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史官之职
明白了“春秋”之义后,我们来看看书写“春秋”的官吏及其职责范围。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依照《周礼·春官》的记载,史官有小史、内史、外史之分,他们的分工不同。《周礼·春官·小史职》中说掌邦国之志;《内史职》中说凡四方这事书,内史读之;《外史职》中说掌四方之志,掌达书名于四方。也就是说,小史、内史即主国内,又主四方来告之事,外史则是主本国赴告他国之事。
那么,《春秋》究竟是内史所主,还是外史所主呢?史料中无明确说明。孔先生推测为:“盖天子则内史主之,外史佐之,诸侯盖亦不异。”只是,春秋时许多周礼都已废缺,或不设置内史,策命之事,多是由大史主之,小史佐之。事例如下:
——《左传·襄公三十年》传称郑“使大史命伯石为卿”,是诸侯命臣,大史掌之。诸侯大史当天子内史之职,以诸侯兼官无内史故也。郑公孙黑强与薰隧之盟,使大史书其名,齐大史书崔杼弑其君,晋大史书赵盾弑其君,是知诸侯大史主记事也。南史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明南史是佐大史者,当是小史也。若然,襄二十三年传称“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言外史,则似有内史矣。必言诸侯无内史者,闵二年传称史华龙滑与礼孔曰“我,大史也”,文十八年传称鲁有“大史克”,哀十四年传称齐有“大史子馀”,诸国皆言大史,安得有内史也?季孙召外史者,盖史官身居在外,季孙从内召之,故曰外史,犹史居在南,谓之南史耳。
这里,还需明白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大事与小事、简与策。
——“大事者,谓君举告庙及邻国赴告,经之所书皆是也。小事者,谓物不为灾及言语文辞,传之所载皆是也。”关于简与牒,许慎《说文》中这样作解:“简,牒也。牍,书版也。”蔡邕《独断》曰:“策者,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郑玄注《中庸》亦云“策,简也”。由此看来,则简、札、牒、毕,同物而异名。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故於文“策”或作“册”,象其编简之形。以其编简为策,故言策者简也……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於简,可以并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於简;数行乃尽者,书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书於策。
——大事後虽在策,其初亦记於简。何则?弑君大事,南史欲书崔杼,执简而往,董狐既书赵盾,以示於朝,是执简而示之,非举策以示之,明大事皆先书於简,後乃定之於策也。其有小事,文辞或多,如吕相绝秦,声子说楚,字过数百,非一牍一简所能容者,则於众简牍以次存录也。杜所以知其然者,以隐十一年传例云“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明是大事来告,载之策书也。策书不载,丘明得之,明是小事传闻,记於简牍也。以此知仲尼修经皆约策书成文,丘明作传皆博采简牍众记。
“以此知仲尼修经皆约策书成文,丘明作传皆博采简牍众记。”原来如此。过去我一直为《春秋》的原貌而好奇,也为孔子如何修《春秋》及左丘明作传的材料来源而百思不得其解,并在意图中记录了我的问题。读了以上这些文字,我终于解除了诸多困惑。
当然,关于《春秋》只是史书大名,统名,在不同的诸侯国,还有别名。
——《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依照《周礼·春官》的记载,史官有小史、内史、外史之分,他们的分工不同。《周礼·春官·小史职》中说掌邦国之志;《内史职》中说凡四方这事书,内史读之;《外史职》中说掌四方之志,掌达书名于四方。也就是说,小史、内史即主国内,又主四方来告之事,外史则是主本国赴告他国之事。
那么,《春秋》究竟是内史所主,还是外史所主呢?史料中无明确说明。孔先生推测为:“盖天子则内史主之,外史佐之,诸侯盖亦不异。”只是,春秋时许多周礼都已废缺,或不设置内史,策命之事,多是由大史主之,小史佐之。事例如下:
——《左传·襄公三十年》传称郑“使大史命伯石为卿”,是诸侯命臣,大史掌之。诸侯大史当天子内史之职,以诸侯兼官无内史故也。郑公孙黑强与薰隧之盟,使大史书其名,齐大史书崔杼弑其君,晋大史书赵盾弑其君,是知诸侯大史主记事也。南史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明南史是佐大史者,当是小史也。若然,襄二十三年传称“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言外史,则似有内史矣。必言诸侯无内史者,闵二年传称史华龙滑与礼孔曰“我,大史也”,文十八年传称鲁有“大史克”,哀十四年传称齐有“大史子馀”,诸国皆言大史,安得有内史也?季孙召外史者,盖史官身居在外,季孙从内召之,故曰外史,犹史居在南,谓之南史耳。
这里,还需明白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大事与小事、简与策。
——“大事者,谓君举告庙及邻国赴告,经之所书皆是也。小事者,谓物不为灾及言语文辞,传之所载皆是也。”关于简与牒,许慎《说文》中这样作解:“简,牒也。牍,书版也。”蔡邕《独断》曰:“策者,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郑玄注《中庸》亦云“策,简也”。由此看来,则简、札、牒、毕,同物而异名。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故於文“策”或作“册”,象其编简之形。以其编简为策,故言策者简也……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於简,可以并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於简;数行乃尽者,书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书於策。
——大事後虽在策,其初亦记於简。何则?弑君大事,南史欲书崔杼,执简而往,董狐既书赵盾,以示於朝,是执简而示之,非举策以示之,明大事皆先书於简,後乃定之於策也。其有小事,文辞或多,如吕相绝秦,声子说楚,字过数百,非一牍一简所能容者,则於众简牍以次存录也。杜所以知其然者,以隐十一年传例云“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明是大事来告,载之策书也。策书不载,丘明得之,明是小事传闻,记於简牍也。以此知仲尼修经皆约策书成文,丘明作传皆博采简牍众记。
“以此知仲尼修经皆约策书成文,丘明作传皆博采简牍众记。”原来如此。过去我一直为《春秋》的原貌而好奇,也为孔子如何修《春秋》及左丘明作传的材料来源而百思不得其解,并在意图中记录了我的问题。读了以上这些文字,我终于解除了诸多困惑。
当然,关于《春秋》只是史书大名,统名,在不同的诸侯国,还有别名。
——《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