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Personal Statement——被留学顾问狂批,要大改
1.以下是我写的
尊敬的遴选委员会,
很坦诚地说,我是因为阅读了两本经济学的小说而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的,书里面那位教授在邮轮上用极简明有力的模型来推断作案者的行为让我认定经济学是一门解释世界的学问。或许你很难想象,我所生活的一个极速变化而又不太令人愉悦的社会,各种奇难杂症被代以一个叫“中国问题”的总称,我当然希望这门学问对我解释这些问题有所帮助。不过,没想到,一进大学打开曼昆的书,第一章就看到有人宣称“经济学是一门无聊的科学”,徒具形式化而解释无力。我当时还很乐观,认定形式化和解释力是完全可以和谐共存的。所以,我大一大二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数学,还为国家的数学建模比赛而秣马厉兵,虽然多年后这些技巧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但这样的信心逐渐便黯淡了,经济学似乎一次次向我证明它确实无聊。我或许能接受理论偶尔为了追求形式的完善而暂时失真,但总是如此便难以忍受。比如上微观经济学讲述风险概念时,老师会举例问:“农民去城市打工,为什么不把家乡的土地售出?仅仅是因为眷恋土地的感情吗?”标准答案总是因为去城市工作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从而将部分资产留在农村是明智的。听到类似的答案,我内心总是想说WTF,这不是因为答案的对或错,而是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怎么有人如此无知呢?中国的农民什么时候获得了土地的产权,什么时候允许单独出售土地的使用权而无需政府的批准?(这恰好是一个常见“中国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再出现,已经使人烦躁,压弯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是早就准备参加的数学建模比赛。这是一个靠纯粹的炫耀数学技巧而获奖的比赛,没有人真正关心模型的前提假设与预测能力。当年的题目是“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要求确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平衡效率与公平,这完全是一个社会效用评价或者基于伦理原则的量化模型,但很多获奖的队伍竟然只靠复杂的计量模型来预测学费的变化。这样的奖项,除了能让我在申请国外的大学时可以写在简历上,又有什么别的意义?假如理论只是自言自语,和现实又毫无关系,那么我们做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我开始对经济学或者数学都意兴阑珊了,整个大三阶段,我都沉迷在哲学与文学当中。莎翁的话显然比亚当斯密更幽默,尼采和萨特也比马歇尔有趣,拍拍小MV写写芭蕾舞评论也比算算积分强啊。我差点就下了决心去法国读后现代哲学或者文化研究了。但那种纯粹对美的欣赏与思辨的训练似乎仍令我无法平静。大三的某一天,也正好是我对哲学特别感兴趣的时期,我随便走进了一个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研讨班,当时正在探弗雷格在偶然创立的形式语言中讨论“真”的问题;拜大二时听过一阶逻辑的课程,我竟然勉强能听懂,朦胧中意识到这里在叙说着某种我所不明白的道理。等到我自己后来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整个人便震惊了。他在里面为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作出了超强的论证,并且把形而上学的迷雾一驱而散。这让我慢慢恢复了对这个世界可认识的信心。假如说,维特根斯坦给予了我认识论上的某种承诺,秦晖的一个讲座便在具体的工作上给我一个一流的示范。他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历史系的教授。那天,他讲中国解放前后发生的土地革命的问题,详实地论证了以下的命题:土改前土地集中程度不高;土改后人均增加的土地面积并不大;土改问题不是国共两党争议的核心问题;即使连土地本来就是集体所有的农村也要强行土改——得出一个结论便是土改的主要目的是使政权的资源控制功能一元化,同时让农村的社会结构分裂和对立,以利于战争动员。确实,这几段命题貌似不是经济学方向的,但那一刻给我的启发无以言表:理论、历史和现实仿佛被高度压缩在一系列精致的命题当中。后来继续看了秦晖先生在论述封建社会中经济资源积累和再分配所提出“基尼系数模型”,这个模型很简单,但用不同基尼系数曲线的弧度来描述封建社会不同类型的汲取模式,还收集数据做了基本的实证分析。我在那刻终于知道什么好的模型,虽然这不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模型。
在这些触动后,我下定决心,当务之急是从象牙塔里面走出来,到大街上,看看在真实世界当中,我所学过的模型是否有效?我观察路面行色匆匆的行人如何赶在进入地铁前购买一杯咖啡,看着下班后人们悠闲地提着一袋水果在街道上徜徉,也去看看中年的妇女一次买多少菜。与此相对,商店主确实很慎重地选择经营的品种和位置,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改变经营的品种,更重视发展与顾客的长期感情。一家一家的商店在这里开门又关闭,原住民、租客和过客来来往往,这里竟然成了一个社区中十分方便的小商业街道,没有被附近的大超市所迅速取代。所有这一切,竟然都是在漫长的时间中自发形成的——当时规划这个城市时本身可能便没有想好需要这样的街道;没有商店根据人口密度、平均收入或者边际购买力的数据;人们更不会安排什么最佳的购物路线。人们都是根据力所能及的简单规则作出判断,从而形成今天复杂而又多层次的一个城市区域。在研究时我大一大二时的一些数学变成训练起到作用,我可以用写初级的随机效用模型模拟人们如何根据简单可行的规则来在街道上活动以及这是如何产生集合现象的——当然,这离整体的迷人的丰富性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一系列对商业街道的观察形成了我一个研究项目和后来的毕业论文。当然,我也发现了有现象远比模型复杂。在我从事了一个NGO的工作,需要对一个更新旧城社区的项目进行“社会影响评估”。我开始怀疑“公有地悲剧”假如不是虚假的,也是被严重地夸大了,因而“私有化”或者完全“国有化”就根本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案(甚至最佳方案)。比如,在我所接触的一片旧城的城区当中,良好的稳定的社区网络下一般能保持一个小尺度(比如一条街)空间的整洁,更好的公用设施和更多自发的美化行为。而一个街区的整体建筑品质衰败了,不一定是因为这附近的房屋都不是私有产权。事实上,比“私有”更重要影响居民自主更新房产的是,多个共有产权人对房屋的利益和更新成本的分配。模型对比现实复杂或简单,也让我重新思考二者的关系。然而我已经明白我不是模型出错了,因为维特根斯坦告诉我数学命题本身不过是重言式,对现实对应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我们描述的需要,我过去的困惑便是源于总把理论当成真正发生的事情。目前为止,我所学观察到的现象已被诸如“有限理性”“随机效用”“多中心理论”等整合到主流经济学中。
同时,这些探究也让我意识到过去所关心的所谓现实“中国问题”其实是什么。比如,根据我的观察,一个街区从社区商业街道演变为大型商场,并不是自发完成的;一双有型的手总在背后指导这一点,在更上层的城市规划当中,强有力的管制者已经在毫无利益博弈的情况下提前将一块土地功能转换,并利用两个土地市场的垄断将收益转移到自己身上。这在一个宪政民主国家存在但并不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而这在中国的城市中却总是频频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制者获取的收益极大,corruption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收益被转化为政府的下一轮投资。我无法在主流的经济学中找到对该部分收益的对应概念,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原始积累”倒是有相似之处,如何衡量这一系列行为对社会总体福利的影响;暂无定论;而这一系列行为会对房地产市场,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城市的演变等有什么样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这一行为长期存在且制度化,确实就是“中国问题”的一部分。仿佛一块水果蛋糕切下去,不管任何角度总可以窥见其中心的水果:它在我研究的高等教育问题里可以看到,教育部门怎样也不愿意放弃文凭的核发权;在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文献搜集中也可以看到,户籍制度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国家取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显然,理解这一系列行为,需要对政府这一逐利主体的行为有一个好的分析框架,这种主题常常见诸于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公共选择理论当中。当然,这些学科在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分析方面还是一向以西方政治制度为蓝本,与我国多有不同,比如对于“官僚制”的研究,喜欢比较在议会制与总统制下面官僚的行为与效率差别,这显然就不是观察中国的现象的合适视角。不过,正因为在这些学科当中已经明晰了许多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它们仍将会成为我继续研究的首选方向。在此之前的研究生阶段,我仍需要扎实的训练,这也是贵校可以为我提供的。哥廷根大学具有长达三百年的德国启蒙主义的传统,又是一所以坚定的自由品格著称的学府;同时,Development Economices也是唯一一个以全英语授课的经济方向的项目——我想不到我有什么别的理由不来哥廷根就读。但愿你们可以接纳我的申请,让我未来可以在莱纳(Leine rive)河畔度过美好的几年时光。假如运气足够好,我想有一天我也可以去亲吻那市政广场前的挽鹅少女。
肖朗
————————————————————————————————————————————
2.顾问提供的范文
当我在哈佛大学聆听xxx教授的lecture时,我再次领略到了经济活动与政策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乃至国际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而在Stanford与xxx教授关于国际金融和经济的交流中,讲座和论文中完整的数据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都极具洞察力,让人心悦诚服和印象深刻。我相信,中国未来领导人计划,除了给予我亲临世界知名学府聆听大师们的讲座和与他们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美国在经济研究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仿佛是凝聚世界精英的磁铁,让我兴奋和神往。
当然,几场权威性演讲与交流并不足以使我下决心往经济学这个领域发展。早在大二的宏观经济学学习中,通过查阅经济期刊等核心杂志,我已对经济政策与民生关系特别是就业方面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当时我正为我的第一篇论文《xxxx》搜集数据以进行研究。我透过营销和国际化品牌战略的视角,对经济学最基础的PPF理论在营销中的衍生作了初步研究。研究中,通过我在广交会和实习经历中的调研与数据收集,让我对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完整和透彻的认识。那些既从事OEM又在打造自主品牌的企业的转型经验和现身说法,使我认识到了决策和理论研究必须结合适当而具体的scenario,这为我今后更深层次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主修国际市场营销的我始终坚信,我所掌握的营销知识与市场研究经验,会给我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带来灵感和突破。因此,接下来的研究,我开始打破常规,尝试从营销的角度去审视宏微观经济问题。我认为,以营销学者的观点来审视经济,是当前崇尚数理分析的经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会更为有效地、合理地建立经济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去年,当我研究广东中小企业应如何转变分销模式以走出经济低迷时,正是运用了分销原理,结合经济政策,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企业的营销特点和模式。过程中,我还实地考察并收集关于广东地区中小型企业分销现状的数据,确保研究的validity与reliability,完成了这次经济学与营销学相结合的研究。
经济学与营销学的密切相关进一步引发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 如果从宏观经济层面去审视经济政策与微观的营销管理,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呢?通过参与课题《xxxx》,我对中美汇率规律及变化进行了时间轴研究,并对比广东省地区出国型外貌公司的经营情况,真正见识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的经营与营销的影响。此外,我更总结了这次运用数理逻辑于实证性研究中的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数理分析于接下来的实践。今年夏天,在珠三角经济论坛的研讨上,我依据市场营销调研的步骤,通过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后完成论文《xxx》和报告《xxx》,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当前中国GDP中很大比例的第三产业和出口行业进行了分析。而研究过程中我所接触的民生时事,使我不再浮于二手数据和资料,而对经济问题有了更为独立的思考。
营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消费者行为学,在我看来,无论是进行消费者行为模拟中的态度形成模拟或消费决策测试,都必须通过严谨数理逻辑来进行模拟和反复的验证,特别是营销调研,同经济学一样,需要假设、数据搜集分析和相关的数理模拟,以不受或减少其他变量的干扰以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我曾运用SPSS等计量软件进行营销数据的准备和分析,模拟消费者的复杂性购买行为的步骤和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潜在心理,完成了实证性研究报告《xxxx》。由于对经济危机的进一步了解,我开始对经济危机对基层消费决策的影响和相关经济政策有了更多的思考。
金融海啸后,伴随着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人们对汇率、赤字、通货膨胀和就业率的疑虑,身处象牙塔里的我也不由的开始思考:如何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和它们扩大危机范围的不利影响?金融海啸对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重镇广东和地区就业情况带来了什么冲击?广东到底采取了和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这场突入其来的金融海啸?一连串的问题都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是一个营销专业的学生,但我拥有多个有地区性价值的经济相关的研究经历。同时,在各个实践过程中,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希望通过研究经济规律和实践,进行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研究,思考经济危机后的深层原因。因此,我需要通过贵国学习更多经济学相关的先进理念和知识以作未来深入研究的后盾,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和洞察经济问题,并尝试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做深入研究,完成世界一流的论文。而其中获得的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都会是让我获益终生的财富。
————————————————————————————————————————————
3.为什么我被批,你们知道?可以帮我分析一下吗亲们
尊敬的遴选委员会,
很坦诚地说,我是因为阅读了两本经济学的小说而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的,书里面那位教授在邮轮上用极简明有力的模型来推断作案者的行为让我认定经济学是一门解释世界的学问。或许你很难想象,我所生活的一个极速变化而又不太令人愉悦的社会,各种奇难杂症被代以一个叫“中国问题”的总称,我当然希望这门学问对我解释这些问题有所帮助。不过,没想到,一进大学打开曼昆的书,第一章就看到有人宣称“经济学是一门无聊的科学”,徒具形式化而解释无力。我当时还很乐观,认定形式化和解释力是完全可以和谐共存的。所以,我大一大二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数学,还为国家的数学建模比赛而秣马厉兵,虽然多年后这些技巧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但这样的信心逐渐便黯淡了,经济学似乎一次次向我证明它确实无聊。我或许能接受理论偶尔为了追求形式的完善而暂时失真,但总是如此便难以忍受。比如上微观经济学讲述风险概念时,老师会举例问:“农民去城市打工,为什么不把家乡的土地售出?仅仅是因为眷恋土地的感情吗?”标准答案总是因为去城市工作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从而将部分资产留在农村是明智的。听到类似的答案,我内心总是想说WTF,这不是因为答案的对或错,而是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怎么有人如此无知呢?中国的农民什么时候获得了土地的产权,什么时候允许单独出售土地的使用权而无需政府的批准?(这恰好是一个常见“中国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再出现,已经使人烦躁,压弯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是早就准备参加的数学建模比赛。这是一个靠纯粹的炫耀数学技巧而获奖的比赛,没有人真正关心模型的前提假设与预测能力。当年的题目是“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要求确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平衡效率与公平,这完全是一个社会效用评价或者基于伦理原则的量化模型,但很多获奖的队伍竟然只靠复杂的计量模型来预测学费的变化。这样的奖项,除了能让我在申请国外的大学时可以写在简历上,又有什么别的意义?假如理论只是自言自语,和现实又毫无关系,那么我们做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我开始对经济学或者数学都意兴阑珊了,整个大三阶段,我都沉迷在哲学与文学当中。莎翁的话显然比亚当斯密更幽默,尼采和萨特也比马歇尔有趣,拍拍小MV写写芭蕾舞评论也比算算积分强啊。我差点就下了决心去法国读后现代哲学或者文化研究了。但那种纯粹对美的欣赏与思辨的训练似乎仍令我无法平静。大三的某一天,也正好是我对哲学特别感兴趣的时期,我随便走进了一个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研讨班,当时正在探弗雷格在偶然创立的形式语言中讨论“真”的问题;拜大二时听过一阶逻辑的课程,我竟然勉强能听懂,朦胧中意识到这里在叙说着某种我所不明白的道理。等到我自己后来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整个人便震惊了。他在里面为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作出了超强的论证,并且把形而上学的迷雾一驱而散。这让我慢慢恢复了对这个世界可认识的信心。假如说,维特根斯坦给予了我认识论上的某种承诺,秦晖的一个讲座便在具体的工作上给我一个一流的示范。他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历史系的教授。那天,他讲中国解放前后发生的土地革命的问题,详实地论证了以下的命题:土改前土地集中程度不高;土改后人均增加的土地面积并不大;土改问题不是国共两党争议的核心问题;即使连土地本来就是集体所有的农村也要强行土改——得出一个结论便是土改的主要目的是使政权的资源控制功能一元化,同时让农村的社会结构分裂和对立,以利于战争动员。确实,这几段命题貌似不是经济学方向的,但那一刻给我的启发无以言表:理论、历史和现实仿佛被高度压缩在一系列精致的命题当中。后来继续看了秦晖先生在论述封建社会中经济资源积累和再分配所提出“基尼系数模型”,这个模型很简单,但用不同基尼系数曲线的弧度来描述封建社会不同类型的汲取模式,还收集数据做了基本的实证分析。我在那刻终于知道什么好的模型,虽然这不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模型。
在这些触动后,我下定决心,当务之急是从象牙塔里面走出来,到大街上,看看在真实世界当中,我所学过的模型是否有效?我观察路面行色匆匆的行人如何赶在进入地铁前购买一杯咖啡,看着下班后人们悠闲地提着一袋水果在街道上徜徉,也去看看中年的妇女一次买多少菜。与此相对,商店主确实很慎重地选择经营的品种和位置,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改变经营的品种,更重视发展与顾客的长期感情。一家一家的商店在这里开门又关闭,原住民、租客和过客来来往往,这里竟然成了一个社区中十分方便的小商业街道,没有被附近的大超市所迅速取代。所有这一切,竟然都是在漫长的时间中自发形成的——当时规划这个城市时本身可能便没有想好需要这样的街道;没有商店根据人口密度、平均收入或者边际购买力的数据;人们更不会安排什么最佳的购物路线。人们都是根据力所能及的简单规则作出判断,从而形成今天复杂而又多层次的一个城市区域。在研究时我大一大二时的一些数学变成训练起到作用,我可以用写初级的随机效用模型模拟人们如何根据简单可行的规则来在街道上活动以及这是如何产生集合现象的——当然,这离整体的迷人的丰富性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一系列对商业街道的观察形成了我一个研究项目和后来的毕业论文。当然,我也发现了有现象远比模型复杂。在我从事了一个NGO的工作,需要对一个更新旧城社区的项目进行“社会影响评估”。我开始怀疑“公有地悲剧”假如不是虚假的,也是被严重地夸大了,因而“私有化”或者完全“国有化”就根本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案(甚至最佳方案)。比如,在我所接触的一片旧城的城区当中,良好的稳定的社区网络下一般能保持一个小尺度(比如一条街)空间的整洁,更好的公用设施和更多自发的美化行为。而一个街区的整体建筑品质衰败了,不一定是因为这附近的房屋都不是私有产权。事实上,比“私有”更重要影响居民自主更新房产的是,多个共有产权人对房屋的利益和更新成本的分配。模型对比现实复杂或简单,也让我重新思考二者的关系。然而我已经明白我不是模型出错了,因为维特根斯坦告诉我数学命题本身不过是重言式,对现实对应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我们描述的需要,我过去的困惑便是源于总把理论当成真正发生的事情。目前为止,我所学观察到的现象已被诸如“有限理性”“随机效用”“多中心理论”等整合到主流经济学中。
同时,这些探究也让我意识到过去所关心的所谓现实“中国问题”其实是什么。比如,根据我的观察,一个街区从社区商业街道演变为大型商场,并不是自发完成的;一双有型的手总在背后指导这一点,在更上层的城市规划当中,强有力的管制者已经在毫无利益博弈的情况下提前将一块土地功能转换,并利用两个土地市场的垄断将收益转移到自己身上。这在一个宪政民主国家存在但并不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而这在中国的城市中却总是频频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制者获取的收益极大,corruption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收益被转化为政府的下一轮投资。我无法在主流的经济学中找到对该部分收益的对应概念,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原始积累”倒是有相似之处,如何衡量这一系列行为对社会总体福利的影响;暂无定论;而这一系列行为会对房地产市场,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城市的演变等有什么样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这一行为长期存在且制度化,确实就是“中国问题”的一部分。仿佛一块水果蛋糕切下去,不管任何角度总可以窥见其中心的水果:它在我研究的高等教育问题里可以看到,教育部门怎样也不愿意放弃文凭的核发权;在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文献搜集中也可以看到,户籍制度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国家取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显然,理解这一系列行为,需要对政府这一逐利主体的行为有一个好的分析框架,这种主题常常见诸于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公共选择理论当中。当然,这些学科在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分析方面还是一向以西方政治制度为蓝本,与我国多有不同,比如对于“官僚制”的研究,喜欢比较在议会制与总统制下面官僚的行为与效率差别,这显然就不是观察中国的现象的合适视角。不过,正因为在这些学科当中已经明晰了许多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它们仍将会成为我继续研究的首选方向。在此之前的研究生阶段,我仍需要扎实的训练,这也是贵校可以为我提供的。哥廷根大学具有长达三百年的德国启蒙主义的传统,又是一所以坚定的自由品格著称的学府;同时,Development Economices也是唯一一个以全英语授课的经济方向的项目——我想不到我有什么别的理由不来哥廷根就读。但愿你们可以接纳我的申请,让我未来可以在莱纳(Leine rive)河畔度过美好的几年时光。假如运气足够好,我想有一天我也可以去亲吻那市政广场前的挽鹅少女。
肖朗
————————————————————————————————————————————
2.顾问提供的范文
当我在哈佛大学聆听xxx教授的lecture时,我再次领略到了经济活动与政策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乃至国际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而在Stanford与xxx教授关于国际金融和经济的交流中,讲座和论文中完整的数据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都极具洞察力,让人心悦诚服和印象深刻。我相信,中国未来领导人计划,除了给予我亲临世界知名学府聆听大师们的讲座和与他们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美国在经济研究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仿佛是凝聚世界精英的磁铁,让我兴奋和神往。
当然,几场权威性演讲与交流并不足以使我下决心往经济学这个领域发展。早在大二的宏观经济学学习中,通过查阅经济期刊等核心杂志,我已对经济政策与民生关系特别是就业方面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当时我正为我的第一篇论文《xxxx》搜集数据以进行研究。我透过营销和国际化品牌战略的视角,对经济学最基础的PPF理论在营销中的衍生作了初步研究。研究中,通过我在广交会和实习经历中的调研与数据收集,让我对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完整和透彻的认识。那些既从事OEM又在打造自主品牌的企业的转型经验和现身说法,使我认识到了决策和理论研究必须结合适当而具体的scenario,这为我今后更深层次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主修国际市场营销的我始终坚信,我所掌握的营销知识与市场研究经验,会给我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带来灵感和突破。因此,接下来的研究,我开始打破常规,尝试从营销的角度去审视宏微观经济问题。我认为,以营销学者的观点来审视经济,是当前崇尚数理分析的经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会更为有效地、合理地建立经济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去年,当我研究广东中小企业应如何转变分销模式以走出经济低迷时,正是运用了分销原理,结合经济政策,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企业的营销特点和模式。过程中,我还实地考察并收集关于广东地区中小型企业分销现状的数据,确保研究的validity与reliability,完成了这次经济学与营销学相结合的研究。
经济学与营销学的密切相关进一步引发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 如果从宏观经济层面去审视经济政策与微观的营销管理,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呢?通过参与课题《xxxx》,我对中美汇率规律及变化进行了时间轴研究,并对比广东省地区出国型外貌公司的经营情况,真正见识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的经营与营销的影响。此外,我更总结了这次运用数理逻辑于实证性研究中的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数理分析于接下来的实践。今年夏天,在珠三角经济论坛的研讨上,我依据市场营销调研的步骤,通过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后完成论文《xxx》和报告《xxx》,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当前中国GDP中很大比例的第三产业和出口行业进行了分析。而研究过程中我所接触的民生时事,使我不再浮于二手数据和资料,而对经济问题有了更为独立的思考。
营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消费者行为学,在我看来,无论是进行消费者行为模拟中的态度形成模拟或消费决策测试,都必须通过严谨数理逻辑来进行模拟和反复的验证,特别是营销调研,同经济学一样,需要假设、数据搜集分析和相关的数理模拟,以不受或减少其他变量的干扰以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我曾运用SPSS等计量软件进行营销数据的准备和分析,模拟消费者的复杂性购买行为的步骤和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潜在心理,完成了实证性研究报告《xxxx》。由于对经济危机的进一步了解,我开始对经济危机对基层消费决策的影响和相关经济政策有了更多的思考。
金融海啸后,伴随着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人们对汇率、赤字、通货膨胀和就业率的疑虑,身处象牙塔里的我也不由的开始思考:如何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和它们扩大危机范围的不利影响?金融海啸对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重镇广东和地区就业情况带来了什么冲击?广东到底采取了和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这场突入其来的金融海啸?一连串的问题都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是一个营销专业的学生,但我拥有多个有地区性价值的经济相关的研究经历。同时,在各个实践过程中,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希望通过研究经济规律和实践,进行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研究,思考经济危机后的深层原因。因此,我需要通过贵国学习更多经济学相关的先进理念和知识以作未来深入研究的后盾,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和洞察经济问题,并尝试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做深入研究,完成世界一流的论文。而其中获得的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都会是让我获益终生的财富。
————————————————————————————————————————————
3.为什么我被批,你们知道?可以帮我分析一下吗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