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了的吃食
汪曾祺说,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我以为,用时令的食物来计时,是件挺温暖的事儿。
记不清是多少年前,我们那时已经从老家东北搬到了南京,有爸妈的旧友来访,带来一袋月饼。透明塑料袋,袋口没有密封,简陋的印着些红字。我那时一半靠眼睛吃东西,对这种看似廉价的食品嗤之以鼻。爸妈却很动情,说这就是小时候吃的那种,一毛钱一块,逢年过节,有宠孩子的长辈给买一块,要存好久舍不得吃完。妈妈的祖父是个慈祥的长者,身体不太好,汉话也不大会讲,但是很喜欢孩子。每次妈妈和舅舅去看他,都掏出一毛钱来买一块月饼,一掰两半分给他们。在严厉到近乎不近人情的外公统治的年代里,这半块月饼是少有的一抹亮色,而这亮色随着太外公的去逝也消失了。现在爸妈几十岁的人了,想买这种月饼吃,都不知道去哪里买。我因为某天肚饿去咬了两口,竟然一发不可收拾,连吃两块。这种月饼的饼皮很厚,大约一厘米多的样子,略似苏式月饼饼皮的做法,然而更硬实,带着谷物应有的清甜。小麦耿直的长在地里被阳光晒到收成的时候,碾成粉烤成饼皮,还带着第一缕阳光洒下时的悸动。馅儿是五仁,里面满当当放着红绿丝。这两样我都讨厌,偏偏在这个月饼里它们完美的结合了,松子仁花生仁什么的咬碎了,香里捎带淡淡的油气,红绿丝这时候就扑上来,带着一点果香一点淡酸口,油气不见了,嘴里满是明澄澄的秋天。我只知绿丝应是青梅丝,红丝难道是山楂丝?这月饼好吃还在于不甜。因为皮儿厚,冲淡了馅儿的腻气。饼类的甜点心,馅儿和皮儿一样重要。最恨广式莲蓉月饼,皮儿至多一毫米,中间一大块猪油糖泥,饶是我这么嗜甜的也要招架不住,一口下去要跳脚:舍不得面粉么?然而这月饼只吃过这么一次,再要吃也买不到。那时南京到了中秋满大街还是冠生园的广告,大都是广式的。有人送一盒很当回事,然吃多了胃就抗议,太腻,东北话讲烧心。
又过去几年,妈妈去昆明玩,带回好些鲜花饼,玫瑰花馅儿的。苏式的酥皮,半厘多厚,里面见得着玫瑰花瓣碎片的大红,另掺杂了小颗粒的果仁在里头,一吃之下是满园春色尽收肚皮。我那时嚼着玫瑰花瓣不明白为什么除了花的馥郁竟有些果香,很多年后吃马克思自家做的玫瑰籽果酱方才明白。这种专属一地的吃食,离开了便再难买到,所以也只吃过一次。
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家享誉盛名的馅儿饼店。只做韭菜鸡蛋馅儿,队伍却常常一排排到二三十米开外。饼刚放到纸袋里油就立刻沁透了,咬一口,韭菜鲜,鸡蛋香,包裹金黄酥脆的薄皮儿里,一口下去直流油。那滋味,跟着烫嘴的热气一股脑儿钻到喉咙里。那皮儿是真薄,虽不至吹弹可破,拿的方式不对,或者被手指碰了一点儿,立时皮破油出。能把这饼吃的干净人也干净,是本事。我后面再吃过多少馅儿饼也再没这样儿的。四年前回老家听说还有,但是爸妈转圈儿的饭局,外婆从早到晚的大餐,哪有给我去买馅儿饼的机会,隔了那么多年,记忆力的故乡早就变的陌生,路都不认得了。
还是同一时期,因为爸妈非常忙,所以一有机会就把我扔给外婆,很多关于好吃的的记忆都跟外婆连在了一起。那时候手工作坊很盛行,妈妈常带着鸡蛋面粉去作坊里制鸡蛋挂面,我对面条一般,但爱跟着外婆去蛋糕作坊。外婆一带带好几斤的鸡蛋,作坊里的阿姨拿去后面加工,外婆其他人闲聊,我一个人坐椅子上,闻着加工时的香气,恨不得钻到里面去。蛋糕做好了,外面是金棕的色泽,上面一层凝固的糖液,咬下去外脆内软,里面是诱人的嫩黄色,刚做好的蛋糕从里面扑出白的热气,秋凉的时候尤为动人。作坊不知是什么时候消失的,隔着这么多年望回去,不小心氤氲了眼睛。
外婆擅长做各种面食点心,卜楞叶子,苏子叶,还有粘豆包是我最爱吃的。这些虽然尚未消失,却也难吃到。
卜楞叶子顾名思义,是取这树的叶子下来洗净,里面合上玉米面儿和调好的馅儿,上锅蒸出来。卜楞叶子有很大,蒸好后把叶子扒开,里面是巴掌大的小黄饼儿,绿叶里包着淡黄色的饼,仿佛可写一首村野之乐的宋词来。面调的稀,饼很嫩,带着树叶的清香,略涩,却是诚实的玉米和蔬菜的滋味。玉米面制品天生会涩,为了口感好加了豆面才变甜窝头什么的。我对这食物印象深刻,却从不知这两个字要怎样写,也不知道打对没。
苏子叶和粘豆包算是江米制品?我一直以为是糯米。据说是满族食品。苏子叶两寸来长,长方形,白色下面隐隐透着暗红的豆沙色,背部拱出来,贴一片紫苏叶子。紫苏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在和食里出场机会也很多。小时候浪费好东西,总把紫苏叶剥了吃,还蘸好多糖。我们离开以后,外婆年年做好多,然后托人从火车上带到南京。最近一次吃时,方知紫苏才是整个点心的hardcore,紫苏味辛,解了红豆馅儿的甜,蘸糖就不行了;又因本身特有的气味,整个点心有淡淡异香升散。懂了怎么吃以后,反而再难吃到。粘豆包也是类似的物件,只不过呈扁圆形,没有紫苏。我老家是叫粘火烧(粘火勺?)。外婆不喜把红豆烧的懒成泥,所以吃的时候还可以看见一颗一颗在里面,密密的沁出淳朴的豆香。我最爱吃这类糯米江米制品,来了江南吃了青团,被甜到齁住,始知不同。
烤地瓜和冰糖葫芦
这两样是小时候冬天里的好零食。冰天雪地,走一步即陷下去,眼前白茫茫一片,忽见一处火红,便是冰糖葫芦摊子了。玻璃箱里,硕大浑圆的山楂穿成长长一串,外表是冻得晶莹剔透的糖液,又复撒上芝麻,我爱那颜色,每次都嚷着要买,雪地里又不准吃,带回去在暖和的屋子里,没吃几颗糖就化了,流到手上粘粘的,兴致也就散了,丢冰箱里一时半刻再想不起。初来南京时也看到这摊子,驮在自行车后头,里面红红的不是山楂色,却是不知加了什么颜料染成的艳红,看了心惊胆战,别说吃了。后来开了正宗糖葫芦店,顾客爆满,吃时却总在温暖的时节,于是糖液滴滴又化回到手上。又多葡萄猕猴桃草莓之类的糖葫芦,好吃是好吃,私心里还是觉得只有山楂的才配叫作冰糖葫芦。
烤地瓜的摊子不是靠颜色招人的。北风呼呼的刮过,香气直钻到鼻孔里。顺着香气望去,就看见包裹的严严实实只见眼睛的摊主。炉子打开,里面是烤的外皮焦黑的地瓜,有隐隐的金黄色的糖液渗出来。好的地瓜烤好后掰开来拉得出金闪闪的细丝。我热爱烤地瓜的香气甚于味道,每次一定要最大的,吃两口又嫌饱,下桌跑去玩。如此反复,再不准买。然而还是有不知情的亲戚,爸妈的朋友被我求着买回来。
这两样虽说不是再吃不到,只是斯人斯景不再,食物也只剩了个空壳。
也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筷子抓的太远,一走走去长江边,再走去了地球另外一边。我不太属于为了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动情的那类,反而是包含在食物里的情意,在消化了很多年之后,依然温暖心房和胃肠。后面若想起并有心力,继续补充。
记不清是多少年前,我们那时已经从老家东北搬到了南京,有爸妈的旧友来访,带来一袋月饼。透明塑料袋,袋口没有密封,简陋的印着些红字。我那时一半靠眼睛吃东西,对这种看似廉价的食品嗤之以鼻。爸妈却很动情,说这就是小时候吃的那种,一毛钱一块,逢年过节,有宠孩子的长辈给买一块,要存好久舍不得吃完。妈妈的祖父是个慈祥的长者,身体不太好,汉话也不大会讲,但是很喜欢孩子。每次妈妈和舅舅去看他,都掏出一毛钱来买一块月饼,一掰两半分给他们。在严厉到近乎不近人情的外公统治的年代里,这半块月饼是少有的一抹亮色,而这亮色随着太外公的去逝也消失了。现在爸妈几十岁的人了,想买这种月饼吃,都不知道去哪里买。我因为某天肚饿去咬了两口,竟然一发不可收拾,连吃两块。这种月饼的饼皮很厚,大约一厘米多的样子,略似苏式月饼饼皮的做法,然而更硬实,带着谷物应有的清甜。小麦耿直的长在地里被阳光晒到收成的时候,碾成粉烤成饼皮,还带着第一缕阳光洒下时的悸动。馅儿是五仁,里面满当当放着红绿丝。这两样我都讨厌,偏偏在这个月饼里它们完美的结合了,松子仁花生仁什么的咬碎了,香里捎带淡淡的油气,红绿丝这时候就扑上来,带着一点果香一点淡酸口,油气不见了,嘴里满是明澄澄的秋天。我只知绿丝应是青梅丝,红丝难道是山楂丝?这月饼好吃还在于不甜。因为皮儿厚,冲淡了馅儿的腻气。饼类的甜点心,馅儿和皮儿一样重要。最恨广式莲蓉月饼,皮儿至多一毫米,中间一大块猪油糖泥,饶是我这么嗜甜的也要招架不住,一口下去要跳脚:舍不得面粉么?然而这月饼只吃过这么一次,再要吃也买不到。那时南京到了中秋满大街还是冠生园的广告,大都是广式的。有人送一盒很当回事,然吃多了胃就抗议,太腻,东北话讲烧心。
又过去几年,妈妈去昆明玩,带回好些鲜花饼,玫瑰花馅儿的。苏式的酥皮,半厘多厚,里面见得着玫瑰花瓣碎片的大红,另掺杂了小颗粒的果仁在里头,一吃之下是满园春色尽收肚皮。我那时嚼着玫瑰花瓣不明白为什么除了花的馥郁竟有些果香,很多年后吃马克思自家做的玫瑰籽果酱方才明白。这种专属一地的吃食,离开了便再难买到,所以也只吃过一次。
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家享誉盛名的馅儿饼店。只做韭菜鸡蛋馅儿,队伍却常常一排排到二三十米开外。饼刚放到纸袋里油就立刻沁透了,咬一口,韭菜鲜,鸡蛋香,包裹金黄酥脆的薄皮儿里,一口下去直流油。那滋味,跟着烫嘴的热气一股脑儿钻到喉咙里。那皮儿是真薄,虽不至吹弹可破,拿的方式不对,或者被手指碰了一点儿,立时皮破油出。能把这饼吃的干净人也干净,是本事。我后面再吃过多少馅儿饼也再没这样儿的。四年前回老家听说还有,但是爸妈转圈儿的饭局,外婆从早到晚的大餐,哪有给我去买馅儿饼的机会,隔了那么多年,记忆力的故乡早就变的陌生,路都不认得了。
还是同一时期,因为爸妈非常忙,所以一有机会就把我扔给外婆,很多关于好吃的的记忆都跟外婆连在了一起。那时候手工作坊很盛行,妈妈常带着鸡蛋面粉去作坊里制鸡蛋挂面,我对面条一般,但爱跟着外婆去蛋糕作坊。外婆一带带好几斤的鸡蛋,作坊里的阿姨拿去后面加工,外婆其他人闲聊,我一个人坐椅子上,闻着加工时的香气,恨不得钻到里面去。蛋糕做好了,外面是金棕的色泽,上面一层凝固的糖液,咬下去外脆内软,里面是诱人的嫩黄色,刚做好的蛋糕从里面扑出白的热气,秋凉的时候尤为动人。作坊不知是什么时候消失的,隔着这么多年望回去,不小心氤氲了眼睛。
外婆擅长做各种面食点心,卜楞叶子,苏子叶,还有粘豆包是我最爱吃的。这些虽然尚未消失,却也难吃到。
卜楞叶子顾名思义,是取这树的叶子下来洗净,里面合上玉米面儿和调好的馅儿,上锅蒸出来。卜楞叶子有很大,蒸好后把叶子扒开,里面是巴掌大的小黄饼儿,绿叶里包着淡黄色的饼,仿佛可写一首村野之乐的宋词来。面调的稀,饼很嫩,带着树叶的清香,略涩,却是诚实的玉米和蔬菜的滋味。玉米面制品天生会涩,为了口感好加了豆面才变甜窝头什么的。我对这食物印象深刻,却从不知这两个字要怎样写,也不知道打对没。
苏子叶和粘豆包算是江米制品?我一直以为是糯米。据说是满族食品。苏子叶两寸来长,长方形,白色下面隐隐透着暗红的豆沙色,背部拱出来,贴一片紫苏叶子。紫苏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在和食里出场机会也很多。小时候浪费好东西,总把紫苏叶剥了吃,还蘸好多糖。我们离开以后,外婆年年做好多,然后托人从火车上带到南京。最近一次吃时,方知紫苏才是整个点心的hardcore,紫苏味辛,解了红豆馅儿的甜,蘸糖就不行了;又因本身特有的气味,整个点心有淡淡异香升散。懂了怎么吃以后,反而再难吃到。粘豆包也是类似的物件,只不过呈扁圆形,没有紫苏。我老家是叫粘火烧(粘火勺?)。外婆不喜把红豆烧的懒成泥,所以吃的时候还可以看见一颗一颗在里面,密密的沁出淳朴的豆香。我最爱吃这类糯米江米制品,来了江南吃了青团,被甜到齁住,始知不同。
烤地瓜和冰糖葫芦
这两样是小时候冬天里的好零食。冰天雪地,走一步即陷下去,眼前白茫茫一片,忽见一处火红,便是冰糖葫芦摊子了。玻璃箱里,硕大浑圆的山楂穿成长长一串,外表是冻得晶莹剔透的糖液,又复撒上芝麻,我爱那颜色,每次都嚷着要买,雪地里又不准吃,带回去在暖和的屋子里,没吃几颗糖就化了,流到手上粘粘的,兴致也就散了,丢冰箱里一时半刻再想不起。初来南京时也看到这摊子,驮在自行车后头,里面红红的不是山楂色,却是不知加了什么颜料染成的艳红,看了心惊胆战,别说吃了。后来开了正宗糖葫芦店,顾客爆满,吃时却总在温暖的时节,于是糖液滴滴又化回到手上。又多葡萄猕猴桃草莓之类的糖葫芦,好吃是好吃,私心里还是觉得只有山楂的才配叫作冰糖葫芦。
烤地瓜的摊子不是靠颜色招人的。北风呼呼的刮过,香气直钻到鼻孔里。顺着香气望去,就看见包裹的严严实实只见眼睛的摊主。炉子打开,里面是烤的外皮焦黑的地瓜,有隐隐的金黄色的糖液渗出来。好的地瓜烤好后掰开来拉得出金闪闪的细丝。我热爱烤地瓜的香气甚于味道,每次一定要最大的,吃两口又嫌饱,下桌跑去玩。如此反复,再不准买。然而还是有不知情的亲戚,爸妈的朋友被我求着买回来。
这两样虽说不是再吃不到,只是斯人斯景不再,食物也只剩了个空壳。
也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筷子抓的太远,一走走去长江边,再走去了地球另外一边。我不太属于为了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动情的那类,反而是包含在食物里的情意,在消化了很多年之后,依然温暖心房和胃肠。后面若想起并有心力,继续补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