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想别隙
冯梦龙在《情史类略》的序文中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并戏言:“我死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所谓“情教”一说,由此而来。然而想这人世间的事,多情未必欢喜,更别说学那如来模样,超脱度世了。以“情教”度人,犹如泥菩萨过江,往往自身难保。恰如冯梦龙编评《桂枝儿》“隙”部《怕闪》所唱:“风月中的事儿难猜难解,风月中的人儿个个会弄乖,难道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在?”
感情这类事情,总也逃不过真心还是假意的追问,究其缘由,或许在于,真心与假意,实在是一对欢喜冤家,倘若始终真心,似乎略显平淡无奇,而始终假意,又不免惹来怨恨,最好是真心一半假意一半,两相搀和一下才好。这个“两相搀和”,我们不妨称之为“情痴”。《桂枝儿》“私”部有一首词儿叫做《真心》,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我是个痴心人,定要你说句真心话,
我想你是真心的,又不知是真共假,
你若果是真心,我就死也无别话。
你真心要真到底,
不许你假真心、念头差。
若有一毫不真心也,
从前的都是假。
很显然,这位“痴心人”偏偏较了“真心”的劲儿,要那真心一以贯之,不能有分毫之差,哪怕只是一个念头。冯梦龙想是也拿这样的人没办法,他只得在词下评曰:“痴心便是真心。”而问题也恰恰出在“痴心”上,一个“痴心人”必定是无疑辨别“真共假”的,否则也就不是什么“痴心人”了。然而,正是有了这份“痴心”,有了这份对“真共假”无以辨识却只是满腹的较劲与命令般的要求,才是“真心”的一种体现。这即是我所谓“真心假意两搀弄,得一痴心便足够”。如果说“真心”是不消说的,那么“假意”则要反复的说,这样讲,不是鼓励爱恋中的人说假话,而是任何感情,都需要一种演剧意义上的表现,就像戏台上唱曲一样,扮演的妙处就在于“真共假”都失去了意义,只剩下一个似有还无、真假难辨的痴情;所以也别管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痴情人自有真心处,只是未到痴心时。
“痴心人”的“欢(乐)”无非是海誓山盟,尽管说痴心程度却是因人而异。比如《桂枝儿》“欢”部里的这首《同心》:
眉儿来,眼儿去,我和你一齐看上,
不知几百世修下来与你恩爱这一场,
便道更有个妙人儿,你我也插他不上。
人看着你是男我是女,
怎知我二人合一个心肠。
若将我二人上一上天平也,
你半斤,我八两。
词儿戏谑,情调欢快,虽说恩爱同心,却也痴心妄想。所以冯梦龙在其后评说,不知这天平准不准?如果准的话,这二人也当得上尾生抱柱,非生死相抵不足以证其情。如果说半斤八两还算浪漫,那么颠倒梦想则不免可笑,比如这首《做梦》:
我做的梦儿到(倒)也做得好笑,
梦儿中梦见你与别人调,
醒来时依旧在我怀抱。
也是我心儿里丢不下,
待与你抱紧了睡一睡着。
只莫要醒时在我身边也,
梦儿里又去了。
如此痴态恰如一个笑话里的情形:说一个人掘地得一金罗汉,乃敲其头曰:那十七尊哪里去了?(冯梦龙《古今谭概》)向金罗汉讨问,犹如向梦儿里讨欢,哪里又能讨得到呢?讨来讨去,只证得一个“丢不下”而已,而他心儿里丢不下的并不是在其怀抱的人儿,却是无论丢得下还是丢不下,都得丢下的那个“梦儿”。所谓痴心妄念、颠倒梦想,都被爱情给占全了,然而不仅如此,爱情里还有件事儿,顶顶有趣,这件事儿叫做“相思”(想部《相思之四》):
姊妹们害相思,我从来不信,
到如今,看看要轮到自身,
想着他,念着他,恹恹成病。
不茶还不饭,
不痒也不疼。
同样般的相思也,
我相思又害得狠。
这首词儿妙在两处:其一,“看看要轮到自身”,这相思病来的蹊跷,仿佛一种渲染,渐次上身,以致恹恹成病,这俨然颠覆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格局,甚至直接反转过来,相思病害得慢,如抽丝,去的却是快,如山倒。其二,“我相思又害得狠”,这是句忒无理的话,凭什么就说你比别人害得狠呢?冯梦龙评曰:“哪一个不狠?”爱恋总是将其中人儿推向了一个极致处,仿佛在爱恋的那个时刻,世间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如此情况下,哪怕有半点颜色和光彩,皆从爱恋中来,所以每一个爱恋总比别个的爱恋多一点、狠一点,纵然实际来说,都是“同样般的相思也”。
爱情事故,莫过于欢、想、别、隙。而所谓私、感、咏、怨,无非是欢之又欢、想之又想、别中之别、隙中之隙耳。冯梦龙认为“深于情者”,在于《雪涛阁外集》中所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这个逐次的“不如”,颇有婉转态度,虽然不免造作轻浮,却也道出一二真实。
整部《桂枝儿》有许多是冯梦龙的友人创作,其中有名者,比如董斯张(《西游补》小说作者之父)。董斯张和冯梦龙一样,也是个文士,他和冯梦龙等一起发起词社、笑社,共同创作俚词和笑话。除了这些,还有伶优一类,比如名妓冯喜生。在《桂枝词》评注里,冯梦龙言及冯喜生,称其“美容止,善谐谑,与余称好友”,“将适人之前一夕,招余话别”,所谓“适人”,也就是嫁人。临别时,冯喜生唱了一首她小时候听来的《打草竿》,也就是《桂枝儿》“别部”里的《送别之四》:
送情人,直送到无锡路,
叫一声,烧窑人,我的哥,
一般窑,怎烧出两般样货?
砖儿这等厚,
瓦儿这等薄。
厚的就是他人也,
薄的就是我。
劝君家,休把那烧窑的气,
砖儿厚,瓦儿薄,总是一样泥,
瓦儿反比砖儿贵。
砖儿,在地下踹,
瓦儿,头顶着你。
脚踹的是他人也,
头顶着的还是你。
这首词,前半部分,想是原词,即是冯喜生所说《打草竿》,而后一部分,或许为冯喜生自己所续。砖瓦之喻,暗指她与冯梦龙之情义,此后虽然隔膜,却不会搁浅。唱完此曲之后,冯喜生央冯梦龙再续,冯梦龙填曰:
据你说,烧窑人,教我怎么不气,
砖儿厚,瓦儿薄,既是一样泥,
把他做砖,我做瓦,未为无意。
便道头顶着我,到(倒)与你挡风雨,
那脚踹的吃甚么亏?
头顶的虚空也,
脚踹是着实的。
冯梦龙所填之词,多少有些撒娇,恰如他自己评论别人的词儿所说的话:“一对肉麻。”他的好友白石山主人又续此曲道:
再劝伊,休把烧窑的气,
砖做厚瓦做薄,谁不道是一样泥,
厚于他,薄于你,我自有个主意。
顶戴你,几番风水亏你遮盖了,
踹定他,不许人将他丢打你。
我虽和你薄相处,情长也,
他厚杀,也赶不上你。
白石山主人尽是打趣卖乖,着意诙谐,算是在冯喜生和冯梦龙之间调侃一通。到后来又有冯梦龙的好友丘田叔再续此曲:
据我说,你与烧窑的不必心焦躁,
砖儿厚瓦儿薄,都是你两个自招,
厚待薄待我原无他道。
那砖儿自块块方正平实得好,
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跷。
难道到(倒)教我厚那蹊跷的人也,
把稳实的来薄了。
丘田叔将那冯梦龙连带白石山主人一起认为“反覆又蹊跷”之徒,认那迎娶冯喜生之人为“稳实”之人,意思是说,这班子文士虽然多情,却浮夸浪漫,不足以托付,我这个烧窑人,自然要薄待他们了。而那承受托付之人,愿以人生相寄,稳实方正,自然要厚待他们了。董斯张看了这组词,评曰:“愈转愈妙,可知文人之心,濬于不竭。”很有揶揄的意味。一首《打草竿》,短短几行话,却演绎出许多道理,也算是一个趣事,姑且录之,博诸位一笑。
感情这类事情,总也逃不过真心还是假意的追问,究其缘由,或许在于,真心与假意,实在是一对欢喜冤家,倘若始终真心,似乎略显平淡无奇,而始终假意,又不免惹来怨恨,最好是真心一半假意一半,两相搀和一下才好。这个“两相搀和”,我们不妨称之为“情痴”。《桂枝儿》“私”部有一首词儿叫做《真心》,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我是个痴心人,定要你说句真心话,
我想你是真心的,又不知是真共假,
你若果是真心,我就死也无别话。
你真心要真到底,
不许你假真心、念头差。
若有一毫不真心也,
从前的都是假。
很显然,这位“痴心人”偏偏较了“真心”的劲儿,要那真心一以贯之,不能有分毫之差,哪怕只是一个念头。冯梦龙想是也拿这样的人没办法,他只得在词下评曰:“痴心便是真心。”而问题也恰恰出在“痴心”上,一个“痴心人”必定是无疑辨别“真共假”的,否则也就不是什么“痴心人”了。然而,正是有了这份“痴心”,有了这份对“真共假”无以辨识却只是满腹的较劲与命令般的要求,才是“真心”的一种体现。这即是我所谓“真心假意两搀弄,得一痴心便足够”。如果说“真心”是不消说的,那么“假意”则要反复的说,这样讲,不是鼓励爱恋中的人说假话,而是任何感情,都需要一种演剧意义上的表现,就像戏台上唱曲一样,扮演的妙处就在于“真共假”都失去了意义,只剩下一个似有还无、真假难辨的痴情;所以也别管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痴情人自有真心处,只是未到痴心时。
“痴心人”的“欢(乐)”无非是海誓山盟,尽管说痴心程度却是因人而异。比如《桂枝儿》“欢”部里的这首《同心》:
眉儿来,眼儿去,我和你一齐看上,
不知几百世修下来与你恩爱这一场,
便道更有个妙人儿,你我也插他不上。
人看着你是男我是女,
怎知我二人合一个心肠。
若将我二人上一上天平也,
你半斤,我八两。
词儿戏谑,情调欢快,虽说恩爱同心,却也痴心妄想。所以冯梦龙在其后评说,不知这天平准不准?如果准的话,这二人也当得上尾生抱柱,非生死相抵不足以证其情。如果说半斤八两还算浪漫,那么颠倒梦想则不免可笑,比如这首《做梦》:
我做的梦儿到(倒)也做得好笑,
梦儿中梦见你与别人调,
醒来时依旧在我怀抱。
也是我心儿里丢不下,
待与你抱紧了睡一睡着。
只莫要醒时在我身边也,
梦儿里又去了。
如此痴态恰如一个笑话里的情形:说一个人掘地得一金罗汉,乃敲其头曰:那十七尊哪里去了?(冯梦龙《古今谭概》)向金罗汉讨问,犹如向梦儿里讨欢,哪里又能讨得到呢?讨来讨去,只证得一个“丢不下”而已,而他心儿里丢不下的并不是在其怀抱的人儿,却是无论丢得下还是丢不下,都得丢下的那个“梦儿”。所谓痴心妄念、颠倒梦想,都被爱情给占全了,然而不仅如此,爱情里还有件事儿,顶顶有趣,这件事儿叫做“相思”(想部《相思之四》):
姊妹们害相思,我从来不信,
到如今,看看要轮到自身,
想着他,念着他,恹恹成病。
不茶还不饭,
不痒也不疼。
同样般的相思也,
我相思又害得狠。
这首词儿妙在两处:其一,“看看要轮到自身”,这相思病来的蹊跷,仿佛一种渲染,渐次上身,以致恹恹成病,这俨然颠覆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格局,甚至直接反转过来,相思病害得慢,如抽丝,去的却是快,如山倒。其二,“我相思又害得狠”,这是句忒无理的话,凭什么就说你比别人害得狠呢?冯梦龙评曰:“哪一个不狠?”爱恋总是将其中人儿推向了一个极致处,仿佛在爱恋的那个时刻,世间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如此情况下,哪怕有半点颜色和光彩,皆从爱恋中来,所以每一个爱恋总比别个的爱恋多一点、狠一点,纵然实际来说,都是“同样般的相思也”。
爱情事故,莫过于欢、想、别、隙。而所谓私、感、咏、怨,无非是欢之又欢、想之又想、别中之别、隙中之隙耳。冯梦龙认为“深于情者”,在于《雪涛阁外集》中所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这个逐次的“不如”,颇有婉转态度,虽然不免造作轻浮,却也道出一二真实。
整部《桂枝儿》有许多是冯梦龙的友人创作,其中有名者,比如董斯张(《西游补》小说作者之父)。董斯张和冯梦龙一样,也是个文士,他和冯梦龙等一起发起词社、笑社,共同创作俚词和笑话。除了这些,还有伶优一类,比如名妓冯喜生。在《桂枝词》评注里,冯梦龙言及冯喜生,称其“美容止,善谐谑,与余称好友”,“将适人之前一夕,招余话别”,所谓“适人”,也就是嫁人。临别时,冯喜生唱了一首她小时候听来的《打草竿》,也就是《桂枝儿》“别部”里的《送别之四》:
送情人,直送到无锡路,
叫一声,烧窑人,我的哥,
一般窑,怎烧出两般样货?
砖儿这等厚,
瓦儿这等薄。
厚的就是他人也,
薄的就是我。
劝君家,休把那烧窑的气,
砖儿厚,瓦儿薄,总是一样泥,
瓦儿反比砖儿贵。
砖儿,在地下踹,
瓦儿,头顶着你。
脚踹的是他人也,
头顶着的还是你。
这首词,前半部分,想是原词,即是冯喜生所说《打草竿》,而后一部分,或许为冯喜生自己所续。砖瓦之喻,暗指她与冯梦龙之情义,此后虽然隔膜,却不会搁浅。唱完此曲之后,冯喜生央冯梦龙再续,冯梦龙填曰:
据你说,烧窑人,教我怎么不气,
砖儿厚,瓦儿薄,既是一样泥,
把他做砖,我做瓦,未为无意。
便道头顶着我,到(倒)与你挡风雨,
那脚踹的吃甚么亏?
头顶的虚空也,
脚踹是着实的。
冯梦龙所填之词,多少有些撒娇,恰如他自己评论别人的词儿所说的话:“一对肉麻。”他的好友白石山主人又续此曲道:
再劝伊,休把烧窑的气,
砖做厚瓦做薄,谁不道是一样泥,
厚于他,薄于你,我自有个主意。
顶戴你,几番风水亏你遮盖了,
踹定他,不许人将他丢打你。
我虽和你薄相处,情长也,
他厚杀,也赶不上你。
白石山主人尽是打趣卖乖,着意诙谐,算是在冯喜生和冯梦龙之间调侃一通。到后来又有冯梦龙的好友丘田叔再续此曲:
据我说,你与烧窑的不必心焦躁,
砖儿厚瓦儿薄,都是你两个自招,
厚待薄待我原无他道。
那砖儿自块块方正平实得好,
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跷。
难道到(倒)教我厚那蹊跷的人也,
把稳实的来薄了。
丘田叔将那冯梦龙连带白石山主人一起认为“反覆又蹊跷”之徒,认那迎娶冯喜生之人为“稳实”之人,意思是说,这班子文士虽然多情,却浮夸浪漫,不足以托付,我这个烧窑人,自然要薄待他们了。而那承受托付之人,愿以人生相寄,稳实方正,自然要厚待他们了。董斯张看了这组词,评曰:“愈转愈妙,可知文人之心,濬于不竭。”很有揶揄的意味。一首《打草竿》,短短几行话,却演绎出许多道理,也算是一个趣事,姑且录之,博诸位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