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月十五的那些吃的
据说,元朝末年,天下苍生苦蒙古鞑子久矣。屡次思谋造反,倒落得蒙古鞑子严加防范,连菜刀都要十户一把,由保甲连坐,平时不准随便取用。唯天下民心思变,故私下串联,称八月十五要用菜刀切月饼,并暗号“八月十五杀鸭子”,鸭子者,鞑子之变也。后果然天下大乱,红巾军四起,明太祖这个酒肉和尚遂据有天下。故而古老相传,八月十五要吃鸭子。
可惜平原人家,养鸭子的人少。况且此地缺水,只能养养旱鸭子,旱鸭子恶臭,故而少有人喜欢吃鸭子。惟中秋传统如此,于是乡人稍加变通,改吃烧鸡。平原人家本多养鸡,平时可以处理剩饭,偶尔能摸两个鸡蛋,如果有贵客登门,懒得出门买菜,就地正法一只锅里炖了,也算美味。不过这中秋节的烧鸡,并非人人做的,那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于是每年初秋,多有人挨家挨户上门收鸡。到了中秋,每家每户再跑到烧鸡铺子里,把一只只烧鸡买回来,欢度中秋。
我城烧鸡分为三派,一为符离集烧鸡、一为道口烧鸡、一为清真吴大胡子烧鸡。不过老实说,我不是很清楚其中区别。再加上中秋时候各个派系都有各路诸侯分为“马家”“王家”“苏家”“金家”……等等字号,口味配方各不相同。也只好姑妄吃之了。道口烧鸡的老家在河南滑县,符离集烧鸡则是安徽的原产地,唯有吴大胡子烧鸡为我城原产,况且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我初中起就在火车站道北开店,店主是回民,以一部大胡子著称,遂用此做了字号。他的摊位并无招牌,乃是一面紫色锦旗,上书“正宗清真吴大胡子烧鸡”几个大字,据说是城里的名家手笔,当年吴大胡子一个字一个烧鸡的换来的。之所以不用招牌,是因为吴大胡子当年是推独轮车卖垛子牛肉出身,小本经营起家,讲的是童叟无欺绝不店大欺客,所以不做金字招牌,以示亲民。不过他确实有两把刷子的,按理说他的门面占了城里最好的风水,靠近电影院和商业街,对面就是火车站,可是他只把这门面当车间,在里面堆起柴禾支起大锅,买卖只是在这门面外弄了辆带纱窗的小车,竟然支撑到现在,东西稍有不好,估计不会有人买账的。
我们那里吃烧鸡有个讲究,先要看皮。这烧鸡的皮要金黄灿烂,而且不动的时候仿佛一件衣服一样穿在烧鸡身上,一旦动手拉扯,就要像衣服一样能几乎整个剥下来。而且这鸡皮要松软滑韧,有一点好像海蜇皮的口感。道口烧鸡之流,只讲究抖骨脱肉,于这一层皮上,是在是不敢恭维,要么是做的面了,跟块破荷叶一样包在鸡身上,要么是太柴了,撕都撕不动,亦或者是太油了,口感太腻,让人食欲全无。唯有这吴大胡子,能将这烧鸡的皮做的金黄灿烂,而又口感十足,是以为招牌手艺。
豫东吃烧鸡,一般均为手撕烧鸡,不像上海这般要将烧鸡砧开来,真个是暴殄天物!且不说刀砧的烧鸡把肉的纤维给切的七零八落,光说吃鸡的时候还要小心骨刺骨渣就已经很让人不爽了。手撕烧鸡,不独第一步验证这烧鸡的质量,看它是否抖腿离骨,皮润肉滑。更能把鸡肋之类骨头全部剔除,饕餮起来能毫无顾忌。况且将烧鸡撕完,加上数片荆芥叶,佐以麻油数滴,色香味俱全,大家动箸言欢,岂不比没人抱着条鸡腿生吞活剥要来得雅致的多?
我爸是个喜欢折腾的人,有一年中秋,突然发大愿心开伙做烧鸡。以吴大胡子为目标,勇攀高峰。不惜血本跑到开封去拜师学艺。待到秋风渐起,遂收来数十只上等红公鸡,买了只上好的铸铁大锅,讲肉耙子煤饼子购置齐全,动手杀鸡,做将起来。由于年深日久,具体步骤和配方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鸡皮的做法我爸爸颇为下血本,用了上等槐花蜜来代替普通的糖卤。剩下的只记得家里落下了一堆鸡内金,让我妈妈烙了两年的饼……客观的讲,就风味来讲,我爸的成果颇为完美,鸡肉离骨,味道入味。只是这鸡过于离骨了……以至于起锅的时候肉就纷纷往下掉,我爸不得不用勺子把每只鸡剩下的器官捞出来,跟它们的骨架凑在一起——没有DNA验证,估计很多鸡骨肉分离,张冠李戴,但是这于风味无碍。就连精心烹制的鸡皮,也由于完全离骨,只好单独拿出来食用,因为它已经起不到包裹骨肉的作用了。好在初次试验,产品量不大,老爸包装了下,然后统统送给了至亲好友。每次拿出礼物的时候,都一脸歉意的说:“实在不好意思,路上太颠,我出门的时候,这还是一只整鸡的……
除烧鸡以外,应景的食物还有月饼。本地本无商业买卖月饼的习惯,月饼原来都是家做。反正中原本来就是面食为主。月饼做法无非是调好红糖芝麻青红丝的馅子,然后塞进面团,拍做一个饼,然后再在上面撒上芝麻,抹上油,讲究点的还会点个红点在正中间。放进笼里蒸熟,就过中秋了。后来我小时候开始有苏式月饼供应各机关单位,苏式五仁一时全城风靡。不过大概是苏式的月饼太油,没有两年,广式月饼大行其道,苏式月饼杳无踪影。不过我奶奶对这些东西都不感冒,每年都念叨她的”红糖芝麻青红丝“”青红丝玫瑰酱“……据她讲,早年本地人多种玫瑰,每年中秋,月饼都用糖渍玫瑰做馅料,辅以冰糖、芝麻、花生。我小时候极其讨厌月饼里的青红丝,不过据说那也是类似于玫瑰渍一样的东西,想来也是,那东西不讨我喜欢就是因为有股药味儿。90年代有本地人改良广式月饼,以青红丝和本地红糖花生芝麻为馅料做月饼。后来青红丝只见越来越少,最后搞到只剩花生芝麻和砂糖了,以至于我奶奶每年抱怨:”啃了半天竟然没有吃到一条青红丝!今年的月饼连个硌牙的冰糖都没有!“
点心和肉菜之外,本地还有佳酿。昔者我城为著名葡萄酒产区,果酒之乡的名号一时风行。靠这这条产业链,城里人几乎都能和酒搭上点关系。例如,大院对门的印刷厂就是专门印酒标的,虽说也隔三差五印印县委文件什么的。中秋正是新酒上市的时节。于是一瓶酒,一只鸡,一封月饼就成为探亲访友之标配。说起这酒,当年我年纪尚幼,于此道不通。对于那种干红干白全然不懂。当年我的心头所好是一款名叫“小香槟”的葡萄酒,酒精度极低,也就在1-2°徘徊。不过入口甘冽清爽可口。而且贵在价格不贵,3-5毛一瓶。况且正宗国营大厂出品,并无什么添加剂。不过这东西好像每年都生产不多,每次都以员工福利的形式分配下来。还好我外婆家全家皆为酒厂职工,每年总有的揩油。这东西好像90年代中叶就停产了,最后成本太高,一瓶卖到一块二还是收不回本。何况当时酒厂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杂七杂八弄了很多古怪的产品试销,有一年出了一款山楂果饮,极其浓稠,怀疑是直接把山楂果榨汁打酱发酵装瓶了。有段时间我每天晚饭就是吃一瓶这个东西,无法将山楂酱倒出来,只能用吸管把果酱一点点吸出来。2000年左右,酒厂还出过一款“大香槟”据说销路不错,不过过于夸张,瓶子高达半米,瓶口用铁丝封紧,开瓶的时候要用到钳子和螺丝刀,开瓶之声如同礼炮,风味绝佳。但是生不逢时,正赶上当时国内多处啤酒暴瓶伤人,风声鹤唳之下,同为发泡酒的“大香槟”不了了之了。现在吾城,连葡萄都少人种植,酿酒之原汁,竟然要从山东购入。当年直接从法国引进之赤霞珠、绝好酿酒之白羽、白雅,已荡然无存。城中小厂林立,酿酒过程竟不见一颗葡萄,纯靠勾兑,以华美包装灌注三精一水为能事。偶有问及,总是答曰:葡萄收购成本太大,入不敷出,况且原汁酿酒,总有沉淀,动辄退货。三精一水,绝无沉淀,况且售价低,利润高,实无奈之选择。
最近听说,吴大胡子的烧鸡生意也不大做的下去了,盘了半个门面给人做麻辣烫了。早年风行的垛子牛肉也没地方买去了,据说作假太多,掺了太多猪肉和淀粉,现在连回民都羞于做这种买卖了。
呜呼哀哉,他妈的,这年头连寻思点好吃的,都能让你悲从中来,我还没有寻思杠子馍呢,这东西估计现在也已经绝迹了吧。我反正六七年没见过了……
可惜平原人家,养鸭子的人少。况且此地缺水,只能养养旱鸭子,旱鸭子恶臭,故而少有人喜欢吃鸭子。惟中秋传统如此,于是乡人稍加变通,改吃烧鸡。平原人家本多养鸡,平时可以处理剩饭,偶尔能摸两个鸡蛋,如果有贵客登门,懒得出门买菜,就地正法一只锅里炖了,也算美味。不过这中秋节的烧鸡,并非人人做的,那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于是每年初秋,多有人挨家挨户上门收鸡。到了中秋,每家每户再跑到烧鸡铺子里,把一只只烧鸡买回来,欢度中秋。
我城烧鸡分为三派,一为符离集烧鸡、一为道口烧鸡、一为清真吴大胡子烧鸡。不过老实说,我不是很清楚其中区别。再加上中秋时候各个派系都有各路诸侯分为“马家”“王家”“苏家”“金家”……等等字号,口味配方各不相同。也只好姑妄吃之了。道口烧鸡的老家在河南滑县,符离集烧鸡则是安徽的原产地,唯有吴大胡子烧鸡为我城原产,况且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我初中起就在火车站道北开店,店主是回民,以一部大胡子著称,遂用此做了字号。他的摊位并无招牌,乃是一面紫色锦旗,上书“正宗清真吴大胡子烧鸡”几个大字,据说是城里的名家手笔,当年吴大胡子一个字一个烧鸡的换来的。之所以不用招牌,是因为吴大胡子当年是推独轮车卖垛子牛肉出身,小本经营起家,讲的是童叟无欺绝不店大欺客,所以不做金字招牌,以示亲民。不过他确实有两把刷子的,按理说他的门面占了城里最好的风水,靠近电影院和商业街,对面就是火车站,可是他只把这门面当车间,在里面堆起柴禾支起大锅,买卖只是在这门面外弄了辆带纱窗的小车,竟然支撑到现在,东西稍有不好,估计不会有人买账的。
我们那里吃烧鸡有个讲究,先要看皮。这烧鸡的皮要金黄灿烂,而且不动的时候仿佛一件衣服一样穿在烧鸡身上,一旦动手拉扯,就要像衣服一样能几乎整个剥下来。而且这鸡皮要松软滑韧,有一点好像海蜇皮的口感。道口烧鸡之流,只讲究抖骨脱肉,于这一层皮上,是在是不敢恭维,要么是做的面了,跟块破荷叶一样包在鸡身上,要么是太柴了,撕都撕不动,亦或者是太油了,口感太腻,让人食欲全无。唯有这吴大胡子,能将这烧鸡的皮做的金黄灿烂,而又口感十足,是以为招牌手艺。
豫东吃烧鸡,一般均为手撕烧鸡,不像上海这般要将烧鸡砧开来,真个是暴殄天物!且不说刀砧的烧鸡把肉的纤维给切的七零八落,光说吃鸡的时候还要小心骨刺骨渣就已经很让人不爽了。手撕烧鸡,不独第一步验证这烧鸡的质量,看它是否抖腿离骨,皮润肉滑。更能把鸡肋之类骨头全部剔除,饕餮起来能毫无顾忌。况且将烧鸡撕完,加上数片荆芥叶,佐以麻油数滴,色香味俱全,大家动箸言欢,岂不比没人抱着条鸡腿生吞活剥要来得雅致的多?
我爸是个喜欢折腾的人,有一年中秋,突然发大愿心开伙做烧鸡。以吴大胡子为目标,勇攀高峰。不惜血本跑到开封去拜师学艺。待到秋风渐起,遂收来数十只上等红公鸡,买了只上好的铸铁大锅,讲肉耙子煤饼子购置齐全,动手杀鸡,做将起来。由于年深日久,具体步骤和配方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鸡皮的做法我爸爸颇为下血本,用了上等槐花蜜来代替普通的糖卤。剩下的只记得家里落下了一堆鸡内金,让我妈妈烙了两年的饼……客观的讲,就风味来讲,我爸的成果颇为完美,鸡肉离骨,味道入味。只是这鸡过于离骨了……以至于起锅的时候肉就纷纷往下掉,我爸不得不用勺子把每只鸡剩下的器官捞出来,跟它们的骨架凑在一起——没有DNA验证,估计很多鸡骨肉分离,张冠李戴,但是这于风味无碍。就连精心烹制的鸡皮,也由于完全离骨,只好单独拿出来食用,因为它已经起不到包裹骨肉的作用了。好在初次试验,产品量不大,老爸包装了下,然后统统送给了至亲好友。每次拿出礼物的时候,都一脸歉意的说:“实在不好意思,路上太颠,我出门的时候,这还是一只整鸡的……
除烧鸡以外,应景的食物还有月饼。本地本无商业买卖月饼的习惯,月饼原来都是家做。反正中原本来就是面食为主。月饼做法无非是调好红糖芝麻青红丝的馅子,然后塞进面团,拍做一个饼,然后再在上面撒上芝麻,抹上油,讲究点的还会点个红点在正中间。放进笼里蒸熟,就过中秋了。后来我小时候开始有苏式月饼供应各机关单位,苏式五仁一时全城风靡。不过大概是苏式的月饼太油,没有两年,广式月饼大行其道,苏式月饼杳无踪影。不过我奶奶对这些东西都不感冒,每年都念叨她的”红糖芝麻青红丝“”青红丝玫瑰酱“……据她讲,早年本地人多种玫瑰,每年中秋,月饼都用糖渍玫瑰做馅料,辅以冰糖、芝麻、花生。我小时候极其讨厌月饼里的青红丝,不过据说那也是类似于玫瑰渍一样的东西,想来也是,那东西不讨我喜欢就是因为有股药味儿。90年代有本地人改良广式月饼,以青红丝和本地红糖花生芝麻为馅料做月饼。后来青红丝只见越来越少,最后搞到只剩花生芝麻和砂糖了,以至于我奶奶每年抱怨:”啃了半天竟然没有吃到一条青红丝!今年的月饼连个硌牙的冰糖都没有!“
点心和肉菜之外,本地还有佳酿。昔者我城为著名葡萄酒产区,果酒之乡的名号一时风行。靠这这条产业链,城里人几乎都能和酒搭上点关系。例如,大院对门的印刷厂就是专门印酒标的,虽说也隔三差五印印县委文件什么的。中秋正是新酒上市的时节。于是一瓶酒,一只鸡,一封月饼就成为探亲访友之标配。说起这酒,当年我年纪尚幼,于此道不通。对于那种干红干白全然不懂。当年我的心头所好是一款名叫“小香槟”的葡萄酒,酒精度极低,也就在1-2°徘徊。不过入口甘冽清爽可口。而且贵在价格不贵,3-5毛一瓶。况且正宗国营大厂出品,并无什么添加剂。不过这东西好像每年都生产不多,每次都以员工福利的形式分配下来。还好我外婆家全家皆为酒厂职工,每年总有的揩油。这东西好像90年代中叶就停产了,最后成本太高,一瓶卖到一块二还是收不回本。何况当时酒厂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杂七杂八弄了很多古怪的产品试销,有一年出了一款山楂果饮,极其浓稠,怀疑是直接把山楂果榨汁打酱发酵装瓶了。有段时间我每天晚饭就是吃一瓶这个东西,无法将山楂酱倒出来,只能用吸管把果酱一点点吸出来。2000年左右,酒厂还出过一款“大香槟”据说销路不错,不过过于夸张,瓶子高达半米,瓶口用铁丝封紧,开瓶的时候要用到钳子和螺丝刀,开瓶之声如同礼炮,风味绝佳。但是生不逢时,正赶上当时国内多处啤酒暴瓶伤人,风声鹤唳之下,同为发泡酒的“大香槟”不了了之了。现在吾城,连葡萄都少人种植,酿酒之原汁,竟然要从山东购入。当年直接从法国引进之赤霞珠、绝好酿酒之白羽、白雅,已荡然无存。城中小厂林立,酿酒过程竟不见一颗葡萄,纯靠勾兑,以华美包装灌注三精一水为能事。偶有问及,总是答曰:葡萄收购成本太大,入不敷出,况且原汁酿酒,总有沉淀,动辄退货。三精一水,绝无沉淀,况且售价低,利润高,实无奈之选择。
最近听说,吴大胡子的烧鸡生意也不大做的下去了,盘了半个门面给人做麻辣烫了。早年风行的垛子牛肉也没地方买去了,据说作假太多,掺了太多猪肉和淀粉,现在连回民都羞于做这种买卖了。
呜呼哀哉,他妈的,这年头连寻思点好吃的,都能让你悲从中来,我还没有寻思杠子馍呢,这东西估计现在也已经绝迹了吧。我反正六七年没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