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城市居住区·课程I 】教学贴-5
=======================
课程综述//评图实录//作业要求
=======================
【第5课】2011.9.22
----------------
课程综述
评图是费力的工作,相比起主要听外来评委的最终评图,中间评图尤其吃力。不仅时间漫长伤身,更因为要考虑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而伤神。
谙熟此道的夜行者在午餐后就躲到车里小睡一场,然后装作精神抖擞地提早到达了教室。奈何由1:55拖到了6:25的漫长战役把午休积累的小小体力完全消耗殆尽,所幸的是大多数小组都证明了自己在前3周的成绩也找到了下一步的方向。(为了大家的健康,再次恳请请童鞋们以后提早准备好!)
-----------------
评图实录
第一组 概念“延续历史”
[亮点]根据上一节课的点评,这个小组极大的优化了规划方案。现阶段的方案是一个结构清晰、有说服力的规划,居住区本身有满足了住区的基本要求,而三个片区(也可以认为是2个)不仅满足了各自小区与组团间的空间需求,通过界面优化也清晰交待了住区与公园间的关系。
[暗点]
1.从概念角度与住区本体过于偏离,保留历史不是住区的基本工作,而是Bonus。
2.城市肌理除了在总图上的再现,还要思考如何能让现阶段淹没在实体环境中的肌理如何被人感知。.对于保留建筑与住区的关系也仍待梳理,厘清保留的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利用。
3.住区与城市的关系不充分,尤其是街道尺度上的态度非常模糊。
4.居住区交通的组织,尤其是穿越公园的部分有待更精彩的解决方式。
第二组 概念“混合多元/开放封闭/沿街回应”
[亮点]穿越基地内部通往北外滩的小路是本方案最大的亮点,也是该组想象力的极大体现。概念(其实在他们家叫方法更合适)原则正确,大结构生动。
[暗点]
1.和对规范与任务书对于日照、间距、限高的规定,尤其是高层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2.对于不同层高、密度与居住者家庭构成的设想有违促进融合的社会共识。
3.应该区别分割与分隔,混合与融合的差异,避免出现大开放小封闭的格局。
4.形态改进,各组团内部环境优化。
第三组 无概念 (底层全开)
[亮点]
对于围墙的反思,公园价值的最大化,把土地还给城市。理性!
不生造概念,不模仿肌理,不扭捏建筑,不放弃2F门禁,干净:)
[暗点]
1.无选择性的底层架空过于盲目,除了尊重气候,必须明确目的、意义与代价间的关系。
2.整体规划结构的关系仍待厘清,尤其是车行人行的组织。
3.高层的出现无厘头,建筑本身的经济性。
4.除去公园,与城市完全不对话的态度是否合适?
第四组 无概念(组团第一)
[亮点]由促进组团间关系出发的基本思考,对于内部商业界面与道路的关系的哦偶有合理性,而对于不同场地一次性地赋予运动功能的设定都比较有趣。(难道是提篮桥奥园 :P)
[暗点]
1.如同变形了的模型,这个设计缺乏与城市与基地的基本联系。这种态度必须改变!
2.由组团出发没有问题,但不能局限与组团间的思考。
3.组团内部空间不理想,景观边缘化,设施体育化的思维偏执,应该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思考。
4.交通结构中出现的主干道路穿越组团应该避免。
第五组 无概念
[亮点]上一次的问题全改了,坂本一成化更进一步,自然就亮了!对于城市、住区和组团三个层次的控制与开发有节有度,形式也很出彩。
[暗点]
1.设计方法中新建筑网格的定义有待深入,为何3.5米?
2.主干交通结构之外,组团的交通完全是一片混乱。
3.高层的定位与组团的开发强度有待平衡。
4.组团本身的限定方式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未完待续】0:50am
第六组 无概念
[亮点]扎实推进的设计,基地、肌理、结构拳拳到肉。意向图和剖面虽然没能完成解决对于居住区内部向心力的疑问,但是全展示了极其生活化的场面。
[暗点]
1.目前规划中对里弄街区的认知,是否要延续到建筑设计中?
2.二层步道的安排却没有依据,也没有目的,只有对整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
3.高层的地理定位缺乏足够的规律,除了容积率补充之外也没有形成独特的价值。
4.建筑设计中有大量不符合日照的部分需要修改,里弄的尺度又该如何转化到现代化的建筑中?
第七组 概念“密度变化”?
[亮点]目前没看到。
[暗点]
1.概念生成没有依据,也没有道理;形态系统也一样。
2.每周变一次方案导致设计全无深度可言。
3.对于规范中日照,间距,交通都有严重的漏洞。
尽管时间不多,仍强烈建议重头开始!
第八组 无概念
[亮点]对于城市肌理的理解视角独特,而作为结果的一系列建筑与广场设定充分展现了建筑学学生对于把握和回应外在空间的积累。
[暗点]
1.内向的空间环境和交通组织仍有许多不足。
2.两个方向肌理的分析有力,但未能充分反映到街道成果上。
3.从总图上看清晰的城市感觉在真实尺度中的建筑中是否可以感知仍未知?
4.中间视廊 的意图,活动的定义,乃至空间的最后形象是胜负手。
【未完待续】3:25pm
第九组 概念“里弄延续/阳光谷/视线交错”
[亮点]阳光谷的概念听起来比较震撼。
[暗点]
1.概念与设计没有联系,踏实可行的设计比概念更加急缺。
2.集思广益还需要形成合力,形成一个统一的大结构。
3.开发强度与建筑层数的选择需要有逻辑关系。
第十组 概念“低层高密度/街道感/SOHO”
[亮点]SOHO的定位是创造性的设计内容。
[暗点]
1.概念与操作对峙,围合感超越街道感。
2.过度的围合与日照、间距、通风和私密性均有不利影响。
3.自身的偏重使得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模糊。
4.道路系统混乱,交通结构不合理。
----------------------
作业要求
经过三周的努力,大多数童鞋都在居住区和城市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不仅基本掌握了建筑学角度规划居住区的设计方法,也保障了成果的多样性。
在下一节课前,请各位同学完成以下工作,
1.仔细审视小组概念的初始和递进的过程,以及老师的建议。
2.确认基本户型和交通核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完成含户型的CAD总平面图。
3.确认层数,核对各种间距后完成日照分析,并根据日照分析修改层高和布局。
4.绘制居住区内道路,注意不同级别道路的宽度区别。注意避免一切有关建筑与场地细节的图案(Hatch or Block)。
5.打印1:500总图,可能的话完成功能结构、交通和景观分析图(1:1000,,建议手绘在拷贝纸上)
6.每一位同学准备参考案例资料(不限于住宅建筑)。案例宜尽可能详尽,应该符合小组的基本概念和个人的审美意识。
周一见!
课程综述//评图实录//作业要求
=======================
【第5课】2011.9.22
----------------
课程综述
评图是费力的工作,相比起主要听外来评委的最终评图,中间评图尤其吃力。不仅时间漫长伤身,更因为要考虑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而伤神。
谙熟此道的夜行者在午餐后就躲到车里小睡一场,然后装作精神抖擞地提早到达了教室。奈何由1:55拖到了6:25的漫长战役把午休积累的小小体力完全消耗殆尽,所幸的是大多数小组都证明了自己在前3周的成绩也找到了下一步的方向。(为了大家的健康,再次恳请请童鞋们以后提早准备好!)
-----------------
评图实录
第一组 概念“延续历史”
[亮点]根据上一节课的点评,这个小组极大的优化了规划方案。现阶段的方案是一个结构清晰、有说服力的规划,居住区本身有满足了住区的基本要求,而三个片区(也可以认为是2个)不仅满足了各自小区与组团间的空间需求,通过界面优化也清晰交待了住区与公园间的关系。
[暗点]
1.从概念角度与住区本体过于偏离,保留历史不是住区的基本工作,而是Bonus。
2.城市肌理除了在总图上的再现,还要思考如何能让现阶段淹没在实体环境中的肌理如何被人感知。.对于保留建筑与住区的关系也仍待梳理,厘清保留的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利用。
3.住区与城市的关系不充分,尤其是街道尺度上的态度非常模糊。
4.居住区交通的组织,尤其是穿越公园的部分有待更精彩的解决方式。
![]()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组还差另一半:)加油! |
第二组 概念“混合多元/开放封闭/沿街回应”
[亮点]穿越基地内部通往北外滩的小路是本方案最大的亮点,也是该组想象力的极大体现。概念(其实在他们家叫方法更合适)原则正确,大结构生动。
[暗点]
1.和对规范与任务书对于日照、间距、限高的规定,尤其是高层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2.对于不同层高、密度与居住者家庭构成的设想有违促进融合的社会共识。
3.应该区别分割与分隔,混合与融合的差异,避免出现大开放小封闭的格局。
4.形态改进,各组团内部环境优化。
![]() |
通往江边的黄色小路亮了! |
第三组 无概念 (底层全开)
[亮点]
对于围墙的反思,公园价值的最大化,把土地还给城市。理性!
不生造概念,不模仿肌理,不扭捏建筑,不放弃2F门禁,干净:)
[暗点]
1.无选择性的底层架空过于盲目,除了尊重气候,必须明确目的、意义与代价间的关系。
2.整体规划结构的关系仍待厘清,尤其是车行人行的组织。
3.高层的出现无厘头,建筑本身的经济性。
4.除去公园,与城市完全不对话的态度是否合适?
![]() |
没有说出概念,但是态度无比清晰。 |
第四组 无概念(组团第一)
[亮点]由促进组团间关系出发的基本思考,对于内部商业界面与道路的关系的哦偶有合理性,而对于不同场地一次性地赋予运动功能的设定都比较有趣。(难道是提篮桥奥园 :P)
[暗点]
1.如同变形了的模型,这个设计缺乏与城市与基地的基本联系。这种态度必须改变!
2.由组团出发没有问题,但不能局限与组团间的思考。
3.组团内部空间不理想,景观边缘化,设施体育化的思维偏执,应该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思考。
4.交通结构中出现的主干道路穿越组团应该避免。
![]() |
组团、总图和模型两头翘,接住地气啊。 |
第五组 无概念
[亮点]上一次的问题全改了,坂本一成化更进一步,自然就亮了!对于城市、住区和组团三个层次的控制与开发有节有度,形式也很出彩。
[暗点]
1.设计方法中新建筑网格的定义有待深入,为何3.5米?
2.主干交通结构之外,组团的交通完全是一片混乱。
3.高层的定位与组团的开发强度有待平衡。
4.组团本身的限定方式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 |
揭开透明性的网格。 |
【未完待续】0:50am
第六组 无概念
[亮点]扎实推进的设计,基地、肌理、结构拳拳到肉。意向图和剖面虽然没能完成解决对于居住区内部向心力的疑问,但是全展示了极其生活化的场面。
[暗点]
1.目前规划中对里弄街区的认知,是否要延续到建筑设计中?
2.二层步道的安排却没有依据,也没有目的,只有对整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
3.高层的地理定位缺乏足够的规律,除了容积率补充之外也没有形成独特的价值。
4.建筑设计中有大量不符合日照的部分需要修改,里弄的尺度又该如何转化到现代化的建筑中?
![]() |
每一步都扎实,剖轴很写意。 |
第七组 概念“密度变化”?
[亮点]目前没看到。
[暗点]
1.概念生成没有依据,也没有道理;形态系统也一样。
2.每周变一次方案导致设计全无深度可言。
3.对于规范中日照,间距,交通都有严重的漏洞。
尽管时间不多,仍强烈建议重头开始!
![]() |
没什么好说,没什么值得留下。 |
第八组 无概念
[亮点]对于城市肌理的理解视角独特,而作为结果的一系列建筑与广场设定充分展现了建筑学学生对于把握和回应外在空间的积累。
[暗点]
1.内向的空间环境和交通组织仍有许多不足。
2.两个方向肌理的分析有力,但未能充分反映到街道成果上。
3.从总图上看清晰的城市感觉在真实尺度中的建筑中是否可以感知仍未知?
4.中间视廊 的意图,活动的定义,乃至空间的最后形象是胜负手。
![]() |
回应城市,大处有大的办法,小处如何着手? |
【未完待续】3:25pm
第九组 概念“里弄延续/阳光谷/视线交错”
[亮点]阳光谷的概念听起来比较震撼。
[暗点]
1.概念与设计没有联系,踏实可行的设计比概念更加急缺。
2.集思广益还需要形成合力,形成一个统一的大结构。
3.开发强度与建筑层数的选择需要有逻辑关系。
![]() |
自身的基本结构缺失时,融入城市反倒变成了城市入侵。 |
第十组 概念“低层高密度/街道感/SOHO”
[亮点]SOHO的定位是创造性的设计内容。
[暗点]
1.概念与操作对峙,围合感超越街道感。
2.过度的围合与日照、间距、通风和私密性均有不利影响。
3.自身的偏重使得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模糊。
4.道路系统混乱,交通结构不合理。
![]() |
过多的自主化构思,过少的理性推敲,就迷失了课程本身的设定。 |
----------------------
作业要求
经过三周的努力,大多数童鞋都在居住区和城市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不仅基本掌握了建筑学角度规划居住区的设计方法,也保障了成果的多样性。
在下一节课前,请各位同学完成以下工作,
1.仔细审视小组概念的初始和递进的过程,以及老师的建议。
2.确认基本户型和交通核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完成含户型的CAD总平面图。
3.确认层数,核对各种间距后完成日照分析,并根据日照分析修改层高和布局。
4.绘制居住区内道路,注意不同级别道路的宽度区别。注意避免一切有关建筑与场地细节的图案(Hatch or Block)。
5.打印1:500总图,可能的话完成功能结构、交通和景观分析图(1:1000,,建议手绘在拷贝纸上)
6.每一位同学准备参考案例资料(不限于住宅建筑)。案例宜尽可能详尽,应该符合小组的基本概念和个人的审美意识。
周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