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网·深度中国:孔子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 |
孔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3周年,他是影响世界的中国十大名人。今天,全国各地有不同规模的纪念孔子活动。我们没有见过他,但这不影响我们怀念他。自2004年我国首次恢复官方公祭孔子,他的肖像之于我们已然清晰,他教会我们的事也越来越多。
他一生"述而不作",但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被奉为中国文化第一经典,北宋宰相赵普道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赞其只言片语所藏之大智慧。朱熹也说他:"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古代大师受教于孔子,当代人更从中获益良多。
且不说世界各地将孔子与耶稣媲美,单说日本现在就将《论语》列为高中必修课,日本书店设有孔子专柜,日本出版的《论语》相关书籍多达568个版本。我国著名学者于丹则将《论语》解读为心灵鸡汤,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台湾教授王财贵奔走各地,呼吁全民学孔子读《论语》,"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慧就必须读经。"我们在加速奔跑的时代回过头去审视孔子,才发现原来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用最质朴的语言解答了我们今天所有为人处事的疑问。
今天让我们请出“孔子老师”来上一堂“公开课”,课题涉及亲情、爱情、友情、工作、学习,请他指点我们在当代社会如何为人处事。听——孔子说做人,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交朋友,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习,别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还教我们行孝,要懂得先尊敬父母,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链接:http://insight.inewsweek.cn/topic.php?tid=399
—————————————————————————————————————————————————————
人生目标分阶段:30岁要自力更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http://insight.inewsweek.cn/report.php?rid=4744
—————————————————————————————————————————————————————
不能交的朋友:道德品行不端的人
生活之美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生的充实,总是离不开结交一些知心朋友,用句俗话说,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结交朋友重要、必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却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慎重选择的事情。先贤有云:“居必择邻,交必良友”,“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这些告诫可谓是经验之谈,是至理名言。
因为“人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生活实践提示我们,交友务必要交良友,这就一定要慎重地考察结交对象的道德品行,行为不端、品德不正的人,绝不可与其交朋友。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与其交朋友、才能称其为良友呢?对此,孔子有一说,叫做“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按照词典上的解释,直,指的是正直、坦荡;谅,意思是诚实、守信;多闻,说的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我以为,孔子说的这三种朋友,又可称其为畏友、诚友和智友,这里称其为“人生三友”,人活在世上,需要结交这三种朋友。
一日畏友。
畏友,又可称其为诤友。畏友或诤友,就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那种朋友,也就是孔子说的“友直”的意思,即那些随时敢于指出自己过错、批评自己缺点的朋友。
这种朋友为人正派、胸怀坦荡,有一股刚直不阿之风,无一丝谄媚讨好之色,能正确地评价你,并随时指出你的不足或过错。换言之,畏友能让你听到真话、察到实情,能帮助你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纠正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水平,避免或减少人生之失误。
人生之苦,往往是不能自知其过,这就常常需要别人的提示和鞭策,而“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交畏友。就可以从其批评和提醒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由此可以说,朋友应该“是你空虚的填满,缺憾的补足,心灵的加深”。
我以为,交朋友若能受益到这种程度,可谓是交到了良友。相反,若你结交的不是“醒木”、“警钟”式的畏友或诤友,而是那些甘言如饴的“谄友”、“媚友”或“昵友”,耳闻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赞扬声,就难免会飘飘然、昏昏然,忘乎所以,盲目自大,丧失自控能力,甚至步人人生歧途。
http://insight.inewsweek.cn/report.php?rid=4738
—————————————————————————————————————————————————————
最佳恋爱对象:女选君子男选淑女
如果问大街上的行人: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如果行人中有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他会怎样回答我们呢?
孔子去世后,其门人弟子辑录他的言教,成《论语》一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三百》又称《诗经》,是现存于世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司马迁说,孔子曾对《诗经》进行编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三百》中,大量的诗,与爱情这个主题有关。孔子既然从古诗三千首中辑录出这三百首,隐约地告诉我们,他赞同这些诗歌中有关爱情的观点。
尤其是思无邪的爱情。
无论是人迹罕至的僻壤,还是摩肩接踵的闹市,俗世间,男人女人,爱着,生活着。在孔子编定的《诗三百》中,那些几千年前的男人女人,也正是这样俗世的一群。生活是琐碎的,爱是琐碎的,即便改朝换代,这些琐碎仍在。
那时候,野地里植物妖娆,卷耳、谖草、薇、苤莒……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可亲的温暖的名字。天空湛蓝,大地安谧。
他喜欢上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率真、多情、年轻,喊出了响彻千古的爱情宣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爱的姑娘,“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难道你故意考验他,令他“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为爱煎熬吗?
http://insight.inewsweek.cn/report.php?rid=4740
—————————————————————————————————————————————————————
第一份工作:不要怕从底层做起
曲阜孔庙大成殿中的那个正襟危坐、戴着十二冕旒的帝王之冠的孔子,肯定是与孔子背道而驰的孔子。但是孔子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呢?可惜的是,因为他的“圣”与“神”,烙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是一副老态龙钟而又透着威严的样子,这是晋朝顾恺之与唐朝吴道子给我们留下的形象。虽然顾恺之以其雄健的线条与明朗的造型,使得他笔下的孔子要比吴道子笔下的孔子生动许多,但终归还是离真实的孔子相去甚远。
台湾画家江逸子,曾经绘出了一个“温和慈祥”、“善良德性”、“恭敬严谨”、“自奉节俭”,而又凡事“谦让有礼”的孔子。这个孔子,当然散发着一种亲切与平易气息,但却缺少了英气。在孔子诞辰2557周年的祭孔大典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颁布了一个据说可以作“标准像”的孔子,255.7厘米的青铜圆雕,国字脸,阔嘴,浓眉,长髯,是一个有着山东人特征的长者形象。虽然设计者说要还原一个平民的孔子形象,但是“东方圣哲”的追求还是让他与真的孔子有着较远的距离。倒是吴门画苑程宗元先生,专门为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所绘的六幅孔子像,尤其是第一幅“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让人觉得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个真正的孔子,并与笔者心目中的孔子有着某种契合。
http://insight.inewsweek.cn/report.php?rid=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