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詩學》
詩 學
亞裏士多德
詩歌模仿的媒介:節奏、語言、音樂、格律
詩歌模仿的對象:行動中的人(變體)
詩歌模仿的方式:敘述、人物自己說話、行為描述
詩歌的起源與發展:模仿本能
喜劇的興起,史詩與悲劇的比較:
喜劇:把人描述的比今天的人更壞。包含錯誤與醜陋但不引起痛苦和傷害
悲劇與史詩:①寫作篇幅(史詩不受行為、時間的限制)②使用的格律
悲劇的描述:
悲劇六要素:情節(最重要)、性格、思想、語言、戲景和唱段
情節的範圍:限定在合理的長度
情節的統一:完整呈現和描述一個行為
詩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
詩人的職責: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普通性的事件)
歷史學家的職責:敘述已經發生的事(個別事件)
單一情節和複合情節:
簡單行為:人物命運的改變沒有經過反轉或發現
複雜行為:通過反轉或發現實現人物命運的改變
反轉、發現和災難(情節三要素)
反轉:事物從一個狀態轉向相反的方面
發現:從不知到知的轉變
災難:具有毀滅性或痛苦的行為
悲劇的主要部份:開場白、情節、退場歌、合唱
悲劇的行為:
合理的情節安排:一個轉折點,人物命運由順境入逆境
恐懼與憐憫:形象的激發、行為的情節結構(更好)
對材料的有效處理
悲劇的性格:
性格塑造四目標:善良;適當;逼真;一致
發現的種類:①看得見的標記或記號②詩人製造出來的③由回憶引起④推理的結果⑤不可靠的推斷⑥從事件本身產生出來,通過可能的事件,揭示出結果,引起觀眾的驚奇(最好)
悲劇詩人的一些規則:
盡可能把劇中情景擺在眼前;
盡可能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先寫一個大綱,再給人物起名并加入情節
悲劇詩人的其他規則:
加密:故事從開頭到轉入順境或逆境之前的部份
解密:轉變開始到結束的部份
不要採用複雜的故事
思想與言辭
語言學的一些定義
詩的用詞:通用詞、隱喻詞、新創詞
措辭與風格:日常詞彙與隱喻詞、借用詞、新奇詞的混合使用
史詩:與悲劇情節相同,都是完整呈現和描述一個行為
史詩(守法):具有宏偉的篇幅;使用英雄六步格;自我陳述;容納無法解釋的事物
對批評的異議與反駁:
詩人的三種表達方式:過去的或現在的、傳說的或人們相信的、應當如此的
詩中的錯誤:本質錯誤、附帶錯誤
判斷言行的善惡要看:言行本身;批評者;批評對象;場合方法和原因
五種指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後矛盾;技術上有缺陷
史詩與悲劇的比較:兩種形式孰優孰劣的爭論
亞裏士多德
詩歌模仿的媒介:節奏、語言、音樂、格律
詩歌模仿的對象:行動中的人(變體)
詩歌模仿的方式:敘述、人物自己說話、行為描述
詩歌的起源與發展:模仿本能
喜劇的興起,史詩與悲劇的比較:
喜劇:把人描述的比今天的人更壞。包含錯誤與醜陋但不引起痛苦和傷害
悲劇與史詩:①寫作篇幅(史詩不受行為、時間的限制)②使用的格律
悲劇的描述:
悲劇六要素:情節(最重要)、性格、思想、語言、戲景和唱段
情節的範圍:限定在合理的長度
情節的統一:完整呈現和描述一個行為
詩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
詩人的職責: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普通性的事件)
歷史學家的職責:敘述已經發生的事(個別事件)
單一情節和複合情節:
簡單行為:人物命運的改變沒有經過反轉或發現
複雜行為:通過反轉或發現實現人物命運的改變
反轉、發現和災難(情節三要素)
反轉:事物從一個狀態轉向相反的方面
發現:從不知到知的轉變
災難:具有毀滅性或痛苦的行為
悲劇的主要部份:開場白、情節、退場歌、合唱
悲劇的行為:
合理的情節安排:一個轉折點,人物命運由順境入逆境
恐懼與憐憫:形象的激發、行為的情節結構(更好)
對材料的有效處理
悲劇的性格:
性格塑造四目標:善良;適當;逼真;一致
發現的種類:①看得見的標記或記號②詩人製造出來的③由回憶引起④推理的結果⑤不可靠的推斷⑥從事件本身產生出來,通過可能的事件,揭示出結果,引起觀眾的驚奇(最好)
悲劇詩人的一些規則:
盡可能把劇中情景擺在眼前;
盡可能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先寫一個大綱,再給人物起名并加入情節
悲劇詩人的其他規則:
加密:故事從開頭到轉入順境或逆境之前的部份
解密:轉變開始到結束的部份
不要採用複雜的故事
思想與言辭
語言學的一些定義
詩的用詞:通用詞、隱喻詞、新創詞
措辭與風格:日常詞彙與隱喻詞、借用詞、新奇詞的混合使用
史詩:與悲劇情節相同,都是完整呈現和描述一個行為
史詩(守法):具有宏偉的篇幅;使用英雄六步格;自我陳述;容納無法解釋的事物
對批評的異議與反駁:
詩人的三種表達方式:過去的或現在的、傳說的或人們相信的、應當如此的
詩中的錯誤:本質錯誤、附帶錯誤
判斷言行的善惡要看:言行本身;批評者;批評對象;場合方法和原因
五種指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後矛盾;技術上有缺陷
史詩與悲劇的比較:兩種形式孰優孰劣的爭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