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 不速客 猫 新麦 蓝点颏
磁 铁
1
小时候我有两块儿磁铁,环形、等大
总是紧紧吸附。竖根木棍儿
把一块套进去,另一块
磁极相反放下,就一头悬住、晃悠。
怎么无间的兄弟转身就水火不容?
我轻按上面的悬环,使它们挨紧
指尖能感到貌合神离的斥力
一松手,又顽固地翘起。
那时,常在磁铁的缝隙就过一下午
看它们排斥、吸引,这对斗气的兄弟
最终紧拥着和解,扣紧时“叭嗒”一声
像誓言永不再分离。
我长时间摆弄它们,手掌
仿佛也因接触过久而磁化。
如今我常在游思中,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
这两块磁铁,一块是我的
另一块原来属于张军,趁他不备
我从他家橱子下的木瓢拿走了它。
哦,神奇的磁铁,强大的吸力
让我用一生美德相抗,才不被吸入。
2
着迷变形金刚的年纪
我吹牛有本厚书,满是机器人插图
还杜撰出“利爪金刚”的威力
一圈儿佯装不屑的艳羡,使我快意。
附和者真假莫辨地炫耀着想象
辩解、争吵,在铃响前忘光。
吕海波,爱害羞的同桌
放学时小心翼翼叫住我——
他想借,满脸通红地发誓
一定精心,不有一点破损。
那股不好意思劲儿
让我慌了神儿,忙说明天,明天——
可他坚持去拿。逆着他家好几里的路
怎么也无法将他说服。我一路忐忑
离家越近越羞于讲明
直到看见邻居家大门紧锁
灵机一动,上去敲门……
之后,大概用更多谎话推脱,忘了过程
只记住那渴望眼神,及一次内疚引发的激动中
我言辞模糊地道歉
并未说清。几年后,他有事找我
寻到邻居家。
后来他家遇到一些悲伤的事……
失去联络很久了。
有时还像四年级的样子,口若悬河
令自己难过。努力学习一草一木寡言的美德
我知道
那本不存在的书,就是沉默。
3
我在北沟遇见李江
他小我几岁,正挽着裤腿捞蝌蚪。
浅溪水位下降,蝌蚪簇拥染黑了白沙
轻轻一舀,满满一瓢。
盆快满了。这些小生命
拼命甩着尾巴,在同伴中游挤。
我说蝌蚪长大,变成青蛙。他不以为然
说鸭子正等吃的,变出鸭蛋。
我狠心掏出一枚蓝色电池盖儿——
那可是我的宝贝,送给他
可他对这没兴趣,只顾埋头猛捞
于是我用力打翻铁盆
威胁再来就一样下场
扔进河里喂泥鳅。他哭着走了
这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不为救了千万只蝌蚪
而是我使用了暴力。
4
猫从床头摔下,闪了致命的腰
无数次温暖我的小身体
在我甜梦时变冷。天亮时
妈非要把它放在炕头烤热。
不该推它!这只猫还小时
我曾抡起拴在它脖子上的绳子
在空中绕圈,直到把它勒晕。
当时以为它死了,因为好一会儿——
直到我的悔意都快消失时,它才缓过来。
它常把吃剩的老鼠藏进被窝
吓妈一跳,从饭橱偷鱼的本事
胜过逮耗子的天职,还在暴雨天
消失一周,回来爹赏了它一块炖肉。
它上葡萄架抓老鼠,搞得半夜院子
响声大作,鸭、狗一顿狂叫
带得全村狗叫,好多灯亮起来……
可这些都不如抡它在空中那一刻清晰
让我心惊。人皆有残忍天性
读书写诗教育自己
为从卤莽生出节制,以狂乱滋生爱。
2003/09/05
不速客
雨一直不停。全家人躺在炕上
唠邻居家新生的牛犊。
突然妹妹一声惊叫:一条蛇
房梁上游走。
它快活地穿梭在椽檩的空隙
像溜进游乐场的坏小子。
黄闪闪的身躯骄傲地扭动
全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我和妈猛坐起来,缩到窗台边
嘴巴紧闭。妹妹还在使劲儿叫。
那时我特别怕蛇
被它迷上,会变成傻子。
还有人说,上树掏鸟的光棍
被钻进嘴里,蛇鳞像倒根刺卡住喉咙……
这时爹不慌不忙
取根竹竿,两三下挑入脸盆——
轮到它干着急,卖劲儿地
在搪瓷面打滑,还不示弱。
急晃着吐信的三角脑袋
被竿头逼在盆底。
然后他念叨着:家蛇护财
顶着冷雨送到房东边的池塘
娘仨才松一口气。
十几年后我正在保定那片陋檐下
读书,一个大雪团
从虚掩的漆门后又准又狠
敲中我的头。雪在脸上融化
迷住眼睛,一双手臂
蛇一样盘住脖颈。同样滑腻
同样是个严重的挑战。从此
我将被迷住?很多年
带凉意的惊讶盘踞在回忆之门。
2002.6.11 秦皇岛
猫
它来,它去。蹑手蹑脚穿行在黑夜中
停下时,檐灯打在扭过来的脸。
它审视着我,表情费人揣摩。它神出鬼没
并站立的地方——当我在它幽绿目光中
局促地顾盼——是我记忆之谷
最常泛滥的角落。是,它算不上好猫——
不仅在小田庄,就和家里养过的比
也算不上。样子普通,灰黑的狸猫纹
脚面和前额缀着白斑,典型的乡村种。
没啥提得起的大事、有趣的花边新闻
比如“义猫救主”、“猫狗一家亲”。
当然这些算不上缺点,问题在它的脾气——
从小就不识逗,常和人亮爪子
晚上固执地钻被窝。不让进,会闹一宿
收留它又要冒半夜翻身,被狠狠抓痛的危险。
的确没多长时间,就抓遍了全家
包括不常回家的我。伤口最多的
是爱逗它又疼它的妹夫。但妈另有说法
“都是他招的,惹着它了。”又举从前那只狗为证
“脾气多好来着,自从赶大车的抽它
见着就追着疯咬。”妹夫总是笑笑
不解释,也不停止。接着逗两下
突然抬手一声咋呼,吓得它猛窜出去。
长成大猫,更特立独行。冷僻眼神
从不看人。白天喜欢躺在炕头
没事就墙头院外自顾自地溜达
高兴时欺负花公鸡,跟狗也叫板。
抓了耗子藏到炕上,被扔掉还忿忿直叫。
它爱瞅准机会,冲上饭桌叼一口就跑
挨多少次打都不长记性。其执拗与坚强
如同一种本能。半夜回家进不来
就在窗台挠玻璃,不给开就顺前门爬上通风窗
抓烂塑料布,咕咚一声跳上锅台。
接下来,前面说了,要钻被窝……
它将意志凌驾于所有厌烦之上。这类小事不断发生
家人讨厌其个性,超出了对它的喜爱。
最爱和前一个比:“仁义,温顺,爱逮耗子。
上次来你这,住俩礼拜那回
你三舅替咱看家,总不喂它。饿急了
住到村东春生家,回来看了三次。
哪像这没心没肺。”可嘴上说
每次丢了爹都一顿好找,阴天下雨
急得扯破嗓子。其实是谁家有耗子
拴几天又放出来。到家依旧我行我素
半夜回来踢里哐啷一番折腾。
对此习以为常,爹照例被吵醒后骂一句
“这个死猫!”妈有时会跟着说“明天扔了去”。
更多时候索性由它。若非特别气人
也就相安无事,照常一日三餐在门墩后小碗
遇上吃肉、排骨都有份。晚上不回来
清早准念叨,傍晚还会满街找……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去年
爹妈盖了新房。新的炕革、门窗。它一上炕
就一排脏脚印。蚊帐,窗帘,都不幸免
最让爹妈不能忍的,是它照常晚回家
一次次扒坏新纱窗。对这新房子爱护
有如我们不可侵犯的内心,你可想见他们的愤怒。
于是某个早晨爹把它夹在胳膊下
扔到了一公里外的铁道北
自个骑车回到院子,那股装出来的轻松劲儿
像撑好的车梯,绷着一根簧
说话比平常低沉,又迅速抬高声调。
可谁都没想到,两天后它又回来了
被街坊称奇。“竟和狗一样,也能认道
铁道北可有好多老坟。”当然
不能指望经此一遭,它会变乖。
再一次,出门卖瓦的五叔把它带到更远的小顾佃子
结果,回来得更快,只用了一天。
第三次更让人吃惊。妹夫在上班途中
扔在九龙山的大桥北,好几公里,隔好几个村
铁轨,公路,河沟连成错综的迷网。
五天后它又出现在妈一直没撤的猫碗旁。
这次在家呆了很久。然后是第四次
也是最后一次。爹和妈到昌黎看妹妹
把它装进书包,扔到十里铺
大概三十里。它没再回来。我听说此事
就在这不久后他们来廊坊。
“要再回来,说啥也不扔了。
它一走,家里就来了耗子。”她现在有点想它。
我几次故意说起它,追问那些细节。
说实话,我原先知道它淘气
但没想过它以这种方式去了看不见,摸不着的
世界另一部分。我想起很多事
找它在手上抓的口子,早没了。
而它却在夜里一再浮现——
在田野奔跑的样子,在河边停下
识别方向的眼神,还有那屡次的和解和背叛
被放在路边时的困惑和茫然……
它就是当了野猫也定会坚强
熟悉新环境。但没了每天叫它回家的人
预备好的碗。可它,是否还存在?
同情与怨恨的纠结只是多舛命运的表象
震撼心灵的是存在那绝对的根本。
就像一部作品,它的不成功
正是我们的失败。我有点害怕
又有点期待。有一天
漆黑的风雨夜,它出现在挠响的窗台。
2007年6月,廊坊
新 麦
他踩墙头上来,轻“嗯”一声算是回应。
背心搭在肩膀,捏着刚卷的纸烟。
用舌尖粘好后拧掉尾巴
晃了好几下火机才点着。他没立刻开始
而是斜倚到邻居家高出的房檐
看村北冒烟的土路和收割的田野。
那幅画,如砖墙砌在他的记忆中。
脚趾头使劲夹着麦粒,脚板
硌得有点痒。
天边,云山宁静得发亮。
他喜欢踩在那上面。
清早摊开均匀细垄
被阳光吸走水份后,变硬的颗粒
吐出真正的麦香。
他走过去接过儿子的簸箕
让他挣口袋。沉甸甸的麦粒
“刷”地灌入,紧拽袋口的手快速合拢
压住翻腾的灰土。
使劲一墩,老房开始颤抖。
照常话不多。除了暴雨中冲下粮仓的麻雀
午休时打河里抓的嘎鱼
几乎没谈过他的工作。
那是件苦力活。麦子
一袋袋竖起。他使劲拍拍最后一袋
宣布收工。又点上烟
半蹲下去,挨件扎口绳。
浓黑灶烟在身后竖起来
凉风不惹眼地渗过
抹去了拉长的阴影。那墩粗一排
在房顶凸显出来。
他静止其间,像一座塔钟。
2007年7月 廊坊
蓝点颏
那时这鸟已不常见
即便听人说起,也立即满怀神往——
颈下那道宝石蓝,羽尖环扣的柔软歌喉
闪烁在我童年的想象中。
春回大地,它学唱所有虫子的歌
蝈蝈、蛐蛐、油葫芦、蝲蝲蛄
这个调皮的音乐家
藏身在它唤醒的田野与河流。
但有一次,我真的得到一只
并握在手中。我帮二胖去看鸟夹子
走到柳树丛——
它就在那。巴掌大铁丝网中
受了惊吓,但没受伤
细线上白虫子还在扭搭。
我兴奋地捧它跑回去——
他妈进来尅他:“都多大了,还弄这个?”
然后它就放回我的掌中。
我轻轻托着,看着它。
它安静蜷缩着如我抑制的狂喜。
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扑棱”一下飞出窗外
了无踪迹。它没叫一声。
我甚至不敢肯定它真是一只蓝点颏——
我激动又害羞
从始至终,都没有看清。
2010-6-20 廊坊
1
小时候我有两块儿磁铁,环形、等大
总是紧紧吸附。竖根木棍儿
把一块套进去,另一块
磁极相反放下,就一头悬住、晃悠。
怎么无间的兄弟转身就水火不容?
我轻按上面的悬环,使它们挨紧
指尖能感到貌合神离的斥力
一松手,又顽固地翘起。
那时,常在磁铁的缝隙就过一下午
看它们排斥、吸引,这对斗气的兄弟
最终紧拥着和解,扣紧时“叭嗒”一声
像誓言永不再分离。
我长时间摆弄它们,手掌
仿佛也因接触过久而磁化。
如今我常在游思中,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
这两块磁铁,一块是我的
另一块原来属于张军,趁他不备
我从他家橱子下的木瓢拿走了它。
哦,神奇的磁铁,强大的吸力
让我用一生美德相抗,才不被吸入。
2
着迷变形金刚的年纪
我吹牛有本厚书,满是机器人插图
还杜撰出“利爪金刚”的威力
一圈儿佯装不屑的艳羡,使我快意。
附和者真假莫辨地炫耀着想象
辩解、争吵,在铃响前忘光。
吕海波,爱害羞的同桌
放学时小心翼翼叫住我——
他想借,满脸通红地发誓
一定精心,不有一点破损。
那股不好意思劲儿
让我慌了神儿,忙说明天,明天——
可他坚持去拿。逆着他家好几里的路
怎么也无法将他说服。我一路忐忑
离家越近越羞于讲明
直到看见邻居家大门紧锁
灵机一动,上去敲门……
之后,大概用更多谎话推脱,忘了过程
只记住那渴望眼神,及一次内疚引发的激动中
我言辞模糊地道歉
并未说清。几年后,他有事找我
寻到邻居家。
后来他家遇到一些悲伤的事……
失去联络很久了。
有时还像四年级的样子,口若悬河
令自己难过。努力学习一草一木寡言的美德
我知道
那本不存在的书,就是沉默。
3
我在北沟遇见李江
他小我几岁,正挽着裤腿捞蝌蚪。
浅溪水位下降,蝌蚪簇拥染黑了白沙
轻轻一舀,满满一瓢。
盆快满了。这些小生命
拼命甩着尾巴,在同伴中游挤。
我说蝌蚪长大,变成青蛙。他不以为然
说鸭子正等吃的,变出鸭蛋。
我狠心掏出一枚蓝色电池盖儿——
那可是我的宝贝,送给他
可他对这没兴趣,只顾埋头猛捞
于是我用力打翻铁盆
威胁再来就一样下场
扔进河里喂泥鳅。他哭着走了
这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不为救了千万只蝌蚪
而是我使用了暴力。
4
猫从床头摔下,闪了致命的腰
无数次温暖我的小身体
在我甜梦时变冷。天亮时
妈非要把它放在炕头烤热。
不该推它!这只猫还小时
我曾抡起拴在它脖子上的绳子
在空中绕圈,直到把它勒晕。
当时以为它死了,因为好一会儿——
直到我的悔意都快消失时,它才缓过来。
它常把吃剩的老鼠藏进被窝
吓妈一跳,从饭橱偷鱼的本事
胜过逮耗子的天职,还在暴雨天
消失一周,回来爹赏了它一块炖肉。
它上葡萄架抓老鼠,搞得半夜院子
响声大作,鸭、狗一顿狂叫
带得全村狗叫,好多灯亮起来……
可这些都不如抡它在空中那一刻清晰
让我心惊。人皆有残忍天性
读书写诗教育自己
为从卤莽生出节制,以狂乱滋生爱。
2003/09/05
不速客
雨一直不停。全家人躺在炕上
唠邻居家新生的牛犊。
突然妹妹一声惊叫:一条蛇
房梁上游走。
它快活地穿梭在椽檩的空隙
像溜进游乐场的坏小子。
黄闪闪的身躯骄傲地扭动
全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我和妈猛坐起来,缩到窗台边
嘴巴紧闭。妹妹还在使劲儿叫。
那时我特别怕蛇
被它迷上,会变成傻子。
还有人说,上树掏鸟的光棍
被钻进嘴里,蛇鳞像倒根刺卡住喉咙……
这时爹不慌不忙
取根竹竿,两三下挑入脸盆——
轮到它干着急,卖劲儿地
在搪瓷面打滑,还不示弱。
急晃着吐信的三角脑袋
被竿头逼在盆底。
然后他念叨着:家蛇护财
顶着冷雨送到房东边的池塘
娘仨才松一口气。
十几年后我正在保定那片陋檐下
读书,一个大雪团
从虚掩的漆门后又准又狠
敲中我的头。雪在脸上融化
迷住眼睛,一双手臂
蛇一样盘住脖颈。同样滑腻
同样是个严重的挑战。从此
我将被迷住?很多年
带凉意的惊讶盘踞在回忆之门。
2002.6.11 秦皇岛
猫
它来,它去。蹑手蹑脚穿行在黑夜中
停下时,檐灯打在扭过来的脸。
它审视着我,表情费人揣摩。它神出鬼没
并站立的地方——当我在它幽绿目光中
局促地顾盼——是我记忆之谷
最常泛滥的角落。是,它算不上好猫——
不仅在小田庄,就和家里养过的比
也算不上。样子普通,灰黑的狸猫纹
脚面和前额缀着白斑,典型的乡村种。
没啥提得起的大事、有趣的花边新闻
比如“义猫救主”、“猫狗一家亲”。
当然这些算不上缺点,问题在它的脾气——
从小就不识逗,常和人亮爪子
晚上固执地钻被窝。不让进,会闹一宿
收留它又要冒半夜翻身,被狠狠抓痛的危险。
的确没多长时间,就抓遍了全家
包括不常回家的我。伤口最多的
是爱逗它又疼它的妹夫。但妈另有说法
“都是他招的,惹着它了。”又举从前那只狗为证
“脾气多好来着,自从赶大车的抽它
见着就追着疯咬。”妹夫总是笑笑
不解释,也不停止。接着逗两下
突然抬手一声咋呼,吓得它猛窜出去。
长成大猫,更特立独行。冷僻眼神
从不看人。白天喜欢躺在炕头
没事就墙头院外自顾自地溜达
高兴时欺负花公鸡,跟狗也叫板。
抓了耗子藏到炕上,被扔掉还忿忿直叫。
它爱瞅准机会,冲上饭桌叼一口就跑
挨多少次打都不长记性。其执拗与坚强
如同一种本能。半夜回家进不来
就在窗台挠玻璃,不给开就顺前门爬上通风窗
抓烂塑料布,咕咚一声跳上锅台。
接下来,前面说了,要钻被窝……
它将意志凌驾于所有厌烦之上。这类小事不断发生
家人讨厌其个性,超出了对它的喜爱。
最爱和前一个比:“仁义,温顺,爱逮耗子。
上次来你这,住俩礼拜那回
你三舅替咱看家,总不喂它。饿急了
住到村东春生家,回来看了三次。
哪像这没心没肺。”可嘴上说
每次丢了爹都一顿好找,阴天下雨
急得扯破嗓子。其实是谁家有耗子
拴几天又放出来。到家依旧我行我素
半夜回来踢里哐啷一番折腾。
对此习以为常,爹照例被吵醒后骂一句
“这个死猫!”妈有时会跟着说“明天扔了去”。
更多时候索性由它。若非特别气人
也就相安无事,照常一日三餐在门墩后小碗
遇上吃肉、排骨都有份。晚上不回来
清早准念叨,傍晚还会满街找……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去年
爹妈盖了新房。新的炕革、门窗。它一上炕
就一排脏脚印。蚊帐,窗帘,都不幸免
最让爹妈不能忍的,是它照常晚回家
一次次扒坏新纱窗。对这新房子爱护
有如我们不可侵犯的内心,你可想见他们的愤怒。
于是某个早晨爹把它夹在胳膊下
扔到了一公里外的铁道北
自个骑车回到院子,那股装出来的轻松劲儿
像撑好的车梯,绷着一根簧
说话比平常低沉,又迅速抬高声调。
可谁都没想到,两天后它又回来了
被街坊称奇。“竟和狗一样,也能认道
铁道北可有好多老坟。”当然
不能指望经此一遭,它会变乖。
再一次,出门卖瓦的五叔把它带到更远的小顾佃子
结果,回来得更快,只用了一天。
第三次更让人吃惊。妹夫在上班途中
扔在九龙山的大桥北,好几公里,隔好几个村
铁轨,公路,河沟连成错综的迷网。
五天后它又出现在妈一直没撤的猫碗旁。
这次在家呆了很久。然后是第四次
也是最后一次。爹和妈到昌黎看妹妹
把它装进书包,扔到十里铺
大概三十里。它没再回来。我听说此事
就在这不久后他们来廊坊。
“要再回来,说啥也不扔了。
它一走,家里就来了耗子。”她现在有点想它。
我几次故意说起它,追问那些细节。
说实话,我原先知道它淘气
但没想过它以这种方式去了看不见,摸不着的
世界另一部分。我想起很多事
找它在手上抓的口子,早没了。
而它却在夜里一再浮现——
在田野奔跑的样子,在河边停下
识别方向的眼神,还有那屡次的和解和背叛
被放在路边时的困惑和茫然……
它就是当了野猫也定会坚强
熟悉新环境。但没了每天叫它回家的人
预备好的碗。可它,是否还存在?
同情与怨恨的纠结只是多舛命运的表象
震撼心灵的是存在那绝对的根本。
就像一部作品,它的不成功
正是我们的失败。我有点害怕
又有点期待。有一天
漆黑的风雨夜,它出现在挠响的窗台。
2007年6月,廊坊
新 麦
他踩墙头上来,轻“嗯”一声算是回应。
背心搭在肩膀,捏着刚卷的纸烟。
用舌尖粘好后拧掉尾巴
晃了好几下火机才点着。他没立刻开始
而是斜倚到邻居家高出的房檐
看村北冒烟的土路和收割的田野。
那幅画,如砖墙砌在他的记忆中。
脚趾头使劲夹着麦粒,脚板
硌得有点痒。
天边,云山宁静得发亮。
他喜欢踩在那上面。
清早摊开均匀细垄
被阳光吸走水份后,变硬的颗粒
吐出真正的麦香。
他走过去接过儿子的簸箕
让他挣口袋。沉甸甸的麦粒
“刷”地灌入,紧拽袋口的手快速合拢
压住翻腾的灰土。
使劲一墩,老房开始颤抖。
照常话不多。除了暴雨中冲下粮仓的麻雀
午休时打河里抓的嘎鱼
几乎没谈过他的工作。
那是件苦力活。麦子
一袋袋竖起。他使劲拍拍最后一袋
宣布收工。又点上烟
半蹲下去,挨件扎口绳。
浓黑灶烟在身后竖起来
凉风不惹眼地渗过
抹去了拉长的阴影。那墩粗一排
在房顶凸显出来。
他静止其间,像一座塔钟。
2007年7月 廊坊
蓝点颏
那时这鸟已不常见
即便听人说起,也立即满怀神往——
颈下那道宝石蓝,羽尖环扣的柔软歌喉
闪烁在我童年的想象中。
春回大地,它学唱所有虫子的歌
蝈蝈、蛐蛐、油葫芦、蝲蝲蛄
这个调皮的音乐家
藏身在它唤醒的田野与河流。
但有一次,我真的得到一只
并握在手中。我帮二胖去看鸟夹子
走到柳树丛——
它就在那。巴掌大铁丝网中
受了惊吓,但没受伤
细线上白虫子还在扭搭。
我兴奋地捧它跑回去——
他妈进来尅他:“都多大了,还弄这个?”
然后它就放回我的掌中。
我轻轻托着,看着它。
它安静蜷缩着如我抑制的狂喜。
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扑棱”一下飞出窗外
了无踪迹。它没叫一声。
我甚至不敢肯定它真是一只蓝点颏——
我激动又害羞
从始至终,都没有看清。
2010-6-20 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