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名将:隆美尔战时文件(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战争,尽管已经是50年前的旧事,但其经过直到今天仍然还是一种非常值得留恋的回忆。在大战中德国固然终于失败,但其军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则真是可圈可点,所有其他交战国的人员也都无不自愧弗如。至少,在作战的层面上,德军真可以说是盖世无双。因此,他们的确是虽败犹荣,甚至于更可以问心无愧地说非战之罪也。(作者:(英)李德哈特 译者:钮先钟)
第1节:默兹河上的突破(1)
第一部 1940年的法国战役
第一章 默兹河上的突破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在西战场发动了其期待已久的侵入战。它获得了一个闪电式的胜利,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并且影响到全体人类的未来前途。
这一幕震动世界的戏剧,其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一场,就在5月13日上演了——当时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在色当(Sedan)的附近,隆美尔的装甲师在迪南(Dinant)附近,双双越过了默兹河(Meuse)。这两个狭窄的裂缝不久就扩充成为一个大口子。德军的战车如潮水般从这里冲入,一个星期之内,就到达了英吉利海峡的海岸,于是把留在比利时境内的联军后援完全切断了。这一场大战打垮了法国,同时也孤立了英国。虽然英国人凭着这一道海洋的天险,勉强守住了,战争延长了下去,变成了世界性的大战,慢慢地才转败为胜。所以,1940年5月中旬的突破战,在历史上的价值实在是太重要了,简直无法估计。
在这一幕大悲剧之后,大家都认为将面临一场无可避免的挫败,因为希特勒的攻势实在太厉害了,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可是战后仔细地加以研究,才知道这种想法与真正的事实并不相符。
完全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反,德军并不曾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而且他们所能调集的兵力,甚至还不如对方。德军只剩136个师可发动攻势,但是对手,包括法英荷比四国的兵力在内,相当于156个师。只有在飞机方面,德军在数量和素质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的战车尤其不如敌人——德军共有2800辆,而联军则在4000辆以上。一般而言,德国战车在装甲和火力方面都比较逊色,只有在速度方面略占上风,以及在运用的技术方面比较优秀。关于装甲战的新理论,本是在英国萌芽的,但却不为英法两国军政当局所认识;而德国的“闪击英雄”们却采取了这一套理论,并且付诸实行,因此才缔造了这个空前的胜利。
在德军136个师当中,只有10个是装甲师——但是利用这一点微弱的兵力当作矛头,已完全决定了整个战役的胜负,而德军其他部队,只不过是配合装甲部队而已。
由于这种“装甲兵突击”的结果如此的辉煌,使人们忽视了它们的规模是那样的小,而且这一次侵入战的成功,其机会也还是十分的偶然——最主要的是因为德军有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样的优秀将领。
德军原有的攻击计划,是以1914年以前的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为蓝本。其重点是放在右翼方面,博克将军(Bock)所辖的B集团军应直向比利时平原进攻。但是到了1940年年初,这个计划就开始改变了——由于曼斯坦因将军(Gen. von Manstein)的建议,决定采取一个更果敢,且更出人意料的行动。全军主力改由阿登高原(Ardennes)冲出。于是攻击的重心移到龙德施泰将军(Gen. von Rundstedt)所辖的A集团军方面。它管辖7个装甲师,和大批的步兵师。
向默兹河突破的主力是由克莱斯特将军(Gen. von Kleist)的装甲兵团(Panzer Group)来担负,它又构成李斯特将军(Gen. List)的第十二军团的前卫。它一共有两个矛头,较强大的一个是古德里安军(辖3个装甲师),在色当附近负责作决定性的突击。另外一个装甲军由赖因哈特将军(Gen. Reinhardt)率领,共辖两个装甲师,在古德里安的右侧前进。在更右方,由克卢格将军(Gen. von Kluge)的第四军团指挥的,是霍斯将军(Gen. Hoth)的装甲军,从阿登高原的北部进攻,以掩护克莱斯特的侧翼,而以在吉非特(Givet)与那慕尔(Namur)之间渡过默兹河为目的。这个次要的攻势,也有两个小型的矛头,由第五和第七两个装甲师分别负责。
第七装甲师的师长就是隆美尔。这本是原有四个轻装师(Light Division)中之一个,冬天时才刚刚改编为装甲师。它只有一个战车团,而其他正式装甲师都有两个团。不过这个团却有3个营(通常只有两个营),因此战车总数也有218辆之多,但其中过半数都是捷克造的。
下面是第七装甲师的编制表:
装甲兵:第二十五战车团(下辖3个营)、第三十七装甲侦察营
摩托化步兵:第六步兵团、第七步兵团、第七机车营
工兵:第五十八工兵营
炮兵:第七十八野炮团(下辖3个营)、第四十二战防炮营
轻装师被改编为装甲师的原因,是由于波兰战役的教训。轻装师是由骑兵和装甲单位混编而成,在波兰战役上证明这种混合是大而无当的,不久都改成了装甲师。后来在北非战场又使用过这个名称,不过已经和原本的编制有很大的不同。——编者注隆美尔,原本是一个热心的步兵主义者,在这个时候也就认清了战车的威力。2月15日,他才在莱茵河上的高德斯堡(Godesberg),接任第七装甲师的师长,但是他对于这些新技术却学习得非常迅速。他过去在步兵团时,就一直有猛将之名,因为他从来都是把步兵当作机动部队使用,现在他更认清了这一新兵种具有更大的机动能力。
第1节:默兹河上的突破(1)
第一部 1940年的法国战役
第一章 默兹河上的突破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在西战场发动了其期待已久的侵入战。它获得了一个闪电式的胜利,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并且影响到全体人类的未来前途。
这一幕震动世界的戏剧,其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一场,就在5月13日上演了——当时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在色当(Sedan)的附近,隆美尔的装甲师在迪南(Dinant)附近,双双越过了默兹河(Meuse)。这两个狭窄的裂缝不久就扩充成为一个大口子。德军的战车如潮水般从这里冲入,一个星期之内,就到达了英吉利海峡的海岸,于是把留在比利时境内的联军后援完全切断了。这一场大战打垮了法国,同时也孤立了英国。虽然英国人凭着这一道海洋的天险,勉强守住了,战争延长了下去,变成了世界性的大战,慢慢地才转败为胜。所以,1940年5月中旬的突破战,在历史上的价值实在是太重要了,简直无法估计。
在这一幕大悲剧之后,大家都认为将面临一场无可避免的挫败,因为希特勒的攻势实在太厉害了,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可是战后仔细地加以研究,才知道这种想法与真正的事实并不相符。
完全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反,德军并不曾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而且他们所能调集的兵力,甚至还不如对方。德军只剩136个师可发动攻势,但是对手,包括法英荷比四国的兵力在内,相当于156个师。只有在飞机方面,德军在数量和素质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的战车尤其不如敌人——德军共有2800辆,而联军则在4000辆以上。一般而言,德国战车在装甲和火力方面都比较逊色,只有在速度方面略占上风,以及在运用的技术方面比较优秀。关于装甲战的新理论,本是在英国萌芽的,但却不为英法两国军政当局所认识;而德国的“闪击英雄”们却采取了这一套理论,并且付诸实行,因此才缔造了这个空前的胜利。
在德军136个师当中,只有10个是装甲师——但是利用这一点微弱的兵力当作矛头,已完全决定了整个战役的胜负,而德军其他部队,只不过是配合装甲部队而已。
由于这种“装甲兵突击”的结果如此的辉煌,使人们忽视了它们的规模是那样的小,而且这一次侵入战的成功,其机会也还是十分的偶然——最主要的是因为德军有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样的优秀将领。
德军原有的攻击计划,是以1914年以前的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为蓝本。其重点是放在右翼方面,博克将军(Bock)所辖的B集团军应直向比利时平原进攻。但是到了1940年年初,这个计划就开始改变了——由于曼斯坦因将军(Gen. von Manstein)的建议,决定采取一个更果敢,且更出人意料的行动。全军主力改由阿登高原(Ardennes)冲出。于是攻击的重心移到龙德施泰将军(Gen. von Rundstedt)所辖的A集团军方面。它管辖7个装甲师,和大批的步兵师。
向默兹河突破的主力是由克莱斯特将军(Gen. von Kleist)的装甲兵团(Panzer Group)来担负,它又构成李斯特将军(Gen. List)的第十二军团的前卫。它一共有两个矛头,较强大的一个是古德里安军(辖3个装甲师),在色当附近负责作决定性的突击。另外一个装甲军由赖因哈特将军(Gen. Reinhardt)率领,共辖两个装甲师,在古德里安的右侧前进。在更右方,由克卢格将军(Gen. von Kluge)的第四军团指挥的,是霍斯将军(Gen. Hoth)的装甲军,从阿登高原的北部进攻,以掩护克莱斯特的侧翼,而以在吉非特(Givet)与那慕尔(Namur)之间渡过默兹河为目的。这个次要的攻势,也有两个小型的矛头,由第五和第七两个装甲师分别负责。
第七装甲师的师长就是隆美尔。这本是原有四个轻装师(Light Division)中之一个,冬天时才刚刚改编为装甲师。它只有一个战车团,而其他正式装甲师都有两个团。不过这个团却有3个营(通常只有两个营),因此战车总数也有218辆之多,但其中过半数都是捷克造的。
下面是第七装甲师的编制表:
装甲兵:第二十五战车团(下辖3个营)、第三十七装甲侦察营
摩托化步兵:第六步兵团、第七步兵团、第七机车营
工兵:第五十八工兵营
炮兵:第七十八野炮团(下辖3个营)、第四十二战防炮营
轻装师被改编为装甲师的原因,是由于波兰战役的教训。轻装师是由骑兵和装甲单位混编而成,在波兰战役上证明这种混合是大而无当的,不久都改成了装甲师。后来在北非战场又使用过这个名称,不过已经和原本的编制有很大的不同。——编者注隆美尔,原本是一个热心的步兵主义者,在这个时候也就认清了战车的威力。2月15日,他才在莱茵河上的高德斯堡(Godesberg),接任第七装甲师的师长,但是他对于这些新技术却学习得非常迅速。他过去在步兵团时,就一直有猛将之名,因为他从来都是把步兵当作机动部队使用,现在他更认清了这一新兵种具有更大的机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