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的入世关怀
愿望遂心,自由不触及旁人,热气熔熔的放映厅,一个人心无庞杂,随着《千里走单骑》的世界,起落、跌宕、或悲、或喜。
简单的关怀于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和简单的光影效果之中,《千里》一片重新回归张艺谋早期以情节取胜的电影本位。虽然拍摄地选在众多小资热捧的商业古城丽江,选用的演员是七十年代红极中日的偶像高仓建,但这些丝毫不能影响该片想要传达的入世关怀。
如果说《英雄》和《十面埋伏》是张希望通过电影,试图圆自己曾经武侠梦的话,《千里》这部电影算是他的又一次转型。
《英雄》、《十面埋伏》虽然情节各有不同,但张一直希望通过虚幻的武侠世界,传达一种终极形而上的思考。而《英雄》里单薄的故事情节,使这种思考有太多自说自话的嫌疑。“舍生取义侠之大者”的说辞,还仅仅停留在早期侠客精神的思考上,特别是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更象是主旋律在说教,《英雄》的最后,影片已经让观众放弃了思考的权利,在孟长县亭长李连杰在被射出人形之后,台下竟笑声一片,“舍生取义” 的所谓心容“天下”的侠义精神似乎并没有感动观众,影片在一片“风、风……”无足轻重的痴叫声中草草了事。影片所要传达出的牺牲精神,是建立在拥护封建专制的基础上,其核心价值与美国影片《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最后一声“freedom”的侠义境界竟有千壤之别。
老谋子在《千里》一片中,重拾起当年惯用的手法,以写实还原取胜。在《英雄》与《十面埋伏》的成功运作之后,张对于电影的商业运做驾轻就熟,演员高仓建和丽江古城,无疑是进入亚洲市场,赚取票房的保证。
可贵的是影片中,张并没有刻意渲染丽江的美,平实的自然风光与父亲沉重的情绪,使影片不十分俏丽的色彩变的合情合理。玉龙雪山透过父亲的眼睛,显的那么寒冷与孤独。
在情节上,《千里》放弃了对形而上的诠释,立足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孤独和人与人面具般存在关系的置疑与拷问,整部电影投射出一种浓浓的入世关怀。
故事很简单,一个北海道的水手,一个孤单的老头,一个被儿子责备的父亲。在儿子病危之际,希望达成儿子最后心愿,远赴中国,开始了千里走单骑的行程……
儿子建一致力研究面具戏,并曾专程到丽江拍摄一个当地著名的面具戏艺人的记录片,但那次,建一没能看到最精彩的那出儿《千里走单骑》,艺人答应来年为建一好好的唱。
次年,建一得了肝癌,但却因父子隔阂而不愿意见千里迢迢赶来的父亲。对于儿子的不原谅,父亲沉默无语。儿媳拿了儿子拍的记录片给父亲看,父亲看到了片中艺人对儿子的承诺,他以为致爱面具戏的儿子一定非常希望亲眼看到《千里走单骑》,于是想当然的出发,去丽江为儿子实现最后一个希望。
显然这是一个冲动的行为,十几年来没有交流的父子,也许只能靠这种冲动的浪漫去化解心结,而且这也许是父亲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影片中,建一父子之间是失语的,而乖张的面具却成了他们冰释前嫌的纽带,成了父子间温热内心的桥梁。无形的面具让父子隔阂,有形的面具又让父亲为了儿子,开始了千里走单骑之旅,当儿子知道父亲初衷的那一刻,面具应该摘下了吧,想着孤身上路的老父,一切释然。
在丽江,父亲并没能找到曾经给儿子许下承诺的艺人,原来,他因为打伤人入狱三年。父亲并没有放弃,诸多努力之后,感动了众人,最终获准在监狱中拍摄《千里走单骑》。
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锣鼓响器终了,艺人站在台上迟迟不动,摘下面具,一张泪流满面的脸。艺人说,想念他从没见过面的私生子。
看到这一幕,父亲的画外音响起。“真是佩服艺人的勇气,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痛快的哭。如果我也能象他一样自然坦然露心声,我和建一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同为父亲思念儿子的共鸣,建一父亲决定去石头村把艺人儿子带来,帮助他们父子相认。在回来的路上,杨杨(艺人的儿子)突然跑了,父亲在追杨杨的过程中迷了路,和杨杨一起困在了大山中。
一种久违的靠近,在大山中寂静的夜,一个老人、一个孩子。父亲想到建一,他从杨杨的身上重新回归了一种微妙的父爱。怕杨杨跑掉,看他拉屎;送他口哨,让他玩耍;在石洞中给熟睡的杨杨披上衣服……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动容的情节。在大山中迷路的一老一少,仿佛并不让人担心。或者更希望别人能晚些找到他们,能让这份暖再持久一点。高仓建影片中唯一一个微笑,是他在用数码相机拍杨杨拉屎,而杨杨有些恼羞成怒用手阻挡时笑的。这样一个细节,微妙的传达了父亲与儿子,男人与男人之间善意的玩笑,淡淡的却又最亲密无间的情感。高仓建扮演的父亲,一个铮铮铁骨的父亲,却有着孩子般单纯善良的心。他的微笑,增加了影片的温度,这是一个曾经的遗忘镜头,他和建一也曾那样的亲密无间……
夜深了,杨杨的口哨声,父亲的闪光灯,不仅是求救信号,更是一种信任、一种融合,一种默契,是心灵最华丽的乐章,那一刻,没有国界之分,没有语言差别,只有心灵最美丽的撞击和最人性的关怀。
被救出后,父亲得知杨杨不希望见自己的生父。“也许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见他的爸爸,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父亲放弃了杨杨去见他生父的念头,同时也接到了建一去世的噩耗。
建一给父亲留下了最后一封信,说感谢父亲为他做这件事,其实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面具戏,而是觉得看到面具戏就象看到了戴着面具生活的自己。他希望父亲赶快回来,不希望父亲在丽江象他一样孤独。终于,他原谅了父亲,原谅了自己,他可以把面具摘下来了……
面向玉龙雪山,父亲想着建一信中提到的事情潸然泪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什么到最后一刻,才能正常的表达……是怜悯,是原谅,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他们一直彼此深爱。
丽江之行,父亲体会到了建一孤立无援的凄凉,同时也尝到了揭开面具示人的温暖与当地人的热情、淳朴、善良。
父亲回到监狱,拿杨杨照片给艺人看,艺人看了照片再一次痛哭流涕,周围人无不动容。父亲放弃面具戏一事,而艺人执意要演,说要让父亲把自己最好的表演带回日本给建一看,父亲同意,说建一一定会非常喜欢的。
音乐奏响,灯光舞动,艺人在台上认真的演,父亲在台下认真的拍,虽然还戴着面具,但心灵的那幅已经不存在了……
简单的关怀于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和简单的光影效果之中,《千里》一片重新回归张艺谋早期以情节取胜的电影本位。虽然拍摄地选在众多小资热捧的商业古城丽江,选用的演员是七十年代红极中日的偶像高仓建,但这些丝毫不能影响该片想要传达的入世关怀。
如果说《英雄》和《十面埋伏》是张希望通过电影,试图圆自己曾经武侠梦的话,《千里》这部电影算是他的又一次转型。
《英雄》、《十面埋伏》虽然情节各有不同,但张一直希望通过虚幻的武侠世界,传达一种终极形而上的思考。而《英雄》里单薄的故事情节,使这种思考有太多自说自话的嫌疑。“舍生取义侠之大者”的说辞,还仅仅停留在早期侠客精神的思考上,特别是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更象是主旋律在说教,《英雄》的最后,影片已经让观众放弃了思考的权利,在孟长县亭长李连杰在被射出人形之后,台下竟笑声一片,“舍生取义” 的所谓心容“天下”的侠义精神似乎并没有感动观众,影片在一片“风、风……”无足轻重的痴叫声中草草了事。影片所要传达出的牺牲精神,是建立在拥护封建专制的基础上,其核心价值与美国影片《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最后一声“freedom”的侠义境界竟有千壤之别。
老谋子在《千里》一片中,重拾起当年惯用的手法,以写实还原取胜。在《英雄》与《十面埋伏》的成功运作之后,张对于电影的商业运做驾轻就熟,演员高仓建和丽江古城,无疑是进入亚洲市场,赚取票房的保证。
可贵的是影片中,张并没有刻意渲染丽江的美,平实的自然风光与父亲沉重的情绪,使影片不十分俏丽的色彩变的合情合理。玉龙雪山透过父亲的眼睛,显的那么寒冷与孤独。
在情节上,《千里》放弃了对形而上的诠释,立足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孤独和人与人面具般存在关系的置疑与拷问,整部电影投射出一种浓浓的入世关怀。
故事很简单,一个北海道的水手,一个孤单的老头,一个被儿子责备的父亲。在儿子病危之际,希望达成儿子最后心愿,远赴中国,开始了千里走单骑的行程……
儿子建一致力研究面具戏,并曾专程到丽江拍摄一个当地著名的面具戏艺人的记录片,但那次,建一没能看到最精彩的那出儿《千里走单骑》,艺人答应来年为建一好好的唱。
次年,建一得了肝癌,但却因父子隔阂而不愿意见千里迢迢赶来的父亲。对于儿子的不原谅,父亲沉默无语。儿媳拿了儿子拍的记录片给父亲看,父亲看到了片中艺人对儿子的承诺,他以为致爱面具戏的儿子一定非常希望亲眼看到《千里走单骑》,于是想当然的出发,去丽江为儿子实现最后一个希望。
显然这是一个冲动的行为,十几年来没有交流的父子,也许只能靠这种冲动的浪漫去化解心结,而且这也许是父亲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影片中,建一父子之间是失语的,而乖张的面具却成了他们冰释前嫌的纽带,成了父子间温热内心的桥梁。无形的面具让父子隔阂,有形的面具又让父亲为了儿子,开始了千里走单骑之旅,当儿子知道父亲初衷的那一刻,面具应该摘下了吧,想着孤身上路的老父,一切释然。
在丽江,父亲并没能找到曾经给儿子许下承诺的艺人,原来,他因为打伤人入狱三年。父亲并没有放弃,诸多努力之后,感动了众人,最终获准在监狱中拍摄《千里走单骑》。
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锣鼓响器终了,艺人站在台上迟迟不动,摘下面具,一张泪流满面的脸。艺人说,想念他从没见过面的私生子。
看到这一幕,父亲的画外音响起。“真是佩服艺人的勇气,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痛快的哭。如果我也能象他一样自然坦然露心声,我和建一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同为父亲思念儿子的共鸣,建一父亲决定去石头村把艺人儿子带来,帮助他们父子相认。在回来的路上,杨杨(艺人的儿子)突然跑了,父亲在追杨杨的过程中迷了路,和杨杨一起困在了大山中。
一种久违的靠近,在大山中寂静的夜,一个老人、一个孩子。父亲想到建一,他从杨杨的身上重新回归了一种微妙的父爱。怕杨杨跑掉,看他拉屎;送他口哨,让他玩耍;在石洞中给熟睡的杨杨披上衣服……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动容的情节。在大山中迷路的一老一少,仿佛并不让人担心。或者更希望别人能晚些找到他们,能让这份暖再持久一点。高仓建影片中唯一一个微笑,是他在用数码相机拍杨杨拉屎,而杨杨有些恼羞成怒用手阻挡时笑的。这样一个细节,微妙的传达了父亲与儿子,男人与男人之间善意的玩笑,淡淡的却又最亲密无间的情感。高仓建扮演的父亲,一个铮铮铁骨的父亲,却有着孩子般单纯善良的心。他的微笑,增加了影片的温度,这是一个曾经的遗忘镜头,他和建一也曾那样的亲密无间……
夜深了,杨杨的口哨声,父亲的闪光灯,不仅是求救信号,更是一种信任、一种融合,一种默契,是心灵最华丽的乐章,那一刻,没有国界之分,没有语言差别,只有心灵最美丽的撞击和最人性的关怀。
被救出后,父亲得知杨杨不希望见自己的生父。“也许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见他的爸爸,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父亲放弃了杨杨去见他生父的念头,同时也接到了建一去世的噩耗。
建一给父亲留下了最后一封信,说感谢父亲为他做这件事,其实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面具戏,而是觉得看到面具戏就象看到了戴着面具生活的自己。他希望父亲赶快回来,不希望父亲在丽江象他一样孤独。终于,他原谅了父亲,原谅了自己,他可以把面具摘下来了……
面向玉龙雪山,父亲想着建一信中提到的事情潸然泪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什么到最后一刻,才能正常的表达……是怜悯,是原谅,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他们一直彼此深爱。
丽江之行,父亲体会到了建一孤立无援的凄凉,同时也尝到了揭开面具示人的温暖与当地人的热情、淳朴、善良。
父亲回到监狱,拿杨杨照片给艺人看,艺人看了照片再一次痛哭流涕,周围人无不动容。父亲放弃面具戏一事,而艺人执意要演,说要让父亲把自己最好的表演带回日本给建一看,父亲同意,说建一一定会非常喜欢的。
音乐奏响,灯光舞动,艺人在台上认真的演,父亲在台下认真的拍,虽然还戴着面具,但心灵的那幅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