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父辈》2010.08
2010年8月读《我与父辈》,作者阎连科。《我与父辈》从作者的童年开始写起,描述了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生活在河南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
作者用“生活”与“日子”来区分城里人与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有滋有味的。城市提供了很多益于生活的物质条件,如医院、公园、电影院、图书馆,也许你不会去用,但他是确确实实存在,可以供城里人享受的。而乡下人,每天过的是“日子”,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那是单调的重复,繁重而枯燥的劳作,那是每天向田里播洒汗水、体力换取食物必须的程序,是普通农民为换取柴米油盐,养活家里人的唯一选择。
作者深情的回顾了他与父亲之间的往事。父亲天天在地里的忙碌,从日头初升的腰杆挺直、精力充沛,高昂着头到地里耕种,到日头中天时,父亲头垂下来,像晒蔫了的禾苗,到日头下山时,父亲身子弯得好像背着近百斤的重物,走到家的牲口棚里就一动也不想动了。那是被日子、被全家六口的吃饭、被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弯的,它生生的把一个一米七几的汉子压弯了背,压到疾病缠身。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我”,从小就有要逃离农村、逃离这种生活的念头,但当我当兵逃离,没有分担家庭沉重的负担,反而又压给了以为会轻松些的父亲,导致父亲五十几岁便积劳成疾离开了这个他眷恋的苦难世界。作者深深的自责,一遍遍的从心性质问、拷问自己,这只是一个农村孩子正常的想法与选择,却令作者对父亲怀着深深的愧疚,痛苦不已,每个字都饱蘸着父子浓浓的亲情与爱。让人看得锥心泣血。
四叔是走出农村的代表,他到城里打工,家里的生活也比其他家宽松些,成为村里羡慕的对象。为了逃离农村,“我”也跟着四叔到城里打工,以为终于摆脱了那过“日子”的命运,却发现过得也依旧是那似牛似马的“日子”。四叔只身在城里打工,与家里分住两地,农忙的时候回家帮忙,反而形成了他生活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生存方式,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无法把家里搬到城市,也不能回到农村的生活,城里挣钱比家里还是要多些,他们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这样也形成他们生活的尴尬境地。四叔退休后回到农村,但几十年在城市里居住的方式已渗透到他的血液中,使这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他不能适应,无所事事,精神颓唐,靠打麻将消磨度日,直至在牌桌上离去。(随着从农村出来务工的农民的增多,这也将是一个社会问题。)
大伯是一辈子生长在农村的典型,他作为一家之“柱”,支撑着全家近十口的生计,他一生的目标就是要在养活孩子的基础上,让他们娶妻时有高大的瓦房,嫁人时有较风光的嫁妆,并一生为此奔波疲累,直至耗尽。在豫北寒冷的冬天,为了给大哥娶妻,一家十口人踩着刺骨的河水,搬运石头,把形状较好的圆润的留下来堆在墙角作为盖房的原材料,其他的一车一车推到工厂去,换钱。全村人看着这十口人为着一个目的辛苦的劳作,敬佩大伯一家这种精神。而大伯一家在消耗体力的同时,也滋养着性情,打磨着人性,形成了全家每一个人的坚忍,韧性、顶天立地,孝顺、亲情至上的品格。书中还描述了这样一件事,“我”的表弟,大伯的孩子在部队中死去,“我”劝大伯去部队告、去闹,要讨说法,要有补偿,不要显得很窝囊。可伯父说,别闹了,去部队闹了,又会有其他的人受到牵连,会受到批评,甚至受到惩处,人已经死了,就不要再牵扯别人了。多么善良的农民,多么善良的中国人。他们不怕苦难灾难,不怕恶劣的自然条件、不怕繁重的体力劳动,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但他们怕麻烦,怕事,怕麻烦别人,有着懦弱的本性。说起农民好像总是与愚昧无知相连,甚至有些从农村出来的人羞于谈起出身、父母。我从这部作品中再一次体会,那与自然为伴,与土地为亲,最大的社交就是与村里人相处的农民,是如此看重道德、品行,他们淳朴、善良、通情达理、顾全大局,有着许多中国朴实的人生观和传统美德,他们用朴素语言能说出的深刻的道理,远比华丽的语言更令人回味,更深刻。而这些恐怕是我们正在丢失的。
我是在上下班乘坐的114路电车上,在孩子玩耍的“比如世界”的外面把这本书看完的,身处大都市,耳边是喧嚣的人流和车流、快乐玩耍的孩子。思绪被拉到那豫北农村,体会农民对土地的付出、对家庭的责任、顶天立地的做人准则,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当有战事传来,父亲因为挂念当兵的“我”而一次次在麦场深夜徘徊;在父亲去世前,我没舍得把仅余的几十块钱拿出来,满足父亲想看场电影的希望,那深深的自责与悔恨,成绩优秀的姐姐将上初中的机会让给“我”那令人揪心的懂事……,不时令我泪眼婆娑,模糊一片。快乐玩耍的孩子啊,希望你们早点体会这宝贵的做人道理和这朴实真挚深厚的情感!
PS:分析房价过高的原因有各种理论,地价论、土地资源稀缺论等等,还有“丈母娘论”,因为结婚时丈母娘要求一定要有房才能结婚,促使年轻人要买房,推高了房价。最近报道说北京首套房贷者平均年龄仅27岁,引起的大家的争议,有人说八零后的年轻人没有追求,正值创业年华不去创业,反而成为房奴,更有人说买房结婚是病态畸形的社会现象。看了书后,更让我体会,我们有8亿的农民,他们一直把房子作为一个人成家立业的头等大事,作为自己将孩子养大成人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作为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的基本条件。追根溯源,也许我们父辈、祖辈、祖祖辈也是农民,为了一套房子我们依旧可以透支几代人的财富,不在乎大半辈子为地产商和银行打工。房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住所,它是婚姻的前提、个人能力的体现、未来安全感的寄托,要让年轻人不要过早买房,要转变年轻人的观念、丈母娘的观念、父辈的观念,我们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形成的传统观念!这能行吗?
作者用“生活”与“日子”来区分城里人与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有滋有味的。城市提供了很多益于生活的物质条件,如医院、公园、电影院、图书馆,也许你不会去用,但他是确确实实存在,可以供城里人享受的。而乡下人,每天过的是“日子”,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那是单调的重复,繁重而枯燥的劳作,那是每天向田里播洒汗水、体力换取食物必须的程序,是普通农民为换取柴米油盐,养活家里人的唯一选择。
作者深情的回顾了他与父亲之间的往事。父亲天天在地里的忙碌,从日头初升的腰杆挺直、精力充沛,高昂着头到地里耕种,到日头中天时,父亲头垂下来,像晒蔫了的禾苗,到日头下山时,父亲身子弯得好像背着近百斤的重物,走到家的牲口棚里就一动也不想动了。那是被日子、被全家六口的吃饭、被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弯的,它生生的把一个一米七几的汉子压弯了背,压到疾病缠身。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我”,从小就有要逃离农村、逃离这种生活的念头,但当我当兵逃离,没有分担家庭沉重的负担,反而又压给了以为会轻松些的父亲,导致父亲五十几岁便积劳成疾离开了这个他眷恋的苦难世界。作者深深的自责,一遍遍的从心性质问、拷问自己,这只是一个农村孩子正常的想法与选择,却令作者对父亲怀着深深的愧疚,痛苦不已,每个字都饱蘸着父子浓浓的亲情与爱。让人看得锥心泣血。
四叔是走出农村的代表,他到城里打工,家里的生活也比其他家宽松些,成为村里羡慕的对象。为了逃离农村,“我”也跟着四叔到城里打工,以为终于摆脱了那过“日子”的命运,却发现过得也依旧是那似牛似马的“日子”。四叔只身在城里打工,与家里分住两地,农忙的时候回家帮忙,反而形成了他生活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生存方式,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无法把家里搬到城市,也不能回到农村的生活,城里挣钱比家里还是要多些,他们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这样也形成他们生活的尴尬境地。四叔退休后回到农村,但几十年在城市里居住的方式已渗透到他的血液中,使这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他不能适应,无所事事,精神颓唐,靠打麻将消磨度日,直至在牌桌上离去。(随着从农村出来务工的农民的增多,这也将是一个社会问题。)
大伯是一辈子生长在农村的典型,他作为一家之“柱”,支撑着全家近十口的生计,他一生的目标就是要在养活孩子的基础上,让他们娶妻时有高大的瓦房,嫁人时有较风光的嫁妆,并一生为此奔波疲累,直至耗尽。在豫北寒冷的冬天,为了给大哥娶妻,一家十口人踩着刺骨的河水,搬运石头,把形状较好的圆润的留下来堆在墙角作为盖房的原材料,其他的一车一车推到工厂去,换钱。全村人看着这十口人为着一个目的辛苦的劳作,敬佩大伯一家这种精神。而大伯一家在消耗体力的同时,也滋养着性情,打磨着人性,形成了全家每一个人的坚忍,韧性、顶天立地,孝顺、亲情至上的品格。书中还描述了这样一件事,“我”的表弟,大伯的孩子在部队中死去,“我”劝大伯去部队告、去闹,要讨说法,要有补偿,不要显得很窝囊。可伯父说,别闹了,去部队闹了,又会有其他的人受到牵连,会受到批评,甚至受到惩处,人已经死了,就不要再牵扯别人了。多么善良的农民,多么善良的中国人。他们不怕苦难灾难,不怕恶劣的自然条件、不怕繁重的体力劳动,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但他们怕麻烦,怕事,怕麻烦别人,有着懦弱的本性。说起农民好像总是与愚昧无知相连,甚至有些从农村出来的人羞于谈起出身、父母。我从这部作品中再一次体会,那与自然为伴,与土地为亲,最大的社交就是与村里人相处的农民,是如此看重道德、品行,他们淳朴、善良、通情达理、顾全大局,有着许多中国朴实的人生观和传统美德,他们用朴素语言能说出的深刻的道理,远比华丽的语言更令人回味,更深刻。而这些恐怕是我们正在丢失的。
我是在上下班乘坐的114路电车上,在孩子玩耍的“比如世界”的外面把这本书看完的,身处大都市,耳边是喧嚣的人流和车流、快乐玩耍的孩子。思绪被拉到那豫北农村,体会农民对土地的付出、对家庭的责任、顶天立地的做人准则,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当有战事传来,父亲因为挂念当兵的“我”而一次次在麦场深夜徘徊;在父亲去世前,我没舍得把仅余的几十块钱拿出来,满足父亲想看场电影的希望,那深深的自责与悔恨,成绩优秀的姐姐将上初中的机会让给“我”那令人揪心的懂事……,不时令我泪眼婆娑,模糊一片。快乐玩耍的孩子啊,希望你们早点体会这宝贵的做人道理和这朴实真挚深厚的情感!
PS:分析房价过高的原因有各种理论,地价论、土地资源稀缺论等等,还有“丈母娘论”,因为结婚时丈母娘要求一定要有房才能结婚,促使年轻人要买房,推高了房价。最近报道说北京首套房贷者平均年龄仅27岁,引起的大家的争议,有人说八零后的年轻人没有追求,正值创业年华不去创业,反而成为房奴,更有人说买房结婚是病态畸形的社会现象。看了书后,更让我体会,我们有8亿的农民,他们一直把房子作为一个人成家立业的头等大事,作为自己将孩子养大成人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作为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的基本条件。追根溯源,也许我们父辈、祖辈、祖祖辈也是农民,为了一套房子我们依旧可以透支几代人的财富,不在乎大半辈子为地产商和银行打工。房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住所,它是婚姻的前提、个人能力的体现、未来安全感的寄托,要让年轻人不要过早买房,要转变年轻人的观念、丈母娘的观念、父辈的观念,我们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形成的传统观念!这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