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流水账之 北镰仓篇
三年前去镰仓,正是樱花季最盛之时。记得所到那日晴空作美,粉嫩的樱枝衬着碧天,光华灿灿,她们在视线内成片而至,汹汹而来,让人不敢逼视。杭州并不缺樱,太子湾的春日亦是樱的天下,然樱花在中国总只是随侍的花种,庭院中偶有点缀或一年中有两三日惊鸿,大概国人总觉得这种美过于短暂壮烈,颇为不祥。我们去长谷寺,观音殿门口一株顶天立地的大樱傲然而立,令人目眩神迷;我们又去八幡宫,两百米的樱花大道乍现于眼前的时候,以为不在人间而在梦中。对于镰仓的情种就此种下,所以再赴东京无论如何都要挤出时间重访镰仓。
这次去是五月暮春时节,赶上了湘南新宿线的急行,虽一路看外面阴沉的天色但想到能看雨中的镰仓心情到并不怎么坏。到大船站,车上的乘客已寥寥可数,大船观音寺的白观音雕像依然不合比例的矗立在车站极近处得小山上,少了几分庄严玄妙,多了几分亲切。至北镰仓站下车,看到前方车厢袅袅婷婷地走出了几位穿和服的老太太,似乎是手帕交出游,因为着装关系都小碎步低头缓行,显出这个年纪少有的楚楚。因为是小站,站台简单到一目了然,比之东京都内几个迷宫似的大站,时间仿佛飞退了二十年回到昭和时代。在工作人员处购入镰仓江之岛PASS一枚,当日内可以无限次往返乘坐JR线(北镰仓-镰仓)与江之电(镰仓-江之岛)。
北镰仓站
身着传统服饰的老太太
细雨中的镰仓袒露了我不曾见过的一面,处处都是那般的绿,从青色中透出一股冷冽的艳。才从车站走到圆觉寺便觉出门时临时披上的开衫没有白穿,镰仓的气温比都内要低上两度左右,若站在树下,丝丝凉意更是侵蚀入骨,若不是满眼新绿,定以为自己又重返深秋。
圆觉寺是镰仓五山之一,号瑞鹿山,本尊是释迦如来,是十三世纪时北条时宗建造的一个大寺。它传承着日本传统寺庙七堂迦蓝形式:山门、佛殿、方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而右侧有浴室、东司旧址,左侧有禅堂。山门是全木结构,我到达时,正有大学里的建筑学教授向学生讲述山门构造的建筑学原理,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一边还发出赞叹声。这座建于18世纪的山门是圆觉寺在关东大地震中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物,相比在构造上有独特过人之处吧。见惯了中国寺庙的规设宏大、金碧辉煌,即使是位列镰仓五山之一的圆德寺,朴素小巧地如同竹篱茅舍一般,到也别有一番素净的雅致。
山门授课
北镰仓最得意的一张,槛外人从禅堂外摄之作
佛殿与舍利殿都只匆匆一瞥,流连最久的反而是寺庙一隅的墓地。起初并不知道那个小小庭院是墓地,只觉得门庭精致可爱,且有紫阳花在深处若隐若现,仿若里面有个完全不同寺庙华严气象的小世界。待走近了发现还需要投200元硬币作为参拜料,当即老老实实的摸出了钱包。没想到刚听到硬币投入箱中的咣当声,一旁忽然闪出一位年龄有七旬左右的老婆婆,向我致谢后指点我按顺时针方向先走花间小径,然后沿半山的石道一路前行最后从左侧的墓地下来,同时提醒我进入墓地后切不可拍照摄影,另外天雨路滑要小心脚下。这一顿话将下来足足有两三分钟,不像是守门人更像是家里的阿婆嘱咐远行的小辈。花间小径让人眼前一亮,粉黄、嫩红、靛蓝、米白各种颜色倏地扑面而来,一扫入寺来的寡淡印象。拾阶而上,路边不断有立佛像供奉,其中以莲座上的地藏王菩萨为多,佛像前多有鲜花供奉而无香烛,确有脱俗之意。待行到墓地群,恰逢一家人前来扫墓,顿觉不便打扰便匆匆下山离去了。
地藏王菩萨造像
北镰仓的第二站为明月院。明月院原本只是禅兴寺的一部分,日本毁佛运动中,禅兴寺大部分建筑被摧毁,只留下了明月院,于是佛意渐淡,更似春花秋月时必访名庭院。之所以以“明月”为名,源于本堂那一轮宛如明月的丸窓(圆窗),想必春花烂漫秋枫红遍之际,圆窗如画吧。西方人或许会觉得稀奇,但对于生长于园林文化间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借景的小把戏只能谈的上可爱,但不足为奇。掩映在树间的石质小拱桥或是转角处玲珑的佛龛都美得精致,美得很日本。唯一出乎意料的,是入口处不远两大片花圃,各种花卉皆以怒放之姿斗,尤其是牡丹与玫瑰,一个娇艳一个浓烈,仿佛花中能跳出一股力量夺取看客的魂魄留在这里做镇花灵。一圈绕下来,不觉得是在含蓄矜持的日本,更像在奔放的南欧乡村。
明月院的地藏造像
南欧风花圃
TBC
这次去是五月暮春时节,赶上了湘南新宿线的急行,虽一路看外面阴沉的天色但想到能看雨中的镰仓心情到并不怎么坏。到大船站,车上的乘客已寥寥可数,大船观音寺的白观音雕像依然不合比例的矗立在车站极近处得小山上,少了几分庄严玄妙,多了几分亲切。至北镰仓站下车,看到前方车厢袅袅婷婷地走出了几位穿和服的老太太,似乎是手帕交出游,因为着装关系都小碎步低头缓行,显出这个年纪少有的楚楚。因为是小站,站台简单到一目了然,比之东京都内几个迷宫似的大站,时间仿佛飞退了二十年回到昭和时代。在工作人员处购入镰仓江之岛PASS一枚,当日内可以无限次往返乘坐JR线(北镰仓-镰仓)与江之电(镰仓-江之岛)。
北镰仓站
![]() |
身着传统服饰的老太太
![]() |
细雨中的镰仓袒露了我不曾见过的一面,处处都是那般的绿,从青色中透出一股冷冽的艳。才从车站走到圆觉寺便觉出门时临时披上的开衫没有白穿,镰仓的气温比都内要低上两度左右,若站在树下,丝丝凉意更是侵蚀入骨,若不是满眼新绿,定以为自己又重返深秋。
圆觉寺是镰仓五山之一,号瑞鹿山,本尊是释迦如来,是十三世纪时北条时宗建造的一个大寺。它传承着日本传统寺庙七堂迦蓝形式:山门、佛殿、方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而右侧有浴室、东司旧址,左侧有禅堂。山门是全木结构,我到达时,正有大学里的建筑学教授向学生讲述山门构造的建筑学原理,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一边还发出赞叹声。这座建于18世纪的山门是圆觉寺在关东大地震中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物,相比在构造上有独特过人之处吧。见惯了中国寺庙的规设宏大、金碧辉煌,即使是位列镰仓五山之一的圆德寺,朴素小巧地如同竹篱茅舍一般,到也别有一番素净的雅致。
山门授课
![]() |
北镰仓最得意的一张,槛外人从禅堂外摄之作
![]() |
佛殿与舍利殿都只匆匆一瞥,流连最久的反而是寺庙一隅的墓地。起初并不知道那个小小庭院是墓地,只觉得门庭精致可爱,且有紫阳花在深处若隐若现,仿若里面有个完全不同寺庙华严气象的小世界。待走近了发现还需要投200元硬币作为参拜料,当即老老实实的摸出了钱包。没想到刚听到硬币投入箱中的咣当声,一旁忽然闪出一位年龄有七旬左右的老婆婆,向我致谢后指点我按顺时针方向先走花间小径,然后沿半山的石道一路前行最后从左侧的墓地下来,同时提醒我进入墓地后切不可拍照摄影,另外天雨路滑要小心脚下。这一顿话将下来足足有两三分钟,不像是守门人更像是家里的阿婆嘱咐远行的小辈。花间小径让人眼前一亮,粉黄、嫩红、靛蓝、米白各种颜色倏地扑面而来,一扫入寺来的寡淡印象。拾阶而上,路边不断有立佛像供奉,其中以莲座上的地藏王菩萨为多,佛像前多有鲜花供奉而无香烛,确有脱俗之意。待行到墓地群,恰逢一家人前来扫墓,顿觉不便打扰便匆匆下山离去了。
地藏王菩萨造像
![]() |
北镰仓的第二站为明月院。明月院原本只是禅兴寺的一部分,日本毁佛运动中,禅兴寺大部分建筑被摧毁,只留下了明月院,于是佛意渐淡,更似春花秋月时必访名庭院。之所以以“明月”为名,源于本堂那一轮宛如明月的丸窓(圆窗),想必春花烂漫秋枫红遍之际,圆窗如画吧。西方人或许会觉得稀奇,但对于生长于园林文化间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借景的小把戏只能谈的上可爱,但不足为奇。掩映在树间的石质小拱桥或是转角处玲珑的佛龛都美得精致,美得很日本。唯一出乎意料的,是入口处不远两大片花圃,各种花卉皆以怒放之姿斗,尤其是牡丹与玫瑰,一个娇艳一个浓烈,仿佛花中能跳出一股力量夺取看客的魂魄留在这里做镇花灵。一圈绕下来,不觉得是在含蓄矜持的日本,更像在奔放的南欧乡村。
明月院的地藏造像
![]() |
南欧风花圃
![]() |
TBC
-
哀樂無名_x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2-29 13: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