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
![]() |
(这是从杂志剪下的不知名的画,很喜欢这个意向,有“小女孩的大城市”的调调,周围是万家灯火,穿白色裙子的女孩子站在街灯的光束里,如同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多么可怜,又多么自怜和自恋。)
因为最近刚好在读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乔纳森拉班的《柔软的城市》,今天又看到几个讨论城市的帖子,所以忍不住想跟风。虽然“城市”这个命题对我太宏大,而且我也一向偏信于直觉并且一贯的“和稀泥”的性格,肯定说不出什么观点,只不过表达些隐约的情绪。(当然我已不再因为这点而自卑,因在这个人人都好像有自己观点的年头,我甚至会因为自己没那么多观点而沾沾自喜)。.
买这本书完全出于偶然,关于作者本人之前我也完全一无所知,只是“柔软的城市”这个名字立刻把我吸引住了,待读到“城市就像村庄或小镇,天生具有可塑性。我们以自己的形象塑造城市,反过来,城市在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的个人形式强加在他们身上时,也通过抵抗来塑造我们”这段时深感被折服。一直以来,在我心里,大城市以它钢筋水泥的形象冷冰冰的杵在那里,从来都没想过它也可能是柔软的,这种柔软表现在我们不断摸索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对城市赋予自己的想象、在城市里寻找自己的爱人,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城里,城市对你来说都有一种独特的形象,你的城对你来说,就只是你的城。
身为一个小城姑娘,有无数次觉得熬不下去时想要立刻回到我的小城,回到我熟悉的街道,吃我喜欢吃的小吃,运气好的话在小城也能找到一个跟我同样落落寡合的人恋爱结婚生子一辈子,相比于大城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跟小城更加的合拍;也有无数次幽幽的跟人说,你知道么,大城市激发你欲望的东西太多,可你实现欲望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活着活着就被欲望糟蹋了,所以你知道有首歌么,有首歌叫《你上海了我还一笑而过》;可直到现在我还在外面晃荡着,漂着。
一定会被问到为什么。当时我决定留在北京的姐姐跟我说说过她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爱情;另一方面,她支支吾吾说出一个怕被人嘲笑的理由:我觉得在北京的话看看演唱会呀乐队演出呀会有更多的机会----如果一个城市可以容忍你能同时用一个隆重无比又轻率无比的理由留下来的话,那这个城市一定有它的动人之处。至于我的话,我只能说那皆因我是被动的,毕业的时候行李都已经悉数寄回老家了又傻乎乎的重新寄回来,当然有很多人他们对生活有良好的掌控力,对生活有明确的目标(或者至少他们暗示自己是有目标的),去哪里留哪里都收发自如,可是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生活流离,不是因为你选择了哪个城市,而是哪个城市刚好在那个阶段暂时接纳了你。
就像曾对小城生活的闭塞停滞有过抱怨一样,我也抱怨过大城市的过于的变动不居,我已习惯于站在一边羡慕另一边、抱怨另一边。然而我又那么善于自我安慰,当我觉得自己可能要回到小城时,我跟自己说我要过一种平安喜乐能一直吃妈妈做的饭的生活,以此来抵御远方城市的诱惑;而当我漂在离家遥远的城市、过年回家看到老家的同学生活的热热闹闹自己已像个客人时,我又跟自己说,至少我有天高皇帝远的自由,我不用被逼着结婚,不用被束缚。所以人到最后总是会喜欢上自己所能得到的那些东西的,由着性子在臆想里捏造自己的城市,完全不顾“一个世界所看中的,正是另一个世界所鄙视的。人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肉体、衣着、谈话方式和思维方式,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而最严峻的事实就是,我的孤独,我的疏离,我对生活的迷茫,无论在小城还是大城,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大概去年这个时候,在美国的小姑回家探亲见到了一个年龄相仿的表叔,在小姑眼里日子殷实的表叔只是小城里的暴发户,钱再多也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转转;在表叔眼里,小姑是清高但没什么实用性的小知识分子,不过徒有一个高姿态。可我们真的知道真的了解,了解小姑姑和姑父多年前出国读书时手提包都是我爸送的,为了节省几年都没回国探过亲,我们也真的见过,见过表叔那个在房价没那么贵的小城也花了百万多装的跟酒店大厅式的家,可能说什么呢,“都是生活”,如是而已,就像被人念叨了千百遍也被人糟蹋了千百遍的老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