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随笔18——由裤头引发的联想
扬州是座美丽的城市。南面的旧城区,街头盖满了遮天的枝叶,街后是老的掉牙的旧房子,只剩为数不多的老人依旧留守在这里。静静地独自漫步街头,行走在江南韵味的阡陌小巷中,细细感受它藏在深处,那份曾经的动人。
突然,眼球被街旁的几个红色大字紧紧地拽住,再也不放————“三角裤头10元3只”
一直以为“裤头”这个词只存在于老家温州的方言之中,想不到在扬州竟也发生如此意外的邂逅。立马翻出手机上网查询:原来,在很多地区生活的人们,都使用“裤头”这个词。但是网上却没有对这个概念一个正式的解释。于是,一个问题瞬间贯穿了我的大脑,覆盖掉眼前的所有景色,打破之前悠慢的气氛,直狠狠地向我扑来:那个三角或者四角被多数人称之为内裤的小裤子为什么可以叫“裤头”?
由于方言里有一个词叫“裤脚”,指的是裤子最下端的那个部分。那么,与此对应的“裤头”应该是指裤子最上面的部分。这个猜测与网上几位同样是吃饱饭撑着没事干的同学不谋而合。假使这个猜测是正确的,成立的。那么“裤头”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将比“内裤”更广。因为“内裤”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最原始的意思应该是“穿在里面的裤子”,而裤头的意思是“穿在上端部分的裤子”。于是,经常被人嘲笑为“内裤外穿”的超人同学在此时大概就可以如此这般义正言辞地反驳了:“内裤外穿你妹啊!!!!哥穿的是裤头!!!!!”。
所以,那个小东西更合理的称呼应该是裤头而不是内裤。
也许,这会让一些人觉得有些咬文嚼字,斤斤计较,小题大做。
弗然,裤头之说只作调侃娱乐。其实更加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原本所知道的东西是否为真实正确的?
老家有一种特色早餐:用蒸熟的糯米作团,包裹住一堆配料,如油条,肉松,梅菜,榨菜等等。边吃边捏,先咬去一块,又可捏回团形。因为主料是糯米,当地人大多称呼它为糯米饭。在当地的方言里,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ci wa”。有人把他翻译成“炊饭”,而我,也就一直那么用着。
直到那天在扬州的公交上,我看到路旁的一个摊子,摆设极为熟悉,像极了老家的“炊饭”摊子,但是旁边的招牌上却写着“糍饭”。遂好奇地拿出手机上网查看,得知,竟然就是我们当地的“炊饭”,而且它是一种江南及其普遍的民间早餐品种,不是我们那儿所特有的(百度百科:粢饭又称糍(餈)饭,是江南最普及的民间早点品种)
如果不是碰巧看见“糍饭”,如果当时懒得去上网搜索,大概“炊饭”这个词,将伴随着温州特色早餐这样的概念一直扎根在我的印象里。
那么,这些奇怪的概念是从何时起悄无声息地进入我的大脑的呢?不担心别人以胡思乱想给我贴上标签,害怕的是有更多的奇怪的错误的概念默默地潜伏在我的意识里不被发觉。
一如“炊饭”,虽然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称呼是否正确,但总算是可以作为一种答案存在并介绍给他人。其实,也仅仅是“作为某一个答案”而已,这个身份无益于证明它的正确。可是,用得久了,竟如同有传销之人最后相信了自己日复一日的胡诌,“炊饭”的合理性,经过短暂的磨合之后,也就以被默认的身份驻进来了。
而更大的恐慌是,在突然的某一天,我偶然间发现了“炊饭”的错误,那感觉就像是一个工厂的工程师在大批量产品出厂后发现在质量检测的部分少设计了一个环节,导致所有产品在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附带的,对所有产品的不信任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质疑是我们的习惯,提问是我们的爱好。在复旦和吴恒促膝长谈时,我发现了我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容易被人说成爱抬杠,钻牛角尖。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多提了一个为什么。“民族是什么意思?”“中华民族是什么?”“什么是汉人”“什么是中国”“水往下流时,为什么是逆时针的”“路边的红绿灯为什么红灯在上,绿灯在下”balabalabalabala
也许,我所期待的场景只是多年以后的人们不会再像犹豫“空穴来风”到底表达的是“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还是“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一样对一些原本答案唯一的问题争论不休。
不知道的东西多,在可怜的为数不多的知道里又不知到错误占了几许。
但脑子里的概念,毕竟不同于产品可以由厂家全体收回重新检查,只能在碰巧被发现时逐个改正,今天是“裤头”“炊饭”,明天是“休学”“早恋”,后天是“正常”“知识”
那么,“从今天起,做一个理性的人,读书,思考,挑战上帝。关心逻辑和智力,追寻思维的乐趣。”
你可以说我是渴望得知真相,或着是,习惯了多提一个为什么,又或是,仅仅为了好玩而已。
突然,眼球被街旁的几个红色大字紧紧地拽住,再也不放————“三角裤头10元3只”
一直以为“裤头”这个词只存在于老家温州的方言之中,想不到在扬州竟也发生如此意外的邂逅。立马翻出手机上网查询:原来,在很多地区生活的人们,都使用“裤头”这个词。但是网上却没有对这个概念一个正式的解释。于是,一个问题瞬间贯穿了我的大脑,覆盖掉眼前的所有景色,打破之前悠慢的气氛,直狠狠地向我扑来:那个三角或者四角被多数人称之为内裤的小裤子为什么可以叫“裤头”?
由于方言里有一个词叫“裤脚”,指的是裤子最下端的那个部分。那么,与此对应的“裤头”应该是指裤子最上面的部分。这个猜测与网上几位同样是吃饱饭撑着没事干的同学不谋而合。假使这个猜测是正确的,成立的。那么“裤头”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将比“内裤”更广。因为“内裤”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最原始的意思应该是“穿在里面的裤子”,而裤头的意思是“穿在上端部分的裤子”。于是,经常被人嘲笑为“内裤外穿”的超人同学在此时大概就可以如此这般义正言辞地反驳了:“内裤外穿你妹啊!!!!哥穿的是裤头!!!!!”。
所以,那个小东西更合理的称呼应该是裤头而不是内裤。
也许,这会让一些人觉得有些咬文嚼字,斤斤计较,小题大做。
弗然,裤头之说只作调侃娱乐。其实更加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原本所知道的东西是否为真实正确的?
老家有一种特色早餐:用蒸熟的糯米作团,包裹住一堆配料,如油条,肉松,梅菜,榨菜等等。边吃边捏,先咬去一块,又可捏回团形。因为主料是糯米,当地人大多称呼它为糯米饭。在当地的方言里,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ci wa”。有人把他翻译成“炊饭”,而我,也就一直那么用着。
直到那天在扬州的公交上,我看到路旁的一个摊子,摆设极为熟悉,像极了老家的“炊饭”摊子,但是旁边的招牌上却写着“糍饭”。遂好奇地拿出手机上网查看,得知,竟然就是我们当地的“炊饭”,而且它是一种江南及其普遍的民间早餐品种,不是我们那儿所特有的(百度百科:粢饭又称糍(餈)饭,是江南最普及的民间早点品种)
如果不是碰巧看见“糍饭”,如果当时懒得去上网搜索,大概“炊饭”这个词,将伴随着温州特色早餐这样的概念一直扎根在我的印象里。
那么,这些奇怪的概念是从何时起悄无声息地进入我的大脑的呢?不担心别人以胡思乱想给我贴上标签,害怕的是有更多的奇怪的错误的概念默默地潜伏在我的意识里不被发觉。
一如“炊饭”,虽然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称呼是否正确,但总算是可以作为一种答案存在并介绍给他人。其实,也仅仅是“作为某一个答案”而已,这个身份无益于证明它的正确。可是,用得久了,竟如同有传销之人最后相信了自己日复一日的胡诌,“炊饭”的合理性,经过短暂的磨合之后,也就以被默认的身份驻进来了。
而更大的恐慌是,在突然的某一天,我偶然间发现了“炊饭”的错误,那感觉就像是一个工厂的工程师在大批量产品出厂后发现在质量检测的部分少设计了一个环节,导致所有产品在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附带的,对所有产品的不信任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质疑是我们的习惯,提问是我们的爱好。在复旦和吴恒促膝长谈时,我发现了我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容易被人说成爱抬杠,钻牛角尖。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多提了一个为什么。“民族是什么意思?”“中华民族是什么?”“什么是汉人”“什么是中国”“水往下流时,为什么是逆时针的”“路边的红绿灯为什么红灯在上,绿灯在下”balabalabalabala
也许,我所期待的场景只是多年以后的人们不会再像犹豫“空穴来风”到底表达的是“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还是“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一样对一些原本答案唯一的问题争论不休。
不知道的东西多,在可怜的为数不多的知道里又不知到错误占了几许。
但脑子里的概念,毕竟不同于产品可以由厂家全体收回重新检查,只能在碰巧被发现时逐个改正,今天是“裤头”“炊饭”,明天是“休学”“早恋”,后天是“正常”“知识”
那么,“从今天起,做一个理性的人,读书,思考,挑战上帝。关心逻辑和智力,追寻思维的乐趣。”
你可以说我是渴望得知真相,或着是,习惯了多提一个为什么,又或是,仅仅为了好玩而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