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亲历911
一,
“嗒嗒嗒”,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这是2001年9月11日,周二,上午9点来钟,这时候我从北京抵达离纽约城四小时车程的大学城ITHACA(胡适当年译为“绮色佳”。)两月有余。从熟睡中半醒,我听出来这声来自走廊对面的房间门。不旋踵间,我的房门也响起了同样的敲门声。披衣下床,看见是住在本层的一个男生,这位男生不上课时,一天到晚都是坐在电脑前的。他口气急切地说,“快去三楼看电视。华盛顿有爆炸!纽约有爆炸!”
“O MY GOD!”我脱口一句。却见他听了倒莞尔一乐的样子。- 是我的美语太纯正了,还是太不纯正了?来不及多想,就上了三楼的电视间。那位男生又接着去敲其他房门了。
我住在一幢独立的不大不小的HOUSE里,房子座落在校园之内,- 整个校园就是一片满布着草坪、湖泊、树林、和溪流的高尔夫球场一样的山岗。后来才知道,这幢楼里,住的是本校的一个兄弟会组织成员。一色的本科男生。- 这倒有助于专心读书,我想。
三楼电视室里早已坐满了本楼男生,加一个女生,她是那位敲门男生的女友,她常过来跟男友住在一起,我看见她全身缩成一团蜷坐在一张椅子上,脸上挂着泪,可能还在颤抖。
电视上世贸中心双子塔画面,其中一幢大楼的腰部正在冒烟,某电视台正在直播,电视台记者,一位男士正对着镜头说着什么,那时我还听不大懂呢!
电视室的本科男生们默默地看电视。“SHIT!SHIT!”,有人边看边骂。
我看见电视台(现在我想应该是CNN)直播节目的记者站在一个高楼顶上,背后就是双子塔,不一会一位可能是纽约市政府,或港务局(双子塔的所有者)的官员被找来一起做节目了。这位官员当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位在镜头前你一句我一语地聊着。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背后来了一架飞机,一头撞进了另一座没冒烟的大楼!- 我现在知道这应是电视台回放的画面。
眼前是一屋子本科生,电视上正在发生的是一件很大的事件。现在我目睹这场面,我心中感慨起来。我的上一份工作,正是在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当时我们也整天嚷嚷着要做直播节目,说这才能反映出电视人的水平,也才是真正的电视节目。但能被允许做直播的事件何其少也!谁能保证现场不会有人举起个反动标语,或某某功人士不会捣捣蛋?结果,只能做做考古发现之类的“直播”算是自慰,也算是申请节目经费的不错的途径呢!我自己也参与“设计”了一二个直播节目,那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连台词都写好了让主持人去念的!
此刻目睹一件大事就在眼前发生,而你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电视主持人也跟我们一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的心情竟然跟着激动起来,手心里出了汗。同时又想,这屋子里的学生从小就得以亲眼目睹、亲身参与历史事件,而非由某个机构先审查才让他们看,真叫人羡慕,而这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我们强得多吗?他们的判断能力会比我们成熟得多吗?见惯不惊,自我判断,他们小小的年轻,是否会比新闻管制下长大的岁数大得多的人们的心智要健全得多??
这天上午,有工人来我们楼下修剪树枝,好象树木是由公家所有,也是公家负责管理的。几个工人攀上楼外的树上剪树枝,他们也看见了正在放的电视。一会儿,几位工人进来电视室里看电视。他们个个身着制服,身躯高大,满面红光,动作迟缓,沉默寡言。他们站着电视室后面默默地看电视,脸上显出不解和无奈,过了一会儿,他们又都默默地出去了。- 毕竟,他们还有工作在身,另外,在这个长春藤校园里,你们懂得自己的身份!- 我记住了这些细节,是因为这跟我见识到的北京上海等高校里的“工友”在校园里的行为表现,对比实在太强烈了!
时间约到了十点左右,这时房间里的学生们都去上课了,只留下我一个。我每周二只有下午有课。这时只见电视上两人背后的双子塔其中的一座开始摇了几下,竟然就从低层开始,整座大楼一层接着一层崩塌了!电视上两人转身望着这场面,无话可说。转眼间,另一幢大楼也以同样的姿态屈下了骄傲的头颅,瞬息间就灰飞烟灭了!这一场面看得我目瞪口呆,魂飞魄散。沉默了只不到几秒,却见画面上的那位男记者,以正常的语气,略带调侃地对那位官员说道,大意是,你瞧,现在纽约市的标志性的建筑,就这样全没了!那位官员面带窘状,支支吾吾了一句什么。- 那电视记者真可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惧了。
快到中午时分了,我的心情纷乱起来,想找个人说说话,但那时刚到美国,还没接触到中国学生,自己住了地方又没有讲中国话的。于是,一人向校园里中餐厅走去,那里是中国,港台学生常去的地方。
二,
到了中餐厅吃中午饭。有两位刚认识的中文系的来自大陆的女士,一位是女博士侯选人,一位是女教师,教广东话的。这两位坐过来一同跟我聊起了上午发生的事件,其中一位口气坚定地说,“这一定是飞机失事。” 她的口吻那么不空置疑,好象人比你先到美国几年,看事情就比你高明几分!恐怖分子搞事?她连想也不愿想一下。她无法想象有人会驾驶一架不归的飞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下午1:30的课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由本校传播系时年72岁的荣休教授COLLE讲授,我本人就是冲着COLLE教授的这个研究领域才来到这所大学的,自然视上本课为朝圣一般。COLLE教授每周二上午都闭门谢客,理由就是要准备下午的这节课,这个课程他已经上了不下十几年了,还是这么敬业。这课讲的都是COLLE本人几十年从事第三世界大众传播实践与研究之所得,可谓世上别无分店。
上课开始了,COLLE教授气色严峻。- 到了下午的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大致上肯定这是一起恐怖分子制造的惊天大案了。COLLE开口道,你们知道了这事,有人能说说看为什么他们要攻击双子塔呢?我觉得他的口气,尤其是提到“他们”时的表情,倒好象是一个妇人在谈到强暴了自己的一条蛮汉子,又象是一个老师,在说自己的一个不讲道理的坏学生!总之,那是与中国人谈到日本鬼子,或越南小霸那样的切齿痛恨,是完全两样的,在我看来,又奇异,又不感到唐突。教授一点也没有血脉愤张的样子。我有个感觉,宋朝时,除了武将岳飞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其他文人士大夫提起沙漠里冲出来要消灭自己的游牧民族,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表情?
“对”,他指着一位发言的男生说,“他们把它当成了资本主义的象征了,当成了他们最痛恨的生活方式的象征物了。。。。”
他又就象征一词作了几句发挥,看得出来,是想用传播课上的一些概念来解释这事。不到两分钟,他就转入了正题,讲起了当天要讲的内容。毕竟,这课价值六、七百美元,每分钟都很值钱,哪有时间谈时事聊大天!
第二天上午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与区域规划”课,这课由本校建筑系一位
匈牙利裔教授上。该教授的英语有一口浓重的匈牙利口音,让我听得十分费力。这位来自匈牙利的教授倒不反共,正相反,他反资本主义。本校建筑系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他显然找对了地方栖身做研究。这门课主要关注的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给第三世界带来的影响。
一上课,教授开门见山地谈起了911。这事跟他的课上的议题大有关系。几句话后,他让在座的每位,大约有七八位研究生,轮流谈谈对这事的看法。
每位同学都说得很多,那时我听不大懂。尤其是美国同学说的美语,听起来跟自己在国内学的好象不是一种语言,但是我能感觉到,每一位美国同学在谈到此事时,都是好象在分析着什么,大家都在把这事当成一个可供研究的对象,在用学术态度来看它,研究它。没有人口气激烈,没有人说着说着嗓门提高起来,没有人语气肯定地断言什么,当然更没有人说同意或不同意其他人说的,每人有自己的角度,有自己的看法。
其实,不听我也能猜出八九分在座各位的观点。这堂课的宗旨本来就是要让学生们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及其代价,上这堂的研究生们也都是带着在第三世界国家生活经历与感受,来这里寻求理论支持与精神慰藉的。一位美国男生在南美考察生活了一段时间,他要做的研究课题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咖啡店在增加,可南美咖啡农的生活却并未得到改善。一位美国南方来的女生曾在泰国工作两年,她想探讨的是她在泰国呆的那地区,修建水坝是如何破坏了农民的传统生活。一位奥地利小姐,她一直研究的是国际版权保护如何阻碍了第三世界的发展。。。
轮到我了,我说,“我们中国历史上常发生比这更大规模的生命损失事件,中国人看这事也许就跟美国人不一样吧。”。说到这儿,自己有点伤感,但突然就卡了壳,下面没词了。- 咦,怎么说起自己国家了?停了会儿,我只好说,“也许美国以后要改变点什么了。”这样就算是过了关。
没想到,教授对我的第一句话倒很欣赏,我说完后,他就评价说,“对了,这在你们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惨剧。” 我理解,这位在异国他乡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国来的知识分子,又在借着这事批评美国了。
三,
接下来几天里,校园里生活一如从前。没有标语,没有集会,没有大喇叭广播。我想当然会有一些反响,有一些讨论,在饭桌上,在私人聚会上,在电子邮件里,但是,在表面上,你什么也看不到。
相反地,几天后,在校园中心广场上,出现了一个学生社团制作的大幅广告牌,上面有哥伦布头像,还有一行字:“哥伦布才是最大的恐怖分子,他屠杀了一千万印地安人”。
那几天里,我在校园里看见的唯一一次集会是在一天中午,约二十个本科生,在中心广场排成一行,要在校园里进行不喊口号的所谓“安静的游行”,目的是反对美国政府借机对少数民族搞事云云。
9月14日下午约三点钟左右,我在图书馆里看完书,刚走出来,就见校园的大草坪上有人群在结集,我随着人群走过去,看见本校的师生们默默地坐在草地上,另有不少人手里拿着小蜡烛。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学校举行的全校性质的悼念活动了。而这种活动是自愿参加的。可能是提前通过电子邮件群发了通知。参加者也各自三三两两地来,不按班级或系别坐在方队。
在草地的一边,抬了一个台子,校方的重要人物都出席了。有校长HUNTER RAWLINGS出来讲话。这位校长本身是人文学科出身,也在本校为本科生开古典文学课。
校长在这种场合会讲些什么呢?我很好奇。我知道中国的校长会讲些什么,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每个中国学生甚至都可以替校长撰写讲稿。可惜当时听不大懂,不过好在学校网上还能找到这篇讲话,还能看到学校报纸上对这篇讲话的报道。
这篇讲话主要有这样两点信息-
一段是呼吁大家在此大事件面前,不要怕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更要帮助他人表达出他们的感受。总之,眼下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不可压抑自己。此段原文如下-
On this score let me offer all of you an admonition: many people, after such a series of tragedies, have a delayed response. They believe that they are coping with the situation well, but are in fact traumatized by the sheer magnitude of the events. No matter how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be sure to talk with others about your feelings, express them as openly as possible and seek help and advice. If you have children or young siblings or friends, give them as much reassurance as possible, and stay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m. Above all, make yourselves available to others, and particularly to young children, listen to them and respond to their fears and anxieties.
(在此,本人谨有一句劝言给各位同学。悲剧发生之后,不少人却反应迟缓。他们认定自己可以应付此事,但实际上,此次事件之惨烈,已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重创。所以,不管你如何想,你一定要与人分担你的感受,尽可能地把内心表达出来,还要去寻求帮助与劝告。如果你有孩子、兄妹和朋友,请给予他们安慰,呆在他们身边。最重要的是,随时准备帮助他人,特别是儿童,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恐惧和焦虑作出反应。)
另一个重要信息点是当此灾难面前,重申作为大学,也就是说,作为知识人士立身与谋生途径的大学的基本信念。人有惨痛,辄呼父母。但也有君子小人之别也。小人之痛也,呼天抢地,君子之痛也,请读如下一段-
In spite of these tragedies today, we will continue to keep the university open and we will pursue our work as an academic community. ... It is incumbent upon all of us to make no premature judgments about the perpetrators of these attacks and to recognize, even if the perpetrators are identified, that members of the Cornell community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tions of others. We are a tolerant, fair-minded and humane campus, and we should remain so; otherwise we will betray the tradition established by Ezra Cornell, when he founded this university, and enhanced by Carl Becker. I urge each of you to pursue freedom with your heartfel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o set an example for others as you do so.
(当此大难,今天我们要继续保持大学的开放,并保持学术界之传统。每个人都不应对这起攻击事件的责任人作过早定论,每个人都应认识到,即使犯罪分子被认定,康奈尔社区的任何成员也不应为他人的行动承担责任。我们是一个宽容的,公平的和人性化的校园,我们应该维护这种校风。否则,我们就会背叛EZRA CORNELL的建校传统。。。。我呼吁各位以责任心去追求自由,并为他人树立榜样。)
今天重读这位校长的发言,依然觉得震撼,这篇文字,放在英文中可说是一篇不错的但普通的演说,但放在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以至整个华语世界,就好象马上发出刺眼的光来了!
关于第一个信息点,我想说,我现在有了小孩,小孩是不大懂得表达感情的,而小孩子又正是感情需要最强烈的时期。所以,帮助小孩说出他想说的,你就为他解决了一大半的问题!着眼于大家的心理感受,并将之作为悼念活动讲演中的第一个要点信息,这等于说,大家都是有心理感受的个人,大家都是会害怕会害羞会不好意思的弱者,没人天生是英雄,在此有组织的攻击面前,不知所措是正常的。而坐在草地上的我们正都是一群感情控制上的无知孩子,一听到有人说出这话,其心理上感觉到的慰藉,正是如汤沃雪。
关于第二段,遭到突然的打击,受伤之余,却首先想到的是整个COMMUNITY的和谐,不愿见到众暴寡,强凌弱,正是古仁人之心,也正是与动辄要把犯罪分子捉拿归案的政客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9/11之后,一位常在校园见到头戴着阿拉伯头巾的男生,照样象原来一样昂首阔步在图书馆与饭堂里。
校长讲话毕,康大的“联合宗教工作团体”的负责人出来讲话。
他的讲话主要强调了天下一家的观念。他说,
should be a time for us to recognize our interdependence and our vulnerability; an opportunity to rely on spiritual resources in a time of turmoil; our need to reflect and then act to create a far different world than the one in which we live. May we lend support and solace, a listening ear, a shoulder to cry on, a bodily presence to others in this time of need."
(在此时刻,我们更加领会到人类本为一家,而大家都需要关心。当此乱世,我们更加体会到精神资源之可贵,更加要深入自省,然后拿出行动来建设一个不同的世界。让我们为周遭的人群,拿出我们的支持与慰藉,拿出我们倾听的耳朵,勇于承担的肩膀,与他们共度时难。)
最后由康大合唱团的圣歌无伴奏合唱。至今我还记得大草地上夕阳西下,歌声呜咽。其韵调深沉悠长,不悲也不亢,好象一个人在默默地抚摸着自己伤口,又抬头无语问苍天。这歌声再次把众人的感受抒发了出来!
也记得当时我一边听着圣歌,一边就心潮起伏起来。一时间几乎时空错乱,觉得是身处中国唐朝或宋朝的盛世,参加的一次国子监的庄严大礼,为祭祀在边塞为国捐躯的将士。台上讲话的是韩愈或欧阳修一类人物,因为HUNTER校长的讲话,其散发的仁爱精神,其维护道统学统之志向,置于唐宋八大家中可也。又觉得台上的宗教工作联合团体人士,就是当时的某位高僧,在念念有词,超度亡灵。而他的用语与角度,与学者,官员又有区别。我心想自己何德何能,能在这样一国,亲历这样的大事件,又恭逢这样一场大礼,目睹其人其典,其高贵的悲伤,与其宽广的胸怀!
当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正目睹的这典礼这言辞,以及其中蕴涵的精神,在我的国家,早已消失殆尽。不仅如此,仁爱,宗教和心理关怀,更在近六十年中,惨遭清算,且至今未能回归原来在一个正常社会中应有的角色。我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我想到,黑格尔曾经说过,世界精神的代理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只会有一个,从前有古罗马,后来又有拿破仑,现在,我是有幸在一个世界精神的代理国的大学里读书吗?我坚信,唐宋盛世,其人其典,也应作如是观。我何其有幸,能从中国古典这条途径,得以深入到这世界精神的堂奥,一窥其美!又能从眼前这活生生的盛世,还原那种只能在古书上读到的唐宋风流!那种道统,学统和政统各尽其分各司其职的时代!
记得我又感叹,这样的国家其实在这种悲剧面前并不会束手无策,徒然痛苦而又不知如何应对。这样的国就象一个成熟的人,一定懂得如何处理感情。——因为,这里有唱了多少代的歌,这些歌表达了这里的人们的集体感受,这里有宗教,有延续了千年的仪式,可让人们作为慰藉,来抵挡世上的各种不测。这里有从人类自很久远的时候以来就形成的自然的连系方式,家庭,团体,社区(过去叫村落)。这里的人们有相互间的深情的拥护,有饮宴,有各种传统节日,一句话,这里的人们没有发疯过,没有疯狂到把这些东东全都打碎砸烂。当然,你可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也可以打碎砸烂这些你不喜欢的东东,但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还有其他的力量相互平衡,最后的社会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也可能就是最符合世界精神的社会。而东方的某个古国,古董太多了,后代出了几个败家子,从西方抄到几句概念,偏要把自己安身立命的东东也连根拔掉,并以此来挟持民众,以谋一已之私,结果一旦有事,没依没靠,上没老天,下没庙堂,只能唱红歌来治病,结果就是一国成了SB,人人要朝世界精神的代理国跑!
“嗒嗒嗒”,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这是2001年9月11日,周二,上午9点来钟,这时候我从北京抵达离纽约城四小时车程的大学城ITHACA(胡适当年译为“绮色佳”。)两月有余。从熟睡中半醒,我听出来这声来自走廊对面的房间门。不旋踵间,我的房门也响起了同样的敲门声。披衣下床,看见是住在本层的一个男生,这位男生不上课时,一天到晚都是坐在电脑前的。他口气急切地说,“快去三楼看电视。华盛顿有爆炸!纽约有爆炸!”
“O MY GOD!”我脱口一句。却见他听了倒莞尔一乐的样子。- 是我的美语太纯正了,还是太不纯正了?来不及多想,就上了三楼的电视间。那位男生又接着去敲其他房门了。
我住在一幢独立的不大不小的HOUSE里,房子座落在校园之内,- 整个校园就是一片满布着草坪、湖泊、树林、和溪流的高尔夫球场一样的山岗。后来才知道,这幢楼里,住的是本校的一个兄弟会组织成员。一色的本科男生。- 这倒有助于专心读书,我想。
三楼电视室里早已坐满了本楼男生,加一个女生,她是那位敲门男生的女友,她常过来跟男友住在一起,我看见她全身缩成一团蜷坐在一张椅子上,脸上挂着泪,可能还在颤抖。
电视上世贸中心双子塔画面,其中一幢大楼的腰部正在冒烟,某电视台正在直播,电视台记者,一位男士正对着镜头说着什么,那时我还听不大懂呢!
电视室的本科男生们默默地看电视。“SHIT!SHIT!”,有人边看边骂。
我看见电视台(现在我想应该是CNN)直播节目的记者站在一个高楼顶上,背后就是双子塔,不一会一位可能是纽约市政府,或港务局(双子塔的所有者)的官员被找来一起做节目了。这位官员当然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位在镜头前你一句我一语地聊着。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背后来了一架飞机,一头撞进了另一座没冒烟的大楼!- 我现在知道这应是电视台回放的画面。
眼前是一屋子本科生,电视上正在发生的是一件很大的事件。现在我目睹这场面,我心中感慨起来。我的上一份工作,正是在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当时我们也整天嚷嚷着要做直播节目,说这才能反映出电视人的水平,也才是真正的电视节目。但能被允许做直播的事件何其少也!谁能保证现场不会有人举起个反动标语,或某某功人士不会捣捣蛋?结果,只能做做考古发现之类的“直播”算是自慰,也算是申请节目经费的不错的途径呢!我自己也参与“设计”了一二个直播节目,那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连台词都写好了让主持人去念的!
此刻目睹一件大事就在眼前发生,而你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电视主持人也跟我们一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的心情竟然跟着激动起来,手心里出了汗。同时又想,这屋子里的学生从小就得以亲眼目睹、亲身参与历史事件,而非由某个机构先审查才让他们看,真叫人羡慕,而这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我们强得多吗?他们的判断能力会比我们成熟得多吗?见惯不惊,自我判断,他们小小的年轻,是否会比新闻管制下长大的岁数大得多的人们的心智要健全得多??
这天上午,有工人来我们楼下修剪树枝,好象树木是由公家所有,也是公家负责管理的。几个工人攀上楼外的树上剪树枝,他们也看见了正在放的电视。一会儿,几位工人进来电视室里看电视。他们个个身着制服,身躯高大,满面红光,动作迟缓,沉默寡言。他们站着电视室后面默默地看电视,脸上显出不解和无奈,过了一会儿,他们又都默默地出去了。- 毕竟,他们还有工作在身,另外,在这个长春藤校园里,你们懂得自己的身份!- 我记住了这些细节,是因为这跟我见识到的北京上海等高校里的“工友”在校园里的行为表现,对比实在太强烈了!
时间约到了十点左右,这时房间里的学生们都去上课了,只留下我一个。我每周二只有下午有课。这时只见电视上两人背后的双子塔其中的一座开始摇了几下,竟然就从低层开始,整座大楼一层接着一层崩塌了!电视上两人转身望着这场面,无话可说。转眼间,另一幢大楼也以同样的姿态屈下了骄傲的头颅,瞬息间就灰飞烟灭了!这一场面看得我目瞪口呆,魂飞魄散。沉默了只不到几秒,却见画面上的那位男记者,以正常的语气,略带调侃地对那位官员说道,大意是,你瞧,现在纽约市的标志性的建筑,就这样全没了!那位官员面带窘状,支支吾吾了一句什么。- 那电视记者真可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惧了。
快到中午时分了,我的心情纷乱起来,想找个人说说话,但那时刚到美国,还没接触到中国学生,自己住了地方又没有讲中国话的。于是,一人向校园里中餐厅走去,那里是中国,港台学生常去的地方。
二,
到了中餐厅吃中午饭。有两位刚认识的中文系的来自大陆的女士,一位是女博士侯选人,一位是女教师,教广东话的。这两位坐过来一同跟我聊起了上午发生的事件,其中一位口气坚定地说,“这一定是飞机失事。” 她的口吻那么不空置疑,好象人比你先到美国几年,看事情就比你高明几分!恐怖分子搞事?她连想也不愿想一下。她无法想象有人会驾驶一架不归的飞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下午1:30的课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由本校传播系时年72岁的荣休教授COLLE讲授,我本人就是冲着COLLE教授的这个研究领域才来到这所大学的,自然视上本课为朝圣一般。COLLE教授每周二上午都闭门谢客,理由就是要准备下午的这节课,这个课程他已经上了不下十几年了,还是这么敬业。这课讲的都是COLLE本人几十年从事第三世界大众传播实践与研究之所得,可谓世上别无分店。
上课开始了,COLLE教授气色严峻。- 到了下午的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大致上肯定这是一起恐怖分子制造的惊天大案了。COLLE开口道,你们知道了这事,有人能说说看为什么他们要攻击双子塔呢?我觉得他的口气,尤其是提到“他们”时的表情,倒好象是一个妇人在谈到强暴了自己的一条蛮汉子,又象是一个老师,在说自己的一个不讲道理的坏学生!总之,那是与中国人谈到日本鬼子,或越南小霸那样的切齿痛恨,是完全两样的,在我看来,又奇异,又不感到唐突。教授一点也没有血脉愤张的样子。我有个感觉,宋朝时,除了武将岳飞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其他文人士大夫提起沙漠里冲出来要消灭自己的游牧民族,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表情?
“对”,他指着一位发言的男生说,“他们把它当成了资本主义的象征了,当成了他们最痛恨的生活方式的象征物了。。。。”
他又就象征一词作了几句发挥,看得出来,是想用传播课上的一些概念来解释这事。不到两分钟,他就转入了正题,讲起了当天要讲的内容。毕竟,这课价值六、七百美元,每分钟都很值钱,哪有时间谈时事聊大天!
第二天上午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与区域规划”课,这课由本校建筑系一位
匈牙利裔教授上。该教授的英语有一口浓重的匈牙利口音,让我听得十分费力。这位来自匈牙利的教授倒不反共,正相反,他反资本主义。本校建筑系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他显然找对了地方栖身做研究。这门课主要关注的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给第三世界带来的影响。
一上课,教授开门见山地谈起了911。这事跟他的课上的议题大有关系。几句话后,他让在座的每位,大约有七八位研究生,轮流谈谈对这事的看法。
每位同学都说得很多,那时我听不大懂。尤其是美国同学说的美语,听起来跟自己在国内学的好象不是一种语言,但是我能感觉到,每一位美国同学在谈到此事时,都是好象在分析着什么,大家都在把这事当成一个可供研究的对象,在用学术态度来看它,研究它。没有人口气激烈,没有人说着说着嗓门提高起来,没有人语气肯定地断言什么,当然更没有人说同意或不同意其他人说的,每人有自己的角度,有自己的看法。
其实,不听我也能猜出八九分在座各位的观点。这堂课的宗旨本来就是要让学生们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及其代价,上这堂的研究生们也都是带着在第三世界国家生活经历与感受,来这里寻求理论支持与精神慰藉的。一位美国男生在南美考察生活了一段时间,他要做的研究课题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咖啡店在增加,可南美咖啡农的生活却并未得到改善。一位美国南方来的女生曾在泰国工作两年,她想探讨的是她在泰国呆的那地区,修建水坝是如何破坏了农民的传统生活。一位奥地利小姐,她一直研究的是国际版权保护如何阻碍了第三世界的发展。。。
轮到我了,我说,“我们中国历史上常发生比这更大规模的生命损失事件,中国人看这事也许就跟美国人不一样吧。”。说到这儿,自己有点伤感,但突然就卡了壳,下面没词了。- 咦,怎么说起自己国家了?停了会儿,我只好说,“也许美国以后要改变点什么了。”这样就算是过了关。
没想到,教授对我的第一句话倒很欣赏,我说完后,他就评价说,“对了,这在你们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惨剧。” 我理解,这位在异国他乡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国来的知识分子,又在借着这事批评美国了。
三,
接下来几天里,校园里生活一如从前。没有标语,没有集会,没有大喇叭广播。我想当然会有一些反响,有一些讨论,在饭桌上,在私人聚会上,在电子邮件里,但是,在表面上,你什么也看不到。
相反地,几天后,在校园中心广场上,出现了一个学生社团制作的大幅广告牌,上面有哥伦布头像,还有一行字:“哥伦布才是最大的恐怖分子,他屠杀了一千万印地安人”。
那几天里,我在校园里看见的唯一一次集会是在一天中午,约二十个本科生,在中心广场排成一行,要在校园里进行不喊口号的所谓“安静的游行”,目的是反对美国政府借机对少数民族搞事云云。
9月14日下午约三点钟左右,我在图书馆里看完书,刚走出来,就见校园的大草坪上有人群在结集,我随着人群走过去,看见本校的师生们默默地坐在草地上,另有不少人手里拿着小蜡烛。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学校举行的全校性质的悼念活动了。而这种活动是自愿参加的。可能是提前通过电子邮件群发了通知。参加者也各自三三两两地来,不按班级或系别坐在方队。
在草地的一边,抬了一个台子,校方的重要人物都出席了。有校长HUNTER RAWLINGS出来讲话。这位校长本身是人文学科出身,也在本校为本科生开古典文学课。
校长在这种场合会讲些什么呢?我很好奇。我知道中国的校长会讲些什么,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每个中国学生甚至都可以替校长撰写讲稿。可惜当时听不大懂,不过好在学校网上还能找到这篇讲话,还能看到学校报纸上对这篇讲话的报道。
这篇讲话主要有这样两点信息-
一段是呼吁大家在此大事件面前,不要怕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更要帮助他人表达出他们的感受。总之,眼下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不可压抑自己。此段原文如下-
On this score let me offer all of you an admonition: many people, after such a series of tragedies, have a delayed response. They believe that they are coping with the situation well, but are in fact traumatized by the sheer magnitude of the events. No matter how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be sure to talk with others about your feelings, express them as openly as possible and seek help and advice. If you have children or young siblings or friends, give them as much reassurance as possible, and stay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m. Above all, make yourselves available to others, and particularly to young children, listen to them and respond to their fears and anxieties.
(在此,本人谨有一句劝言给各位同学。悲剧发生之后,不少人却反应迟缓。他们认定自己可以应付此事,但实际上,此次事件之惨烈,已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重创。所以,不管你如何想,你一定要与人分担你的感受,尽可能地把内心表达出来,还要去寻求帮助与劝告。如果你有孩子、兄妹和朋友,请给予他们安慰,呆在他们身边。最重要的是,随时准备帮助他人,特别是儿童,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恐惧和焦虑作出反应。)
另一个重要信息点是当此灾难面前,重申作为大学,也就是说,作为知识人士立身与谋生途径的大学的基本信念。人有惨痛,辄呼父母。但也有君子小人之别也。小人之痛也,呼天抢地,君子之痛也,请读如下一段-
In spite of these tragedies today, we will continue to keep the university open and we will pursue our work as an academic community. ... It is incumbent upon all of us to make no premature judgments about the perpetrators of these attacks and to recognize, even if the perpetrators are identified, that members of the Cornell community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tions of others. We are a tolerant, fair-minded and humane campus, and we should remain so; otherwise we will betray the tradition established by Ezra Cornell, when he founded this university, and enhanced by Carl Becker. I urge each of you to pursue freedom with your heartfel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o set an example for others as you do so.
(当此大难,今天我们要继续保持大学的开放,并保持学术界之传统。每个人都不应对这起攻击事件的责任人作过早定论,每个人都应认识到,即使犯罪分子被认定,康奈尔社区的任何成员也不应为他人的行动承担责任。我们是一个宽容的,公平的和人性化的校园,我们应该维护这种校风。否则,我们就会背叛EZRA CORNELL的建校传统。。。。我呼吁各位以责任心去追求自由,并为他人树立榜样。)
今天重读这位校长的发言,依然觉得震撼,这篇文字,放在英文中可说是一篇不错的但普通的演说,但放在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以至整个华语世界,就好象马上发出刺眼的光来了!
关于第一个信息点,我想说,我现在有了小孩,小孩是不大懂得表达感情的,而小孩子又正是感情需要最强烈的时期。所以,帮助小孩说出他想说的,你就为他解决了一大半的问题!着眼于大家的心理感受,并将之作为悼念活动讲演中的第一个要点信息,这等于说,大家都是有心理感受的个人,大家都是会害怕会害羞会不好意思的弱者,没人天生是英雄,在此有组织的攻击面前,不知所措是正常的。而坐在草地上的我们正都是一群感情控制上的无知孩子,一听到有人说出这话,其心理上感觉到的慰藉,正是如汤沃雪。
关于第二段,遭到突然的打击,受伤之余,却首先想到的是整个COMMUNITY的和谐,不愿见到众暴寡,强凌弱,正是古仁人之心,也正是与动辄要把犯罪分子捉拿归案的政客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9/11之后,一位常在校园见到头戴着阿拉伯头巾的男生,照样象原来一样昂首阔步在图书馆与饭堂里。
校长讲话毕,康大的“联合宗教工作团体”的负责人出来讲话。
他的讲话主要强调了天下一家的观念。他说,
should be a time for us to recognize our interdependence and our vulnerability; an opportunity to rely on spiritual resources in a time of turmoil; our need to reflect and then act to create a far different world than the one in which we live. May we lend support and solace, a listening ear, a shoulder to cry on, a bodily presence to others in this time of need."
(在此时刻,我们更加领会到人类本为一家,而大家都需要关心。当此乱世,我们更加体会到精神资源之可贵,更加要深入自省,然后拿出行动来建设一个不同的世界。让我们为周遭的人群,拿出我们的支持与慰藉,拿出我们倾听的耳朵,勇于承担的肩膀,与他们共度时难。)
最后由康大合唱团的圣歌无伴奏合唱。至今我还记得大草地上夕阳西下,歌声呜咽。其韵调深沉悠长,不悲也不亢,好象一个人在默默地抚摸着自己伤口,又抬头无语问苍天。这歌声再次把众人的感受抒发了出来!
也记得当时我一边听着圣歌,一边就心潮起伏起来。一时间几乎时空错乱,觉得是身处中国唐朝或宋朝的盛世,参加的一次国子监的庄严大礼,为祭祀在边塞为国捐躯的将士。台上讲话的是韩愈或欧阳修一类人物,因为HUNTER校长的讲话,其散发的仁爱精神,其维护道统学统之志向,置于唐宋八大家中可也。又觉得台上的宗教工作联合团体人士,就是当时的某位高僧,在念念有词,超度亡灵。而他的用语与角度,与学者,官员又有区别。我心想自己何德何能,能在这样一国,亲历这样的大事件,又恭逢这样一场大礼,目睹其人其典,其高贵的悲伤,与其宽广的胸怀!
当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正目睹的这典礼这言辞,以及其中蕴涵的精神,在我的国家,早已消失殆尽。不仅如此,仁爱,宗教和心理关怀,更在近六十年中,惨遭清算,且至今未能回归原来在一个正常社会中应有的角色。我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我想到,黑格尔曾经说过,世界精神的代理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只会有一个,从前有古罗马,后来又有拿破仑,现在,我是有幸在一个世界精神的代理国的大学里读书吗?我坚信,唐宋盛世,其人其典,也应作如是观。我何其有幸,能从中国古典这条途径,得以深入到这世界精神的堂奥,一窥其美!又能从眼前这活生生的盛世,还原那种只能在古书上读到的唐宋风流!那种道统,学统和政统各尽其分各司其职的时代!
记得我又感叹,这样的国家其实在这种悲剧面前并不会束手无策,徒然痛苦而又不知如何应对。这样的国就象一个成熟的人,一定懂得如何处理感情。——因为,这里有唱了多少代的歌,这些歌表达了这里的人们的集体感受,这里有宗教,有延续了千年的仪式,可让人们作为慰藉,来抵挡世上的各种不测。这里有从人类自很久远的时候以来就形成的自然的连系方式,家庭,团体,社区(过去叫村落)。这里的人们有相互间的深情的拥护,有饮宴,有各种传统节日,一句话,这里的人们没有发疯过,没有疯狂到把这些东东全都打碎砸烂。当然,你可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也可以打碎砸烂这些你不喜欢的东东,但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还有其他的力量相互平衡,最后的社会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也可能就是最符合世界精神的社会。而东方的某个古国,古董太多了,后代出了几个败家子,从西方抄到几句概念,偏要把自己安身立命的东东也连根拔掉,并以此来挟持民众,以谋一已之私,结果一旦有事,没依没靠,上没老天,下没庙堂,只能唱红歌来治病,结果就是一国成了SB,人人要朝世界精神的代理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