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会注考证》(四部精要本)卷一百八、一百九笔记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p-605(b)
集解、索隐、正义皆言安国为汝颖之士。
“尝受韩子、杂家说於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於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p-605(b)
按,韩安国出汝颖间,早事梁孝王,以扞御吴兵起名。观之李广则曾有受梁王将军印之事。吴楚固以经济实力之增而野心膨胀,吴楚事毕至武帝朝又解决梁王问题。观安国为将持重则或可预见其兵败辽西病死之事乎?
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之。后安国又起为梁内史,卒善遇田甲。P-605(c)
此可与李广杀霸陵尉成一鲜明对比,又可略窥安国持重性格。
建元六年,大行令王恢议征匈奴,安国主和亲,议者多附安国,上遂许和亲。次年(元光元年,前134年)王恢与聂壹成马邑之谋,时李广为伏兵中之骁骑将军,诸将皆属护军将军韩安国。马邑无功,天子怒。下王恢廷尉,当斩。恢私行千金于丞相田蚡,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武帝卒以失众心对之。恢自杀。安国又因持重(主和亲、为将持重)且多举贤免。故丞相田蚡死后,安国行丞相事。P-606(a-b-c)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P-606(a)
安国新败辽西,“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後稍斥疏,下迁;而新幸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p-606(c)
太史公与壶遂交厚(遂为安国所荐),遂“深中隐厚”,因有“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之叹。遂将用为汉相,会卒不果行。“壶遂之内廉修行,斯鞠躬君子也。”p-606(c)
太史公“知人论事”,以壶遂观韩安国。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p-607(a)
按,孝文十四年即西元前166年;萧关当在今宁夏固原(高平)一带。萧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一带)、散关(陕西宝鸡一带)、武关(陕南丹凤)四关之内,谓之“关中”,今之“关中”概念似多指渭河谷底(平原)之渭南、铜川、西安、咸阳、宝鸡等地;“良家子”,据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即泷川资言考证,皆认为其为“非医、巫、商贾、百工”。固知民有“良、贱”,考证更是以“良家子”为“以才力从大将军,取功名而非卒伍”。中古身份之制以划分“士、农、工、商”为标准的“四民”(“奴”不在其中),除工、商外,民应征入伍后之身份应为卒(兵),而所谓“六郡良家子”、“以良家子为羽林、期门”之“良家子”似应与“士”之关系更近,则其博取功名皆因荫功之制传之不久,家道中落而身无功名,甚至“辱没先人”,或汉初功臣旁系、姻亲关系者。如在对匈奴作战中,武帝授意大将军专使公孙敖为前锋以换李广,广失期自刎,敖先失爵战后复又得之。此外卫、霍皆武帝外家,青出身家奴,奴者当属“贱民”之行列,故助其“雪洗”之迹明矣。终为武帝朝依赖外家之例。且良家子于军中之身份为羽林、期门,可升迁至皇帝随从郎官以及“常侍”,而非为卒(兵)可与之比拟者。后世亦多有以功臣、降将、属国王侯子弟、质任编排而为侍从之例。一则护卫之职非同小可,需以信任等关系者任之;二则兼有羁縻、安抚、监视、控制之意;三则时有增强战斗力之意;再则于此种“良家子”之前途、勋名流转,其或可“家世为高门”者;观此条以“匈奴”与“胡”并称,以内容观之,则具体有相叠合处,则匈奴于汉世已称为“胡”之迹明矣。“胡”者一般与“东胡”之地域有关,然此称所带之“后世”因素颇多,又指与西域以来之诸民族。匈奴应为北方民族,其地应为“西、西北”,然自当与“北、东北”发生关系,其势强之时所控之部亦当有“东胡”之众。后世之“胡父鲜卑母”、“鲜卑父胡母”之“胡”,则指匈奴无疑,此皆沦为“杂胡”,参唐长孺《魏晋杂胡考》。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p-607(a)
按:以此条观之,则李广成名在平吴、楚乱时,甚早,且从太尉周亚夫,远比卫、霍起于裙带者。周亚夫后为景帝所杀、梁王事败亦死。集解(裴駰)于赏印事下注曰:“文颖曰:广为汉将,私受梁印,故不以赏也。”梁王,窦太后亲弟,颇为太后所喜,且欲立为君,梁王亦颇怀此志。李广骁勇,梁王授之将军印者,似怀笼络之心,为己用之意耳。孰料景帝不赏反徙,亦当有抑扬之用意在。此事如置入汉初郡国问题及藩王地位升降变化中观之,则颇有趣矣。武帝以削平藩王之势而尽揽政于己为任。故李广初登军界即有此“污点”,且多与武帝唯亲之人相忤,其结局固亦可知矣!后文公之公孙昆邪(混邪)泣谏,广才可为上郡太守,“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恐亡之。”公孙昆邪为北地义渠,北地当今铜川耀县。昆邪恐因赏罚不当,致其北奔,才有徙大郡之议。恐景帝对如何安排李广亦破费一番踌躇。然广镇之北地,证明此决定尚属“英明”,匈奴因而不敢犯边者多年。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匈奴)射伤中贵人,……中贵人还走广……”p-607(b)
按“中贵人”者,集解、索隐分别谓:“汉书音义曰:‘内官之幸贵者’”、“案董巴《舆服志》云:‘黄门丞至亲密,使听查天下,谓之中贵人使者,崔浩云在中面贵,非德望,故名不见也’”泷川资言考证曰:“宦官从军,盖以是为始”。余以为崔浩之言得之,此“中贵人”者似不尽为宦官也,且裴駰亦未明说其为宦官(黄门丞)泷川以后世观之汉世,亦有勉强之嫌。“中贵人”者或指如田蚡、窦婴之流亦未可知。“匈奴射雕者”当为匈奴中骑射之强者,“射雕”之举动或与匈奴之祭祀、风俗有关?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广上马……射杀胡白马将……”p-607(b)
按:以后世之“白马义从”、“白虏”观之,则“白马将”或与东胡族系有某种关联?抑或按马色区分将卒之用。可参唐长孺氏《论丛》。
“(广)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p-607(b)
按:此处“左右以为”颇可注意。按文意,似在左右劝谏之下,方得以入朝。卫尉,中两千石,上郡太守品秩亦在两千石左右。此举并非武帝本意?观广之斩霸陵尉,可见李广之心胸(广散游时因夜游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泷川考证曰:“《汉书》载广斩尉自劾,武帝乃诏拜广为右北平太守。是欲的其守边之任也,故而不之责”。有后世之“州将、郡将”亦可指“刺史、太守”参周一良《札记》,则又可见地方行政之“文、武”问题。
p-608(a)页泷川资言考证引《吕览》、《西京杂记》等证李将军射虎事,参卢纶《塞下曲》。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中多首虏,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p-608(a)
“后三岁(元狩三年,前120年)……力战,汉兵死者过半,博望侯(张骞)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广从弟李蔡……元朔五年……有功,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人后,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独恨面诱降羌八百余人而杀之)。朔曰:‘功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后三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p-608(b)
李广多有抑郁,李蔡为人在中下,索隐“按以九品而论,在下之中,当第八”,汉初并无“九品之制”,当从孔子——董仲舒——陈群而成“九品”视官审人。此时已有“上、中、下”之“品”的思维;王朔,泷川资言考证曰:王先谦曰:《开元占经》日占中,多引王朔说,汉人多事鬼神,多有占卜、望气之举。可参鲁惟一、金春峰、徐复观、葛兆光等。
至于卫青命李广出“右道”时“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勿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紧接着说“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李广。”p-608(b)思逯耀东之说,颇以为然。
广有三子,当卢、椒、敢。当卢为陵之父,早卒。椒亦先广而死。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下吏治,自杀,国除。敢继父广为郎中令,殴伤大将军,霍去病射杀李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p-609(a)按“当卢”为匈奴官号。
李陵为分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忧以转移匈奴视线,分散匈奴兵力,降后“族陵母妻子”且“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p-609(a)
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有其含义,岂可以今日之意度之?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p-605(b)
集解、索隐、正义皆言安国为汝颖之士。
“尝受韩子、杂家说於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於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p-605(b)
按,韩安国出汝颖间,早事梁孝王,以扞御吴兵起名。观之李广则曾有受梁王将军印之事。吴楚固以经济实力之增而野心膨胀,吴楚事毕至武帝朝又解决梁王问题。观安国为将持重则或可预见其兵败辽西病死之事乎?
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之。后安国又起为梁内史,卒善遇田甲。P-605(c)
此可与李广杀霸陵尉成一鲜明对比,又可略窥安国持重性格。
建元六年,大行令王恢议征匈奴,安国主和亲,议者多附安国,上遂许和亲。次年(元光元年,前134年)王恢与聂壹成马邑之谋,时李广为伏兵中之骁骑将军,诸将皆属护军将军韩安国。马邑无功,天子怒。下王恢廷尉,当斩。恢私行千金于丞相田蚡,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武帝卒以失众心对之。恢自杀。安国又因持重(主和亲、为将持重)且多举贤免。故丞相田蚡死后,安国行丞相事。P-606(a-b-c)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P-606(a)
安国新败辽西,“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後稍斥疏,下迁;而新幸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p-606(c)
太史公与壶遂交厚(遂为安国所荐),遂“深中隐厚”,因有“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之叹。遂将用为汉相,会卒不果行。“壶遂之内廉修行,斯鞠躬君子也。”p-606(c)
太史公“知人论事”,以壶遂观韩安国。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p-607(a)
按,孝文十四年即西元前166年;萧关当在今宁夏固原(高平)一带。萧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一带)、散关(陕西宝鸡一带)、武关(陕南丹凤)四关之内,谓之“关中”,今之“关中”概念似多指渭河谷底(平原)之渭南、铜川、西安、咸阳、宝鸡等地;“良家子”,据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即泷川资言考证,皆认为其为“非医、巫、商贾、百工”。固知民有“良、贱”,考证更是以“良家子”为“以才力从大将军,取功名而非卒伍”。中古身份之制以划分“士、农、工、商”为标准的“四民”(“奴”不在其中),除工、商外,民应征入伍后之身份应为卒(兵),而所谓“六郡良家子”、“以良家子为羽林、期门”之“良家子”似应与“士”之关系更近,则其博取功名皆因荫功之制传之不久,家道中落而身无功名,甚至“辱没先人”,或汉初功臣旁系、姻亲关系者。如在对匈奴作战中,武帝授意大将军专使公孙敖为前锋以换李广,广失期自刎,敖先失爵战后复又得之。此外卫、霍皆武帝外家,青出身家奴,奴者当属“贱民”之行列,故助其“雪洗”之迹明矣。终为武帝朝依赖外家之例。且良家子于军中之身份为羽林、期门,可升迁至皇帝随从郎官以及“常侍”,而非为卒(兵)可与之比拟者。后世亦多有以功臣、降将、属国王侯子弟、质任编排而为侍从之例。一则护卫之职非同小可,需以信任等关系者任之;二则兼有羁縻、安抚、监视、控制之意;三则时有增强战斗力之意;再则于此种“良家子”之前途、勋名流转,其或可“家世为高门”者;观此条以“匈奴”与“胡”并称,以内容观之,则具体有相叠合处,则匈奴于汉世已称为“胡”之迹明矣。“胡”者一般与“东胡”之地域有关,然此称所带之“后世”因素颇多,又指与西域以来之诸民族。匈奴应为北方民族,其地应为“西、西北”,然自当与“北、东北”发生关系,其势强之时所控之部亦当有“东胡”之众。后世之“胡父鲜卑母”、“鲜卑父胡母”之“胡”,则指匈奴无疑,此皆沦为“杂胡”,参唐长孺《魏晋杂胡考》。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p-607(a)
按:以此条观之,则李广成名在平吴、楚乱时,甚早,且从太尉周亚夫,远比卫、霍起于裙带者。周亚夫后为景帝所杀、梁王事败亦死。集解(裴駰)于赏印事下注曰:“文颖曰:广为汉将,私受梁印,故不以赏也。”梁王,窦太后亲弟,颇为太后所喜,且欲立为君,梁王亦颇怀此志。李广骁勇,梁王授之将军印者,似怀笼络之心,为己用之意耳。孰料景帝不赏反徙,亦当有抑扬之用意在。此事如置入汉初郡国问题及藩王地位升降变化中观之,则颇有趣矣。武帝以削平藩王之势而尽揽政于己为任。故李广初登军界即有此“污点”,且多与武帝唯亲之人相忤,其结局固亦可知矣!后文公之公孙昆邪(混邪)泣谏,广才可为上郡太守,“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恐亡之。”公孙昆邪为北地义渠,北地当今铜川耀县。昆邪恐因赏罚不当,致其北奔,才有徙大郡之议。恐景帝对如何安排李广亦破费一番踌躇。然广镇之北地,证明此决定尚属“英明”,匈奴因而不敢犯边者多年。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匈奴)射伤中贵人,……中贵人还走广……”p-607(b)
按“中贵人”者,集解、索隐分别谓:“汉书音义曰:‘内官之幸贵者’”、“案董巴《舆服志》云:‘黄门丞至亲密,使听查天下,谓之中贵人使者,崔浩云在中面贵,非德望,故名不见也’”泷川资言考证曰:“宦官从军,盖以是为始”。余以为崔浩之言得之,此“中贵人”者似不尽为宦官也,且裴駰亦未明说其为宦官(黄门丞)泷川以后世观之汉世,亦有勉强之嫌。“中贵人”者或指如田蚡、窦婴之流亦未可知。“匈奴射雕者”当为匈奴中骑射之强者,“射雕”之举动或与匈奴之祭祀、风俗有关?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广上马……射杀胡白马将……”p-607(b)
按:以后世之“白马义从”、“白虏”观之,则“白马将”或与东胡族系有某种关联?抑或按马色区分将卒之用。可参唐长孺氏《论丛》。
“(广)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p-607(b)
按:此处“左右以为”颇可注意。按文意,似在左右劝谏之下,方得以入朝。卫尉,中两千石,上郡太守品秩亦在两千石左右。此举并非武帝本意?观广之斩霸陵尉,可见李广之心胸(广散游时因夜游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泷川考证曰:“《汉书》载广斩尉自劾,武帝乃诏拜广为右北平太守。是欲的其守边之任也,故而不之责”。有后世之“州将、郡将”亦可指“刺史、太守”参周一良《札记》,则又可见地方行政之“文、武”问题。
p-608(a)页泷川资言考证引《吕览》、《西京杂记》等证李将军射虎事,参卢纶《塞下曲》。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中多首虏,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p-608(a)
“后三岁(元狩三年,前120年)……力战,汉兵死者过半,博望侯(张骞)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广从弟李蔡……元朔五年……有功,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人后,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独恨面诱降羌八百余人而杀之)。朔曰:‘功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后三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p-608(b)
李广多有抑郁,李蔡为人在中下,索隐“按以九品而论,在下之中,当第八”,汉初并无“九品之制”,当从孔子——董仲舒——陈群而成“九品”视官审人。此时已有“上、中、下”之“品”的思维;王朔,泷川资言考证曰:王先谦曰:《开元占经》日占中,多引王朔说,汉人多事鬼神,多有占卜、望气之举。可参鲁惟一、金春峰、徐复观、葛兆光等。
至于卫青命李广出“右道”时“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勿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紧接着说“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李广。”p-608(b)思逯耀东之说,颇以为然。
广有三子,当卢、椒、敢。当卢为陵之父,早卒。椒亦先广而死。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下吏治,自杀,国除。敢继父广为郎中令,殴伤大将军,霍去病射杀李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p-609(a)按“当卢”为匈奴官号。
李陵为分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忧以转移匈奴视线,分散匈奴兵力,降后“族陵母妻子”且“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p-609(a)
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有其含义,岂可以今日之意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