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切磋一记
中午一个叔叔请客,原来是找老爸做个三层楼的方案。一个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方案,也是一个能另所有建筑学学生为之兴奋的项目。不过里面的故事还是挺有趣的,因此一记。
这位叔叔(之后权且称为甲方)想利用村子临街的一块地,做成酒楼或者小旅馆。首先说说基地,地块呈直角梯形,斜边临街,根据甲方的设计想法,斜边暂不利用,因此基地就限制成为一个20米*13.5米的长方形。之所以说暂时不用,是因为甲方说这一部分的地,他将来可能会做加建部分。基地开口朝东,另外三面都是别人家的房子,基本没有景观可言。由于泥质地基,需要考虑沉降问题,这影响着究竟要做多宽的基础。
甲方提出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一层做框架结构,二层三层想坐砖混,保证一层的大空间做酒楼大厅,二层三层尽可能多的房间,作为雅间或者旅馆标间。而且甲方还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图纸,,,如图,你可以看到楼梯在正中央,底层大空间,二三层小房间分列布置。
小房间在将来既有可能做雅间,又有可能做标间,这也是个不小的限制条件。
他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商业面积越大越好,恨不得楼梯都做成2米4宽的;施工造价越少越好,恨不得六根配筋只用四根。。。。
他的第四个要求可能就是快。。。。今天他甚至问父亲,今天把平面定一下明天是不是就可以拉线做基础了。。。。。他还反复强调:平面这方面我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我了个去!
这样,问题就来了。项目变成了各种限制的纠结体。最好的设计策略就是:经济,实用,美观。妹岛的空间、赫尔佐格的肌理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大潮下都得靠边站。
父亲提出首先,一层框架,二三层砖混既不利于抗震,也不经济。全框架结构的三层小楼要比混合结构的节省很多,因为混合结构,就必然要增加一层梁柱的配筋尺寸。而现在农村大多采用的混合结构经常是以牺牲抗震性能为代价的,大肆削减配筋尺寸,他们的观点是:只要这个楼住进去人不倒,就行!因此,父亲强烈建议全框架结构,这样,利于配置柱网,总体配筋造价适中。
令人狗血的是,饭桌上甲乙双方基本是各说各的,甲方反复强调底层大空间,上层小空间,并自信的宣称,“我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他指他画的那个平面,亲们!)乙方反复强调要细化功能,斟酌柱网,尽量采用全框架结构。于是最后的商讨结果是,今晚父亲画画草图,明天再和这位叔叔确定方案。
这个项目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晚上和父亲一起商讨了一番,切磋之间长了很多知识!
一开始,确定小房间的尺寸,充分考虑雅间和标间的两种使用可能性,每间做独立卫生间,保证最基本尺寸:3.6开间,5.5进深。最初是采用纯框架结构,正中间做入口,中间的开间内做楼梯,如图。
虽然解决了基本问题,但总感觉怪怪的,场所感不明确,空间缺乏限定。我努力想创造出点不一样的场所感,提出:把楼梯及入口放到一边。这样,空间功能的划分更加明确了。
父亲更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全部采用砖混结构,比起全框架结构,还要节省造价。于是依靠入口、楼梯、厨房、仓库形成了一个L型的砖混支撑结构,上下对齐,大厅位于长方形的一角,形成大空间。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节省了造价,而且雅间(客房)与大厅流线互不干扰,空间划分更整齐。最后为了划分走廊,父亲还是在大厅一侧,做了上下对齐的构造柱,起支撑作用。平面的改变也增加了立面设计的趣味性。
其实总的来说,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我们对砖混结构的忽视。特别是在北方的农村,砖混结构对于二三层的住宅来说经济实用,好施工,值得去发掘思考,使我联想到安藤忠雄、藤本壮介等人在东京街区里面做的小房子。
如果能在农村里做一栋经济实用美观的小房子,也应该是建筑师的荣耀吧。
然而这个设计还远远没有结束,不知道明天“讲方案”的结果怎么样。后续敬请期待。
这位叔叔(之后权且称为甲方)想利用村子临街的一块地,做成酒楼或者小旅馆。首先说说基地,地块呈直角梯形,斜边临街,根据甲方的设计想法,斜边暂不利用,因此基地就限制成为一个20米*13.5米的长方形。之所以说暂时不用,是因为甲方说这一部分的地,他将来可能会做加建部分。基地开口朝东,另外三面都是别人家的房子,基本没有景观可言。由于泥质地基,需要考虑沉降问题,这影响着究竟要做多宽的基础。
甲方提出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一层做框架结构,二层三层想坐砖混,保证一层的大空间做酒楼大厅,二层三层尽可能多的房间,作为雅间或者旅馆标间。而且甲方还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图纸,,,如图,你可以看到楼梯在正中央,底层大空间,二三层小房间分列布置。
![]() |
甲方的草图 |
小房间在将来既有可能做雅间,又有可能做标间,这也是个不小的限制条件。
他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商业面积越大越好,恨不得楼梯都做成2米4宽的;施工造价越少越好,恨不得六根配筋只用四根。。。。
他的第四个要求可能就是快。。。。今天他甚至问父亲,今天把平面定一下明天是不是就可以拉线做基础了。。。。。他还反复强调:平面这方面我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我了个去!
这样,问题就来了。项目变成了各种限制的纠结体。最好的设计策略就是:经济,实用,美观。妹岛的空间、赫尔佐格的肌理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大潮下都得靠边站。
父亲提出首先,一层框架,二三层砖混既不利于抗震,也不经济。全框架结构的三层小楼要比混合结构的节省很多,因为混合结构,就必然要增加一层梁柱的配筋尺寸。而现在农村大多采用的混合结构经常是以牺牲抗震性能为代价的,大肆削减配筋尺寸,他们的观点是:只要这个楼住进去人不倒,就行!因此,父亲强烈建议全框架结构,这样,利于配置柱网,总体配筋造价适中。
令人狗血的是,饭桌上甲乙双方基本是各说各的,甲方反复强调底层大空间,上层小空间,并自信的宣称,“我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他指他画的那个平面,亲们!)乙方反复强调要细化功能,斟酌柱网,尽量采用全框架结构。于是最后的商讨结果是,今晚父亲画画草图,明天再和这位叔叔确定方案。
这个项目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晚上和父亲一起商讨了一番,切磋之间长了很多知识!
一开始,确定小房间的尺寸,充分考虑雅间和标间的两种使用可能性,每间做独立卫生间,保证最基本尺寸:3.6开间,5.5进深。最初是采用纯框架结构,正中间做入口,中间的开间内做楼梯,如图。
![]() |
方案一 |
虽然解决了基本问题,但总感觉怪怪的,场所感不明确,空间缺乏限定。我努力想创造出点不一样的场所感,提出:把楼梯及入口放到一边。这样,空间功能的划分更加明确了。
父亲更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全部采用砖混结构,比起全框架结构,还要节省造价。于是依靠入口、楼梯、厨房、仓库形成了一个L型的砖混支撑结构,上下对齐,大厅位于长方形的一角,形成大空间。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节省了造价,而且雅间(客房)与大厅流线互不干扰,空间划分更整齐。最后为了划分走廊,父亲还是在大厅一侧,做了上下对齐的构造柱,起支撑作用。平面的改变也增加了立面设计的趣味性。
![]() |
方案二 二三层 |
![]() |
方案二 一层 |
其实总的来说,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我们对砖混结构的忽视。特别是在北方的农村,砖混结构对于二三层的住宅来说经济实用,好施工,值得去发掘思考,使我联想到安藤忠雄、藤本壮介等人在东京街区里面做的小房子。
如果能在农村里做一栋经济实用美观的小房子,也应该是建筑师的荣耀吧。
然而这个设计还远远没有结束,不知道明天“讲方案”的结果怎么样。后续敬请期待。