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皮鼓》
本来该写成书评,前几天写到一半文气断了再也接不上了……随便贴一下。
照我的理解,这本书可以停在洋葱地窖结束之处。他已经写出了那么多的悲惨,那么多痛苦的、干燥的、难以下咽的悲惨,全家十几口人死在灭绝营里的法因戈德先生,胆小柔弱却阴差阳错在邮局攻陷后被枪毙了的扬,用精巧的装置结束自己绝望、屈辱、不能理解的人生的格雷夫先生……他的朋友赫拉斯在不知怎样的悸动和渴望中扑向“绿姑娘”,最终把他和她连在一起的,是钉在“她”的胸膛而嵌入他的肉体的、杀人的双刃斧:人生的希望不过如此。伴着这样的悲惨的,是马策拉特吞进喉咙的那枚打开了别针的党章,卡在喉头里的痛苦,没有眼泪的悲惨。哪怕在奥斯卡跟随妈妈的棺材走向墓地时,一连串的内心的咏叹中,他幻想坐在妈妈的棺材上击鼓,伴她下葬并永不再离开她,啊,奔腾在那些粗糙干燥刺人的现实下的,情感的水面终于短暂地见了天日吗?不,仅仅是有了那么一丝潮气,像舒格尔·莱奥的手心那样凉呼呼的,转眼又是悲惨的现实的沙漠。这样,在流不出眼泪的世界中,洋葱地窖出了场,大家在小块的带着淡绿丝线的洋葱中间,伴着那些辛辣刺鼻的气味放声啼哭并把从小到大战前战后的心事一古脑儿全倾泻给座位旁边的邻人,而奥斯卡仍冷静地击着他的鼓,流了等于没流的眼泪在四五个词之间就被砂纸一样冷硬刺手的叙述吸得干干净净——这时结束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继续,不止是交代了为何奥斯卡的故事从疗养院开始而且有点画蛇添足地加了一个逃跑的主题?
看到倒数几页,奥斯卡开始感叹他的三十岁。应该定居了!应该创业了!应该结婚了!这些句子未免太过直接,如果说一篇小说的结尾在于卒章显志,他也确实做到了。他明白无疑地揭示出此书最重要的主题(可能不是唯一的主题)是恐惧。因为这种恐惧,小奥斯卡恨不得没有从妈妈的子宫里被生下来,可是“脐带剪断”,再也回不去了,因为这种恐惧,奥斯卡在三岁上故意摔了一跤,从此不再长个,好永远停留在三岁孩子的世界,因为这种恐惧,奥斯卡怀念着外祖母宽大的裙子,易于发臭的黄油的味道,恨不能回到母亲的体内,再回到外祖母的体内,在那里生息繁洐,不要留在这个恐惧的有着“黑厨娘”的世界上。童谣里的黑厨娘是恐惧的象征,人自有意识以来便恐惧着她,她在厨房黑暗的角落里,在你的背后,并终有一日将迎面走来。铁皮鼓是小奥斯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喜爱的东西,也为了逃避这种恐惧,小奥斯卡敲起铁皮鼓,把从童年甚至从出生时、出生前的记忆和无意识感受到的东西全都变成音乐,借此逃离那种孤单和无名的恐惧,生而为人都不能幸免的恐惧。埃弗在《狂热分子》中谈到,有创造力的人可以无需寻找群体给予的“归属感”,在奥斯卡这里,创造——将生活在艺术中重新叙述并将之完备——是他抵御现实的庇护所。另一个庇护所是女性的爱,在外祖母的裙子下面,在妈妈、扬、马策拉特玩牌的桌子下面,他抱着他的鼓,他重要的、亲爱的鼓,他寻找女人,有香草味道的玛丽亚,英格护士,比他高两公分的罗丝维塔,隔壁小间里的道罗泰亚嬷嬷……
我不太理解三十岁的含义。也许因为我还没到三十岁,也许因为我是女人,也许因为既然我不是他,当然就不能完全理解他。奥斯卡——作者眼里的三十岁好像一个铡刀高悬的断头台,走过去的人也许不会被斩断在下面,但却一定会穿过某种阴影。全书在这种阴影中结束,在从童年开始,被青春掩盖却从未被岁月磨损的恐惧中结束,奥斯卡相信“明天我就可以告诉我的护理员……奥斯卡在越变越黑的儿童的恐惧的阴影之下将过什么生活”,与前面几页的“三十岁的人,是该定居了!三十岁的人,是该创业了!三十岁的人,是该结婚了!”一样,直白得像一场独白而不像一段叙述,作者写成此书的时候只有三十出头,我想因为他尚未走出三十岁的视野,所以还没能把这个改时换代的迷惘品味出答案来吧。
照我的理解,这本书可以停在洋葱地窖结束之处。他已经写出了那么多的悲惨,那么多痛苦的、干燥的、难以下咽的悲惨,全家十几口人死在灭绝营里的法因戈德先生,胆小柔弱却阴差阳错在邮局攻陷后被枪毙了的扬,用精巧的装置结束自己绝望、屈辱、不能理解的人生的格雷夫先生……他的朋友赫拉斯在不知怎样的悸动和渴望中扑向“绿姑娘”,最终把他和她连在一起的,是钉在“她”的胸膛而嵌入他的肉体的、杀人的双刃斧:人生的希望不过如此。伴着这样的悲惨的,是马策拉特吞进喉咙的那枚打开了别针的党章,卡在喉头里的痛苦,没有眼泪的悲惨。哪怕在奥斯卡跟随妈妈的棺材走向墓地时,一连串的内心的咏叹中,他幻想坐在妈妈的棺材上击鼓,伴她下葬并永不再离开她,啊,奔腾在那些粗糙干燥刺人的现实下的,情感的水面终于短暂地见了天日吗?不,仅仅是有了那么一丝潮气,像舒格尔·莱奥的手心那样凉呼呼的,转眼又是悲惨的现实的沙漠。这样,在流不出眼泪的世界中,洋葱地窖出了场,大家在小块的带着淡绿丝线的洋葱中间,伴着那些辛辣刺鼻的气味放声啼哭并把从小到大战前战后的心事一古脑儿全倾泻给座位旁边的邻人,而奥斯卡仍冷静地击着他的鼓,流了等于没流的眼泪在四五个词之间就被砂纸一样冷硬刺手的叙述吸得干干净净——这时结束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继续,不止是交代了为何奥斯卡的故事从疗养院开始而且有点画蛇添足地加了一个逃跑的主题?
看到倒数几页,奥斯卡开始感叹他的三十岁。应该定居了!应该创业了!应该结婚了!这些句子未免太过直接,如果说一篇小说的结尾在于卒章显志,他也确实做到了。他明白无疑地揭示出此书最重要的主题(可能不是唯一的主题)是恐惧。因为这种恐惧,小奥斯卡恨不得没有从妈妈的子宫里被生下来,可是“脐带剪断”,再也回不去了,因为这种恐惧,奥斯卡在三岁上故意摔了一跤,从此不再长个,好永远停留在三岁孩子的世界,因为这种恐惧,奥斯卡怀念着外祖母宽大的裙子,易于发臭的黄油的味道,恨不能回到母亲的体内,再回到外祖母的体内,在那里生息繁洐,不要留在这个恐惧的有着“黑厨娘”的世界上。童谣里的黑厨娘是恐惧的象征,人自有意识以来便恐惧着她,她在厨房黑暗的角落里,在你的背后,并终有一日将迎面走来。铁皮鼓是小奥斯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喜爱的东西,也为了逃避这种恐惧,小奥斯卡敲起铁皮鼓,把从童年甚至从出生时、出生前的记忆和无意识感受到的东西全都变成音乐,借此逃离那种孤单和无名的恐惧,生而为人都不能幸免的恐惧。埃弗在《狂热分子》中谈到,有创造力的人可以无需寻找群体给予的“归属感”,在奥斯卡这里,创造——将生活在艺术中重新叙述并将之完备——是他抵御现实的庇护所。另一个庇护所是女性的爱,在外祖母的裙子下面,在妈妈、扬、马策拉特玩牌的桌子下面,他抱着他的鼓,他重要的、亲爱的鼓,他寻找女人,有香草味道的玛丽亚,英格护士,比他高两公分的罗丝维塔,隔壁小间里的道罗泰亚嬷嬷……
我不太理解三十岁的含义。也许因为我还没到三十岁,也许因为我是女人,也许因为既然我不是他,当然就不能完全理解他。奥斯卡——作者眼里的三十岁好像一个铡刀高悬的断头台,走过去的人也许不会被斩断在下面,但却一定会穿过某种阴影。全书在这种阴影中结束,在从童年开始,被青春掩盖却从未被岁月磨损的恐惧中结束,奥斯卡相信“明天我就可以告诉我的护理员……奥斯卡在越变越黑的儿童的恐惧的阴影之下将过什么生活”,与前面几页的“三十岁的人,是该定居了!三十岁的人,是该创业了!三十岁的人,是该结婚了!”一样,直白得像一场独白而不像一段叙述,作者写成此书的时候只有三十出头,我想因为他尚未走出三十岁的视野,所以还没能把这个改时换代的迷惘品味出答案来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