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是乌合之众
最近传播学经典选读的课程老师要求阅读的不少书,我是没有按照要求认真读完的同学之一,因为我本来就不是这个专业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除了为了考试硬啃过几本参考书和平时有上网关注媒介发展的一些帖子),再加上这些书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哲学和历史、社会学背景滴,我很是差劲,所以我之前才会贴出龙应台先生写的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史哲。好吧,《乌合之众》、《权力精英》里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关于教育的话题(虽然作者的重点不是讨论教育),因为我家有个小朋友最近刚上小学,而我也重新回到校园接受学校再教育。所以,自然会被这个我一直主观被实践、旁观思考的主题讨论吸引思路和联想。最搞笑的是前者还拿中国作为他取笑的案例,作者有引用曾经的法国教育部长的一些评论,如果法国教育再下去就会像中国那样,一考定终生,请注意这本书写于1895年,想想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还不是这个样子吗,韩寒说了,如果有一天,你们觉得我这样的人一点不稀奇了,那才是正常的。
“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对着语法和公式努力,为的是做到准确重复、出色模仿,他的每项工作都是信仰行为,默认老师不可能犯错,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让我们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它使服从他的人强烈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这导致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做农名,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公务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子女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想要取得成功只要懂得结党营私即可,无需任何自我定向,也不必表现一丁点个人的主动性。”“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在高层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纨绔子弟“。。。。”那些冷漠而中立的大众是如何变成了一支心怀不满的大军“。。。。。。“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任由我们的学校培养一批批狂热的暴徒、无知的庸众,那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正是我们的教室。”
抄了这么多,想起这个暑假在深圳见到的一位老师,其实她是我最不想见到的人,可是我傻呀,一在qq群里发帖邀5喝六的,居然是她第一个回应我,这下不联系她都不行了,其实结果,那天我成为最好的一个聚会借口,因为我,另外一个同学答应叫上好多同学,其中就有这位老师最想见到的人。当然,这是事后我想起来的一个感觉,也许不对,但也不是无中生有。其实,我对这位老师的感觉本来是出于冷漠和中立的,哈哈。只是好几年以前,我们在上海聚会的时候,听到另外一位高中女同学跟我抱怨说,这个老师好讨厌,我还奇怪她为什么这么讨厌她。原因大概就是,这位老师重男轻女,对班上的男生特别好,而这位女生其实也很出色,却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变得很自卑,可是这个老师也许加重了她的自卑或是什么,反正没有留下什么好映像。
说回我们这次深圳聚会,一见面,我和一位男同学还准备了鲜花给她,因为她说她请客嘛,然后她听说我又去念书了,就说”啊,又去念书了,还没完没了了“,她说话很直,可是我立马感觉不舒服了,你不是老师吗,学生爱读书,或者学生去读书,你都应该支持的嘛。
然后饭桌上,她就开始以她一贯的高频率嗓音炫耀,”同学们,李老师也很成功的“,然后无非就是说她买了一套大房子,blablabla,退休了,全世界各地去玩啊,所以啊,在她眼里,成功的定义就是赚了钱买了房娶了老婆睡热炕blablabla,可是我后面听到她说来深圳的经历,就觉得她很可笑。她说来了深圳,上课还是用南昌的那一套,凶巴巴,高调子,结果有学生投诉她,说她用粉笔头砸学生的脑袋,还有不用自己买菜做饭,有食堂可以吃饭,后来高中教材不教纯粹的化学课,而是结合物理、自然、化学一起的科学课吧,还是什么,结果她教不来,才提前退休了,然后就开始旅行,练毛笔字,买房,炒股吧之类,幸福的晚年生活。(说到这,插一句话,钱文忠教授说大学以前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取消掉了,不管道理如何,这位老师不要等到去深圳就造就该下岗了)。另外听说他儿子其实是因为高中毕业不想念书,才去英国读了个学位回来。结果才27岁接了婚,有了房,下了班就知道打麻将之类,她妈虽然不满意这一点,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心想,你不是教育者吗,你儿子都不知道念书是为了什么,你儿子虽然工作好稳,却也只有麻将为主旋律的其他生活。越想,就觉得她很可笑,估计她自己也不知道教育是为了什么,她儿子就是她最好的教育成果嘛。不过我这都是事后的感觉,我现在想起来,当时,我应该和她说一句,我现在就可以随时去旅游,我就不用天天买菜赶紧死干活,我也随时可以练毛笔字或是享受生活,不用等到退休,虽然我就是没有房子,没有老公热炕头,可我就是喜欢没完没了的读书,你应该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吧。
然后我们自然谈起其他的高中同学,啊,谁谁在北京特意请她吃饭,谁谁毕业了热恋了失恋了都给他通电话,谁谁高中就好上了,她支持来着。后来我突然想起来,我高中时听说有北外的三个报送名额,而我却以为自己可以被考虑呢,我跑到英语老师那里问,老师我的英语不是比那个谁谁谁好吗,我的其他成绩也不比他差,怎么报送他而不是我,这个老师不能回答,结果这个班主任跑来跟我说,他们要的是男生,我就傻了吧唧的信了。这么多年之后,我想起来,是不是因为你重男轻女啊,是不是因为我爸爸不是什么驻外大使啊,当然我和这几位同学本身没有什么芥蒂,可是饭局上突然想起这件快要忘记的事情,她当然也不能算什么我命运的改变者,但她却是那三位同学的命运改变者。高考之前,老师还特意走访了我们各位同学的家,想起来,在我家好像也有很尴尬的场面,也许她也去了那位失去父亲的女同学家里。但是我们却都是被老师从心里忽略的女同学而已,绝不能和她心中得意的那几位男同学相比较的,我甚至恶意的回想,老师当时是不是借此来决定要对谁更好,对谁就视而不见就好了呢。
这下我又想起,她那天见我面说的第一句话,没完没了啊你,怎么啦,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机会进入所谓的名校读读书,当然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你怎么会为我而高兴或者鼓掌呢,但我绝对想不到,这是我决定去念书之后听到收到的第一反应里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话。
题外,大多数的第一反应都是好哇,好羡慕你啊,又做学生了,最讨厌的就是,别念了,念了就更嫁不出去了,还有人说好好混,我儿子,我侄子将来就靠你了,意思是说我有可能教育她儿子,还是,我靠着名校近,就有可能让他儿子进名校呢,哈哈哈哈。研究这些人的第一反应并总结出群众的意见,可以解释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但不同个人的意见的总和不构成公众意见,这一句可以回到我读的那些书里的《受众分析》,而那个没完没了的反馈,就是独一无二的,噪音,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却是我这个传播者却被意外弹回来的魔弹击中了。也许她都是无意的,但被学生反感,也不是她的错。
“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对着语法和公式努力,为的是做到准确重复、出色模仿,他的每项工作都是信仰行为,默认老师不可能犯错,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让我们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它使服从他的人强烈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这导致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做农名,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公务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子女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想要取得成功只要懂得结党营私即可,无需任何自我定向,也不必表现一丁点个人的主动性。”“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在高层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纨绔子弟“。。。。”那些冷漠而中立的大众是如何变成了一支心怀不满的大军“。。。。。。“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任由我们的学校培养一批批狂热的暴徒、无知的庸众,那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正是我们的教室。”
抄了这么多,想起这个暑假在深圳见到的一位老师,其实她是我最不想见到的人,可是我傻呀,一在qq群里发帖邀5喝六的,居然是她第一个回应我,这下不联系她都不行了,其实结果,那天我成为最好的一个聚会借口,因为我,另外一个同学答应叫上好多同学,其中就有这位老师最想见到的人。当然,这是事后我想起来的一个感觉,也许不对,但也不是无中生有。其实,我对这位老师的感觉本来是出于冷漠和中立的,哈哈。只是好几年以前,我们在上海聚会的时候,听到另外一位高中女同学跟我抱怨说,这个老师好讨厌,我还奇怪她为什么这么讨厌她。原因大概就是,这位老师重男轻女,对班上的男生特别好,而这位女生其实也很出色,却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变得很自卑,可是这个老师也许加重了她的自卑或是什么,反正没有留下什么好映像。
说回我们这次深圳聚会,一见面,我和一位男同学还准备了鲜花给她,因为她说她请客嘛,然后她听说我又去念书了,就说”啊,又去念书了,还没完没了了“,她说话很直,可是我立马感觉不舒服了,你不是老师吗,学生爱读书,或者学生去读书,你都应该支持的嘛。
然后饭桌上,她就开始以她一贯的高频率嗓音炫耀,”同学们,李老师也很成功的“,然后无非就是说她买了一套大房子,blablabla,退休了,全世界各地去玩啊,所以啊,在她眼里,成功的定义就是赚了钱买了房娶了老婆睡热炕blablabla,可是我后面听到她说来深圳的经历,就觉得她很可笑。她说来了深圳,上课还是用南昌的那一套,凶巴巴,高调子,结果有学生投诉她,说她用粉笔头砸学生的脑袋,还有不用自己买菜做饭,有食堂可以吃饭,后来高中教材不教纯粹的化学课,而是结合物理、自然、化学一起的科学课吧,还是什么,结果她教不来,才提前退休了,然后就开始旅行,练毛笔字,买房,炒股吧之类,幸福的晚年生活。(说到这,插一句话,钱文忠教授说大学以前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取消掉了,不管道理如何,这位老师不要等到去深圳就造就该下岗了)。另外听说他儿子其实是因为高中毕业不想念书,才去英国读了个学位回来。结果才27岁接了婚,有了房,下了班就知道打麻将之类,她妈虽然不满意这一点,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心想,你不是教育者吗,你儿子都不知道念书是为了什么,你儿子虽然工作好稳,却也只有麻将为主旋律的其他生活。越想,就觉得她很可笑,估计她自己也不知道教育是为了什么,她儿子就是她最好的教育成果嘛。不过我这都是事后的感觉,我现在想起来,当时,我应该和她说一句,我现在就可以随时去旅游,我就不用天天买菜赶紧死干活,我也随时可以练毛笔字或是享受生活,不用等到退休,虽然我就是没有房子,没有老公热炕头,可我就是喜欢没完没了的读书,你应该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吧。
然后我们自然谈起其他的高中同学,啊,谁谁在北京特意请她吃饭,谁谁毕业了热恋了失恋了都给他通电话,谁谁高中就好上了,她支持来着。后来我突然想起来,我高中时听说有北外的三个报送名额,而我却以为自己可以被考虑呢,我跑到英语老师那里问,老师我的英语不是比那个谁谁谁好吗,我的其他成绩也不比他差,怎么报送他而不是我,这个老师不能回答,结果这个班主任跑来跟我说,他们要的是男生,我就傻了吧唧的信了。这么多年之后,我想起来,是不是因为你重男轻女啊,是不是因为我爸爸不是什么驻外大使啊,当然我和这几位同学本身没有什么芥蒂,可是饭局上突然想起这件快要忘记的事情,她当然也不能算什么我命运的改变者,但她却是那三位同学的命运改变者。高考之前,老师还特意走访了我们各位同学的家,想起来,在我家好像也有很尴尬的场面,也许她也去了那位失去父亲的女同学家里。但是我们却都是被老师从心里忽略的女同学而已,绝不能和她心中得意的那几位男同学相比较的,我甚至恶意的回想,老师当时是不是借此来决定要对谁更好,对谁就视而不见就好了呢。
这下我又想起,她那天见我面说的第一句话,没完没了啊你,怎么啦,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机会进入所谓的名校读读书,当然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你怎么会为我而高兴或者鼓掌呢,但我绝对想不到,这是我决定去念书之后听到收到的第一反应里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话。
题外,大多数的第一反应都是好哇,好羡慕你啊,又做学生了,最讨厌的就是,别念了,念了就更嫁不出去了,还有人说好好混,我儿子,我侄子将来就靠你了,意思是说我有可能教育她儿子,还是,我靠着名校近,就有可能让他儿子进名校呢,哈哈哈哈。研究这些人的第一反应并总结出群众的意见,可以解释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但不同个人的意见的总和不构成公众意见,这一句可以回到我读的那些书里的《受众分析》,而那个没完没了的反馈,就是独一无二的,噪音,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却是我这个传播者却被意外弹回来的魔弹击中了。也许她都是无意的,但被学生反感,也不是她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