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的旅行(六):初识苗族歌舞
今天来到有世界“苗寨王国”之称的雷山,目的地是郎德上寨。
雷山县得名于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是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中第三、四、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苗族村寨比较集中,至今几乎全部是吊脚木楼建筑群,历史悠久,文化深厚。2006年,雷山苗族吊脚楼建筑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93年,雷山县郎德上寨吊脚木楼群被载入《中国博物馆志》,2001年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郎德上寨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百个特色博物馆等称号。
到了雷山,我坐的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所幸全车人都安全。司机在等待交警来处理,全车人只好弃车另找出路。我背起包,顺道走向了公路旁边的一个叫“平寨”的苗族村落。沿着巴拉河流域,两岸及山后面密密麻麻分布着众多苗寨。苗族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这是雷公山区苗族村寨的基本特色。高山幽谷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90.5%,平地很少,土地极为宝贵。这一地质结构使居住在这个山区的苗族只有选择在斜坡上造房、建寨,留出宝贵的平地和河谷两岸做耕地,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平寨在山中央,山脚下都是田地。在我所了解的苗寨中,并没有任何平寨的资料说明,所以没停留太多时间,拍了一些照片便计划寻车到郎德上寨。
路上偶遇北京自驾来贵州采风的晓彤一行三人,厚着脸皮蹭上车,一起去郎德。晓彤主要是为写生准备素材,来之前做足了功课,一路上看到有特色的景观都会停留观看。我们自然地溜进了路旁的南花村,开始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走不到百米,便看到了一位盛装打扮的苗族姑娘。在镜头下,这身打扮实在太漂亮了!专门研究苗族服装的学者认为,苗族的服饰远远超出了遮身蔽体的功能,是苗族的“无字史书”,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符号和世代的精神寄托。在无尽的战乱和逼迫下,苗族人失去了土地和财产,凭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将千百年来崇拜、认知、愿望和民族历史都绣进了服饰里。期待在接下来的旅行中,我能有机会加深对苗族服饰的认知。
顺着村道,我们来到了村子的中心。这是一块树林环绕的空地,村里的长者在拾级而上的石阶列队欢迎,我们事先不知有什么场面,一时颇为惊讶。反正来了,也不管那么多了,我们直接来到聚集地。在芦笙的伴奏下,首先进行的是集体歌舞,人群中分为三队人马:芦笙、盛装的苗族女孩和有明显装束特点的上了年纪的苗族妇女,戴着黑色围帽的苗族妇女人数较多,站在外围。芦笙、盛装的苗族女孩在内环,伴着节奏,人群形成有序的逆时针转动,苗族同胞的能歌善舞初露端倪。紧接着的是“盛装舞步”、男女对跳、女声合唱和最后的大集体(允许外人一起)合跳,一序列的歌舞,让我第一次见识苗族同胞的才情。对于只会跳“一字舞”的舞盲刘刘来说,真是开了眼界。他们身体的协调、节奏的把握和歌舞的编排等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对在大山居住的苗族,我不禁在问自己:生活的快乐真的那么难找吗?
在节目的最后,看到他们在挂横幅,原来是召开村民工作大会。村主任潘先生热情地回答了我的询问,由于他们正在工作,不便打扰,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南花村。据晓彤说,这场盛会远远胜过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所看到的表演。西江传统的歌舞想来也不差,只是要看什么时候。对于专供游客的表演,大概也不过是旅游商品罢。
在傍晚中,我们到达了郎德。天色已晚,郎德的美好一面,只好等待明天去揭晓了。
中国首家旅游主题店——万里行旅游主题店
刘铭初
年4月17日凌晨于郎德
![]() |
雷山县得名于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是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中第三、四、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苗族村寨比较集中,至今几乎全部是吊脚木楼建筑群,历史悠久,文化深厚。2006年,雷山苗族吊脚楼建筑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93年,雷山县郎德上寨吊脚木楼群被载入《中国博物馆志》,2001年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郎德上寨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百个特色博物馆等称号。
![]() |
到了雷山,我坐的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所幸全车人都安全。司机在等待交警来处理,全车人只好弃车另找出路。我背起包,顺道走向了公路旁边的一个叫“平寨”的苗族村落。沿着巴拉河流域,两岸及山后面密密麻麻分布着众多苗寨。苗族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这是雷公山区苗族村寨的基本特色。高山幽谷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90.5%,平地很少,土地极为宝贵。这一地质结构使居住在这个山区的苗族只有选择在斜坡上造房、建寨,留出宝贵的平地和河谷两岸做耕地,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平寨在山中央,山脚下都是田地。在我所了解的苗寨中,并没有任何平寨的资料说明,所以没停留太多时间,拍了一些照片便计划寻车到郎德上寨。
![]() |
路上偶遇北京自驾来贵州采风的晓彤一行三人,厚着脸皮蹭上车,一起去郎德。晓彤主要是为写生准备素材,来之前做足了功课,一路上看到有特色的景观都会停留观看。我们自然地溜进了路旁的南花村,开始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走不到百米,便看到了一位盛装打扮的苗族姑娘。在镜头下,这身打扮实在太漂亮了!专门研究苗族服装的学者认为,苗族的服饰远远超出了遮身蔽体的功能,是苗族的“无字史书”,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符号和世代的精神寄托。在无尽的战乱和逼迫下,苗族人失去了土地和财产,凭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将千百年来崇拜、认知、愿望和民族历史都绣进了服饰里。期待在接下来的旅行中,我能有机会加深对苗族服饰的认知。
![]() |
![]() |
![]() |
![]() |
![]() |
![]() |
![]() |
![]() |
顺着村道,我们来到了村子的中心。这是一块树林环绕的空地,村里的长者在拾级而上的石阶列队欢迎,我们事先不知有什么场面,一时颇为惊讶。反正来了,也不管那么多了,我们直接来到聚集地。在芦笙的伴奏下,首先进行的是集体歌舞,人群中分为三队人马:芦笙、盛装的苗族女孩和有明显装束特点的上了年纪的苗族妇女,戴着黑色围帽的苗族妇女人数较多,站在外围。芦笙、盛装的苗族女孩在内环,伴着节奏,人群形成有序的逆时针转动,苗族同胞的能歌善舞初露端倪。紧接着的是“盛装舞步”、男女对跳、女声合唱和最后的大集体(允许外人一起)合跳,一序列的歌舞,让我第一次见识苗族同胞的才情。对于只会跳“一字舞”的舞盲刘刘来说,真是开了眼界。他们身体的协调、节奏的把握和歌舞的编排等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对在大山居住的苗族,我不禁在问自己:生活的快乐真的那么难找吗?
![]() |
![]() |
![]() |
在节目的最后,看到他们在挂横幅,原来是召开村民工作大会。村主任潘先生热情地回答了我的询问,由于他们正在工作,不便打扰,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南花村。据晓彤说,这场盛会远远胜过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所看到的表演。西江传统的歌舞想来也不差,只是要看什么时候。对于专供游客的表演,大概也不过是旅游商品罢。
![]() |
在傍晚中,我们到达了郎德。天色已晚,郎德的美好一面,只好等待明天去揭晓了。
中国首家旅游主题店——万里行旅游主题店
刘铭初
年4月17日凌晨于郎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