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莉,荒野静默者 BY严明
或许有人说游莉的摄影是从“避世姿态”开始的。荒僻之地能有什么滋养?那里本来就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影像富矿区。随着一系列作品的呈现,我们发现,对那些等着看按画线行走的“公路片”和有主题的“图片故事”的人来说,游莉的作品肯定是大异其趣的。她的作品挑战了摄影的最常规策略,无关题材、无关家国,没有传统审美中的奇观异景,也没有出现一个有头有尾、有据可考的故事。
这个寂静的纬度,是心灵上的一道线。她历经跋涉,在至宁静和平淡处构筑了一座属于自己心灵的精神城池。这座城是在一条寂寥且贫瘠的底线上生成的,成了一种无干扰的纯粹。
游莉作品:《寂静的纬度》
她的行为是针对虚无的提问。我们的观察、所见,所感的图像,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如何投射到我们的内心,时间在以怎样的方式流过?她的乡愁不是回家,却常常是关于归属的置疑。 象奥尔罕·帕慕克所说,养分吸取未必来自根部,而是通过无根性。这份失落导致了她与世界的疏离,使她与眼见的现实保持着距离,退得更远。这种不受惊扰的静默,折射出冷的魅力。
相比很多人的照片,或许游莉没有那么多的“新、奇、特”,它们已经与所有“宏大”分道扬镳,这是个选取上的意外。她在作品里大胆引入了异域地带,但却是抗沙龙、抗小资的。她所拍摄的景物常常身处于传统视角中不屑一顾的场合,这份不屑一顾对于她反而是给养的源泉。看似漫不经心地捕捉、毫无逻辑,忽明忽暗的光线、意想不到的细节,共同为我们提供了画面之外更奇异的空间。
艺术的真正难度,是审美。游莉的作品作为“闯入者”出现的时候,它们体现的不可掌握性,正源于她独特的个人气质。她拍摄的雪地里穿棉衣的年轻人、高压电线上行走的工人、火车上的小女孩乃至她的纯风景片,都体现了她性格里最绝对、最纯粹的东西。它们是摆脱上传统评价体系里诸多“正确的”讲究而去实施的“眼见为好”,是在现场操作过程中综合了所有感官的反应,是一秒钟想到一切的决断。艺术家有时就是这么高级,艺术可以成为一种绝对。这种以个人观念而实施的行为,其实是一场起义。很多摄影师发现自己怎么也进不到另外一个更开阔的天地。究其原因,或许就是我们不想突破、没想突破。不突破,这样就可以永远停在一个可争辩、可讨论的旧体系里。游莉的出现,是令人激动的。于是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开始了。
这种开始,可能让国内的摄影评论没有做好准备,让固定的思维模式失望,让从孩提时代就一直在讨好世界的我们有点惭愧。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文化担当,她近乎偏执地走出了一个“我”。今天,传统审美趣味、社会责任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里,太多摄影师已经有了一种“负重自觉”,愿意戴着镣铐走路。而游莉的这种个人的选择为我们列出了一系列的反问:可不可以不担当?不接受?可不可以不画地为牢?
无主张就是一个极大的主张。
客观地展示存在于眼前的事物,尊重发生在特定时空的事件,自由地让它们不受干扰地呈现,也不对观者的凝视进行掌控,维护他们的观看自主权。这是一种从前期到后期的彻底的平等,尊重个体,尊重自由的意识始终体现在她的照片中。 “要留,适可而止,更整体的概念去让不同的观者去做不同的解释”,也正是她与“同类”的私语的方式。那些与她有共鸣的人,也会自然地把其中的“留白”延伸到他们私人的感知中去。这正是让与她一样不浮躁、明了影像从心的观者心有戚戚的原因了。
视觉艺术的语言和音乐一样,具有可直接交流的特点,不必费力地要用一种语言去诠释另一种语言。说教和规范,如果还在作为摄影的拐杖,只能说明意识形态的自私和作品本身残疾。
因此,不要试图给游莉的东西去追加标签、分类和定义。游莉的作品正是拒绝了种种所谓的责任之后才成立的。
有意思的是,游莉的作品随着在“不一样的风景”景观类作品展中当仁不让地呈现,接着是参加了“广州纪录片大会”;后来干脆在“南方纪实展”上获得了最佳新人奖。真不知道这种看似“百搭”的效果是她个人的喜剧还是摄影分类学显露了尴尬。
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一个用心收拾了过去的人,不必为她的未来担忧。
2010连州摄影节,游莉荣获年度杰出艺术家大奖。颁奖的时候,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的馆长弗朗索·萨瓦尔冲到台上如此评说:她的展厅里弥漫着延绵的诗意。是的,那正是清淡却贯穿生命始终的呼吸,气息如游丝,却无限延绵。
这个寂静的纬度,是心灵上的一道线。她历经跋涉,在至宁静和平淡处构筑了一座属于自己心灵的精神城池。这座城是在一条寂寥且贫瘠的底线上生成的,成了一种无干扰的纯粹。
![]() |
游莉作品:《寂静的纬度》
她的行为是针对虚无的提问。我们的观察、所见,所感的图像,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如何投射到我们的内心,时间在以怎样的方式流过?她的乡愁不是回家,却常常是关于归属的置疑。 象奥尔罕·帕慕克所说,养分吸取未必来自根部,而是通过无根性。这份失落导致了她与世界的疏离,使她与眼见的现实保持着距离,退得更远。这种不受惊扰的静默,折射出冷的魅力。
相比很多人的照片,或许游莉没有那么多的“新、奇、特”,它们已经与所有“宏大”分道扬镳,这是个选取上的意外。她在作品里大胆引入了异域地带,但却是抗沙龙、抗小资的。她所拍摄的景物常常身处于传统视角中不屑一顾的场合,这份不屑一顾对于她反而是给养的源泉。看似漫不经心地捕捉、毫无逻辑,忽明忽暗的光线、意想不到的细节,共同为我们提供了画面之外更奇异的空间。
艺术的真正难度,是审美。游莉的作品作为“闯入者”出现的时候,它们体现的不可掌握性,正源于她独特的个人气质。她拍摄的雪地里穿棉衣的年轻人、高压电线上行走的工人、火车上的小女孩乃至她的纯风景片,都体现了她性格里最绝对、最纯粹的东西。它们是摆脱上传统评价体系里诸多“正确的”讲究而去实施的“眼见为好”,是在现场操作过程中综合了所有感官的反应,是一秒钟想到一切的决断。艺术家有时就是这么高级,艺术可以成为一种绝对。这种以个人观念而实施的行为,其实是一场起义。很多摄影师发现自己怎么也进不到另外一个更开阔的天地。究其原因,或许就是我们不想突破、没想突破。不突破,这样就可以永远停在一个可争辩、可讨论的旧体系里。游莉的出现,是令人激动的。于是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开始了。
这种开始,可能让国内的摄影评论没有做好准备,让固定的思维模式失望,让从孩提时代就一直在讨好世界的我们有点惭愧。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文化担当,她近乎偏执地走出了一个“我”。今天,传统审美趣味、社会责任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里,太多摄影师已经有了一种“负重自觉”,愿意戴着镣铐走路。而游莉的这种个人的选择为我们列出了一系列的反问:可不可以不担当?不接受?可不可以不画地为牢?
无主张就是一个极大的主张。
![]() |
客观地展示存在于眼前的事物,尊重发生在特定时空的事件,自由地让它们不受干扰地呈现,也不对观者的凝视进行掌控,维护他们的观看自主权。这是一种从前期到后期的彻底的平等,尊重个体,尊重自由的意识始终体现在她的照片中。 “要留,适可而止,更整体的概念去让不同的观者去做不同的解释”,也正是她与“同类”的私语的方式。那些与她有共鸣的人,也会自然地把其中的“留白”延伸到他们私人的感知中去。这正是让与她一样不浮躁、明了影像从心的观者心有戚戚的原因了。
视觉艺术的语言和音乐一样,具有可直接交流的特点,不必费力地要用一种语言去诠释另一种语言。说教和规范,如果还在作为摄影的拐杖,只能说明意识形态的自私和作品本身残疾。
因此,不要试图给游莉的东西去追加标签、分类和定义。游莉的作品正是拒绝了种种所谓的责任之后才成立的。
有意思的是,游莉的作品随着在“不一样的风景”景观类作品展中当仁不让地呈现,接着是参加了“广州纪录片大会”;后来干脆在“南方纪实展”上获得了最佳新人奖。真不知道这种看似“百搭”的效果是她个人的喜剧还是摄影分类学显露了尴尬。
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一个用心收拾了过去的人,不必为她的未来担忧。
2010连州摄影节,游莉荣获年度杰出艺术家大奖。颁奖的时候,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的馆长弗朗索·萨瓦尔冲到台上如此评说:她的展厅里弥漫着延绵的诗意。是的,那正是清淡却贯穿生命始终的呼吸,气息如游丝,却无限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