将名米海万,则米芾之祖米信米海进所冒之米氏很可能与其有关。
余案:此段尹文也明显改写自cinason之文,而诸如“源自昭武九姓之米国,也属地道的粟特姓氏”之类的语句以及关于代北沙陀集团内部构成的描述更是原文照抄。此外,“米芾之祖为米信”的说法原本在cinason的札记中注明出自刘中玉的《米芾世系考》一文,但这一注解在尹文中却被删除,似乎表明尹文认为这一说法已是学界通识、不需要注明和考辩,其实并非如此,否则刘中玉也不用专撰一长文考证此事。
由上述引文对比及尹勇论文中的相关论述与发挥可以看出,尹勇论文之第三节《史宪诚种族籍贯再辨》主要论点及材料基本上都来自cinason《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一文,殆无疑问。
接下来,尹勇论文之第四节《“杂种胡”种族含义再辨》(第17~21页)属于对前面几节论述的归纳与总结,这些文字虽然基本没有抄袭,但是无甚新意,可置勿论;再接下去的第二章《安史集团中的“杂种胡”部众》是尹勇全篇论文的重点论述部分,其核心部分又出现了对cinason原文的抄袭与剽窃。
尹勇论文第25~26页(整个自然段):
最能说明蕃族和胡族部落中都含有“羯胡”的,当是《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蓟门纪乱》。史朝义在洛阳弑其父史思明后,范阳人情汹汹,内乱不已。以高鞫仁为首的城傍少年与以阿史那承庆为首的蕃羯军队发生了内讧:“承庆……召集蕃、羯……鞠仁统麾下军讨之,承庆兵虽多,不敌……鞠仁令城中杀胡者皆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注1]。这次范阳城中的杀胡令,至如当年冉闵之屠羯胡。一时高鼻深目多须者皆被害。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范阳城内这些叛军的内部可能分为“胡”、“虏”两派。否则不会出现专门针对胡貌之人屠杀的惨剧。“虏”部当是以东北城傍为主,含奚、契丹、靺鞨、室韦、高丽等,他们由高鞫仁所统率,其中可能并无杂种蕃族。因其地位似较低,与“胡”部向有矛盾,终至有此乱;而“胡”部,则由同罗、突厥、奚等内部的杂种胡和六州胡等部组成,他们的体貌特征一如羯胡,由阿史那承庆率领,为安史部核心力量,地位似更高(因为最高首领安、史皆为杂种胡)。但在这次内讧中,其数量当远低于“虏”部,终致此败。
对比:cinason《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第二段):
另据《通鉴考异》引《蓟门纪乱》,史朝义在洛阳弑其父史思明后,范阳人情汹汹,分为两部,内乱不已,其中以高鞫仁为首的城傍少年击败以阿史那承庆为首的突厥、胡军,承庆败还洛阳,而范阳城中下杀胡令,一时高鼻深目多须者皆被害,至如当年冉闵之屠羯胡。此次内乱揭示出:叛军内部本分为“胡”、“虏”两派。“虏”以东北城傍为主,含奚、契丹、靺鞨、室韦、高丽等,实是安史乱军最主要的部分,且为曳落河主力,然其地位似较低,与“胡”部向有矛盾,终至有此乱;“胡”则以同罗、突厥、杂胡、六州胡等为主,数量当远低于“虏”部,但地位似更高(最高首领安、史皆为昭武九姓之粟特杂胡),然战斗力则不如“虏”部。叛军破长安后,同罗、突厥等部曾从中分裂,出走朔方;安史后期,“胡”部益衰,“虏”部浸盛,后河朔三镇及淄青、淮西之主力皆以“虏”部为主。
余案:此处尹文对安史乱军构成的分析基本抄袭自cinason,仅有少数修改,而安史叛军分为“胡”、“虏”两派的观点和提法完全是cinason自主原创,其合理性与准确性都尚存争议,尹文不加注明地据为己有,是赤裸裸的剽窃行为。
接下去,尹文分析了“阿布思、同罗部落与‘杂种胡’”问题,这一节没有抄袭cinason,但其将康阿义屈达干与阿布思颉利发勘同,认为康氏所领部落即为阿布思部,甚至将阿布思、同罗部众与混血杂种胡加以联系,证据之薄弱,比附之轻率,令人咋舌。
接下去的第三节《“杂种胡”成为安史主力的原因和背景》中又出现了对cinason的抄袭。尹勇论文第31~32页:
……高适作于天宝初年的《营州歌》吟咏道: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盅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注1]。
高适开元天宝年间在营州任职,对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的社会风俗习惯相当熟悉,他的诗可谓是对营州杂胡经济生活和社会职业的真实反映,堪称“诗史”之作。这里的“虏”与“胡”更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在唐代的文献里,“虏”多指东北民族。此处的“虏”当包括库莫奚以及契丹、室韦、靺鞨等族在内。“胡”则多指西北民族(尤其特指匈奴),除了来自六胡州的九姓胡粟特之外,也包括了陕北一带的步落稽胡,以及东北“虏”部中的混血种类。
对比:cinason《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第二段后半部分):
……高适《营州歌》云: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盅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其中的“虏”与“胡”更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在中古的传统里,“虏”多指东北民族(尤其特指鲜卑),“胡”则多指西北民族(尤其特指匈奴),此处的“虏”当包括库莫奚以及契丹、室韦、靺鞨等族在内,而“胡”则除了来自六胡州的九姓胡粟特之外,也包括了陕北一带的步落稽胡。
余案:此处尹文对cinason的抄袭也相当明显,而其中又一次涉及到cinason原创的“胡”、“虏”二分的论点与提法,尹文因理解不足,在对cinason原文进行适应尹文上下文的修改时弄巧成拙——“‘虏’多指东北民族(尤其特指鲜卑),‘胡’则多指西北民族(尤其特指匈奴)”这一观点放在笼统的“中古的传统里”,尚可勉强成立(确切地说主要是中古的前半段,即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尹文擅改为“在唐代的文献里”,就基本不成立了(特别地,“鲜卑”、“匈奴”等名词在唐代已经不带有多少现实意义)。这是抄袭中典型的生搬硬套导致自露马脚的例子。
尹勇论文第34页:
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丁零“翟”姓后裔,往往也是正宗的祆教徒。“翟”又通“狄”,据岑仲勉看来,“狄”字从火从犬,正有拜火教的痕迹[注4]。而丁零、赤狄、狄历都是同一民族不同时期的称谓。这说明,丁零应当与祆教信仰有关。……这说明,丁零与祆教亦有渊源。不仅如此,古祆教还有可能在中亚各族中相当流传。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也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
对比:cinason《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
高车活跃于魏晋南北朝的大漠南北,其前身为两汉时期的丁零。根据段连勤的研究,丁零的族源,在商周为鬼方,在春秋战国则为以赤狄为正宗的狄族(《丁零、高车与铁勒》)。而据岑仲勉看来,“狄”字从火从犬,正有拜火教的痕迹(《揭出中华民族与突厥族之密切关系》)。丁零的起源可能同南西伯利亚一带的卡拉苏克文化有关,那里正是原始印欧人与原始阿尔泰人接触、融合的场所,作为原始印欧人信仰之一的古祆教很早便传播在中亚地区,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伯恩斯坦)。……案“翟”是丁零-高车大姓,“翟”又通“狄”,而丁零的前身正是狄人。……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其中除了文献中著名的“昭武九姓”之外,还频频出现一个“翟”姓,常与九姓联姻,而且也是正宗的祆教徒,……
余案:此处尹文也出自cinason,不过有所缩减和调整,但从其中的“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对比cinason原文“细检中古入华粟特人的金石材料”)、“往往也是正宗的祆教徒”(对比cinason原文“而且也是正宗的祆教徒”)、“‘翟’又通‘狄’”(与cinason原文全同)、“据岑仲勉看来,‘狄’字从火从犬,正有拜火教的痕迹”(与cinason原文全同,尹文在注解中写明是岑仲勉之文,并标明具体的页数,让人误以为这段话出自岑仲勉,实则其为cinason对岑仲勉论点的概括,亦属cinason原创文字)、“古祆教还有可能在中亚各族中相当流传。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也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对比cinason原文“作为原始印欧人信仰之一的古祆教很早便传播在中亚地区,七河流域的塞人、乌孙人等曾留下不少古祆教崇拜的遗迹”)等字样,依然可以很容易看出抄袭的痕迹。
尹勇论文第37页是正文最后一小节《余论》,一共有两段,第一段如下:
安禄山以杂种胡精锐部队“曳落河”为主力,携契丹、奚、突厥等诸部蕃众和一部分“蕃化”(陈寅恪谓之为“胡化”)汉人军队,于天宝十四载发动反唐叛乱。在叛军内部,分为“胡”、“虏”两派。“胡”部即上文所言的“柘羯”、“黄头奚”阿布思同罗等杂种胡人组成的“曳落河”部队。因其是叛军最高首领安禄山一手提拔的嫡系精锐,虽数量较少,但地位较高;“虏”部数量较多,但战斗力相对较弱,地位较为低下。“胡”部和“虏”部向有矛盾。叛乱之初,由于安禄山在河朔一带秉政日久,诸部服膺;及至德二载安禄山死,“胡”、“虏”两派终于分裂,内讧不断。尤以上元二载(761年)范阳城内杀胡事件为甚。这次内乱,使安史军中的“杂种胡”力量受到极大打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虏”部地位日益上升。乱后由安史余部割据的三个藩镇政权中,成德、幽州二节镇的“虏”部势力都颇强,只有魏博“胡”风相对较盛[注1]。
余案:此段尹文基本上是照搬cinason在《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一文中后两段的论述,只是对若干文字有所改易,但“胡”、“虏”二分的观点和提法始终属cinason原创,作为全文主旨总结的余论都抄袭到这种程度,也实在太大胆了。
总结一下,尹勇此文从立论、整体框架到具体论证和材料来源,基本上都抄袭自cinason的这四篇文章:
《曳落河、柘羯与安史乱军的构成——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二》,发表于2005-05-30,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43289&s=all
《具有昭武九姓姓氏的奚人——库莫奚研究札记之三》,发表于2005-05-31,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43415&s=all
《丁零•康居•入塞祆胡——古祆教入华史迹钩沉之二》,发表于2005-06-28,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48725&s=all
《库莫奚与步落稽•稽胡与奚虏•奚琴与胡琴——库莫奚研究札记之四》,发表于2005-07-20,网址: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110&nid=153035&s=all
其中三篇为库莫奚研究札记,中间插入一篇祆教相关的札记,都是在2005年5月至7月之间完成并发表。因为是读书札记,所以并没有给出严格而规范的注释,只在必要时在括号内标明简要的出处。尹勇硕士论文完成的时间是2006年5月,看起来,他似乎颇下了一番功夫来对cinason这四篇文章进行消化和吸收,但其抄袭经验显然不足,未加注明的大段大段的原文引用比比皆是,剽窃之大胆令人咋舌。凭借这样一篇明目张胆抄袭的文章拿到敦煌学硕士学位之后(参见:劉全波:近三十年大陆敦煌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索引,网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432197/),尹勇再接再厉,于2011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以个案人物姓氏研究为中心》(网址: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8-1011086447.htm),该文基本是其硕士论文的发展与延伸,原有的部分抄袭一仍其旧,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抄袭,具体的考证与辨析,请俟来日于另文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