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和苗语中的浊流(摘录)
吴语中的浊流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语音特征。从赵元任(1928、1935)开始,研究日益深入。所谓的浊流是由于松的发音方法造成的声门的一种发音状态(Shen、Wooters & Wang 1987,沈钟伟、王士元 1995),而这一个特征也在苗语中普遍存在。
“清音浊流”不是腊乙坪苗语的特殊现象,而是苗语的普遍现象。
在不少的苗语著作中,“清音浊流”只标为声调不同,而不标出浊流。有时称作“浊送气”(马学良等 1991,戴庆厦等 1998)。严格地说,这种浊流只出现在和阳调类有关的音节中,是一种声调伴随现象。这也可以在一些对苗语声母的描写中了解到,“这种浊送气是一种喉头摩擦,发元音时摩擦并不中止,甚至与整个韵母相始终”(马学良等 1991)。这和吴语语音研究中所描述的毫无区别。显然,这和吴语中所谓的“浊流”是同一种语音现象。
由于浊流是一个声调现象,中古匣母在吴语音系中实际是一个零声母。这可以从吴语的变调中清楚观察到。在变调中,中古匣母字和影母字合并而不和晓母字合并。换句话说,在吴语中阳调类中不存在舌根擦音或喉擦音。吴语中记录为浊喉擦音的声母,都应当是声调范畴的特征。
苗语的语音体系与吴语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需要作出解释。苗语的一般描写是,零声母只出现在阴调中,喉擦音声母则可以出现在阴调和阳调中(王辅世 1985)。看来似乎和吴语不同。
吴语 苗语
阴调 ø,h ø,h
阳调 ɦ h
其实,出现在阳调的擦音都是浊的,音标的不同只是处理方式的问题,和语音实质无关。通过分析,吴语和苗语在这一语音特征上就没有差别了。
在苗语音系的描写中,也经常提到清音变浊现象。苗语音系中一般不采用浊塞擦音(王辅世 1985, 李云兵 2000)标音,但是属于双数调(阳调)的音节中的清塞擦音在连读变调中,表现为相应的浊音。条件有三个:一、出现在低调时;二、处于两个元音中间(intervocalic);三、属于双数调(阳调)的音节。吴语中所谓的浊塞擦音其实在语音表现上完全一样,只是音系处理方法的不同。带这些声母的音节,在苗语中只作声调上区别,处理为阳调和清音;在吴语中则在声调和声母上都作区别,处理为阳调和浊声母。
这(指“浊流”,博主注)是一种发音时特殊的声门形式(phonation type)。这种发音机制上的类似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如果我们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看,这个语音特点,也完全可能是一种底层现象。这种吴语和苗语发音机制上的类同,不会是出于继承,因为吴语和苗语产生接触的时候,它们已经是各自独立的语言。这种发音机制和具体音系特征的传递方向应该是从苗语到吴语,反过来则无法解释。传递方向应该是从苗语到汉语。
结论摘录:
在探讨南方汉语的层次时,语言学家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壮侗语言上。但是从音系角度来分析,苗语对古南方语的影响,也同样值得重视。中国南方的古代居民以说苗瑶语和壮侗语为主。从地理分布来看,说苗瑶语民族的居住地区应当比说壮侗语民族的居住地区更靠东靠北。在历史上,说苗瑶语的民族应当和汉语首先发生接触。
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语言中也可以包括几个不同的语言底层。如果我们说底层是由于语言转换形成的话,一个汉语方言中可以有壮侗语言的底层,也可以有苗瑶语言的底层。
现代南方方言区,就是古代非汉语地区。古代南方方言的形成,必然和古代非汉人专用汉语时受其母语干扰的结果有关。
——摘自沈钟伟(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语言转换和方言底层》,见于丁邦新编《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
“清音浊流”不是腊乙坪苗语的特殊现象,而是苗语的普遍现象。
在不少的苗语著作中,“清音浊流”只标为声调不同,而不标出浊流。有时称作“浊送气”(马学良等 1991,戴庆厦等 1998)。严格地说,这种浊流只出现在和阳调类有关的音节中,是一种声调伴随现象。这也可以在一些对苗语声母的描写中了解到,“这种浊送气是一种喉头摩擦,发元音时摩擦并不中止,甚至与整个韵母相始终”(马学良等 1991)。这和吴语语音研究中所描述的毫无区别。显然,这和吴语中所谓的“浊流”是同一种语音现象。
由于浊流是一个声调现象,中古匣母在吴语音系中实际是一个零声母。这可以从吴语的变调中清楚观察到。在变调中,中古匣母字和影母字合并而不和晓母字合并。换句话说,在吴语中阳调类中不存在舌根擦音或喉擦音。吴语中记录为浊喉擦音的声母,都应当是声调范畴的特征。
苗语的语音体系与吴语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需要作出解释。苗语的一般描写是,零声母只出现在阴调中,喉擦音声母则可以出现在阴调和阳调中(王辅世 1985)。看来似乎和吴语不同。
吴语 苗语
阴调 ø,h ø,h
阳调 ɦ h
其实,出现在阳调的擦音都是浊的,音标的不同只是处理方式的问题,和语音实质无关。通过分析,吴语和苗语在这一语音特征上就没有差别了。
在苗语音系的描写中,也经常提到清音变浊现象。苗语音系中一般不采用浊塞擦音(王辅世 1985, 李云兵 2000)标音,但是属于双数调(阳调)的音节中的清塞擦音在连读变调中,表现为相应的浊音。条件有三个:一、出现在低调时;二、处于两个元音中间(intervocalic);三、属于双数调(阳调)的音节。吴语中所谓的浊塞擦音其实在语音表现上完全一样,只是音系处理方法的不同。带这些声母的音节,在苗语中只作声调上区别,处理为阳调和清音;在吴语中则在声调和声母上都作区别,处理为阳调和浊声母。
这(指“浊流”,博主注)是一种发音时特殊的声门形式(phonation type)。这种发音机制上的类似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如果我们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看,这个语音特点,也完全可能是一种底层现象。这种吴语和苗语发音机制上的类同,不会是出于继承,因为吴语和苗语产生接触的时候,它们已经是各自独立的语言。这种发音机制和具体音系特征的传递方向应该是从苗语到吴语,反过来则无法解释。传递方向应该是从苗语到汉语。
结论摘录:
在探讨南方汉语的层次时,语言学家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壮侗语言上。但是从音系角度来分析,苗语对古南方语的影响,也同样值得重视。中国南方的古代居民以说苗瑶语和壮侗语为主。从地理分布来看,说苗瑶语民族的居住地区应当比说壮侗语民族的居住地区更靠东靠北。在历史上,说苗瑶语的民族应当和汉语首先发生接触。
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语言中也可以包括几个不同的语言底层。如果我们说底层是由于语言转换形成的话,一个汉语方言中可以有壮侗语言的底层,也可以有苗瑶语言的底层。
现代南方方言区,就是古代非汉语地区。古代南方方言的形成,必然和古代非汉人专用汉语时受其母语干扰的结果有关。
——摘自沈钟伟(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语言转换和方言底层》,见于丁邦新编《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